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10歲以下孩子的父母,都不可能錯過Dr. Becky。千禧世代的父母紛紛湧向貝琪博士,當她說:「大多數年幼的孩子都會記得他們的家人在疫情期間的感受,而不是有關病毒的任何具體資訊。我們的孩子正在觀察我們,並學習如何應對壓力和不確定性。讓我們培養孩子的韌性,而不是恐慌。」這讓人們對育兒建議的興趣增加了100倍,


留佩萱:我非常喜歡作者的教養理念!

Dr. Becky是一位我非常喜歡的心理治療師,她的Podcast〈Good Inside with Dr. Becky〉是我都會固定聽的節目,很開心她的著作《Good Inside》中文版《Good Inside教養逆思維:看見孩子脫序行為中的內在需求》在台灣上市了! 


《逆思維》作者亞當・葛蘭特也推薦《教養逆思維》。(photo:Melanie Dunea)

在一個訪談中Dr. Becky提到,過去的她很常做父母教養諮詢,而為了要能更幫助父母,她特定去上了一個「研究證實有效教養策略」課程,這個課程教導各種改變孩子行為的策略,像是懲罰、獎勵制度、time-out、不理會孩子…...等等,當時的她非常喜歡這些方法,覺得這些策略很有邏輯,也常常跟來找她諮詢的父母講解如何使用這些方法。

但是,每次在講解這些策略時,她內心總覺得不太對。

有一次她在跟一對父母推薦使用 time-out時,她講到一半停了下來,然後跟這對父母說:「我知道這樣講很尷尬,但我不相信我推薦的這些方法。」然後她退了諮詢費用給這對父母,開始仔細思考我們到底是如何對待孩子。 

Dr. Becky解釋,當我們專注在「改變孩子的行為」時,我們就把「行為」當做孩子的全部,而看不見每一個行為底下孩子有的情緒、感受、想法、觀點。而通常孩子有「負面行為」,都是因為底下有個他還不知道如何調節的情緒感受,而我們要做的事情,應該是要教導孩子如何調節這些情緒。

她舉了游泳的例子──當今天孩子不會游泳時,你不會叫孩子「去房間關十分鐘」(time-out)、也不會懲罰或獎勵孩子,我們會做的事情是「教孩子如何游泳」。同樣的,當我們能看見孩子的行為表示他還不知道如何調節情緒時,我們該做的事情是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調節情緒,而不是用各種獎懲制度去改變行為。 


*〈TIME〉雜誌譽為「千禧世代父母的教養訓練專家」

奠基於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和內在家庭系統理論(Internal Family Systems; IFS),Dr. Becky的《教養逆思維》這本書就是在幫助我們看見孩子行為底下的訊號,也幫助家長看見自己的狀態和做改變。雖然這本書被歸類為教養書,但我覺得非常適合每一個人閱讀(不管你有沒有小孩、想不想成為父母),也很適合把書中的原則運用在其他各種人際關係中。 

我除了很喜歡Dr. Becky的教養理念外,也很喜歡她在好幾集Podcast中很誠實地談論成為家長(尤其是成為一位母親)的各種情緒感受,以及在這個要求母親要犧牲奉獻的社會中,她不斷提醒我們,做一位母親不需要失去自我。(推薦聽這集:Your Motherhood is Only as Powerful as Your Personhood) 

非常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出處於留佩萱老師臉書


我們都希望看到孩子成為好孩子,看到自己成為好父母,並努力實現一個更和諧的家庭。而這一切都是可能的,我們不需要選擇妥協,就可以擁有這一切。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