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心經:淨心自在的力量
【序】
漫話「漫畫心經」
一朵白雲,我們看起來,它像是蒼狗、像是情人的心、或像是母親……
白雲還是白雲。
不論我們看它時,是因而喜悅或因而觸景生情而傷心……
白雲還是白雲。
不同的只是我們的心!
1
常有人問我:「你為什麼愛畫畫?」
我回答說:「問我為什麼要畫畫?這個問題像似你在問:
『鳥為什麼要飛?魚為什麼愛游?花為什麼愛開一樣。』
因為魚是魚,鳥是鳥,花是花。
問我為什麼愛畫畫?因為我是我,我是個愛畫畫的我!
你為何不去問時鐘為什麼要走?」
2
我們常說:「台灣的河川已被污染得很污濁,不適合生物生存於其間。」
而我住的地方,新店銀河洞附近的河川,可還算清澈得很,我常站在河邊觀看著「溪哥仔」,每天不停地快速來回、飛梭悠遊在急促的流水中,從這塊大石邊飛快的游回那邊,又飛快的游回來,成群的互相在追逐中嬉戲。
我像極了新店河川中的「溪哥仔」,從小到現在每天悠遊在漫畫的河流中嬉戲。不為什麼,只因為我愛畫畫,想畫畫,可以畫畫,能夠畫畫……如此而已。就像「溪哥仔」愛游、想游,不為什麼。
直到⋯⋯直到有一天,我透過玻璃屋的屋頂望著天空一朵雲,才改變了一切!白雲浮遊在晴空中不為什麼,白雲還是白雲。
但我看著看著白雲,突然悟出了一個想法,覺得不為什麼而嬉戲於溪流的「溪哥仔」是不是太自私了?比較有能力一點的人是不是有義務要為比較沒有能力一點的人多盡一點義務,為他們做一點事?
「溪哥仔」可以告訴沒有能力動的石塊一點旅遊新知,也可以將春風將至的情報,告訴溪邊的小草小花,好讓他們能先做好迎接春天的準備……
自從這個「多為別人做點什麼」的想法深植入我的心之後,我開始搜尋應應該為別人做什麼⋯⋯沒多久,我終於找到並決定要畫「漫畫佛經」!
3
經過了三年年時間參閱佛經與佛經名詞的原意,再加上兩年的時間,把很多佛經逐一的打好草稿,如今正要出版第一本完成的作品—漫畫心經。
一千六百年以來,很多大僧大德們盡他們的能力,為眾生把佛經從印度古文翻譯成中國的文言文,在這麼長的時間中,《心經》的古文翻譯就有七種版本,而後世的經註論著更是多得不可盡數。
然而我們看到的並非每一種版本的翻譯或註解都完全一樣,每一樣都有它獨到的優點與缺失,而我所畫的這一本「漫畫心經」,也如同歷代的著述一樣,也有其優點但也有缺失,好的請各位取用,壞的就請各位讀者諸君PASS,不需執取而造成各位心靈上的不安詳。
世界之所以美妙,正因為世界上的物種很多,每個人可以從眾多的選擇之中中選取自己所需,而不要有所住而生其心地去辨是善是惡。正如禪宗三祖僧璨所著的《信心銘》所言: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心經》是《大般若經》的核心,我們如果能真正悟通它,並遵照著去實踐,一定能獲得最終的清淨無漏的境界,身心上再也不會形成苦的生與苦的我,不再會在心所造成的苦生、苦滅的苦海中生死流轉,而得以過純淨的生活。
4
一本漫畫心經,不論我們看起來它是什麼?漫畫心經還是漫畫心經。
不論我們對它的定論是得、失、毀、譽、稱、譏、苦、樂……
漫畫心經還是漫畫心經,不同的,只是我們的心!
【內容轉載】
心經到底在說些什麼?
如同所有的佛陀造像,都充滿祥和、歡愉、微笑,藉以描繪一個解脫自在者的外在形象。心經的主要內容是描述一個解脫自在者他的心所處的境界!
心經不是用來唸的,修行者於梵行的旅途中,時時誦讀心經藉以審視,自己是否已經達到這種境界?然而心經所描述心的境界到底氣質有多高?層次有多深?是什麼狀態?是什麼境界?
心經在佛教經典中,是最受歡迎的一部經典。它除了經文最短只有兩百六十個字之外,內容也最簡潔、優雅帶有詩意,又像咒語具有神奇法力一般。有人發願每天背誦心經一百、兩百甚至於五百遍,也確實做到了。然而……
心經只是用來背誦的嗎?
佛經是佛陀對眾生所說的佛法,其用意當然是要佛弟子們歡喜奉行。
「老師!我已經把您所說的話,一字不差完全照著唸了五百遍。」
「我為你們說法,是要你們依我所說的話去做,如果你們不去行,只是唸了一遍十遍一百遍,就算你唸了十萬遍……還是停留在原地,什麼也沒改變啊。」
人生是心的問題
佛教可以說是「心的調伏教導之教。」教我們如何調御自己的心,令自己達到離苦得樂的境界。人生最大的問題無非是「心」的問題!我們幸福或是痛苦的標準,都來自「心」的分別、比較、評估。
我們有幸來到這塵世,生於塵世,住於塵世,也將滅於塵世。這一生倒底要怎麼走?怎麼過?卻少有活著的人,能自己先想清楚這一生所要走的道路,才很篤定地依自己的想法,去過自己的一生。而不是隨波逐流!
只有死掉的魚,才隨波逐流!
然而,如果我們讓貪欲、渴愛、我執,無限地增長!隨之而來的只會是欲求不滿的痛苦而已。
心的迷惘
佛陀說:
我的心啊!你為何總是趨向於無益之境呢?何不勿躁稍安呢?
為何要陷我於迷惘?常常無端生出些無謂的妄想妄念呢?
愚癡的心啊!你讓我沉湎於凡塵幻境,也讓我受地獄烈火燃燒。
今後不要再惱害我,請設法把我從種種苦境中拯救出來。
山河大地一切都在變遷!一切都是無常,無常是苦。
何處才能尋找得到安樂的處所?
我的心啊!你必須知道一切都無實體,無常在,是空。
不要去執著它,任何事物都不要有我和我所有這樣的想法。
要遠離貪婪、瞋恨、愚癡,即可得到自在安樂。
耕種田地,鋤頭自先毀壞,還能耕種嗎?
無法捨棄世間染著,顛倒夢想。如何耕種心田?
拿起智慧之劍,砍斷愛欲的蔓藤。利害、得失、毀譽,都不為所動。
自在寂靜安詳的境界就在眼前。
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出一切無謂的苦,產自於我們的心。心是所有痛苦的起源!佛陀也同時發現了:如何調御心,降伏心魔,令苦不生的有效方法。
不執兩端
佛陀將這套智慧到彼岸解脫自在法,整理為一個系統:
三法印、緣起法、四聖諦、八正道。
而這便是佛陀在世說法45年的主題:
苦和苦的止息,達到清淨自在、無苦境界、智慧彼岸的涅槃之道。
心經,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心經呈現出一個得道解脫者的心境; 同時也是達到究境涅槃的標準。
學習佛法的修行者觀看心經時,可以用來比較自己的修行程度與心經的所描述的境界相比,還相差多遠?同時也可以作為自己修行之道的目標。
【圖文新解‧首度增訂版】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菩薩思維
當初,
有一位善於思考人與時空、自我與存在
等等問題的修行者……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
深層思考
他對於人存在於宇宙中
到底應如何自處的這個問題
做最深、最深、最深層思考……
「對無窮宇宙而言,人是什麼?
對空無而言,人又是什麼?」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蘊無常
他發現:
我們自以為有個內在的「自我」,
透過自己的感官去察覺外在一切,
這樣的觀念是錯的!
痛苦止息
他同時發現:
當我們不再執取有個內在的「自我」
與外在變化的情境互動,而是內外融而為一,
沒有一個不變的「我」存在時……
痛苦、煩惱便不會產生了。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萬象無常
佛陀對弟子說:
「舍利子啊!
具體有形現象來自於空無的變化;
變化與現象不異,
是互為因果的相同東西。」
空色一如
「有形現象來自無形變化;
無形變化轉變為有形現象。」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心識無常
「思想上也是如此,
我們所看到的情境好壞,
來自我們當時的主觀想法;
而我們的主觀想法,
決定自己所認為的情境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