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壓力更少,成就更多:讓生命非凡的靜心技巧Ziva

1 靜心不是你想的那樣

「我沒辦法靜心。」

很多人明明可以培養靜心的習慣,但當他們被問到為什麼遲遲不開始的時候,這是他們最常見的反應。對某些人來說,「我沒辦法靜心」意思就是:「我想啊,可是說真的,你知道我的行事曆有多滿嗎?」對其他人來說,「我沒辦法靜心」的意思很直接:「我試過,可是我辦不到,我就是會一直想東想西。」

這兩種人通常都是真的想練習靜心,卻也深信靜心不適合他們。他們都錯了。

這是因為「靜心」廣受誤會。不知道是誰到處宣揚靜心必須淨空思緒。我真希望能把那個人找出來,好好教他怎麼靜心。雖然人類有可能進入不同的意識層次,而且人類是唯一靠意志就能辦到的物種,但靜心的重點不在於清空思緒。

我認為,靜心的「重點」在於讓生活更順遂如意。若你嘗試過靜心卻備受挫折(因為你的腦子就是拚命地想東想西),那麼我有好消息要宣布:腦子會不由自主地思考,就像心臟會不由自主地跳動一樣。我再強調一次:腦子會不由自主地思考,就像心臟會不由自主地跳動一樣。要是不相信,你給自己兩秒鐘,試試逼心臟不要跳動。

你還在看這本書的話,我想你無法控制心臟吧。我們可以輕易證明自己無法逼心臟停止跳動,卻一直想逼大腦不要有雜念,又覺得自己不會靜心,乾脆就放棄了。誰想要一直失敗呢?過去覺得靜心沒有用、太花時間或太難的人,往往聽到靜心就斷然拒絕。Z技巧的好處,在於這套方法根本不會失敗—而且它可以協助你提升生活中各方面的表現。這套靜心法簡單到你得用點心思才會搞砸。

科學已經證實,靜心能提升生活各面向,並保有你的競爭優勢。況且,我設計的方法非常簡單,我有信心,你一定會養成靜心的習慣(或者不再放棄靜心,但這麼說實在太拗口了)。只要找到為你設計的方法,再加上一點訓練,讓你妥善衡量自己的進展,靜心就可以融入你的日常作息,讓你樂在其中。

不過,有一點要先說明:「靜心」這個詞已經變得像「食物」一樣了。藍莓、熱狗、壽司、薯條—這都是食物,但他們對你的身體有非常不同的影響。同樣地,靜心的方法有好幾百種,但西方人總以為這些方法都差不多,其實不同的靜心法會對身體和大腦產生非常不同的影響。

若你說你不喜歡靜心,就如同你說你不喜歡食物一樣。你能想像自己走進餐廳,向服務生說「我要一份食物」嗎?那麼服務生要端什麼給你?

靜心可分成許多不同類別:專注靜心、禪修靜心、超覺靜坐、內觀靜心、昆達里尼靜心等—這只是一部分。有些派別將靜心分成五種,有些細分成二十多種。這本書中,我們將靜心分為三類:正念、靜心、顯化。就像吃了漢堡以後,你身體的反應和喝了奇亞籽果昔不一樣,不同的靜心法也會刺激不同的大腦區塊,需要不同程度的投入和時間,對你的表現也會有不同的影響。

❊ 那麼,我應該練習哪一種?

答案因人而異,最終只有你自己能回答。我想盡我所能提供你需要的資訊,讓你能清楚地根據資料和自身體驗為自己決定。在這本書裡,我會反覆提到兩種方法:(一)Ziva 靜心,這是我親自授課和線上課程中教授的靜心法;(二)Z技巧,從 Ziva 靜心發展出來的版本。Z技巧也結合了正念、靜心、顯化這美妙的三大元素,但是方法更和緩,適合所有人。我親自授課時,可以為學生念梵咒、一一訓練或親自引導,但透過書本則有其困難,因此設計了一套讓你自行練習的方法。

開始前,我們先釐清正念、靜心、顯化之間的差異,後續章節會逐一講解。先從前兩項說起:正念與靜心。很多人會以為兩者是一樣的,甚至把它們當作同義詞交替使用。這是不對的,尤其這兩種練習法都漸受歡迎。其中一種是僧侶修行用的,另一種則適合生活忙碌、思緒繁雜的人。靜心逐漸成為主流後,最好清楚說明兩者的差異,才能有效溝通,不致混淆或因此感到挫折。正念是一種「引導注意力」的心智練習,練習過程需要專注。我的定義是:察覺當下,可以有效協助你面對當下的壓力。

多數正念的練習,是設計來協助你觀察身體、留意當下,可以完美地讓你不再執著於過去或擔心未來。容易混淆的地方是,許多人在談正念練習時誤用了「靜心」這個詞,但他們要做的是讓你的思緒往特定的方向走。專心吐納、幻想某個畫面、想像一道瀑布、照著錄音檔裡的指示做—這都是正念練習。大部分受歡迎的「靜心」影片或手機應用程式,都屬於正念練習。這些練習很好,也能有效改變你當下的心境,而我把正念練習當作是進入靜心前的暖身跑道。正念練習讓我表現已經很優秀的學生,在準備讓身體深度放鬆、投入靜心前,忙碌的腦子可以找點事情做。

正念對我來說像是前菜,而在 Ziva 靜心中,主菜是靜心。正念在你壓力很大的當下非常有用,可以讓你立刻好過一點。如同頭痛時吃阿斯匹靈,立刻會感覺到效果。同理,當你壓力很大時,用手機播一段能引導你專注的音檔,馬上就會覺得好多了。

靜心,在我的定義中,是要幫助你擺脫來自過去的壓力。你的身體就像厲害的會計師:你熬了多少夜,吃了多少垃圾食物,喝了多少酒—全都儲存在細胞記憶裡。靜心讓身體深度休息、療癒,這種休息事實上比睡眠更深層。當你給身體足夠的休息,身體就會知道如何自癒,並修復壓力造成的傷害。體內的壓力愈少,就愈容易發揮最佳表現。

我所教授的靜心法源自「無為瑜伽」(nishkam karma yoga),梵文的意思是「幾乎什麼都不做就達到和諧」。這套方法已有六千年歷史,源自古老的喜馬拉雅知識系統:「吠陀」。瑜伽、阿育吠陀、風水、針灸等知識都來自吠陀知識系統。吠陀代表知識,而這套知識比埃及金字塔還早了一千五百年。換句話說,這不是什麼新世紀口號或嬉皮引領的潮流。

無為靜心不需要費力,不需要專心,幸好也不需要努力地「淨空思緒」。我喜歡把這套靜心法想成是「懶人靜心」。你不必把自己想像成是黑洞般虛無,你只要讓身體隨興地、自然地進入深層休息的狀態。有一個工具可以幫助你進入深層休息的狀態,那就是:梵咒。

「梵咒」也需要說明一下,因為身心靈產業已經綁架了這個詞。梵咒不是口號,不是自我安慰,不需要你反覆念著「我是個堅強又能幹的女人!」或「我值得富足的人生!」事實上,梵咒在梵文指的是「思緒的載具」,可以是一個字或一個聲音,用來緩和或安定神經系統,讓人進入更細微的意識狀態,獲得深層、療癒的休息。

當我面對面指導學生時,我會給他們每個人不同的梵咒,讓他們能進入真正存在的第四層意識,不是醒著、睡著或做夢。在第四層意識中,你可以給身體比睡眠深入二到五倍的休息。第四章會有更多科學解釋。Ziva 線上的個人課程和Z技巧,最主要的差異就在於梵咒—不同的訓練會用到不同的梵咒,靜心時念梵咒的時間也不一樣。

面對面授課時,我會給你一個專屬的、無意義的、原始的聲音。在 Ziva 線上課程,則會有一套流程教你選擇自己的梵咒。Z技巧是透過書本學習,所以會用較和緩、人人都適合的梵咒,讓你獲得深度的休息,結束後會覺得更清醒。你可以把這想像成充電效果超級好的一頓小睡,而且不會愈睡愈累。不需要閉上眼睛睡一個半小時,只需要十五分鐘。額外的好處是:上班時坐在椅子上、在火車上都可以深度休息,甚至是孩子在隔壁房間放聲尖叫時,也可以。

要擺脫累積在細胞和基因記憶裡的壓力,必須緩和神經系統。緩和之後,就會創造秩序。當你在細胞中建立了秩序,壓力即可逐漸釋放,讓大腦有更高的運算效能處理手上的任務,不必花精神面對累積的壓力。這就是有靜心習慣的人通常能用較少的時間,達到較高完成度的原因。

我們在本書中所傳授的技巧,結合了古代的習作和現代的神經科學。這套方法專為認真生活、努力追求目標但思緒忙碌的人而設計,不是給與世隔絕的僧侶。「正念」協助你面對當下的壓力,「靜心」讓你擺脫過去的壓力,而「顯化」則協助你清楚思考未來的夢想。

我們現在所做的正念練習,其實來自僧侶的靜心法。若你想成為僧侶,這書不適合你(但我認為讀者想出家的機率應該很低)。修行僧的生活和其他人的生活截然不同,他們的人生就是一場靜心。我剛開始學習時,還以為僧侶的靜心一定很高段,可能會渾身震動或漂浮起來。

事實上,若你整天都在靜心的狀態裡,可以用更溫和的方式靜心。而我們一般人(在印度通稱為「居士」),也就是有工作、有小孩、有公司要經營、有帳單要付的人,沒有那麼多時間靜心。我們需要一套量身訂做的方法,讓我們不管外在環境如何紛亂,都能獲得有療癒力量的深度休息。這就是梵咒的功能。Z技巧會教你一個任何場合都能使用的梵咒,你可以將它想像成船錨,讓你立刻定心,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每個人內心潛藏的無限行動力。

Z技巧就是為了居士而開發的—我們每天要做很多事,就像飛機一樣飛來飛去,這不代表我們不能和其他架飛機交流,只是我們沒辦法停下來太久。這套方法讓我們可以花很少的時間和力氣,就能獲得最大的效果。這是為高成就人士設計的。我將高成就人士定義為每天都想要進步的人,想要用自己的天賦,讓我們在離開這個世界時比剛來到的時候更好。很多人都在高壓、高度緊張的環境下工作,但我們都希望能放下、離開工作,然後過著更美好的生活。

最後,讓我們來談談第三個元素:顯化。

顯化,就是清楚明白你在人生裡,到底要創造什麼;或是有意識地規畫出你愛的生活。我最震驚的是,原來有很多人從未花時間想清楚自己的目標。當我問學生:「你們夢想中的工作是什麼樣子?」我聽到的通常是:「現在的工作很不錯了。」當我再問:「你們眼中完美的感情是什麼樣子?」我會聽到「尊重啊」、「笑聲啊」這種陳腔濫調。然而,如同你在餐廳點餐,必須清楚知道你要吃的是什麼。

「顯化」能讓你看清楚你想要的,進而開始行動,愈來愈接近目標。你可以想像成是在偉大的宇宙餐廳向偉大的宇宙服務生點餐。

先說清楚,顯化不是魔法。不是你許願就會成真,你還是要從沙發上站起來,化想法為行動。顯化是要讓你知道每個念頭都可以成真。你學了Z技巧之後,就可以每天在「靜心」給你深度休息與連結之後練習「顯化」,這時候創造未來的力量最強大。

靜心之後立刻「顯化」,為什麼會那麼有效呢?因為靜心讓你進入了真正存在的第四層意識,這和你醒著、睡著或做夢的狀態都不一樣。在第四層意識中,你的右腦和左腦一起運作,近似於剛入睡或快起床前的狀態。每次大腦在睡眠和甦醒之間切換時,會短暫地進入第四層意識,我稱為「極樂之境」。練Z技巧時,我們也會在靜心的階段進入第四層意識。

眾所周知,在睡夢中體驗理想的生活是加速實踐夢想的好方法。新思維運動家內維爾.戈達德(Neville Goddard)早在一九四四年就於著作《感覺就是祕密》中提到這一點。每天練習兩次,你就能給自己一份神奇的禮物,為美好未來栽下種子,並讓顯化的機會多出三倍。

如同暖身之後較容易拉筋或伸展,靜心之後的顯化也會更有效。在我親身經歷和指導上千名已有高成就還想求突破的學生之後,我發現靜心和顯化一起練習的效果,比單獨做要強大更多。

你可以靜心一整天,但若不花時間想清楚你要的是什麼,宇宙很難把你的訂單送達。同樣地,你就算把心願都貼在牆上或每天按照「吸引力法則」來練習,但當身心沒有擺脫壓力,你可能不相信宇宙會眷顧你、協助你實踐夢想。祕訣在於,我們在人生中並非想要什麼就能獲得什麼,而是我們相信自己值得什麼樣的生活,就會過著那種生活。

很多學派認為,你的欲望是上天的提醒—其實你本來就有那個念頭了,只是欲望用更強烈的方式提醒你去追求那個目標。根據此觀念,你的欲求其實是宇宙要讓你知道,未來有什麼在等著你。

你在地鐵站裡聽到列車靠近的聲音前,或看到列車亮光前,會先感覺到一陣風,對嗎?或者,你在黎明時分、太陽冉冉上升之前,會先看到粉橘色的雲朵,對嗎?欲望和顯化正可用此種方式來理解。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