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寫給每個人的社交能力書

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

前幾天,一位朋友突然告訴我,她離婚了,目前已火速從曾經的家中搬離,一個人在公司附近租了一房一廳。

新家雖然簡陋,但她依舊敝帚自珍,地板擦得乾乾淨淨,家裡各個角落都擺滿了鮮花綠葉。每當她深夜下班回到家中,一開門,空氣中香甜的味道就這樣撲鼻而來,將工作一整天帶來的疲憊一掃而盡。

「妳知道嗎?很多人都說單身生活很孤單,但我卻覺得很幸福,就算身邊沒有人陪伴,我一個人也能過得非常好。」朋友自信滿滿地跟我說。

然而,對於她的篤定和自信,我只是笑笑,並沒有多說。

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對於獨居生活都有一種盲目的樂觀,他們跟我朋友一樣,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既能工作養活自己,又能操持家務,不需要麻煩任何人。

他們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相信自己能在這座孤島上自給自足、無憂無懼,卻沒有想過當暴風雨來襲時,該何去何從?當孤獨侵擾時,又該如何排遣?還有當疾病纏身時,一個人是否真的能照顧好自己?

人們常說,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是啊,在生活順遂時,眼前的一切看起來似乎都那麼美好。我們孤身獨行,對未來充滿希望,覺得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中;而當生活的大船觸礁,各種變故接踵而來時,我們立馬就會慌了手腳,茫然四顧,卻發現沒有人可以支援自己。

到那個時候,我們才會恍然大悟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朋友跟我談完心後,有近一個月沒跟我聯繫,我以為她還沉浸在一個人自由自在的生活中,所以也沒去打擾她。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她在網路社群發的一則動態:「一個人住,最可怕的就是生病,我要好好地照顧自己。」

短短的一句話,當事人想要表達的或許是堅強,可作為朋友的我,讀出來的卻是脆弱和無助。其實,朋友並不知道,她現在走的正是我曾經走過的路。

記得初入社會剛開始工作時,我經常在凌晨突發性的胃痛。痛到在床上打滾,才想起自己最後一次按時吃飯,是過年住在家的時候。

那時候,有媽媽的監督和照顧,我一天三餐按時吃,飯菜營養搭配也很均衡。每次吃完飯,媽媽還會給我一小盤水果。水果很少重複,有時是切成小段的香蕉,有時是剝了皮的橘子,有時又是洗淨的葡萄。

可當時,我人在福中不知福,並沒有把媽媽對我的貼心照顧當一回事,滿腦子想的都是快點過完年,離開父母過獨立自主的生活。

我以為自己很強大,不需要麻煩父母,一個人也能生活得很好。但沒想到,生活的教訓來得那麼快。

自工作以來,我沒好好的吃過一頓飯。每天早上起床,匆忙洗漱後,就拎著從路邊買來的蛋餅擠公車,再十萬火急地衝進辦公室。有時候,因為老闆提前到了公司,我連消滅蛋餅的時間都沒有,只能趁老闆不注意時偷吃幾口。午餐更是簡單,一包餅乾配一瓶牛奶就輕鬆打發。這還算好的,要是工作忙起來,我常常午飯和晚飯一起吃。

不會下廚做飯、也不愛去餐廳用餐的我,經常網購一些零食,如鴨脖子、泡麵、火腿、核桃、瓜子、果凍等,下班後,家裡有什麼就吃什麼。要是零食都吃完了,當天來不及網購補貨,我就跑到社區的燒烤攤,隨便吃點東西墊墊肚子。

起初,我以為自己可以一直這麼過下去,但正如作家史蒂芬.褚威格所說:「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很快,我就為這種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付出了代價。因為每天都不按時吃飯,每次都吃些沒有營養的食物,我的胃變得越來越脆弱,動不動就痛。

而胃痛便成了第一張倒下的骨牌,直接在生活中引發了一系列負面的連鎖反應。

因為身體不舒服,我的精神狀態便不太好,工作時不時會出現差錯,老闆對此很不滿,覺得我不是個合格的員工。

結果,工作不順心又加重了我的胃痛。我漸漸覺得,跟父母住的那段日子才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至少我的胃得到了足夠的關愛和呵護。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有一次問弟子們:「一滴水怎樣才能不乾涸?」弟子們面面相覷,誰也不知道答案。見狀,釋迦牟尼笑著說:「把水放到大海裡。」

一滴清澈、透亮、潔淨的水,離開大海很快就會乾涸。生而為人,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人」這個字造得相當好,一撇一捺,象徵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扶持,互相取暖,憑藉著你來我往的溫情,我們才能攜手走得更遠。

所以,朋友跟當初的我都太過天真。我們以為自己是萬能的,毋須麻煩他人就能獨立在這世界上生存。可現實卻狠狠賞了我們一巴掌,讓我們深刻地體認到一個不變的真理──人是社會性動物,沒有誰能脫離社會而獨立生存,如果你不想麻煩別人,那就要吃許多無謂的苦。

生活中,那些日子過得最滋潤的人,往往都是熱衷於麻煩別人的人。他們十分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因此,他們從不盲目自信,覺得僅憑一己之力就能駕馭生活這艘大船。在遇到風浪的時候,他們會當機立斷,迅速向周圍的同伴發出求救信號,而同伴們也非常樂意提供幫助,將他們從危難中解救出來。

在彪悍的生活面前,自視甚高,執意將自己困於孤島的人,無異於以卵擊石,只能以挫敗收場。只有走出孤島,跟身邊的人密切來往,融洽相處,打成一片的人,才能笑到最後,擁有如磐石般穩穩的幸福。

 

你的懂事在別人眼裡是冷漠

以前的我很怕麻煩別人。

麻煩別人,意味著讓別人的利益受損來成全自己的需求。我寧願自己多花一點時間和精力,多吃一些苦,多受一些委屈,也不願意走這種損人利己的捷徑。

所以,我永遠不會對人說:「你能不能幫我打卡?」「可以幫我買杯咖啡嗎?」「幫我帶一份早餐好不好?」「我想借一點錢。」……打卡,我自己來;咖啡,我自己買;早餐,我自己帶;沒錢,我自己省吃儉用。

是的,就算生病、身體不舒服,需要別人的幫忙,我都不會開口麻煩別人,只會默默躺在床上睡覺。該吃藥,就掙扎著起身吃藥;肚子餓了,就強撐著身體煮粥。

不管怎麼樣,我都一個人咬著牙,撐下去,直到身體恢復健康。

對於我這種個性,有位前輩曾意味深長地說:「妳真適合在日本生活。」日本人是出了名的不愛麻煩別人,他們動不動就鞠躬、動不動就說「對不起,給您添麻煩了」,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做太過分的事情,別人也根本沒放在心上。

很多去過日本的人,都感嘆日本人水準高、說話客氣、很有禮貌。所以,我一直以為前輩說的那句話是褒獎,證明我是個很懂事、貼心,處處為別人著想的人。可是慢慢地時間長了,我發現自己一直引以為傲的懂事,在別人看來竟是一種冷漠。

說實話,這個發現把我嚇到了。

怎麼會這樣呢?我反覆問自己,明明是一片好心、一番好意,為什麼別人就是不領情,反而給我貼上冷漠的標籤呢?

帶著滿腦子的疑惑和不解,我去請教那位前輩。前輩淡淡地說:「妳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出發點的確是好的。可妳有沒有想過,如果一直不麻煩別人,不跟別人互動,那妳跟其他人的關係就熱絡不起來,別人看妳當然覺得冷冰冰了。」

原來,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原來,我一直走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

我以為不麻煩別人,是懂事、貼心、善解人意,別人看到我這一面會更加喜歡我、親近我,沒想到卻適得其反。別人只覺得我冷漠、孤僻、不近人情,進而離我越來越遠,直到將我徹底邊緣化。我把自己變成一個格格不入的怪咖。

值得慶幸的是,我很早就醒悟過來,沒有把錯的路走到底,將自己活成一座孤島。在以後的日子,我決定摘下懂事的面具,走進身邊人的世界,實實在在地跟他們打交道,讓他們看到有血有肉、能哭會笑的我,讓他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的溫度並驚歎:「哇,原來她這麼親切!」

親切是一種人際魅力,我們都喜歡跟親切的人打交道,沒有哪個傻瓜願意用自己的熱臉去貼冷屁股。所以,如果你想讓更多人喜歡你、親近你,首先就要做一個跟別人來往密切、互動頻繁,願意麻煩別人,也願意被人麻煩的人。

英國政治家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就是這樣的人。

在大選之前,柴契爾夫人所屬的保守黨面臨著難題,他們不知道該如何阻止頹勢。這時,柴契爾夫人提出一個讓人信服的辦法,她笑著說:「我們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走出去,到選民中間,這樣就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決定走親和路線的柴契爾夫人,每天都在大街上東奔西跑,挨家串門。她一會兒在這戶小坐一下,和房東聊聊天;一會兒又和那個街坊握手,或向坐在扶手椅的人噓寒問暖;一會兒又到商店詢問商品價格。

總之,大部分時間,她都帶著秘書戴安娜跑來跑去。

午飯時,她就到小酒館和新聞發言人羅伊.蘭斯頓,以及委員會的其他成員一起喝啤酒。然後,她又去握更多的手,接見更多的人,參加更多的集會發表演講。

就這樣,柴契爾夫人在民眾面前展現了她熱情、溫暖、親切、友善的一面,身體力行地贏得了越來越多擁護者,為日後的首相競選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可以想像,如果柴契爾夫人一直端著架子,不願意跟民眾打交道,那民眾也不會支持她,選她做首相。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有在親密互動中才能逐漸升溫。你以為做一個懂事的人,不去麻煩別人,是不給別人增添負擔;但實際上,這樣做反倒讓別人心塞。每次看到你、想到你,對方心中湧現的不是溫暖和輕鬆,而是冰冷和沉重。

記得很久以前,在電視上看過一支公益廣告<老爸的謊言>。 電話鈴聲響起,老父親接到女兒的電話,他說:「女兒啊,我要跟老朋友出去玩,妳放心,我吃得飽,睡得香,一點都不無聊。」

當女兒問起母親時,父親停頓了一下說:「妳媽媽不在,她去跳舞了。沒什麼事,妳放心吧!好好工作,不要擔心我們。妳去忙,掛電話吧。」

其實,女兒並不知道母親生病住院,而父親為了照顧母親,這一陣子總是家裡醫院兩頭跑,日子過得特別辛苦。

可憐天下父母心。老父親跟女兒撒謊,是不想給女兒添麻煩,不想讓女兒擔心,影響到她的生活和工作。可是,這種「懂事」並不是女兒真正想要的。如果女兒得知真相,一定會感到心頭壓著一塊沉甸甸的大石頭。

畢竟,為人子女,不怕父母麻煩自己,就怕子欲養而親不在。所以,跟人來往,請不要那麼「懂事」,在跟你關係不那麼親密的人眼裡,你的懂事只不過是冷漠的代名詞。而在那些在乎你、關心你的人心裡,你的懂事往往會成為他們最大的負擔,引發他們最深的愧疚。

 

朋友不怕你麻煩,就怕你不聯絡

鄰居家的妹妹要上大學了,她在簡訊裡對我說:「姐姐,我捨不得離開好朋友小嫣,我跟她同學三年,再也不能一起玩了。」並傳了一個哭泣的表情。

我不禁莞爾。其實,朋友之間,有歡聚,就有離別,這是誰都無法避免的事。古時候,由於交通不便利,通訊不發達,親朋好友分開後,往往很多年都難見一面。

所以,古人每逢離別,總是愁緒滿懷,難捨難分。

但現在不一樣,我們所處的時代,交通便利,通訊發達,你想跟誰說話、想跟誰見面,輕輕鬆鬆就能實現,根本不用像古人飛鴿傳書那麼麻煩。

於是,我安慰她說:沒關係,雖然你們以後不在同一個城市,但是如果想說話,隨時都可以打電話、傳訊息給對方,想見面也不難,視訊就能解決問題,又或是買張車票,幾個小時就能見到本人了。

和小妹妹聊完後,她開心地跟朋友出去玩,我這個開導者反倒心裡悶悶的。我想起了許久未聯絡的朋友。曾幾何時,他們都是我心頭上的人,我以為我跟他們的友誼能持續一輩子。現在呢?他們一個個都去哪裡了?

你或許也有過這樣的經驗:有時候收到朋友的祝福短訊,你才想起跟他已經有好一段日子沒聯繫了,是因為工作太忙嗎?可是再忙也不至於連打個電話的時間也沒有吧。

很多朋友就是這麼走散的。

以前你跟他無話不談,有時彼此興致來了,一聊就是通宵。現在呢?簡訊只剩下簡單的「最近還好嗎?」「嗯,還好。」然後就沒下文了。你對著手機螢幕發呆,

完全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有一次,我去外地出差,把事情辦完之後,一個人去吃在地美食,還拍了好幾張照片上傳到個人社群。

沒過幾分鐘,我就收到朋友阿玲的留言:妳在哪?來了也不跟我說一聲。

阿玲的老公是在地人,他們結婚後就定居在這座城市。由於時間匆忙,第二天我就要走,所以沒有聯繫她,怕打擾到她的工作和生活。

可沒想到,阿玲卻誤會我不把她當朋友,直接打電話抱怨:「每次都是我主動聯絡妳,為什麼妳都不主動聯繫我呢?妳來我在的地方都不跟我說一聲,難道妳就不想跟我見一面敘敘舊嗎?在妳心裡,我是不是無足輕重的人?」

我急著跟她解釋:「不是這樣的,我一直都惦記著妳,這次沒說,是因為我不想麻煩妳。」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真正的朋友,即使不聯繫也不會忘記,即使不問候也不會生氣。但最後阿玲的反應卻告訴我,我錯得有多麼離譜。

阿玲認真地對我說:「我從來都不怕妳麻煩我,妳要是麻煩我,代表妳需要我。我對妳來說有價值、有意義,我高興都來不及。我怕的是妳不聯繫我,把我當成空氣一樣視而不見,對我不聞不問,根本不需要我。」

我很感謝阿玲對我的質問和撻伐,如果她什麼都不說,就帶著對我的不滿轉身離去,那我日後一定會追悔莫及。

麻煩朋友不是罪,不跟朋友聯絡,才是朋友心中的刺。但願每個人都能及時明白這個道理,不要等到跟朋友漸行漸遠了,才想著去挽救彼此的關係。

和食物一樣,友誼也是有保存期限的。如果你總讓朋友躺在電話簿中,長時間不聯絡,對方一定會感到心寒,認為自己不被你需要和重視。總有一天,你將徹底失去他,失去兩人之間寶貴的友誼。

朋友之間聯絡得越多,儲備的感情才越深厚。

在我們身邊,那些跟朋友關係密切、感情深厚的人,總是會想方設法與朋友的生活產生交集。他們經常打電話、發簡訊給對方,視訊聊天,分享彼此生活的點點滴滴。即便相隔甚遠,也會抽時間出來見面,一起吃飯、談談心。

如果遇到煩心事,他們下意識地就會想跟朋友傾訴,有什麼難解決的問題,也會毫無顧忌地對朋友說。他們不怕麻煩朋友,朋友也不介意他們麻煩自己,只要能幫得上忙一定義不容辭,幫不上忙也會盡力為你分擔。

朋友的存在,是世間的暖。

聽過一句諺語:「兄弟可能不是朋友,但朋友常常是兄弟。」是啊,誰當你的家人,你決定不了;誰當你的朋友,你卻能做主。可以說,朋友是你親自挑選的家人,你跟他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你們之間的感情,可能比家人更親。

小敏有個認識八年的閨密,陪伴她度過了很多時光。談戀愛的時候,閨密幫她出謀畫策;失戀的時候,閨密陪她一起大罵渣男;結婚的時候,閨密是她的伴娘;生孩子的時候,閨密為她加油打氣……

有人說,友情這東西,一旦玩真的,比愛情還刻骨銘心。其實這也是小敏的心裡話。她早就把閨密當作家人,一天不聯絡就感覺渾身不對勁。

她跟閨密的感情就像蜜裡調油,越來越好,好到老公有時都會眼紅,甚至還帶著醋意自嘲:「小敏啊,要是妳的閨密是男的,我就要變鰥夫了。」

「人的生活離不開友誼,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誼不容易;友誼總需要用忠誠去播種,用熱情去灌溉,用原則去培養,用諒解去照護。」哲學家馬克思說。

一個常年不跟朋友聯絡的人,談不上有多熱情,很多友情就在不聞不問中變淡了。你以為不聯繫朋友,是對朋友的不打擾;你以為不麻煩朋友,是在小心翼翼地維持友誼。但實際上,你是在與朋友漸行漸遠,親手摧毀這段友情。

如果朋友還沒走遠,趁現在還來得及,趕緊打個電話吧!

 

懂得示弱,才是真正的強者

看過周星馳和劉嘉玲主演的電影《大內密探零零發》嗎?

在這部電影中,周星馳飾演主角阿發,劉嘉玲飾演阿發的老婆、也就是發嫂,在片中角色的名字也叫劉嘉玲。

發嫂的性格很有趣,每次阿發跟她起爭執,她都不會認真跟他吵,總是劍走偏鋒,用一些很滑稽的話呼攏過去,搞得阿發很無言。有種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感覺,又像是一拳打在棉花上,只好偃旗息鼓,草草收兵。

有一次,阿發叫她抓癢,她抓了半天都抓不到點,阿發抱怨她笨,可她一點也不生氣,只是嬉皮笑臉地說:「我不笨,怎麼顯得你聰明呀?」

當然,兩個人有時候也會真的吵架,但每次發嫂鬧離家出走,最後總會被阿發找到。為此,她還覺得很納悶:「你怎麼會知道我每次都躲在桌子下面?」

阿發聽了很無奈,翻著白眼說:「妳每次都躲在桌子下面啊,我有什麼辦法能不知道妳躲在桌下?拜託妳用點腦子想一想,再找幾個新的地方來躲,讓我有點新鮮感,好嗎?」

「可是不躲在桌子下面,我怕你找不到嘛!」發嫂理直氣壯地回道。

阿發罵她罵得兇,她難受地說:「唉!我只是血肉之軀,你每次都這樣罵我,不知道哪天我會忍不下去。」

「忍不下去妳就走呀!」阿發毫不在乎地說。可她又顧左右而言他:「我去洗澡了。」「我叫妳走呀!」阿發提高嗓門再次喊道。

這次該走了吧?還是沒走。她認真地看著阿發,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你會不會肚子餓呀?我下碗麵給你吃。」

阿發被徹底打敗,只好作罷。

「發嫂怎麼這麼軟弱啊?要是我老公敢這麼對我說話,非跟他幹一架不可。大不了離婚,誰怕誰啊!」這是朋友看完電影後說的話。在婚姻中,我這位朋友是個非常強勢、愛面子的人,老公凡事都必須順著她,說話嗓門稍微大一點都不行。

以我朋友的個性,自然看發嫂不順眼,覺得她很沒骨氣,丟女人的臉。但阿發跟發嫂過得很幸福,兩個人的感情也很深。反觀我朋友,表面上她好像占盡優勢,牢牢地掌握夫妻關係的主導權,但實際上,她所管轄的「臣子」早已對她心生不滿,私底下到處跟別人訴苦,說她是一隻母老虎。

沒有人甘願被長期壓制,很快他們的婚姻就硝煙四起,親朋好友紛紛勸她在老公面前收斂點,可她偏不,依舊把姿態擺得很高,絲毫不肯示弱。

直到有一天,老公丟給她一份離婚協議書,她才慌了,哭倒在地。生活中,很多人跟我朋友一樣,把示弱當成軟弱,把逞強當成強大,結果在人際關係中吃盡了苦頭,到頭來後悔不迭。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一個懂得示弱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強者。

當你不害怕向別人袒露自己脆弱的一面,當你不介意在別人面前放低自己的身段,當你深陷困境,鼓起勇氣開口向別人求助,你就會毫不費力地得到別人發自真心的安慰、接納和幫助。

心理學家說過:「有親密,有愛的流動,一切都是對的;相反,若沒有情感在流動,即使成為世界上最正確的人,那也是可悲的殭屍一具。」

是啊,高處不勝寒。總是站在最高處的人,無法跟任何人建立親密關係,因為對別人來說,他太剛強、太堅硬、太倨傲,誰靠近他,都有可能被扎成刺蝟。

認識宋姐是在一次公益活動上。宋姐一看就是那種手裡有閒錢,胸中有丘壑的人。她妝容精緻,穿著講究,講話輕聲細語,不疾不徐,讓人如沐春風。

和她聊天,才知道她跟我一樣是農村出身。宋姐跟我說,她小時候日子過得很苦,背負著父母的期待,所以曾經很逞強,萬事不求人。

「後來呢?是什麼改變了妳?」我很想知道背後的故事,因為她現在整個人看起來圓滑、柔軟,一點也不尖銳,不像是那種死撐到底、絕不示弱的人。

宋姐笑著說:「還能有什麼,生活遇到困境啦,逼得我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

原來,很多年前,宋姐經商失敗,資金無法周轉,又逢父親生病住院,急需用錢。無奈之下,她只好硬著頭皮向親戚、朋友借錢,最後才順利度過難關。

宋姐告訴我,那是她第一次體會到示弱的威力。

她不敢想像,如果自己一直死撐,不肯放低姿態向別人求助,現在會落魄到什麼境地、父親是否還能健康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人生艱難,誰都有跌落谷底陷入困境、需要別人扶持的時候,所以,真正熱愛生活、具備領導能力的人,絕不會跟自己過不去。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示弱,將自己凹成一塊低地,好讓來自別人的救助之水,源源不斷地流進來。

宋姐就是這麼做的,那次的經歷令她感慨萬千,終生難忘:「只有弱者才會逞強,只有強者才懂示弱。」說這句話的時候,我看到她的眼睛裡閃爍著淚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點,內心越強大的人,對自我的認知越清晰,知道自己哪裡強,也知道自己哪裡弱。強的地方,毋須去證明;弱的地方,也不介意被人看到。

而內心脆弱的人,則對自己的認知很模糊,嚴重缺乏自信,所以他們需要不停地證明自己很強。為了顯示實力,他們會在不恰當的時機逞強,只要能維護完美形象,甚至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