如果你年輕時,是個拚命想逃離家鄉的孩子,當有天你回家,發現當年疼愛你的長輩、一起玩耍的朋友、家人的景致……這些都不在了,你會怎麼做?
申賦漁說:「如果不寫下來,我的故鄉就真正沒了,我就是流浪在城市裡的孤兒。」
於是他花了整整五年,寫下二十多本筆記,完成了這本《匠人》。
他的故鄉,隨著這本書溫暖重生,也因為這充滿質樸而溫暖的生命力,《匠人》成為「2015中國最美圖書」。書籍還沒有上市,就獲得了「誠品選書」的推薦。
讀過《匠人》的他們這樣說:
設計師 聶永真:「一個村子與一整份時代的重,一本翻下去就停不下來的迷人之書。」
日星鑄字行負責人 張介冠:「每個篇章以一個匠人為主角,記錄了申村常民生活的人情溫暖、家族故事。這些曾經真實存在過的人物以及其生命軌跡,就這麼隨著每頁的文字,在眼前重新活了起來。」
設計師 黃子欽:「《匠人》像紙上紀錄片,把影像跟文字連結到原始的生活經驗,從裝幀中「還原」了那個年代的互動與美好。」
《匠人》的誕生,就是由許多的匠人一步步打造出來,
印刷過程中,每個步驟,都有著你意想不到的匠人的用心。
如果你已發現隱藏在這本書中的祕密,請隨時準備發出一種密謀者的大笑……
還沒看出端倪的你,
且隨著你的滑鼠或手指,與我們一起下拉揭曉~
「匠人」兩個字,是設計師朱贏椿用木板親手刻成的。他把小型的滾輪沾上濃濃的黑墨,刷上整塊木板,再印在宣紙上。但宣紙印出來的立體感不夠,於是他把黑壓壓的木板直接送上掃描機,來回又印了好幾次,搶眼的封面終於成形。
為了讓「匠人」兩個字躍然紙上,師傅特別為我們使用了價格較貴的特黑油墨。「匠人」顯得更深沉了,而後方卻更明亮,像透出了陽光,也像是一條閃著波光的時光之河。
書籍裝幀中,打凸是很常見的工法,但這次需要大面積打凸的書衣,讓一位擁有琉璃工房等許多大品牌客戶的老師傅,也感到相當棘手。
一般的書,可以用機器一次打三本,但由於這次打凸的面積既廣,且形狀各異,為了確保每個打凸位置的細緻度,老師傅決定一本一本打。師傅只丟下一句話:「要給我時間喔。」就閉關趕工去了。工時比以往整整多出了三倍,但出的真是細活!
閉上眼睛仔細觸摸,大大小小的粗糙突起,像在觸摸著「匠人」的坎坷命運。
書衣選用的是進口彩虹卡。這種紙經過壓光處理,紙質緊實,不易吸墨,讓象徵著匠人命運的墨黑,能更長久地保存下來。只是,濃又黑的油墨vs不易吸墨的紙,就像性格有待磨合的情侶,代價就是要花上更長的時間等待(乾),戀愛果然(咦?)是個急不得的世界啊。
接下來,各位看倌久等了~
讓我們翻開內頁,一同進入這座有著600年悠久歷史的申村。
首先看到的是申村的家譜和手繪地圖。作者父親慶山數年前重修家譜,由於村中許多家族的後代都已搬離申村,修家譜的過程變得艱難而冗長。據說村中族長萬姓一家的後代,1949年輾轉來到臺灣,但最後幾個後代不願再回到申村,也讓萬家這一代,到了兒子這輩就斷了。
於是我們在書前、書後使用了牛皮紙。文字印在牛皮紙上,泛黃、陳舊而有歷史感,摸起來糙糙的,像是一道凝重而難以跨越的時光長河,我們橫渡它走進申村,也再跨越它回到我們自身,並忍不住轉身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內頁我們用的是雪面輕塗紙,這種紙很蓬鬆,有著淡淡的懷舊米色,典雅而質樸的呈現出那個曾充滿人情味的小鎮時光。師傅說這種進口紙屬內陸型氣候(因為歐美各國多屬此氣候),溼度僅30%,和溼度為60%、屬海島型氣候的臺灣紙,特性大不相同。所以在處理這種紙要特別小心,如能靜置達半個月以上,紙的溼度就會逐漸提高,避免變質或皺掉,還有,這種紙也怕光。
小編這才發現,紙也像人一樣,有感覺,會適應環境,彷彿有生命一般。(原來我們擺在書架上的書,也會慢慢的適應家裡的溫度、濕度,慢慢慢慢的,成為家中的一份子~)
作者申賦漁看著一個個由設計師朱贏椿寫成的匠人的「名字」,他說:「這像是沒練過書法的人寫的。」朱贏椿說:「這就對了,這是庶民的字。」
這些「名字」當中沒有一個是用「筆」寫出來的:例如剃頭匠是用刀片寫的、織布匠是用一把蘸了水的油漆刷寫的,其他還有樹枝、鐵皮、薄紙……等材質,希望讓讀者從字的本身去感覺,去猜猜「他」是做什麼的匠人。
匠人名字的另一側,是朱、申兩人費力從申村蒐集而來的匠人的工具。
小編忽然想起,之前有家百年帆布老鋪曾以「匠人的工具」,作為新布包花紋的設計概念。隨著手工時代逐漸逝去,匠人的工具也正在佚失,為了保留下這些彌足珍貴的時代記憶,我們是不是也有可能來建造一座匠人的博物館呢?
一間坐落在大同公司舊廠區的摺紙廠,為我們做出了這個別緻的書口設計。為了做出這種參差不齊、具古籍感的書口,師傅使用了「套台」(台:印刷術語,指32頁)的方法。這種裝訂方法常見於較厚重的書籍,用來避免太胖的書背(手臂也很需要!)。
就像最近市面上頗受歡迎的「歐夏蕾穿搭術」,其實書也需要藉由不同的「穿法」,來提升整體的輕盈與美感呢。
接下來,廠房中最昂貴的穿線機,就要幫我們把書一針一針的縫起來了。看著機器下針的動作,讓人想起小時候媽媽踩著縫紉車的模樣。摸著那一條條繫著書頁、潔白柔滑的針線,忍不住問師傅:「這是在永樂市場買的嗎?」師傅頓時笑倒。其實這都是特別訂製的工業用線,堅韌耐磨且不易斷裂。
在師傅眼中,穿線的裸背裝訂不只是為了美觀,更是期許書本能強韌而安心的待在愛書人手中的一股心意。這是匠人的心意。
老師傅一聽到我們想在天地(天地:印刷術語,指書本上下的裁切面)上鋸出溝痕,老人家立刻拉開嗓門喊道:「沒做過這種的,太奇怪了!」不過師傅畢竟是老的辣,一連鋸了十多本樣書之後,終於大功告成。一道接著一道的溝痕,看起來像一條條筆直向前的路,也像歲月的光譜。
鋸子磨刀霍霍,等著一本本排隊上開刀台的羔羊們~(話說回來,有人發現鋸子藏在哪嗎?)
終於來到最後一哩路——「噴黑」。
若一開始不知道這是書,會覺得它像什麼呢?文創禮盒?洗車海綿?小編當初一看到它,就想到了寒冬的黑色太陽——黑糖布朗尼~
雖然覺得「噴黑」有種粉刷牆壁的療癒感,但其實過程中師傅得噴上上千次(難怪時下年輕人都不願意做印刷了←每個師傅都會對小編嘆一次XD),是一道十分考驗眼力和體力的工法。
當時在四處尋覓噴黑師傅時,也感受到了印刷行業冷颼颼的景氣:一位土城的師傅收起來不做了,另一位台中的師傅只做外銷,最後的希望——台南的師傅卻怎麼都聯絡不上……
在北中南求救無援的情況下,多虧工務同事九局下半救援成功,終於為我們找到了完成這本書的最後一位匠人!也讓這本中國最美圖書,畫下了最美的句點。
對編輯來說,從稿子出清送印,到等書印好送回自己手上,其間有個「消失的環節」,存在於每個印刷匠人的世界。在這裡,必須放下對時間的焦慮,因為匠人的手感,是那麼的緩慢而美好……
[註]黑白照片兩張(「匠人」木刻,推敲匠人名字),為本書「寫在後面」作者所附。繁體書籍製作,深深感謝台灣的各位匠人們。
《匠人》開放預購,將於6/1全國上市,圓神出版。
圓神書活網BOOKLIFE > 讀者俱樂部 > 話題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