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活出覺醒:歐普拉的床頭靈修書,帶你超越生命困境

第一部  
意識覺醒
CH1 在經驗一切事物的,是誰?

人類所處的星球在廣闊的外太空中自轉與公轉,而我們只存在其中數十年,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這就是人類的困境。地球已經存在了四十五億年,但人類在地球上的旅程或長或短、充其量也就約莫八十年。人人都出生在這個星球上,並在死後離開。事實就是如此。然而,我們不能斷定,人類在地球上的這些年會呈現出何等樣貌。

地球上的種種生活經歷毫無疑問地能讓人感到興奮,在每個轉折都可能帶給人熱情、激情和靈感,若能以此方式開展人生,每一天都能成為美麗的冒險。不幸的是,生命很少完全如己所願,如果加以抗拒,過程中很可能會非常不愉快。抗拒會帶來緊張和焦慮,讓生活成為負擔。

為了避免上述的負擔,並能夠完全擁抱生命,歷代的智者都教導了接受事實的重要性。惟有接受事實,才能順應生命的流動,創造更美好的世界。所有的科學都是立基於研究事實,學習事實的法則,然後運用這些法則來改善生活。科學家想要投入研究,首先不能否認事實,必須全盤接受。要想飛翔,就必須接受萬有引力定律,而不是否認其存在。在靈性領域也是如此。臣服、接受和不抵抗等教誨構成了深刻的靈性生活的基礎,但這些概念可能很難掌握。透過本書將踏上的旅程,會帶領我們認識,接受是全然明智的,而接受後會帶來美妙的禮物:自由、平和與內在的開悟。對於接受的最佳理解,是不抗拒事實。盡你所能,但沒有人能讓已經發生的事情不發生。你唯一的選擇是接受或抗拒。在我們一同踏上的旅程中,將探討你如何以及為何做出這個決定。但首先你必須了解,誰在你之內掌握決定權。

你當然在你之內;你的內在擁有直覺的存在感。那是什麼?是自性覺知,是我們所能討論的最重要課題。既然要以靈性的角度深入探討「接受」,就必須先了解誰在你之內接受或抗拒。

探索自性的本質有很多方法。讓我們慢慢來,從簡單的開始。想像一下有人走過來問你:「嗨,你在裡面嗎?」你會如何回應?沒有人會說:「不,我不在裡面。」

那完全不合邏輯。如果你不在裡面,那回應的是誰?你肯定在你之內,但這代表什麼意思?

為了區分「你在你之內」的含義,假設有人向你展示三張不同的照片,他分別舉起照片,然後問你:「照片雖然變了,但看到這三張照片的人還是你嗎?」你的回答會是:「當然是同一個我。」非常好,這有助於我們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從這個簡單的練習中,很明顯在裡面的你不是你所看到的;你就是那個正在看的人。照片變了,看著照片的你還是同樣的你。

透過照片不難理解,你不是你所看到的一切,但我們對於有些對象,會比其他對象更認同。例如,我們的身體。我們認同自己的身體到足以說:「我是一個四十三歲的女性,身高一百六十七公分。」那真的是在你之內的那個人嗎:一個四十三歲、身高一百六十七公分的女性身體?或者身體是你在裡面覺知到的東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從你的手開始。如果有人問你,是否能看到你的手,你會說:「是的,我能看到我的手。」但是如果手被切斷了怎麼辦?不要擔心疼痛,想像一下你的手消失

了。你還在嗎?你會不會注意到手不見了?這就像不斷變化的照片:當手在那裡時,你看到了它;當它消失時,你看到它消失了。在裡面「看見」這一切的你,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是你所看到的。你的身體只是你看到的另一個東西。問題仍然存在:在裡面看的人是誰?

請注意,這樣的討論不僅止於手。外科手術已經變得如此先進,在心肺機器和其他醫療設備的幫助下,外科醫生可以切除你的大部分身體,同樣的自性意識卻仍然存在,覺知到這些變化。如果你的身體改變了這麼多,你怎麼能會是的身體,而在裡面的你仍然保持不變?

幸運的是,為了幫助你了解你不是你的身體,我們真的不需要做得那麼過頭。有更簡單、更直覺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你肯定已經知道,當你三歲、十歲、二十歲或五十歲時,身體看起來會不一樣;當你八十歲或九十歲時,當然也不會一樣。但是在裡面看著這一切的人,難道不是同樣的你嗎?當你十歲時照鏡子,你看到的你,是現在看到的你嗎?不是,但不論當時或現在,難道看的人不是你嗎?你一直在你之內,不是嗎?這是核心,是本質,是我們正在討論的一切。你是誰?是誰在裡面透過那雙眼睛向外看,看見你所看到的?就像當你看到那三張照片時,你不是任何一張照片,而是看著照片的人。同樣地,當你照鏡子時,你不是你所看到的,而是看著鏡子的那個人。

藉由以上例子,我們一點一滴地揭示了自性的本質。你與所見事物的關係始終是主體與客體。你是主體,你所看到的是客體。有許多不同的客體透過你的感官進入,但只有一個主體在體驗這一切,那就是你。

 

第二部  
外在世界
CH6 在你眼前的這一刻

在通往內在自由的道路上的每個階段,保持洞察力必不可少。我們不斷回歸的堅實基礎就是你在你之內;你知道你在裡面,你一直都知道你就在裡面,但因為你太過全神貫注於內在及外在發生的一切,以至於無法專注於你就在裡面的事實。你迷失在意識的客體中,而非專注於意識的源頭。靈性覺醒談的是不讓意識困在意識客體中。

要做到這一點,了解你每天處理的意識客體的性質,將會非常有幫助。

先從外在世界開始探索。透過五種感官所接收到的是日常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你每天都淹沒在無窮無盡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中。如果要深入探索,成為你這個居住在裡面的有意識存有是什麼感覺,就需要花時間徹底了解,構成你生命重要部分的外在世界。外在世界究竟有什麼、來自哪裡,和你又是什麼關係?

讓我們從探索你與周圍世界的關係開始吧。首先,我們將發表你可能不會同意的聲明:在你眼前的這一刻絕對與你無關。在你發出異議之前,看看眼前的這一刻。

什麼也不要做。不要加以沉思或試圖對其抱持正向態度,只要注意在你眼前有那麼一刻。現在,向左看,你的眼前有不同的一刻;向右看,還有另一刻在你面前。在你看到之前,那些時刻就已經存在;當你看完時,也仍然會在那裡。現在世界上有多少時刻你未曾看見?整個宇宙中呢?你必須承認,那些時刻與你無關。它們屬於自己,也屬於它們與周遭一切的關係。你沒有創造它們,也沒有讓它們來來去去。它們就只是在那裡。你眼前的這一刻只是宇宙中的另一個瞬間,即使你不看,它也存在。這完全非關個人。

儘管如此,你眼前的這一刻似乎並非與個人無關,而是很有關係。這就是為什麼它會讓人感到如此困擾。當眼前的這一刻呈現的方式並不如你所願時,你會感到痛苦;而當它符合喜好時,你會感到高興。正如我們將在後面的章節中探討的那樣,這是因為你將某樣東西帶入了當下,而這樣東西原本並不屬於當下。宇宙中的所有瞬間就只是宇宙中的瞬間,是你將個人喜好帶入這些非關個人的時刻,並使它們看起來與個人有關。

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放棄既有看待事物的方式有多麼困難。我們完全願意承認,在廷巴克圖這座城市現在發生的事情與我們無關;同樣地,我們可以毫無疑問地承認,土星環、木星上的大風暴和火星的沙塵與我們無關。換句話說,宇宙中有超過九九.九九九九九%的事物與我們無關,但在某種程度上,那○.○○○○一%與我們有關。與我們有關的○.○○○○一%是什麼?就是在你眼前的這部分。在某種程度上,因為你正看著這一刻,它不再屬於非關個人的宇宙,而是與你有關。

問題是,因為將個人喜好帶入這一刻,你這一生都把眼前這一刻看得太過重要。

請注意,數十億個沒看見你眼前這一刻的人,對它沒有任何意見。他們對此毫不在意。這一刻不會激起別人產生任何想法,也不會激起別人的情緒。當你不再體驗這一刻時,它通常也不會困擾你;相反地,你轉向下一個困擾你的時刻。「她為什麼坐在哪裡?」「她在跟誰說話?」「燈光太亮了。」突然之間,這個新的時刻開始影響你,因為你正看著它。事情的真相是,它在你看到之前就已經存在。你將了解的最令人驚奇的其中一件事,就是你眼前的這一刻並沒有困擾你,是你為了眼前的這一刻自尋煩惱。它與個人無關,是你讓它變得個人。無論何時,宇宙中都有無數的時刻在展開,

你與它們的關係完全相同:你是主體,它們是客體。

即使你在理智上了解這個事實,仍然不會那樣看待日常生活。為了給你更多的幫助,讓我們前往舊金山的漁人碼頭進行田野調查,俯瞰美麗的太平洋。當你向外凝視時,問你自己,眼前所見是否與你有關。你看到海浪,看到浪花,甚至可能看到鯨魚或海獅。以上事物恰好於那一刻在你眼前展開。如果你在不同日子,甚至不同時間來,所見會完全不同。但這不會困擾你,只有當你帶著個人喜好來到碼頭時,才會對你有所困擾:「我想看鯨魚。」「我想看看大家說的巨浪。」有了這些偏好,你所獲得的體驗,將與那些只是來看看那天太平洋是什麼樣子的人截然不同。一個人可以單純享受這種體驗,另一個人則必須努力使體驗符合個人喜好。

在以上看海的例子中,不難看出,眼前的這一刻與你無關,你有權單純地享受體驗。因為你通常不會認為自己與海洋有密切關係,所以和看待餘生比起來,更容易單純享受體驗。但毫無疑問,無論你是在看海還是在生活中,你與眼前事物的關係其實都一樣。這些時刻正是在你碰巧所處的宇宙中那個特定時間和地點碰巧發生的事,都與個人無關。但既然看起來,你認為眼前的這一刻與你極為相關,就讓我們繼續探索外在世界,看看這一刻來自哪裡,為什麼會如此呈現。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