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深入內在的轉化與修行:獲得心靈真正的自由

第一章 深入內在才能做轉化的功課

很多人都在說「內在」,但是「內在」究竟是什麼?內涵又是什麼?也許有人會說,大概就是我們的內心吧,是的,但仍然太籠統。要做內在轉化的功課,就必須要先對內在世界有更具體的認識,才得以深入內在、洞察內在,「內在轉化」也才能成為可以付諸實行的功課。

走入內在世界一探究竟

「內在」不是一個實體,不是實質的空間,不是籠統模糊的概念,也不是未知的神秘世界。內在世界就是我們的精神層面,也就是身、心、靈三者中的「心」和「靈」。內在世界的活動與作用,主導著我們的認知、覺受、思維、念頭、情緒、心性和心境,影響著我們表現於外的言語、行為和態度。

我將內在世界歸納成十二個不同的面向,成為內在世界的架構。這個架構涵蓋了我們整個意識層面,從表層的感官意識,到深層的自我意識和潛意識,再到最深層的靈性意識。各個面向與面向之間的互動,如同一個相互串連的網絡關係,因而產生內在的心識作用。心識作用極其重要,小則牽連日常生活中一切喜怒哀樂的感受情緒,大則關乎生命在輪迴中的上昇或墮落。

內在世界中的十二個面向包括:

  • 起心動念
  • 累世和今生的業力
  • 習氣
  • 習性
  • 人格特質
  • 經驗的記憶
  • 感官意識
  • 情緒作用
  • 氣的狀態
  • 自我意識
  • 潛意識
  • 靈性意識

十二個面向與面向之間並不是單獨作業而是相互連結、牽動、作用、影響,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網絡關係網。

每個人的內在世界中,十二個面向所占比例各自不同,因人而異,而每一個面向的組成成分也各自迥異,因為每個人有各自獨具特色的生命本體、各自累世的因緣、各自的軌道、各自的脈絡,因而有各自累世不同的生命故事。每一個面向都包含了正面和負面特質,根據不同成分形成各種不同組合,也就形成了每個人的特殊性。這些正、反、好、壞皆有的複雜組合,因人互異,無法歸納化約也無法演繹推斷。「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每個眾生有各自內在的心識作用,便是因為各自內在所有面向的組成成分有著極大的相異性。

內在世界的網絡關係千絲萬縷盤根錯節,其中有些面向如靈性意識、業力、自我意識和習性,其組成成分是累積的,而累積的時空背景又無比龐大,跨越了輪迴中無數劫的生命,還摻雜著數不盡也理不清的各種緣分牽連。因此,我們內在世界的活動,以及在其間所產生的一切心識作用,並不是用單純的邏輯思維就可以了解和看清的。我們可能知其所以但不知其所以然,可能只看到表相,卻不曾想到表相後面還有許多不同層次的實相。

外在環境對內在世界影響很大。日常生活中面對外境中一切人、事、物的發生,無論大事、小事、好事、壞事,都是經由感官意識進入到內在世界,觸動內在世界的網絡系統,啟動網絡各個面向的連結,引發內在的心識作用。從有意識到無意識,從最粗大到最細微,都會經由心識作用產生種種心念。既有念頭,就會有喜、怒、哀、樂等情緒,接著展現到外表的言語、行為和一切的造作上。

在對外境中的人事物及一切發生的識別過程中,自我意識會悄然地介入內在網絡的各個面向。在自我意識的影響下,製造出「我的」想法、「我的」意見、「我的」做法、「我的」喜怒好惡、「我的」經驗、「我的」主觀論定,以及「我的」選擇取捨等等,於是,我們的心對外境就會產生種種攀緣與執取。當然,自我的執取有正面也有負面。簡單來說,擇善而固執是正面的,產生正向的心識作用;若擇不善而固執,堅持錯誤的看法、判斷與結論,就是負面的,導致負面的心識作用。

持續已久的負面情緒會使我們對外境的接受度越來越狹窄,與外境的互動、應對與處理方法也會逐漸失去彈性而變得越來越僵硬。負面情緒不但讓我們與外境發生衝突,也與自己內在產生矛盾,造成了所謂的「二元對立」,帶來種種煩惱、掙扎和痛苦。當然,心識作用的結果也會有正面的、愉悅的。只不過來自外境的快樂通常是短暫、片刻、零散的,往往只是一種消耗性、稍縱即逝的精神鴉片。

內在網絡關係中的「靈性意識」是我們生命的本體,它含藏了累世的惡業和殘留的習氣,也含藏了累世的善業和潛在的廣大慈悲與無上智慧。在心識作用中,靈性意識居於領導地位,統攝所有其他的意識。每一個面向與靈性意識的關係雖然相互依存,但也具有此消彼長的特性。當靈性意識經過修持的鍊金後,會逐漸獲得淨化與提升,而氣燄囂張的自我意識就會自然而然隨之降低。若是修持靈性意識能夠達到最高的清淨光明境界,也就是自我意識的終結之時,那便是涅槃境界。

我們常聽到一句心靈方面的用語:「要去探索內在」,但是如何進入內在?要探索什麼?又如何探索?我的答案和所用的方法是:「探索內在,就是深刻的觀照和檢視自己內在世界架構中的十二個面向。」觀照檢視的方法是以層層剖析的方式,在內在的每一個面向中,追溯每一個負面情緒與每一個負面念頭的根源,探究每一個負面情緒與負面念頭真正的起心動念。如此,我們才能認識、了解、覺察和洞悉自己的內在,才能了解自己最真實的狀況。這也就是「內在轉化」要做的功課。

複雜的網絡關係產生複雜的心識作用

日常的內心感受和言行表現,都是心識作用與外境結合所製造出來的產物。當我們接觸到外在一切人事物的發生及遭遇時,不論順境或逆境,不論接受或拒絕,都會由感官意識立即進入內在,與內在世界中的十二個網絡面向迅速連結,展開內心世界的活動,並且同時開啟複雜的連鎖反應,由此就會產生種種組合式和複合式的心識作用。

心識作用有一個過程。先是對外境有最直接的認知、識別、感覺和領受,接著就會生起念頭、判斷、執取、攀緣等心念意向,再接著就會表現在言語、行為、態度以及一切的造作上。經過無數次同樣的連結和反應,就會自然發展成為一個「慣性反應模式」。而這個「慣性反應模式」,因為我們太習以為常,久而久之就會被誤認為是自然的想法,甚至被誤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性。

當一個慣性反應模式被一再反覆練習及使用後,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同樣的情境時,相同的戲碼也就會不斷重複上演。於是,在內在網絡關係中,各個面向對某個情境相對應的連結,也就形成了一個「既定路線」。心識會影響大腦的作用,這個內在心識作用下的「既定路線」,也就逐漸成為大腦反應的「既定路線」。換句話說,如果改變內在心識作用的既定路線,大腦對外境反應的既定路線也就會跟著改變。

內在網絡如何連結?心識作用的既定路線又是如何形成?舉一個每天都在我們生活中發生的實際例子:當我們與家人、朋友、同事,甚至不熟識的人互動時,對方說的話或做的事不合我意,或是和我的期待值有所差距,不是我喜歡聽到的,也不是我喜歡看到的,內在網絡的各個面向便會立刻相互連結,啟動內在的心識作用。也許「起心動念」中的我慢之心會即刻不以為然:「你不會懂得比我多」,「經驗記憶」也會提醒你:「對方為什麼總是做讓我不悅的事。」

「人格特質」中從不換位思考的自私心浮起,永遠只顧慮自己的高興與否。衝突事件的發生,也可能是由於過去世業力的糾葛;與生俱來易怒的「習氣」會摻上一腳;缺乏耐心、煩躁、衝動的「習性」也隨即浮現;而「自我意識」當然會立刻連接到根深蒂固的「愛我執」,這是「我」不喜歡的、「我」不願意接受的;「氣的狀態」恰好又是屬於固執、不通氣、不經思考、衝口而出的「氣」;未經修持的「靈性意識」又無法對網絡的連結釋放出正向影響,因此想法狹隘,缺乏對他人的同情心、同理心和寬容心。於是,負面的心識作用與負面情緒由此而產生,表現於外的言行態度就是:音量提高、反唇相譏、頂撞、口角、甚至破口大罵,態度上則會表現出憤怒、不屑、臉色難看,接著就是拍桌子、摔東西、摔門等行為。

當我們每天面對外境中的人事物時,一切的發生都會牽動內在世界的運作,內在網絡關係中的每一個面向無時無刻不在連結,心識作用時時刻刻都在進行。雖然每個人的內在世界有著同樣的架構,但是在各自的網絡關係中,因為每一個面向所占的比例和比重不相同,因此,每個人心識作用的運作軌道不同,產生的反應不同,念頭、情緒、態度不同,處理的方式也就不同。

在十二個面向中,有人自我意識特別強烈;有人經歷過痛苦的成長環境;有人心路歷程艱辛坎坷;有人有人格失調問題;有人業力習氣深重;有人缺乏包容寬容的同情心和同理心;有人只圖一己之私;有人優越感重,自視甚高、自以為是;有人自卑心重,缺乏自信;有人缺乏安全感,總是擔心自己被傷害;有人一遇到挫折即退縮,想法總是悲觀負面;眾生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當然,也有很多人是以成熟、寬容、忍讓、平和、仁厚、智慧、圓融的心境和態度來處理外境的發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識作用,而不同的心識作用,就會讓我們看到的世界不一樣,產生的心態、念頭、情緒、反應、態度也就不一樣了。

每個人顯現於外的言語、行為、情緒和態度,都是內在世界心識作用的結果。而所有的心識作用,並不會因為顯現於外後就消失,而是會帶著在外境中所造成的種種反應和效應,由外境再進入內在,再回到各個面向之中,與原有的成分相互結合,接著,就會駐足於內在之中。負面的心識作用會成為揮之不去的煩惱和痛苦,盤旋於記憶、潛意識、起心動念與靈性意識中,而且會不斷的強化習性、習氣與人格特質,繼續在內在世界中發酵,不斷發揮負面作用。若不能轉化內在,不能消融負面情緒,或是不能轉變負面念頭,這些煩惱和痛苦就會一直深植於內心,伴隨一生。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