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1 把努力具體化成動作
進入東大之後,當別人對我說:「你的腦部構造本來就與眾不同吧?」「天才不需要努力,真是令人羨慕!」這些話時,真令我哭笑不得。
雖然我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東大法學系,但我也一直強調,我絕對不是「天才」!再說,即使在人才輩出的東大裡,我也不曾遇過不需要努力的「天才」。
不努力的人,大致可以分成三種:
第一種是不需要再努力的人(或是已經沒有進步空間的人)。所謂真正「不需要再努力的人」,是指「已經沒有再進步的空間」那種完美型天才。但是真正的天才,其實相當少見。
第二種是自認為不需要再努力的人。例如在某個領域擁有一定地位、名譽及財富的人;或是對人生放棄,認為自己不需要再上進的人。
然而,大多數人都不是以上這兩種類型,而是屬於第三種類型,也就是原本就非常不擅長努力的人。即使相當清楚自己應該要努力,可是卻沒有具體的方向,到頭來仍舊無法如自己所願,為某事而努力。
這本書就是針對這樣的你,寫出「努力」的具體方法。
努力=採取某種行動
所謂的努力,是指為了某個目的而盡全力。
但是這種說法,是否讓你覺得有些抽象呢?因此,當人們說到「努力的目標」時,總是容易產生「畫大餅」的感覺,只要說自己努力過了,即使沒有達成目標,也無傷大雅不會遭到責難。我認為這是對於「努力」的重大誤解。
首先,將「努力」具體化,是件重要的事。「努力=採取某種行動」。當不擅長努力的人,聽到別人說「加油吧」或是「再用點心」時,根本不曉得該做些什麼具體的事。他們只會認為自己遭到否定,所以才會產生反感。
因此,本書並不是將「努力」當成抽象的目的,而是提出具體目標,並思考未來該如何持續及實踐。
努力就是反覆、持續地進行一件事
對我來說,努力,就是反覆、持續進行某一件事。
就像是田徑選手每天都要練跑好幾圈一樣。而我努力的事情主要是「學習」,所以在考試前,我會每天持續反覆地熟讀課本。最重要的就是找出自己為了什麼事而「努力」,也就是找出應該反覆、持續進行的事情。
接著,你該思考如何反覆、持續地執行。請試著回顧每天的生活。大部分的人,每天都是由不斷反覆、持續進行的活動所構成。
每天被設定好的鬧鐘叫醒、觀看固定的節目頻道、確認天氣預報及今天的星座運勢、走相同的路線上班上學、在固定的時間抵達公司或學校⋯⋯每天過著同樣的生活,做著同樣的事。
因此,絕對沒有「無法反覆、持續做某件事……」這種狀況。
但找到自己要反覆、持續做哪件事,其實不簡單,很多時候有可能會搞錯領域。過去我曾不斷地嚐試,在失敗中記取教訓,希望藉由這些經驗,傳達尋找正確努力方向的秘訣給讀者。
★就連東大的學生,也沒有不需要努力的天才!
方法2 不擅長的領域,就不該再努力
把努力視為「苦差事」的人,往往會將努力的方向,放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事實上,在自己不拿手的領域中奮鬥,不但會帶來莫大的痛苦,而且效果不彰,到頭來,還是無法持之以恆。
不擅長的事做得比別人差,本來就是理所當然,所以,如何用擅長的部分來彌補才是關鍵,不需要刻意接觸自己不拿手的事。當你決定為某件事努力時,一定要選擇自己拿手的項目。當我真心想要努力時,也是從自己擅長的事情開始著手。
專才比通才容易受到肯定
每到畢業季,各大名校都在找尋「專才」,專才要如何定義?不妨思考一下,將某個人的能力以「蛛網圖」來進行分析。所謂的「蛛網圖」,就是把例如「邏輯能力」「創造能力」「持續能力」各個指標,以五個等級(一~五分)進行評比後所繪製的圖表。倘若每個領域都拿到三分,「蛛網圖」就會趨近於圓形。然而,若在特定的領域得到五分,而在其他領域只得到一分或兩分,「蛛網圖」就會變成銳角。我認為,像這樣在某個特定領域讓人印象深刻的專業人士,就可以稱作「專才」。
在過去那種持續穩定成長的社會,沒有缺點也沒有優點的人,或許在職場上會受到重用,而且通常也可以隨著年齡或資歷增長順利晉升。然而,那種時代已經過去了,終身雇用及「年功序列」的制度(日本的一種企業文化,以年資和職位來訂定標準化的薪資,通常搭配終身雇用的觀念,鼓勵員工在同一間公司累積年資到退休。)皆已瓦解,想要在和諧的工作環境中,大家一起順遂地往上爬已經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如今的社會已經來到必須抓住機會才能出頭的時代,也正因為如此,當你在某方面展現「專業能力」時,就有可能瞬間受到器重。所以不能把自己擅長的領域只當成興趣或才華看待,而是要持續鑽研,運用在工作上。相反地,如果你在某方面擁有強力的武器,應該也可以順理成章地將不拿手的工作交給別人處理。
別人眼中的苦差事,或許就是你的強項
我最擅長的是在「閱讀能力」上的吸收速度及精準度,直到現在依然在這個領域上持續努力。而且,我會盡可能把握住讓我發揮此能力的機會。
舉例來說,工作上有時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大量的資料,並迅速地整理出要點。這種機會,除了在律師事務所之外,一般人應該也會常常碰到。像這樣的工作通常被視為「苦差事」,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對我來說,這可是求之不得的機會,我會積極地參與,把握住大好機會,將文件仔仔細細地閱讀完畢。
其實,我剛進律師事務所時,曾經接過一項工作,「確認截至目前為止,日本是否發生過同樣的判例?」這項工作正好可以善用我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將目前日本法院的判例都看過一遍。要找出是否有相同或類似的判例,講求的純粹是閱讀速度。我用最快的速度,將所有判例閱讀一遍,隔天早晨,再「若無其事」的向上司報告:「日本目前為止沒有完全相同的判例,但是類似的事件有兩例。這不是很常見的案例,幾乎沒有前例可循。」
或許是因為我回報的時間太早,上司用質疑的口氣問我:「妳看過多少判例?」我不假修飾地回答:「關於這兩種類型的參考判例,過去十年間共有一百二十五件。」我的回答讓上司印象深刻,大家都說我「讀得很快」,後來也會盡量把這種類型的工作交給我處理。
對別人來說是「苦差事」,但卻是我最拿手的事情,做起來自然得心應手。隨著工作的累積與磨練,我的閱讀速度及精確度也持續提升,經過不斷反覆、持續閱讀後,我已從「讀得很快」的程度,晉升到「讀得比誰都快」的境界,我也就成了大家公認的「閱讀達人」。這就是在擅長的領域加倍努力的成果。
雖然大家都認為「有努力就會獲得成果」,但若是搞錯努力的方向(不擅長的領域),即使再怎麼耕耘,還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有一點收穫。然而,如果選擇正確的方向(擅長的領域)經營,就能加速成效。
以我而言,我非常不擅長POWER POINT簡報軟體,在日本財務省工作時,很多時候必須製作以圖表呈現的說明資料,雖然我比其他人花更多時間處理,可是卻做不出更好的簡報。反覆試了好幾次之後,終於認清自己對POWER POINT根本不在行的事實,於是決定盡量避開「全心全意投入,卻得不到成果」的工作,將這件事交給其他同事處理,我則繼續做大家敬而遠之的閱讀工作。雖然後來辭掉財務省的工作,與討厭POWER POINT沒有關聯,但是成為律師之後,我幾乎不需要再使用POWER POINT來製作文件了。
弄清楚自己擅長的領域,自然而然可以與他人分工合作。職場上幾乎都是團隊合作,如果在某方面確實表現突出,自然就會被交付擅長的工作,相反地,不拿手的工作也會隨之減少。
然而,「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加倍努力,不拿手的領域則拋到腦後」這種戰略,可不能如法炮製在「知識」上。我們固然必須深入了解擅長領域的知識,同時也不能對其他領域一無所知;特別是主管層級的人,在其他領域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為主管對於部屬所報告的事情,必須要有察覺問題的敏銳度。
不過,專業領域之外的知識,必須靠各式各樣的工作經驗日積月累養成。如果希望別人交付工作給你,當務之急就是針對某部分加倍努力,讓自己成為那方面的專家,確立你的專才地位。
★善用優勢,付出努力,成為「專才」!
方法3 從四個領域測量出你的專長
當你想在擅長的領域成為專家時,是否仍然搞不清楚自己拿手的是什麼?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標準來思考事情,有時並不知道自己其實在某個部分比別人優秀,還會因此責怪部屬或晚輩:「怎麼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不會!」
當我還是高中生時,也不知道原來自己在「閱讀」能力方面如此卓越。周遭的人常常對我說:「妳讀得好快。」看到他們的反應,我才察覺到自己有這方面的能力,並逐漸產生自信。找出自己擅長的領域,其實比想像中難,尤其是如果目前身處的環境並不合適,要找到拿手的事更是難上加難。
因此,我要介紹一個測量自己「擅長領域」的指標。
職場上通常很需要「運用能力」。為了能精準地運用能力,就必須搭配「吸收能力」。而「閱讀」與「傾聽」屬於「吸收能力」,「書寫」與「談話」則為「運用能力」。如果無法評斷自己,也可以與別人比較。為了方便說明,我將「閱讀」與「傾聽」歸類為內向類型,「書寫」與「談話」則歸類為外向類型。
如何評估你的「吸收/運用能力」及「內/外向類型」?
對我而言,我在「閱讀」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能力,若以五分來評鑑,我在閱讀方面可以拿到「五分」。第二擅長的是「傾聽」,有達到「四分」的標準。其次為「書寫」,大概是「三分」,最不拿手的是「談話」,分數為「一分」。如此一來,我知道自己屬於稍微內向、吸收型的人,因此,我應該朝以吸收為主的方向努力。
我有一個從國小就認識的好朋友,她在「談話」方面毫無疑問是「五分」,任何人都會被她說的話吸引,只要有她在的地方,一定充滿歡笑。她的「傾聽」也不錯,為「四分」,因為她巧妙的回應技巧,與她商量任何事情,彷彿都能迎刃而解。相反的,她在「書寫」上就比較遜色,只有「二分」。我曾和她交換日記,雖然平時的交談不會有任何問題,可是轉化為文字時,卻發覺她有些詞不達意。而她最不擅長的就是「閱讀」。她曾經公開表示,除了教科書之外,她不曾閱讀過其他書籍,所以這方面應該只有「一分」。
所以,她努力的方向,應該集中在「傾聽」及「談話」較外向的事情上。順帶一提,她現在是位美容師,身為一個美容師,技術固然重要,可是與客戶的溝通也是不容忽略的環節。她在談話、與客戶應對的技巧上都十分拿手,這個職業對她而言,幾乎可以說是她的天職吧。
再舉其他我曾經待過的業界為例,例如:公務員必須時常對政治家口頭報告,「談話」能力就是身為一流公務員最該具備的條件。而律師這個職業,尤其是負責企業法務的律師,大部分都是以書面方式回覆委託人,所以相當要求「書寫」方面的能力。
無法使用四個領域評分時,就用現況來考量
如果你無法判斷自己較擅長「閱讀」「傾聽」「書寫」「談話」中的哪個領域,就請你先以自己的職業或角色來思考,因為大部分的人,通常會選擇自己較為拿手的領域。
若你的工作需要時常接待客戶,而且勝任愉快,你最擅長的應該就是「傾聽」和「談話」。如果你是擔任辦公室的內勤作業,或許在「閱讀」和「書寫」方面占有優勢。此外,也可以從學生時代社團活動所擔任的職務,找出自己的專業能力。
當然,有些人就是運氣不好,總是懷才不遇或無法學以致用,始終找不到自己內行的事情,與其用盡方法「努力克服」,倒不如換個方向尋找自己擅長的領域,才是明智的抉擇。
★從「閱讀」「傾聽」「書寫」「談話」中,找出適合自己努力的領域!
方法4 當不擅長的事找上門,就用優勢彌補
在現實中,我們很難避免自己不拿手的事找上門,這時候,你應該試著努力突破瓶頸。
我所就讀的東大,對學生通識課程的要求範圍相當廣泛,若想順利畢業,除了拿手的文科外,還必須在不擅長的理科拿到必修學分。
閱讀文章是我最拿手的事。當我閱讀之後,會將腦袋記下來的東西直接寫在答案紙上,這也是我應付考試的方法。但是數學及理科並不適用這種方法,光是直接寫出記在腦海裡的東西,並不是正確答案,還必須仔細思考,將重點放在如何表達自己的思路上,這部分就是「運用能力」。
若以我在方法3提到的四個領域來分析,我雖然對「吸收能力」很拿手,可是卻不擅長「運用能力」,以至於數學及理科都讓我很頭痛。因此,我選擇了理科中最接近「文科」的課程—「行動心理學」。這門課是以科學方式研究人類的行動,雖然被歸類為理科,但是當我看到課程介紹後發現,這與一大堆數字的統計學等課程其實不太一樣。上課時,教授以記載著各式各樣事例的教科書為教材,針對每個事例說明,所以擅長閱讀教科書的我,果然在這個科目也拿下「優」的成績,讓我安心不少。
連不擅長說話的人也適用的電話應對術
在職場上,也可以運用相同的方法。
例如,不擅長「談話」的人,往往對於電話應對很頭痛,特別是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接到電話,最令人困擾。因為自己沒有防備也沒有準備,又不曉得對方會問什麼事,難免會害怕、不安。這種時候,可以善加利用電話答錄機。只要知道是誰打電話來,便可以稍後再回電,如此一來就不用再擔心接到突如其來的電話。如果在沒有答錄機,且無論如何必須接起電話的情形下,也不需要勉強自己硬著頭皮支支吾吾回答對方不正確的答案,可以用「關於這件事,我已明白您的意思了,等我們討論過後,再致電給您」這樣的話術,對自己或來電者都是較妥善的回應方式。
接下來,就要針對對方電話中的疑問,先閱讀資料並詢問他人的意見,才能更有自信地回答對方的問題,而不用擔心答覆的內容有誤。如果你的「書寫」能力比「談話」能力強,你應該將心力投入在書寫領域上。例如,改以寫電子郵件的方式取代回電。將內容整理好後寄給對方,等待對方的回應。即使是用電話回覆,也應該在打電話前先寫下重點,在電話中依照每個重點詳細說明。如此便能大幅度減低不擅長講電話的緊張感,也能將不擅長的事,帶進自己拿手的領域之中。
對於不拿手的事,如果只學會表面功夫,絕對無法持久。在某些情況下,勉強自己使用不擅長的方法,甚至會造成不愉快,所以我認為從一開始,就應該徹底認清自己對什麼事不拿手。
★把不擅長的事帶進自己擅長的領域之中!
方法14 七本書讀一次,不如一本書讀七次
有太多人書讀不好,其實是因為讀書太過「認真」。例如,一邊閱讀一邊畫線做記號、用墊板擋住文字,或是將某些單字塗上顏色。
但是,我不會做這些事。
因為,在捷運、公車上或是走路時要畫線其實很困難。若用麥克筆把文字塗掉,下次當你要重覆閱讀時,原本的內容已看不見了,根本無法好好閱讀。明明知道非弄懂不可,卻又似懂非懂,不但會因此對自己感到失望,甚至會認為自己記性太差而產生挫折。
況且,你也不可能一次就把重要的地方全部標示起來,當你開始著重於畫線時,你的注意力將會只放在畫線這件事情上,根本沒有充分吸收內容,而且一旦不畫線,就會感到不安。如此一來,想要反覆、持續就不太可能了。
看過一次就想立即理解意思,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如果沒有反覆、持續閱讀,就不可能全盤吸收。我認為「聞一知十」的人,是天賦異稟的少數,即使是「聞十之一」,其實也已經很了不起了。
讀書不要太「用力」
閱讀時,最重要的是累積次數。不要花兩個小時從頭到尾仔細閱讀一遍,而是要在三十分鐘內持續翻閱四次,結果會比只是仔細閱讀一次的人效果更好。
覺得閱讀很痛苦的人,大都是過於「認真」的人。想看過一次就記在腦袋裡,未免太勉強了。若遇到不懂的字就翻字典,當然會覺得很累,因為他們根深蒂固地認為,非得把內容及意思都搞懂才行。
但這類型的人,通常對於教科書一開頭的內容記得很熟,愈到後面記憶愈模糊。每次念到一半,就開始覺得疲勞無以為繼,到頭來只能把前面的內容仔細閱讀完後就放棄了。所以我建議應該把心力先投入在掌握整體內容上。當你拿起一本書輕鬆翻閱過去,稍微有點印象之後,便能擁有自信,而不再有「閱讀這本書感覺很辛苦」的不安感,之後的閱讀就會比你想像中來得簡單了。
「我必須完全搞懂這本書的意思,」這樣的想法通常會帶給你痛苦。如果先不急著了解意思,讀書只不過是單純翻書的動作而已,就不會造成痛苦。
念書原本就已經很辛苦了,若再加重負擔,一定很容易半途而廢,雖然努力必須適當地給予壓力,但同時反覆、持續一件事,徹底地減輕負擔也是不可或缺的。
設定以平常心閱讀七次的目標
首先,先替自己設定一個以平常心閱讀七次的目標。只要達成,你對書中的內容,將逐漸產生親近感,讀書就會變成一件快樂的事。倘若你念到一半感到厭煩,有可能是因為太投入了,請把目標再放回翻閱這個行為上,在你不斷反覆翻閱的過程中,自然就能熟悉書中的內容。
★讀書不應該追求一次就看懂,而要以平常心閱讀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