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看人看到骨子裡:瑞典讀心術大師教你掌握人心,洞悉人性

3 實際建立密切關係——有意識地使用無意識溝通

在練習和他人建立密切關係時,不必擔心會被「抓包」。如果要了解你這個人越來越簡單,和你談話越來越愉快,或者突然之間你似乎能讀懂別人的心思,是沒有人會抱怨的。

扭扭屁股吧:如何運用肢體語言
前面提過,我們要在幾方面去適應訊息接收者,以建立密切關係。第一就是肢體語言。「語言」聽起來好像會有張字彙表,你只要學學上面的字就行了。當然,這樣的書也的確存在,它們會告訴你,當某人像這樣豎起小指頭時,代表如此如此;而當他們的左腳出現這種動作時,又表示這般這般。但其實沒有這麼簡單,相同的手勢、姿態不見得對每種狀況或每個人都代表同樣的意義,例如交叉的雙臂代表「拒人於千里之外∕游離∕懷疑」,很多人樂於這樣解釋,但這並不對。一是因為這解讀忽略了人體可以創造多層次且動態的表達方式,再者,這似乎要你相信肢體語言獨立存在,可以不考慮其他因素。你一定曾經交叉雙臂,然後突然想到:「對了,人們覺得憤怒或想保持距離時會這麼做,但我現在一點也不生氣啊!」沒錯,人可能因為其他理由而交叉雙臂—也許是因為天寒地凍,所以環抱雙臂以保持身體暖和;或者,這不過是讓雙臂暫時休息一下的簡便方法而已。因此,為了確定某人是真的在保持距離或心存懷疑,我們必須尋找其他可見的生理徵兆,並考量這些姿勢出現的背景—他們身體的其他部分看起來怎麼樣?手臂是緊張或放鬆?臉看起來如何?和他們之間的討論已經到達白熱化的程度了嗎?房間裡冷嗎?諸如此類。 

配對法及反映法
該如何運用肢體語言建立密切關係?簡而言之,你要模仿他人,或者比較適切的說法是,你要表現出姿態上的「回聲」。也就是說,你要觀察對方的姿勢、他的頭偏成幾度角、雙臂如何交握之類的,然後做出相同的動作;如果他舞動身體某個部分,你也要動同一個地方。有兩種方法可以做這件事:配對(matching)及反映(mirroring),要用哪一種方法,完全由你和對方的相對位置決定。當你坐或站在對方旁邊時,比較適合使用配對法。所謂「配對」,指的是對方有動作時,你要運動相同的身體部位(例如,如果他動了右手臂,你也動一動右手臂)。而當你們面對面坐或站著時,就可以運用反映法。所謂「反映」,指的是你運動的身體部位與對方相反(例如,他動了右手臂,你就動一動左手臂),彷彿你是他的鏡中影。
如果你太過亦步亦趨地模仿某人的一舉一動,顯然會非常奇怪。當你從平日習慣的律動,轉變成模仿和你交談的那個人的動作時,自己的行為會出現明顯變化。再來,如果你完全模仿對方的動作,對方必然看得一清二楚。這樣不但無法建立密切關係,反而會讓人覺得你是個精神分裂症患者。
當你想透過適應他人的溝通方式來建立密切關係時,要偶一為之,而且要慢慢來。一開始,改變幅度要小,然後非常小心、不著痕跡地逐步增強。你的改變要多快或多慢,由你感知自己獲得多少你想要的回應而定。你讓對方覺得越有興趣、越投入,就越能開放地模仿他的肢體語言。這個原則在建立密切關係之後也適用。
一開始,你應該利用「代表性姿勢」(又是另一個很炫的字眼);換言之,你要模仿對方的行為,但是只模仿一點點,只要在跟隨對方的肢體語言時保持一致,你就可以把動作變得柔和些。如果他交叉雙臂,你只要把右手放在左手腕上即可。也就是說,你可以做相同的動作,但幅度小一點,這樣就能避免讓對方意識到。
另一種隱藏你正在模仿他人的好方法,是延緩行動。對方做出一個動作之後,不要馬上跟著做,請你等個二十或三十秒再開始行動。只要你的動作和對方一致,這樣的舉動仍然可以發揮效用,讓他的無意識心智捕捉到你們兩個人出現同樣動作的事實,進而認定你們「很相似」。
第三種遮掩行動的方法,是模仿對方的臉部表情。對方看不見自己的臉,因此不會比較你們兩個人看起來的樣子。但對方的臉部表情是他內心感受的反映(因為人的心理和生理過程互相牽連),如果他看到你臉上出現相應的表情,就會感知到你也有相同的感受,因為你看起來跟他一樣,這就形成了極為親密的連結。因為我們無法看見自己的臉,所以其實無法發現別人正在模仿我們的臉部表情,而只會感受到一種認同感。但有一件事要注意:你模仿的必須是特別的表情,而不是對方原本的模樣。有些人就算在很輕鬆的情況下,看起來也總是一臉感傷、嚴肅或憤怒,這是他們本身臉部結構的關係。你要弄清楚你模仿的對象在其他時候看起來是什麼樣子,這樣才能分辨他原來的臉和展現情緒時的臉有何差異。
另外,還要確定你用跟對方一模一樣的速度和節奏在做動作,這對於有互動的姿勢來說特別重要,例如握手。如果對方動作很慢,你就得慢慢地握手,反之亦然。如果你注意到對方說話速度很快,看起來緊張、興奮,你就得加快握手的速度。而其他有節奏的姿勢,例如表示同意時的頷首,也必須有所改變,以呼應適當的節奏。在稍後的章節當中,你會學到如何掌握對方說話或思考的速度,甚至初見面時你就能了然於心。

不要過度詮釋
就像我之前說過的,我們大部分的姿勢並不是放諸四海皆準,不會對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意義。然而,我們還是找得到某種「說明書」,可以解釋多數人的肢體語言。每當我們處於某種情緒時,通常會使用相同的姿勢,就算沒有其他人用這個姿勢,我們也不在乎。因此,初次見面時,你要試著不要太過信任對方展現的肢體語言。比方說,你應該要注意到他是否移動左腿,但必須避免馬上就將此解讀為他很緊張,除非有其他指標指出情況正是如此。稍後,你會學到如何將動作和姿勢連上特定的想法和情緒。也許,移動左腿正是緊張的信號,但此一原則仍只能應用在此人身上,並不必然可以推及到其他人。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來表達自我,而一旦擁有某些判讀他人肢體語言的技巧之後,你就會注意到,你越來越能預測他人要說些什麼,而且在他們開口之前你就想到了。你正在讀心呢! 
當你開始用全新的方式觀察別人,很快就會注意到他們身上出現的一些變化,就算無法模仿這些改變,你也能因此獲得許多訊息,了解對方的感受和想法。像膚色變化這一類的事,你很容易就會注意到。人在害怕時,臉色通常會變得比較蒼白;而如果是害羞,會發紅的不一定只有雙頰,耳朵上半部、前額及下巴的輪廓也會有發紅現象。另外,對方的瞳孔放大也逃不過你的眼睛,這是一種有興趣及投入的訊號,之後我們會針對這一點深入討論。
如果對方很明顯地擺出阻擋或保持距離的肢體語言,你該怎麼辦?你也要反映這個動作嗎?這個問題並無定論。有些人覺得繼續模仿是個爛主意,但也有人推薦這麼做。建議這麼做的人宣稱,既然一開始你要建立密切關係的原因之一,是要在必要時引導對方,因此你必須透過完全模仿他的肢體語言進入密切關係,然後逐步改變你自己的肢體語言,來打開他的,從而導向正面。如此一來,你就可以影響對方、造成改變。這是個好主意,但我認為你必須把背景因素也列入考慮。如果空氣中瀰漫著緊張氣氛,我建議你採取更好的作法,而非跟著做有阻擋意味的肢體語言。可以建立密切關係的方法還有很多,交叉雙臂可能不是最好的。然而,如果沒有其他跡象顯示那確實是帶有阻擋意味的肢體語言,那麼跟著對方的動作做倒無妨。如同我之前說過的,交叉的雙臂可能只表示房裡很冷。

肢體語言可以是一種療法
有意識地建立密切關係的原因之一,是要讓你能引導對方進入某種(你希望的)心理狀態。身處密切關係時,我們會想要跟隨彼此,因為不跟隨的代價就是導致密切關係破碎,所以在無意識之中,我們會傾全力避免這一點。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能夠引導他人多有幫助:設法改變對方帶有阻擋意味的肢體語言,讓他的姿勢變得比較開放,也就是我剛剛提過的情況。要記住,你改變的不只是肢體語言,更是對方的整體態度—這兩者休戚相關,記得吧?發生在身體上的事,也會發生在心理層面。
另一個很實用的地方,就是扭轉周遭親友的負面心態。這是一種很好的治療方法,你自己也很容易運用。當朋友毫無來由地感到沮喪—也許不過因為今天是個多雨的星期一,或者還得等一星期才領得到薪水—這個方法很有用。儘管放膽去試,反映對方的肢體語言!但是你身體表達出來的負面情緒強度不可以等於這位朋友,因為你並不想把對方更往深淵裡拖。你想要的只是做出足以建立密切關係的動作,清楚表現出你了解對方目前的心境。當你確定你們已經處於良好的密切關係中,就慢慢讓自己的肢體語言變得更開放、更正面。你可以打直背脊,擺出開放的姿勢,打開雙臂,然後開始微笑。在這一連串的行動中,你要一步步確認這位朋友跟著你一起改變,如果對方沒跟上,就代表他沒有捕捉到你的導引,這時,你可以回到前一個步驟,重新建立密切關係。在密切關係當中引領對方,常常得進兩步、退一步。
而當你充分改變對方的肢體語言時,他的心情也會有同樣程度的變化,一切的憂鬱都將一掃而空。你知道的,如果把背脊挺直、下巴上揚且不斷微笑,你是不可能沮喪的。試試看吧!
你只要記住,絕對不要對真正遭遇問題的人做這種事就行了。例如,一個處於悲傷情緒當中的人,需要花點時間陷在裡面。哀傷是一種讓我們保留能量,在心中處理引發該情緒的事件的心理狀態。如果你對著正在經歷真實哀痛的人進行這個練習,就會妨礙到對方為了繼續好好過日子所須經歷的心理過程。碰到這種狀況,你最好還是讓對方陷在那種哀傷卻有必要的狀態當中。不過,就像我說的,對於那些無緣無故覺得憂鬱的人,這種療法再好不過了!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