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P0180004

上一堂最生動的國際關係:20部經典電影,告訴你世界原來是這個樣子

作者 蔡增家
出版日 2017-04-01
定價 $340
優惠價 79折 $269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相關專欄

  • 試閱

書活網特推


政大教授蔡增家,由於南韓總統朴槿惠彈劾案,
常成為各電視台爭相邀請的解析角色。
專研東北亞的蔡教授,
尤擅長以日本漫畫、韓國電視劇來帶領學生透視亞洲政治,
這次,蔡增家老師讓大家看電影不只是看電影。

翁山蘇姬勇於追求緬甸的民主化,但她卻很少關注緬甸的少數族群問題。
無可諱言地,在族群問題上翁山蘇姬似乎仍抱持緬人中心主義,
這與軍人政府似乎沒有太大不同,
而人權與民主是一體兩面,無可偏廢,特別是長期被緬甸政府壓迫的羅興亞族。......read

看更多

內容簡介

政治大學秒殺通識課,帶你認識這個世界的真面目!

敘利亞男童艾倫,為何會死在土耳其海灘上?
為什麼美國擊斃賓拉登,恐怖主義仍舊方興未艾?
為什麼歐巴馬當選總統,美國種族問題反而激化?
催生緬甸成為民主國家的翁山蘇姬,卻不太具備人道精神?
墨西哥人為何感嘆「離天堂太遠,離美國太近」?

透過電影探索世界,提升你的國際觀與競爭力!

國際觀是什麼?大前研一這樣定義:「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並且對這些事有提出觀點的能力。」

政大國關研究中心教授蔡增家,為了讓學生有效理解國際情勢、思辨國際問題、提升人才競爭力,在政大特闢「從電影看國際關係」課程。本書以此課程為基礎分四大部分解構國際現實──

一、恐怖主義與族群衝突

二、人權與民主的不斷辯證

三、經貿關係與貧窮

四、移民與邊境問題

藉由重大國際事件沿革與國際情勢發展解析,配合相關經典電影作品簡介,諸如《亞果出任務》《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美味情書》《追風箏的孩子》等,告訴你如何掌握絢爛螢幕背後的真實世界,形塑看世界的觀點。

雖然我們身處四面環海的島國,但國際事務其實離我們並不遠。

繼《上一堂最好玩的日本學》《上一堂最好玩的韓國學》,

政大超人氣教授蔡增家再次出馬,

帶你解析隱身在電影裡的真實世界萬象!   

國際關係專家  劉必榮 推薦

作者簡介

蔡增家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學術專長為東北亞區域研究、日本研究、朝鮮半島研究。

2006年開始於政治大學開設一門通識課:「從漫畫看日本」,顧名思義係以漫畫為教材,讓學生認識真實的日本。此通識課甫開設便年年爆滿,上千人排隊候補選課。

爾後為激發學生們對於國際關係的興趣,遂在政大開設「電影與國際關係」課程,將學生帶進國際關係的領域之中,藉由時事搭配經典電影解析國際事件之因果關係,以及各國立場與利益糾葛,每學期亦吸引近千名同學搶修。

如今,他已是政治大學最知名的通識課教師。

著有:《上一堂最好玩的日本學:政大超人氣通識課「從漫畫看日本」》《上一堂最好玩的韓國學:政大超人氣教授帶你從韓劇看韓國社會、政治、外交與兩韓關係》

看更多

得獎紀錄

★全國高中職100師長閱讀推薦Top100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P0180004
ISBN:9789861342979
240頁,25開,中翻,平裝,全彩
看更多

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作者序】透過電影,探索世界

第一部:恐怖主義與族群衝突

01恐怖主義的蛻變《慕尼黑》

02利比亞──狂人沒了,伊斯蘭國來了《13小時:班加西的祕密士兵》

03強權的十字路口:阿富汗的歷史悲歌《追風箏的孩子》

04追尋自由:流離失所的敘利亞難民《流離者之歌》

05被遺忘的角落:盧安達與辛巴威《盧安達飯店》

06黑人執政,為何美國黑人卻無法呼吸?《白宮第一管家》

第二部:人權與民主的不斷辯證

07印度,顛簸的民主大國《美味情書》

08女性政治參與:梅克爾與朴槿惠《鐵娘子:堅固柔情》

09扭轉命運的樂章:南蘇丹獨立進行曲《扭轉命運的樂章》

10委內瑞拉,向左轉!《民主之戰》

11隱士之國緬甸的民主歷程《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第三部:經貿關係與貧窮

12巴西──邊陲以上,中心未滿《無法無天》

13以鄰為壑:美古恩怨情仇《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14菲律賓,凋敝已久的老牌民主國《私法拘留》

15伊朗與美國,從盟友到反目成仇《亞果出任務》

16柬埔寨,貧窮與美麗共生《通往自由之路》

第四部:移民與邊境問題

17失根的蘭花:東南亞華人的漂泊與哀愁《殺人一舉》

18墨西哥,離天堂太遠、離美國太近《無主之地》

19俄羅斯、車臣與克里米亞《車臣不相信眼淚》

20烽火餘生:庫德族的世紀漂流《烏龜也會飛》

看更多

【作者序】透過電影,探索世界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國際化」突然成為台灣的一種全民運動,也成為一種時髦名詞,更成為進步與否的重要準則。在「國際化」運動的號召下,台灣的大學廣招外國學生,以為只要外國人多,就是國際化的表徵;學校更是廣設英語課程,以為用外文上課,才是真正的走向國際。

殊不知「國際化」的癥結不在外國人,而在於人民是否擁有國際視野。「國際化」也不在外文能力,而在增進國際知識的渠道是否唾手可得。

其實,自從媒體自由化以來,台灣便長期處於國際知識的枯水期。在收視率掛帥的推波助瀾下,國際新聞一直被電視台視為一種不賺錢的資訊,總被安排在深夜的冷門時段,國際新聞也被報紙看做墊版面的工具,總被放在最冷僻的一角。這也導致台灣人對於國內發生的芝麻小事常能侃侃而談,但對於發生在周邊國家的大事卻一無所知。

台灣是小國,小國裡的每個人其實更需要培養國際觀,因為國際間發生的任何騷動,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生存。猶記得有次到美國開會,有位美國學者向一位澳洲學者寒暄,他竟然問這位澳洲學者是不是開車來的,他渾然不知美國與澳洲之間隔著廣大的太平洋,然而這位欠缺國際觀的美國學者,一點也不影響美國的超強地位,因為美國畢竟是大國,這是小國人民所無法擁有的特權。

台灣這幾年面臨產業外移的空洞化現象,因此從前幾年開始政府便大聲疾呼台灣要學習「三蘭」,也就是荷蘭、芬蘭與愛爾蘭。這三個國家與台灣同樣是蕞爾小國,但它們卻都擁有國際性的大品牌,例如芬蘭的諾基亞、荷蘭的飛利浦電子公司,以及愛爾蘭的愛力根藥廠,但在這些國際大品牌背後,這三個國家都擁有最國際化的國民,他們每個人都能夠說三種以上的語言,而且也把自己當成是世界公民,把全球當成他們的就業市場。國際化的人民,其實才是這三小國最寶貴的資產。

我在大學從事國際關係研究十餘年,發現現今的大學生不但對於國際問題漠不關心,對國際事務的理解力也相當弱,這將會影響到他們日後就業的競爭力。畢竟在台灣低薪已成常態化的情況下,他們應該要走出去,到世界各地找工作,與世界各國的人才競爭,因此,對國際關係的熟悉程度便顯得相當重要。

所以,我一直在苦思如何利用一種淺顯易懂的方式,把同學帶進國際關係的領域之中,而我認為「電影」便是一個絕佳媒介。因為電影人人愛看,且坊間不論是好萊塢或是各國所製作的電影,許多題材正是在探討國際間或是歷史上曾經發生的大事。我認為以這些故事背景為基礎,或許能帶領學生延伸探索背後國際政治間的角力。於是,我在政大開設一門「電影與國際關係」課程,結果每學期都吸引近千名同學搶修,由此可見大學生對於國際關係其實充滿興趣,只是得思考如何包裝課程,帶領同學進入國際關係領域。

例如由美國知名影星班.艾佛列克自導自演的《亞果出任務》一片,便是在探討一九七九年美國與伊朗之間的人質事件,這個事件深深影響著日後美伊兩國間的關係,一直到現在美國還在對伊朗進行部分經濟制裁,而這個事件也牽動中東局勢發展,讓美國決定扶植伊拉克獨裁者海珊來對抗伊朗,引發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而人質事件更與美國國內政壇連動,導致美國總統卡特由於處理該次人質事件不當而爭取連任失敗。

又如由韓國影帝宋康昊所主演的《總統的理髮師》一片,敘述在韓國朴正熙主政的威權時期,市井小民在大時代下求生存的故事。這部片從一個理髮師的視角,觸及到在軍人統治時期,韓國人民對威權的莫名崇拜,也分析在南北韓關係緊張時期全國抓北韓間諜的風聲鶴唳,更談到威權時代的韓國總統為了要當選連任,不惜動員做票及槍殺反對人士。這部電影讓我們了解原來在現今韓國進步亮麗的外表下,竟也有如此不堪的過往,但這卻是東亞國家在民主化過程中的必經道路。

本書總結我在政大開設「電影與國際關係」這門課的課程內容以及延伸的議題討論,書中將介紹二十部電影,論述與分析面向從恐怖主義與族群衝突,人權與民主的不斷辯證,經貿關係與貧窮,再將視角轉到移民與邊境問題。涉及區域從東南亞、拉丁美洲到非洲,希望讓許多沒有機會上這堂課的人,也能夠從本書知道故事背景其實與國際關係相關的電影,更重要的是帶領讀者理解國際關係動向、培養國際觀。

也許有人認為要了解國際關係,需要擁有絕佳的外語能力,或者將國際關係想像成是一門知識門檻很高的學問。其實與國際關係相關的知識,在我們周邊俯拾即是,而本書的寫作宗旨便是企圖將「國際關係」從學術神壇請下。書中將特意迴避深奧的國際關係理論,也盡量避免使用與國際政治相關的專門術語,希望能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及語言,再帶入對世界和平的期盼與悸動,讓讀者能夠從電影的劇情中,了解背後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

就讓我們透過電影,探索這個世界吧。

看更多

試閱

黑人執政,為何美國黑人卻無法呼吸?

二○一四年十二月四日這天,在美國的族群史上是一個重要日子。在那一天,有上萬名紐約民眾,他們不分黑白、不論種族,一起走上街頭,抗議紐約大陪審團不起訴一名白人警察潘塔里歐,裁決理由是:「無正當理由提告」。潘塔里歐在四個月之前涉嫌以鎖喉方式,活活掐死一名手無寸鐵的黑人男子,但竟然被判無罪。

這樁事件發生在二○一四年七月十七日,當時四十三歲的非裔男子賈納,正在紐約史塔登島街頭兜售走私香菸,潘塔里歐發現後便上前取締,當時賈納嘗試向警方解釋,但潘塔里歐並不予理會,逕自強行逮捕。為了要制伏比他高大的賈納,潘塔里歐竟從身後以手肘勒住他的脖子,並在同袍的協助下把他壓制在地,而當時有哮喘病史的賈納雖然不斷地高喊著「我不能呼吸」達十一次,但潘塔里歐仍然緊緊勒住賈納的脖子不放,直到他氣絕身亡。

當路人將這段影片上傳到社群網站之後,立刻引發美國民眾高度不滿,認為白人警察有種族歧視之嫌導致用武過當,他們走上街頭癱瘓了紐約中央車站及布魯克林大橋,連遠在英國也有上千名民眾躺在倫敦購物中心表示聲援,而多位NBA黑人球星更自發性地穿著「I CAN'T BREATHE」(我不能呼吸)T恤,以表示對白人警察的抗議。美國的種族對立似乎一觸即發。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實在賈納事件發生的一個星期前,美國便曾在一天之內連續發生兩起黑人被白人警察無端槍殺的慘劇。在持槍合法化的美國,過去這種事件通常不會受到媒體青睞,但是在歐巴馬當選總統,黑人當家做主之後,白人槍殺黑人便會在種族歧視的角度下被刻意放大。

首先是一位黑人青年斯特林,他於二○一四年七月五日晚間,在路易斯安那州的一間便利商店前兜售非法CD光碟片,兩位白人警察獲報前往盤查,並與斯特林發生激烈爭吵。其中一位警察使用電槍將他擊倒在地,之後斯特林試圖反抗,並推開壓在他身上的警察時,另一位警察在情急之下竟對其胸口連開三槍,將其擊斃。隔天清晨,另一位黑人青年卡斯蒂爾,因為他駕駛的車子尾燈未亮,被路邊警方攔下盤查要求檢查證件,當他手伸進口袋拿證件時,竟被警方誤以為要掏槍而遭警方連開四槍,當場擊斃。

這兩起白人警察擊斃黑人青年事件,引發全美國黑人的大規模串連示威抗議,其中在德州達拉斯一場名為「黑人的生命也是命」的大遊行中,在路邊負責維持秩序的警察,竟遭到一名黑人狙擊手強森持槍瘋狂掃射,造成五名白人警察身亡,七名警察重傷。

事後這名兇手雖然遭到當場格斃,但卻有一個美國激進組織「黑人力量政治組織」在臉書上,承認他們製造了這場達拉斯殺警慘案,並威脅將會持續無預警地暗殺白人警察。基於以上理由,美國聯邦航空管制局宣布對達拉斯上空進行空中管制,這是九一一事件以來,美國政府首次進行空管,只是之前是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外戰」,這次卻是對抗國內種族主義的「內戰」。這對向來以民主自豪的美國來說是何等諷刺。

然而,美國的種族對立並未就此平息,反而從警察與平民之間的衝突,擴大為白人與黑人之間的仇恨。二○一五年六月十七日,南卡羅來納州一座正在做晚禮拜的黑人教堂,遭到一名白人男子持自動步槍闖入,他以屠殺式的方式進行掃射,時間長達半個小時,造成九人死亡、十餘人受傷。這座伊曼紐爾衛理公會教堂建於一八一六年,是美國南方歷史最悠久的非洲衛理公會教堂,它見證了過去蓄奴的時代,也經歷了黑人民權運動,因此被視為美國黑人的精神中心,而這樁教堂槍擊案,自然被外界認為是美國白人對黑人的政治宣戰。

回顧在二○○八年,當歐巴馬在白人選民的支持及簇擁下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之後,大家都認為這是美國種族的大和解,也是美國黑人人權出頭天的歷史性時刻,但是在過去八年當中,美國種族衝突與對立卻不減反增,在白人至上主義下,竟然有上千名黑人遭到白人警察的槍殺。有人說,這是美國白人在黑人總統統治下的集體反撲,也有人說,那是白種人被剝奪下的集體焦慮。六十年前,馬丁.路德.金恩開始尋求黑人的政治平等權,而當黑人也好不容易攀上政治的巔峰,卻反而激化種族的對立,讓多少黑人淪為槍下亡魂,這應該是金恩博士始料未及的。

美國種族問題最大根源,在於美國社會長期以來對黑人的定見,連身為首位黑人總統的歐巴馬自己也承認,種族歧視在美國是一種從來沒有被治好的病,它只能緩和,但無法根治。例如當歐巴馬擔任參議員時,穿著燕尾服參加國宴,有不認識他的白人外賓,很自然地把手中的紅酒杯交到他的手上,把他當成是服務生;當宴會結束時,歐巴馬在飯店門外等司機把車開過來時,有白人開車進來,也很自然地把車鑰匙交到他的手中後逕自走進飯店,以為他是泊車小弟。連歐巴馬都曾經有過如此遭遇,更何況一般市井小民?

將視角回到距今一百五十一年前(一八六五年)的四月,那是美國歷史上最值得紀念的一個月分,因為在該年的四月九日,南軍指揮官羅伯特.李向北軍格蘭特將軍投降,美國南北內戰正式宣告結束,當時美國總統林肯對於族群平等發表一篇動人心弦的演講文:「對任何人不懷惡意,以慈悲對待所有人的至高善意。」在當時南北激烈的分裂主義下,這是多麼高貴的情操!

但五天後,主張解放黑奴的美國總統林肯在福特劇場看戲時,被一名來自南方的激進主義者約翰.布斯暗殺,他想以刺殺總統的方式,挽回南軍在南北戰爭中的頹勢。林肯總統於隔天宣告不治,但林肯之死卻意外促使美國的南北團結,林肯的靈柩旅程,從華府綿延至他的故鄉春田市,長達一千六百公里。這是美國首位總統遇刺,但也揭開了美國暴力主義向領袖行兇的不良風氣。在這之後的一百年當中,美國總計有三位總統被刺身亡(加菲爾德、麥金萊及甘迺迪),而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歐巴馬,在他上任以來所收到的暴力恐嚇信也比任何一位總統還多。

在電影當中,談論到美國黑人爭權奮鬥史的,較具代表性的當是《白宮第一管家》一片。該片是二○一三年由美國導演李.丹尼爾斯所執導的歷史劇情片,改編自非裔黑人尤金.艾倫的故事。艾倫的祖先是非洲的黑奴出身,艾倫小時候也擔任過白人家庭的工人,在因緣際會下被推薦到美國的政治權力中心白宮,擔任總統的貼身管家。

在艾倫的細心及努力下,贏得歷任總統信任,因此他在白宮服務長達三十四年,歷經七任總統,這部片便是從艾倫的眼中,窺探二次戰後美國黑人民權的奮鬥史,也見證美國許多重大政治事件,包括甘迺迪總統被刺、詹森總統發動越戰、尼克森總統的水門事件。導演也巧妙把這些政治事件,透過艾倫的兒子與美國黑人的爭權史相互連結,加強了這部電影的可看性。

猶記得在電影最後黑奴出身的男主角看到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不由自主地流下欣慰眼淚。只不過故事主人翁在二○一○年便過世,沒有目睹歐巴馬上台後種族衝突對立日益擴大的場面。

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曾經說過:「我們必須接受失望,因為它是有限的;但千萬不可失去希望,因為它是無限的。」不知道美國種族和解的曙光,何時才會出現。

隱士之國緬甸的民主歷程

猶記得十年前第一次訪問緬甸時,我追隨百年前喬治.歐威爾的腳步,體會他在《緬甸歲月》中的點滴記事。我漫步在仰光的街道上,不時看見安靜地走在街上的僧侶們,以及臉上抹著白粉的緬甸婦女們羞澀的微笑。我隔著茵雅湖,遙望翁山蘇姬被軟禁的住所,金色的大寶塔依然在陽光中閃閃發亮。

二○一五年底,緬甸舉行開放後的首次國會大選,我又再次造訪緬甸,仰光的面貌已經出現巨大轉變,許多新建築拔地而起,街上充塞著綿延不絕的汽車,翁山蘇姬從謎樣般的茵雅湖畔,化成無數的選舉看板,隨處可見。

從過去以來,緬甸就是一個隱士之國,潛藏在伊洛瓦底江的最深處,如同披上一層厚重的白紗,讓我們只能從地圖上看到,卻似乎永遠接觸不到。緬甸六千萬人口彷彿一群無聲的群眾。而緬甸政府為了避免受到外界「世俗」的干擾,還特地把首都從臨海的仰光,遷移到內陸叢林深處的奈比多,從此之後,奈比多便有如一座緬甸執政者的失樂園,分隔了政府與民眾,也隔離了緬甸與世界。其實,緬甸剛獨立的時候並非如此,那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新國度。

到過緬甸的人,都曾見過緬甸紙鈔上一張年輕的肖像,那是緬甸國父翁山,也是緬甸民主推動者翁山蘇姬的父親。翁山年輕的時候,組織了一支「緬甸獨立義勇軍」,為幫助緬甸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奮鬥,但卻在一九四七年緬甸獨立前夕遭到政敵暗殺(據說是之後掌權的軍事強人尼溫所為),當時年僅三十二歲,那時還有六名政府閣員也連同翁山一起被殺害,這讓獨立之後的緬甸權力頓時中空,也埋下文人與軍人之間長期的鬥爭種子。

緬甸人極度迷信占星術,在政府御用占星家的指點下,選擇於一九四八年一月四日凌晨四點二十分宣布建國,然而當時另一位緬甸占星家知道此事之後卻大呼不妙,他認為這個時間點是個凶卦,之後緬甸將會淪落至流血與戰鬥的景況之中。這位占星家的預言果然成真。

翁山被刺殺之後,由翁山的革命夥伴吳努擔任獨立後的第一任文人總理,由於緬甸是一個多族群的國家,有多達十餘個少數民族,因此吳努認為多元化的聯邦制,將是最適合緬甸的政治體制。但這項主張引發以緬族為主體的軍方人士高度不滿,於是軍事強人尼溫便於一九六二年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吳努文人政府。吳努被迫流亡海外,此後緬甸對外關起大門,走向軍人長期統治的道路。

尼溫執政之後開始恣意屠殺異己,進行政治大清肅,對外則驅逐所有外國人,當時所有專業人士幾乎都逃離緬甸。在尼溫實施具有緬甸特色的社會主義下,讓緬甸從世界米倉之國,淪為亞洲最貧窮的國家。尼溫雖然具有半華人的血統,但他卻是緬人至上主義的奉行者,他不但極度仇視華人,並對撣族、克倫族等少數民族任意進行鎮壓、屠殺,有「緬甸屠夫」之稱。

尼溫不但殘暴,而且氣量狹小。宇譚是當時緬甸最有名的外交官,他在尼溫發動政變之前,便被延攬擔任聯合國祕書長,但由於宇譚曾在聯合國大會中嚴詞批評尼溫的高壓統治及不重視人權,讓尼溫之後把宇譚視為瘟神、眼中釘,還不准他返國。

一九七四年宇譚過世,尼溫下令民眾不准到機場接機,也不准官員舉行國喪,這引起緬甸民眾高度不滿,並引爆大規模示威抗議。當時緬甸的大學生不顧政府反對,不但迎接宇譚的棺木,還將他葬在仰光大學學生議會舊址,那是翁山革命的發源地,象徵宇譚崇高的政治地位。但兩天後,尼溫的軍隊竟把宇譚的遺體挖出,逕自火化埋在大金寺腳下。

尼溫本人也是個無可救藥的占星術迷信者,在一九八七年有位占星家告訴尼溫,「九」才是他的幸運數字,尼溫聽了之後不但搬到九樓居住,侍衛也改成九人,還把原本十進位的貨幣做廢,通令發行九進位的貨幣,讓許多緬甸人一夕之間成為赤貧,進而引爆一九八八年的民主示威運動。尼溫不得不宣布退位。

一九八八年緬甸民主運動方興未艾時,闊別多年的翁山蘇姬回到了緬甸。

翁山蘇姬是緬甸國父翁山的女兒,由於尼溫在過去曾經擔任翁山的部屬,因此在尼溫發動政變奪權之後,便採取「尊翁」策略,派遣翁山的遺孀擔任駐印度大使,而翁山蘇姬也在印度學習英文,之後負笈英國留學,而印度是當時緬甸獨立之後最重要的盟國,由此可見尼溫對翁山母女的重視。

翁山蘇姬到英國念書之後,與英國西藏研究學者麥克.阿里斯陷入熱戀,婚後翁山蘇姬擔任一名專職的家庭主婦,因而遠離了尼溫專政時期的政治是非。一九八八年,翁山蘇姬收到住在緬甸的母親中風消息,便回到她闊別多年的緬甸照顧母親。

翁山蘇姬回到國內之後,正逢緬甸民主示威運動最高峰,尼溫雖然宣告下台,但是剛上台的軍人新政府卻出動大批軍隊鎮壓手無寸鐵的民眾,由於翁山蘇姬是緬甸建國者翁山之女,於是許多被迫害的民主人士便轉而要求翁山蘇姬出來領導這波民主運動。因此,翁山蘇姬便於一九八九年組成「全國民主聯盟」,在甘地思想的影響下,主張非暴力的民主運動。

全國民主聯盟成立之後,在翁山蘇姬的個人魅力下立刻成為全國最大反對黨,這讓軍人政府有如芒刺在背,再加上一九九○年即將舉行國會大選,於是在一九八九年底,軍人政府便以煽動暴力罪名,將翁山蘇姬軟禁於茵雅湖畔的住處,以防止翁山蘇姬進行選舉造勢宣傳。然而在翁山蘇姬的缺席下,全國民主聯盟仍然獲得八成國會席次,翁山蘇姬將成為緬甸的總理,但是軍政府卻悍然宣布選舉無效,並繼續軟禁翁山蘇姬,這也開啟翁山蘇姬將近二十年的軟禁生涯序幕。

在這段漫長期間,翁山蘇姬一直拒絕軍人政府將她驅逐出境而獲得自由的條件,因此連一九九一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也不能到瑞典親自領獎,甚至她的丈夫一九九九年病重臨終前都無法見他最後一面,因為翁山蘇姬知道只要她一離境,就永遠再也無法回到她心愛的國度,在親情與民主的兩難下,她寧願選擇後者。

翁山蘇姬被軟禁期間,不但行動受到軍政府嚴密監控,也不能會見任何外籍及民主人士。二○○九年一名美國人耶托以游泳方式橫渡茵雅湖,來到翁山蘇姬被軟禁的住所,並成功見到翁山蘇姬本人,但事後卻被軍政府發現,翁山蘇姬被控意圖藏匿外國人罪名,再行延長軟禁十八個月,直到二○一○年十一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訪問緬甸前夕,翁山蘇姬才被正式釋放。

當翁山蘇姬結束長達二十年的軟禁生涯之後,正逢緬甸政局巨大轉變,緬甸最後一位軍事強人丹瑞,在國內民主化的壓力下於二○一一年三月宣告退位,結束長達五十年的軍人統治,由文人登盛擔任緬甸總統。登盛上台之後,一方面進行民主化釋放大批政治犯,也承諾在二○一五年舉行國會大選,另一方面也改變過去對中國一邊倒的政策,大幅改善與美國、日本的外交關係,並鼓勵外國投資,緬甸正式告別了隱士之國。

二○一五年十一月,緬甸舉行民主化後首次國會大選,正如選前所預測,翁山蘇姬的「全國民主聯盟」獲得壓倒性的八成選票,但是翁山蘇姬仍然無法成為緬甸總統,因為緬甸新的選罷法規定,配偶或子女是外國人者不能擔任緬甸總統,翁山蘇姬只能派自己的親信廷覺出任總統,自己則擔任國家顧問。另外,在國會當中仍有三分之一席次是由軍人指派,因此緬甸軍人政府雖然退位,但是仍然在幕後操縱,他們制定了所有政治遊戲規則,由此可見翁山蘇姬雖然勝選,緬甸之春卻尚未開花。

在電影當中,探討翁山蘇姬追求民主之路最有名的,當是法國導演盧貝松所執導、楊紫瓊擔綱主演的《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這部電影著重在翁山蘇姬面對軍政府的勇敢無懼,以及當翁山蘇姬面臨政治理想與兒女親情的兩難抉擇時,翁山蘇姬追求民主的堅定信念。軍政府曾經在翁山蘇姬面前問道:「夫人,任憑你做選擇,你要丈夫、孩子,還是要你的國家?」

只是每個人,都有光明與暗黑的一面。翁山蘇姬勇於追求緬甸的民主化,但她卻很少關注緬甸的少數族群問題。本文無意詆毀翁山蘇姬的形象,但無可諱言地,在族群問題上翁山蘇姬似乎仍抱持緬人中心主義,這與軍人政府似乎沒有太大不同,而人權與民主是一體兩面,無可偏廢,特別是長期被緬甸政府壓迫的羅興亞族。

羅興亞族,是生活在緬甸與孟加拉邊境的少數民族,緬甸人大多信奉佛教,而羅興亞族卻信奉伊斯蘭教。因此,從過去的軍政府以來,緬甸便不承認羅興亞是緬甸的一族,而與羅興亞人同族的孟加拉,也不承認羅興亞人是他們的國民,羅興亞人就如同一個沒有國籍的民族,漂流在孟加拉灣與安達曼海之間。

最近有人發現,翁山蘇姬當權之後,卻開始與人權漸行漸遠了,她無視國內受迫害的羅興亞族穆斯林的困境,也未能阻止政府對其他少數民族的暴行,反而支持抹去大眾對軍方血腥鎮壓的歷史。這不正呼應喬治.歐威爾在《一九八四》裡的一句話:「誰控制現在,也就能控制過去。」不知道緬甸的占星家們,有沒有預測到這樣的結果。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