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才子作家、哲學家艾倫‧狄波頓對「愛情」進化為「婚姻」,在其著作《愛的進化論》有獨到的見解。
狄波頓說愛了,然後呢?這些熱戀時沒想到的事情都成了必要:
‧生悶氣之必要:生悶氣是一種承諾,承諾我們的需求不需經由言語表達即可受到理解。
‧輪流洗衣服之必要:現代社會的期望是夫妻一切平等,歸根究柢其實是說兩人必須平等分擔痛苦。
‧性幻想之必要:幻想可讓我們置身一個世界而不至於摧毀另一個世界。
‧外遇之必要與不必要:一個人通常必須深深關心自己的伴侶,才會願意花費心力背叛對方。
故事就從生悶氣開始說起吧。
───
(前情提要:拉畢陪新婚妻子柯絲汀與她的死黨們一起在酒吧聚餐。席間,柯絲汀的朋友不停開拉畢工作的玩笑,拉畢已經感到不悅,但是柯絲汀卻沒有察覺…還跟著笑了…)
拉畢在回家的路上一語不發,然後聲稱自己累了,在她探詢的時候也只是以那句著名的「沒事」回答。他們回到仍有些油漆味的新家後,他就立刻走進裡頭擺著沙發床的書房,一把將門甩上。
她提高嗓門說道:「至少告訴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啊。」
他的回答卻是:「幹,別煩我。」有時候,恐懼會引發這種粗暴的言詞。
柯絲汀為自己沖了些茶,然後走進臥室裡,在心裡堅持告訴自己(其實不盡然誠實)她完全不曉得什麼事情讓自己的新婚夫婿如此生氣(不過他在拱門酒吧裡確實顯得格格不入)。
生悶氣這種行為表現當中其實混雜了兩種元素,一方面是強烈的憤怒,另一方面是一股同樣強烈的渴望,堅決不透露自己生氣的原因。生悶氣的人一方面迫切需要對方了解自己的心情,同時卻又執意不肯幫助對方做到這一點。
要求生悶氣的人解釋自己的憤怒,這點本身就是一種侮辱:如果自己的伴侶還需要解釋才能了解,那麼對方就顯然沒有資格身為自己的伴侶。我們應該再接著指出:能夠成為別人生悶氣的對象其實是一大榮幸,因為這表示那個人對我們懷有足夠的敬重與信任,所以才會認為我們應該知道那個人沒有說出口的傷心處何在。這是愛情帶給我們的贈禮當中較為古怪的一件。
最後,她終於下床,到書房去敲了門。她母親總是說不吵隔夜架。她仍然在心裡對自己說著她不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親愛的,你表現得像兩歲小孩一樣。我和你是站在同一邊的啊,記得嗎?至少告訴我出了什麼問題嘛。」
在那間塞滿了建築書籍的狹小書房裡,那個大小孩在沙發床上翻了個身,只是一心想著自己絕不讓步。
對他而言,這是一個很不尋常的狀況。在過去的戀情當中,他總是努力扮演漫不在乎的一方,但柯絲汀的開朗與堅毅卻導致他落入了相反的角色。這下子換他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焦躁難眠了。她的朋友為什麼都不喜歡他?她到底在他們身上看見了什麼?她為什麼沒有插手幫他辯護?
生悶氣是向一種美麗而危險的理想致敬的行為,而且這種理想可以追溯到我們幼年初期:也就是一種承諾,承諾我們的需求不需經由言語表達即可受到理解。在母親的子宮裡,我們從來不必解釋。我們的每一項需求都受到了照顧。適當的撫慰總是就那樣單純出現。這種理想狀態在我們出生之後的起初幾年仍然持續存在。我們不必把自己的每一項要求都表達出來:那些體型高大而又善良的人自動會幫我們猜測。他們看穿我們的眼淚、我們口齒不清的呢喃、我們的茫然困惑:他們為我們口語表達能力的缺乏找出了原因。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在感情關係裡,我們的伴侶一旦無法正確解讀我們的心思,即便是最口才便給的人也可能本能地不願提出明白的解釋。只有在無需言語的情況下準確感應心思內容,才會讓我們覺得我們的伴侶真的是值得信任的對象。只有在不必提出解釋的情況下,我們才會確信自己真正被了解。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他終於再也無法忍受,而輕手輕腳地走進臥室,坐在她那一側的床上。他原本打算把她喚醒,但一看到她那張聰慧又和善的臉龐正在沉睡當中的模樣,他就改變了主意。
第二天早晨涼爽而晴朗。柯絲汀比拉畢早起,為他們兩人準備了兩顆水煮蛋,還有一籃切得整整齊齊的吐司細條。
她俯瞰樓下花園裡的垂柳,對這些可靠、樸實的平凡事物心懷感激。拉畢頂著一頭亂髮怯生生地走進廚房之後,他們先是沉默不語地吃著早餐,但最後終於互相微笑。午餐時間,他傳了一封電子郵件給她:「我有點瘋癲,請原諒我。」她雖然正等著要參加市政會議,卻還是立刻回覆了他:「你如果不瘋癲,生活就太無趣了。而且,也會太寂寞。」他們再也沒有提起他生的那場悶氣。
理想上,我們一旦成為別人生悶氣的對象,應當要能夠笑得出來,不過是以最溫柔的方式。我們理當能夠體認到那種動人的矛盾。生悶氣的人也許身高一百八十五公分,擁有成人的職業,但那個人真正傳達出來的訊息卻是稚氣得令人動容:「在我的內心深處,我仍然是個嬰孩,而現在我需要你扮演我的父母。我需要你正確猜測出我真正的苦惱,就像別人在我嬰兒時期對待我的方式那樣,在我對於愛的觀念初步成形的時候。」
面對生悶氣的愛侶,我們能夠為他們提供的最大幫助,就是以關懷幼兒的方式對待他們耍脾氣的行為。我們總是習於認為別人把我們當成小孩是一種屈尊俯就的態度,但我們卻忘了這一點:有時候,別人如果能夠看穿我們成人的外表,而關注並且原諒我們內心那個失望、憤怒又無法以言語表達需求的孩子,其實是一種最大的榮幸。
───
寫得多精準。
「愛,才不是什麼一頭栽進去的「熱情」,
而是緩慢地、苦痛地學會的「生存技能」。」
──艾倫狄波頓《愛的進化論》
關於作者│
2001年,圓神出了英倫才子作家艾倫‧狄波頓的《我談的那場戀愛》,這個日後風靡全世界的哲學家、創作人,時年才23歲。現在狄波頓已為人父,從探索戀愛的年輕人,昇華寫下《愛的進化論》,成為探討婚姻與愛情並存的人夫。
他還寫哲學、寫旅行的藝術、宗教的慰藉、機場的小旅行、幸福的建築,他知識淵博,文筆美妙,艾倫‧狄波頓永遠有辦法讓我們的腦袋靈光乍現,發現事物裡的美好與荒謬。
愛的Before & After,是開始、幻滅與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