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全世界最感人的生物學:用力的活,燦爛的死

1地下蟄潛七年破土而出,生命的最後盡頭卻無法窺見天空【蟬】

蟬兒的屍體,就落在路邊。

蟬一定是面朝上而亡的。昆蟲一旦僵硬以後,腳就會蜷縮起來導致關節彎曲。因此牠們無法將自己的身體支撐在地面上,便會翻了過來。

有時候以為牠們已經死了而試著戳戳牠們,有些卻會猛然振翅試圖飛起,甚至還會擠出全身上下最後的力量,發出「唧唧唧……」的聲音, 抖著身子擠出一絲短鳴。

牠們並不是在裝死,只不過是已經沒有爬起來的力量,死亡已近在眼前。

仰躺著等待死亡的蟬。

牠們究竟在想些什麼呢?眼中看見了些什麼呢?

是那晴朗無雲的天空嗎?又或者是夏日將盡時天際的積雨雲呢?又或者是從樹葉之間流洩而下的陽光?

雖說牠們是仰躺,但其實蟬的眼睛位於身體背上那一面,因此不可能看著天空。昆蟲的眼睛是由小小的眾多眼睛聚集而成的複眼,雖然能夠看到極為寬廣的範圍,但一旦身體仰躺,牠們的視線範圍大部分都會朝向地面。

不過對牠們來說,那地面正是自己度過年幼時期的懷舊之處。

經常有人說:「蟬是非常短命的。」

蟬雖然是近在人類身邊的昆蟲,但其生態卻極為不明確。據說牠們在長為成蟲以後的生命大約有一週左右,但最近的研究顯示也可能是數星期到一個月左右不等。

話雖如此,仍是只有一個夏季之短的性命。

不過短命是指牠們成為成蟲以後的事情。蟬在長為成蟲以前,會在土壤當中度過好幾年。

昆蟲一般都是非常短命的。同為昆蟲的夥伴們大多壽命非常短暫,在一年當中就會經歷出生、死亡,反覆好幾個世代。就算是壽命長一些的,從蟲卵孵化起成為幼蟲、長為成蟲到結束天命,也幾乎都不滿一年。

在這些昆蟲當中,只有蟬會活好幾年,其實牠們是非常長生的動物。

一般認為蟬的幼蟲會在土壤當中生活七年。這樣一來,若是幼稚園孩童抓到一隻蟬,那隻蟬的年紀可是比那孩子還要大呢!

不過,蟬究竟在土壤當中生活幾年,其實目前並不清楚。再怎麼說要觀察土壤中實際狀況並不容易,如果牠們生活七年的話,那麼就必須從一個孩子出生以後,持續觀察直到孩子進入小學就讀那麼久的時間才行,因此無法簡單進行此一研究。牠們在土壤當中的生態,還留有許多謎團。

話說回來,大多數昆蟲都非常短命,為何只有蟬需要花好幾年才能成為成蟲,而且都在土壤中過日子?

蟬的幼蟲期間非常漫長,是有其道理的。

在植物當中有用來將根部吸上來的水分運送到植物整體的導管,以及將葉片製造的養分送到整株植物的篩管。

蟬的幼蟲會從植物的導管吸取汁液。導管當中含有大量根部吸取的水分,卻只有非常少量的營養,因此蟬的成長非常耗費時間。

另一方面,活動量大、必須留下子孫的成蟲,為了有效補給營養,會吸取植物的篩管液。但是篩管液當中也含有大量水分,若是要充分汲取營養就必須大量吸吮,之後再將多餘的水分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將捕蟬網靠近牠們的時候,蟬兒由於連忙飛起,在挪動翅膀肌肉的時候就會壓出體內的尿液。這就是為何捕蟬的時候,經常都會被蟬的尿液噴到臉上。

蟬兒就像是為了禮讚夏日而現身,但我們在地面上看見的成蟲姿態,對於度過了漫長幼蟲期的蟬來說,只是為了要留下牠們的下一代,才以如此樣貌現身。

雄蟬會非常大聲地鳴叫,把雌蟬叫來自己身邊。牠們若順利成為伴侶,交配以後雌蟬就會產卵。

這就是蟬的成蟲身上背負的唯一使命。

繁殖行動結束以後,就沒有生存意義了。蟬的身體被設定為繁殖行動結束以後,就要迎接死亡。

若連抓住樹木的力量都失去了,蟬就會掉落到地面。對於失去飛翔力氣的蟬來說,就只能仰躺在地面上。連最後一丁點力氣都沒有之後,就動彈不得了。

而牠的生命也將靜靜地告終。在瀕死之際,蟬的複眼究竟看著什麼樣的風景呢?

曾經那樣嘈雜的蟬鳴大合唱,聲音越來越小,不知何時已一片寂靜、再也沒聽見蟬鳴。

猛然放眼望去才發現周遭都是仰躺著的蟬兒,夏天已經結束。

而季節正步入秋日。

 

2昆蟲中少有的母性光輝,將自己從頭到尾奉獻給孩子【蠼螋】

不經意將石子翻了過來,便看見蠼螋揮舞著尾鉗試圖恫嚇敵人。

蠼螋亦稱為剪刀蟲,特徵就是尾巴像是大大的剪刀。

回顧昆蟲的歷史,會發現蠼螋是在頗早的階段就已經出現的原始種類。

蟑螂也是被稱為「活化石」等級的原始昆蟲代表,而蟑螂身上也有兩條長長伸出的尾毛,這種尾毛是原始昆蟲身上很常見的特徵。

一般認為蠼螋的尾鉗就是從這兩條尾毛進化而成。就像是蠍子會揮舞毒針一樣,蠼螋會藉由揮舞尾巴那把大剪刀來防禦敵人的攻擊。另外,如果牠們找到鼠婦或者麵包蟲等獵物的話,也會用大剪刀來止住獵物活動,然後大快朵頤。

將石子翻過來的時候,藏身其下的蠼螋會因為世界忽然大放光明而感到驚嚇,連忙落荒而逃。

不過還是會有例外。有些蠼螋並不會逃走,而是留在原地不動。

看來牠們並不單純躲在那兒呢!證據就是這隻蠼螋正勇敢地揮舞牠的大剪刀,試圖威嚇人類。

翻動石子時會以大剪刀威嚇人類的蠼螋,究竟是什麼樣的傢伙呢?

仔細一看,會發現那些蠼螋的身邊,有剛剛才產下的蟲卵們。

不試著逃跑而留在原地的蠼螋,是這些蟲卵的母親。身為母親的母蠼螋,為了保護重要的蟲卵們,牠們絕對不會逃走,而是留在原地揮舞著大剪刀。

在多數昆蟲當中,會育兒的種類非常稀少。

昆蟲在自然界裡是極為脆弱的。有許多生物會以昆蟲為餌食,比方說青蛙、蜥蜴類的生物、鳥類以及哺乳類等。這些昆蟲的父母即使打算守護孩子,通常也只會連同自己一起被吃掉。這樣一來實在得不償失,因此大多數昆蟲都會放棄保護孩子,產下蟲卵以後也無法再為孩子多做些什麼。

即使如此,還是有昆蟲會試著養孩子。舉例來說,身為小魚及青蛙餌食的肉食水棲昆蟲—大田鱉,就會養育孩子。還有蠍子雖然不是昆蟲,但牠們身上具備有毒針這種強悍武器,也是會養育孩子的生物。另外有些以昆蟲為餌食的蜘蛛類生物也會養育孩子。

在環境嚴峻的自然界當中,一種生物要執行守護養育孩子的「育兒」行為,就必須具備能夠守護孩子的強悍能力,這是這類生物的特徵。

雖然不像蠍子的毒針那樣強悍,但蠼螋也有「尾鉗」這種武器。因此蠼螋的母親選擇了保護蟲卵的生活方式。

蟲類的育兒當中,有些是母親守護蟲卵,也有些是父親守護蟲卵。蠍子和蜘蛛是由母親保護孩子,而大田鱉則是由父親來守護牠們。

守護蠼螋蟲卵的是牠們的母親。蠼螋母親在產卵的時候,父親已經不知去向。孩子連父親一面都沒見過,這在自然界是非常理所當然的事情。

蠼螋的成蟲會在度過冬季以後,於冬末春初開始產卵。

在石子底下的蠼螋母親,會將身體覆蓋在蟲卵上來保護孩子們。同時為了避免蟲卵發霉,還會一個一個仔仔細細地舔乾淨,為了讓大家都能有新鮮空氣而偶爾動一動蟲卵的位置等,非常細心的呵護蟲卵。

在照顧蟲卵的同時,母親不曾離開蟲卵們的身邊一步,當然母親也不可能有時間吃東西。牠們不去獵捕食物、就這樣不吃不喝的一直照顧著蟲卵。

蠼螋的孵化時間,在昆蟲當中又是特別長的,要花四十天以上。在人類的觀察當中,最長甚至還有蟲卵八十天才孵化出來的情況。在這段時間之內,蠼螋母親一分一秒都不會離開蟲卵,一直都守護著牠的孩子們。

等到蟲卵終於孵化的那天,心心念念的愛子們終於誕生了。

但是母親的工作尚未結束,蠼螋的母親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要進行。

蠼螋是肉食性,牠們會吃更小型的昆蟲。但是剛孵化的小小幼蟲沒辦法獵到食物,幼蟲們會餓著肚子,像是撒嬌一般往母親的身邊聚集。

這就是儀式的第一步驟。

究竟儀式的內容是什麼呢?

這實在沒道理,孩子們竟然開始吃起了母親的身體。

而被孩子們侵襲的母親,看來完全沒有要逃走的意思,反而彷彿一臉慈愛的樣貌,露出了肚子柔軟的部分。母親是否是刻意將腹部露出這點,我們並不是很肯定。但是在觀察當中,蠼螋經常會做出這樣的行為。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蠼螋的母親,為了牠珍愛的寶寶們,自己獻出了身體。

不知孩子們是否能了解母親的心思呢?蠼螋寶寶們爭先恐後地享用著母親的身體。

說起來這的確是很殘酷,但若不給幼小的寶寶們吃點什麼,孩子們肯定就要餓死了。身為一個母親,這樣一來先前耗費那樣的心力保護蟲卵就失去意義了。

母親不曾挪動身子,只是默默的看著孩子們啃食自己的身體。即使如此,若是拿起石子,牠們仍會擠出全身上下最後一點力氣,揮舞著大剪刀,這就是蠼螋的母親。

母親會慢慢地、慢慢地失去自己的身體。但那些失去的部分,都會成為孩子們的血肉。

在逐漸縹緲的意識當中,她在想什麼呢?她是懷抱著什麼樣的心思結束自己性命的呢?

養育孩子這件事情,是具備守護孩子強悍力量的生物才能擁有的特權。而在大量昆蟲當中,蠼螋是擁有這個特權的幸福生物。

蠼螋是否被這種幸福感包圍著結束一生呢?

孩子們啃食完母親以後,季節也來到春季。而那些長大的孩子們就會從石頭底下爬出去,踏上牠們各自的旅程。

母親的遺骸則留在石頭下。

11只要沒有意外,不老不死,活著就是生存的意義【水母】

在水族館望著水母,不禁覺得牠們真的是非常不可思議的生物。

看起來像是隨波逐流般漂蕩,卻又拚了命地撐開關閉傘部游動著。以為牠們是朝著水槽上方游去吧?下一秒卻又往水槽底部前行,看起來也不是單純地隨著水流在移動呢。

如果說牠們是在游動,那麼應該會有移動的意圖以及目的吧?但是牠們究竟是為何而游動,光是盯著牠們看,實在是看不出個所以然。

水母究竟在想些什麼呢?

「水母也有自己的生存意義。」

這是喜劇演員卓別林留下的名言。

在卓別林的電影《舞臺春秋》的一個場景當中,有個對生命感到絕望、打算自殺的年輕芭蕾舞者,主角對這位舞者說:「活下去是非常美好的事情,就算是水母也一樣。」

這句臺詞,就是那名言的由來。

活著是非常美好的,就算是水母也是如此。對於生命來說,活著這件事情本身,就具有美麗的價值。

事實上,想來並沒有水母會因為失去生存意義而自殺,對於水母來說,活著本身就是生存意義。

水母是在非常久遠的五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那個時候,別說是恐龍了,就連魚類都還不存在。

據說水母可能是單細胞生物剛進化為多細胞生物時,進化完成的埃迪卡拉生物群的殘餘物種。回溯地球的歷史,也會發現水母是相當古老的生物。

而那樣久遠以前的水母,一直活到了現代。

自古代一路活到現在的水母生活史,實在是非常複雜、並且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剛出生的水母,會以一種叫做浮浪幼蟲的型態,以浮游生物之姿在海中漂蕩,但是浮浪幼蟲就像是植物的種子一樣,牠們會附著在岩石等處,然後發芽。接下來就成為水螅型態的生物,長的有些像是海葵。

水螅型態的牠們並不會移動,而是固定在該處生活。

接下來牠們會分裂並且開始繁殖,就像是植物進行分株那種感覺,但水母並非植物,牠們非常明確的是一種動物。

之後會進入橫裂型態,看起來像是許多碗疊在一起的樣子,而這些碗就會一個個脫離、分開,接二連三作出分身,這些碗狀的分身是被稱為碟狀幼生的幼小水母。

尚為水母幼體的碟狀幼生會一邊游泳一邊成長,最後長成水母。像海葵那樣會定居在一個地方生活的水螅型態,或者橫裂型態時為了要捕食獵物而朝上伸展的觸手,在長成水母的同時也轉往下方。這個觸手會游泳、也會用來捕捉獵物。

這些水母會在體內將卵孵化出來,生出下一個世代的浮浪幼蟲。

而產下浮浪幼蟲的水母就會死去。

水母的生活史就是這樣永久重複下去。

水母的成體壽命很短,雖然會因種類而異,但就算比較長命的也只有一年左右。

但是,就是這個但是,令人感到萬分驚訝的是,有一種不會死亡的水母存在這個世界上。

那就是燈塔水母。

燈塔水母和其他水母一樣,會從浮浪幼蟲開始,歷經水螅型態、橫裂型態,成長為碟狀幼生,最終成為水母的樣子。

而燈塔水母也終將面臨死亡。不,牠們本應面對死亡才對。

但是那些被認為應該是將要死亡的燈塔水母,不知怎麼地,居然縮成小小一團,成為了新的浮浪幼蟲,然後又繼續走向水螅型態,踏上牠們的生活史,牠們便是如此在不知不覺間返老還童了。燈塔水母會一直重複這樣的生活,牠們並非不會老去,但會不斷返老還童成為浮浪幼蟲,牠們可以讓自己的生命重新來過無數次。從這方面看來,可以說是不老不死。

水母是在五億年以前就出現在地球上了。有人提到,是否可能有燈塔水母從那時起就一直活著,活了五億年了呢?牠們實在是令人感到驚訝的生物。

不老不死是古今中外人類的願望。實際上也有研究者認為,如果能夠分析出燈塔水母不老不死的機制,也許就可以應用在人類身上。

不老不死,究竟是什麼樣的生活呢?

這表示不必擔心老去、也不用害怕自己死去。不管想做什麼事情,都可以放手去做。如果能夠活到五億年這麼長的話,那麼究竟要做些什麼呢?不,應該不需要考慮那種事情吧?反正時間是無限的。這種事情隨便什麼時候再想都沒關係,也許哪天就會想到了。

某天,那被認為是不老不死的燈塔水母,正悠哉的在淺海當中咕嚕咕嚕的漂蕩著。

不知道牠已經這樣過了多久的日子呢?想來明天、後天,將來的每一天也都會如此吧。

忽然間,燈塔水母的身體自海中被拉了起來。說時遲那時快,一下子就不見牠的蹤影。

是海龜。

海龜非常喜歡吃水母,恐怕是有海龜吃了那隻燈塔水母吧。

那隻燈塔水母究竟已經活了幾年呢?說不定牠是活了幾百年、幾千年的水母呢。對於這樣的燈塔水母來說,死亡實在是過於空虛,就算是壽命沒有盡頭的燈塔水母,死亡也一樣就在牠身旁。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