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媽媽的說話練習2:培育內心堅韌、不畏失敗的不倒翁孩子

第1章    不倒翁育兒是什麼?

不倒翁育兒培養心理健康的孩子

每個父母養育子女的方式都不同,這取決於孩子的性格和父母的價值觀。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也是,所以育兒方式沒有正確答案。育兒方式很多,但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自立」,也就是幫助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成年人。人並不是一出生就能獨自生活,也不是靠自己就領悟到獨立生活的方法,所以父母必須在身邊保護、照顧和教導,這就是育兒。

父母給孩子的三種支援

為了讓孩子自立,父母提供的支援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照顧。這裡是指保護孩子免受危險,滿足孩子的食、衣、住、行需求及生活上的一切。照顧是與孩子的身體發育、穩定成長相關的事。

第二,教育。讓孩子可以學習,開發智能、性格與能力。包括讓孩子上學、上補習班或父母生活上的教導,都可以說是教育方面的支援。這與孩子的智力成長和認知發展有關。

第三,情緒。了解孩子的心,給孩子可以安心自在表達的機會,並與孩子產生共鳴和交流。這個部分與孩子的情緒發展有關,如果說照顧和教育支援需要父母的經濟資本和知識資本,那麼情緒支援就需要父母的心理資本。

父母為孩子提供的三大支援最終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培養孩子「自立」。照顧支援身體自立、教育支援經濟自立、情緒支援心理自立。

疏於情緒支援的兩個原因

沒有父母會對孩子完全不管、不教導,不過一般父母比較關注在身體發育和認知發育上,對情緒發育相對沒那麼在意。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不易暴露缺乏。在身體發育方面,孩子與同年齡的小朋友在一起,很容易就可以察覺到身體發育的差異,「我的孩子個子比較小」、「我的孩子好像比較瘦」,於是父母會提醒自己「多注意孩子的飲食」、「讓孩子早睡早起」,尋求補救的方法。認知發展也是如此,透過學校或補習班的學習成果,可以知道孩子是否跟得上進度、哪些科目比較需要加強、可以再提供什麼幫助等。身體或認知上的缺乏只要用心觀察不難發現,但是情緒上的缺乏不只很難表現,父母也不易察覺。多數父母只要覺得孩子吃飽、睡好,通常不會太注意孩子的情緒狀況,所以很容易疏忽情緒支援。

另外,很可能父母本身也沒有足夠的心理資本。要給予些什麼,自己得先擁有才行,心理資本也是如此。如果父母本身就未曾從自己的父母那裡得到理解及自在表達情感的經驗,在成為父母後,通常也不在意幫助孩子情緒發展的必要性,或不知道該如何做。

即使父母疏忽了情緒支援,但只要能給予完整的照顧和教育支援,表面上看起來,孩子仍是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但孩子可能會在家庭中感受到被冷落、孤立感、漠不關心,即使在外界看來孩子的成長環境無可挑剔,但內在卻會因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共鳴和理解而感到情緒上的匱乏。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孩子的心理會生病,會感到孤獨。

父母的角色無可取代

情緒支持非常重要,這是為人父母無可替代的作用。照顧支援可以尋求外力協助,可以花錢請保姆或者送到託嬰中心;教育支援也有替代方案,學校、補習班,甚至請家教,可以尋找各種專家。

但是情緒支援不能外包。我們可以找到代替父母照顧孩子吃飯、教導孩子的人,但卻無法找到能夠真誠與孩子建立共鳴和理解孩子想法和情緒,鼓勵並幫助孩子安心表達的人。為了孩子的心理自立,情緒支援是只有父母才能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照顧或教育方面有各種領域的專家,這些專家可能可以比父母發揮更好的作用,但是沒有一個專家可以取代父母在情緒和心靈上對孩子的支援。

只要經濟許可,照顧支援和教育支援可以盡情尋求外界幫助,但情緒支援不行。照顧或教育支援會受到父母收入或經濟能力的影響,但情緒支援則不然。 換句話說,任何父母都可以不受經濟限制地給予孩子情緒支援,這就是父母在孩子心靈成長中的最重要的角色。

父母在自己的成長環境中,如果經歷過充分的共鳴和理解、感受過積極的支持,那麼為人父母後,也會自然而然給予孩子情緒上的支援,培養孩子健康、穩定的心理力量;相反地,如果小時候沒有人傾聽、關心自己心中的想法,那麼當了父母之後,就很容易重複自己小時候經歷的模式。如果有個情緒發展不足的童年,那麼要幫自己的孩子培養健全的心靈相對困難許多。從原生父母那裡得到的照顧、教育、情緒支援的標準,將成為養育子女的基礎。

不過情緒發展是後天的,自尊和復原力都是後天可以培養的心靈肌肉。不倒翁育兒是透過父母的情緒支援,培養孩子的自尊和復原力。即使是在心理資本不足的情況下成為父母,只要透過不倒翁育兒,與孩子積極對話和溝通,也可以成為能培養孩子健康心靈的父母。

培養孩子的自尊和復原力永遠不嫌遲,即使是在青春期因叛逆讓親子關係扭曲、孩子心門緊閉、缺乏溝通的情況下。父母只要不放棄給予關心,孩子的情緒就會穩定,心靈也會健康成長。復原和成長的最佳時期就是現在。

 

第2章必須先知道會在哪裡跌倒

了解父母自身的脆弱點

因為愛,父母可以將自己擁有的所有東西都給孩子,但前提是必須擁有。復原力也一樣,想培養出摔倒也像不倒翁一樣重新站起來、復原力高的孩子,就要從父母自身開始培養復原力。當父母努力克服逆境和難關時,孩子也能從旁學習如何面對人生的困難和痛苦。

那麼怎樣才能提高父母自身的復原力呢?為了成為不倒翁般的父母,首先要知道自己可能會在什麼情況下摔倒。思考一下,我在什麼情況下最脆弱、容易被什麼樣的情緒左右、我能夠忍受的極限是什麼、在什麼情況下會感到心情舒暢。知道身為父母的自己有哪些脆弱和不足,以及因此導致的錯誤思考模式,才能找到好好處理的方法。也才能避免一直在原地踏步,轉而向前邁進。

每個人的脆弱點都不一樣,要知道自己的脆弱之處並不容易,很多人終其一生都不了解自己。仔細觀察找出自己的脆弱點,坦率承認,面對真實的自己,這其實很難。我就以自己為例,談談我的脆弱點吧。

脆弱點對生活的影響

我從三年前開始拍YouTube,但沒過幾個月就放棄了。影片和文字表達很不一樣,編輯的方法也不同,我下了不少功夫。從企畫到剪輯,對我來說都很難,因為我並不擅長使用電腦。從剪輯到字幕,我一樣一樣從頭學習,就這樣經營著YouTube,但很快就遇到瓶頸,最終還是放棄了。

最近我又重新開始先前中斷的YouTube頻道,我發現自己三年前放棄YouTube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因為不會剪輯後製。雖說現在影片企畫和剪輯對我來說仍不是件簡單的事,但真正的問題是在影片上傳後,看到自己費盡心思拍攝剪輯的影片點閱率那麼低,讓我心情很不好。真正的困難不是剪輯,而是我的時間和努力沒有成果,所以之前我才沒繼續拍片經營YouTube,純粹是因為我性格上的脆弱點。

我是一個追求成就、完美主義的人。現在好多了,三年前我的完美主義幾乎可以說是病態,所以在剪輯或後製上都要求完美,不容許一點馬虎。而且因為我是成就導向型的人,所以對費盡心思製作的影片沒有得到熱烈反應尤其感到難受,要是再看到有人按了「不喜歡」就更灰心了。面對不完美和沒有成果,是我最脆弱的時候。

時隔三年重啟的YouTube頻道,點閱率仍然很低,但是我已經不像之前那樣失望或灰心。我把它當作是處理脆弱點最佳的練習機會,即使下定決心要做好,但也會有事與願違的時候,這對我來說都是珍貴的經驗,也是讓我內心強大的機會。

要收穫必須付出,但付出不一定就能得到預期的收穫,還會產生我為什麼要這麼辛苦的懷疑。但是拋開結果來看,過程中也有很多具有意義的部分。現在我正透過經營YouTube頻道學習,雖然不能說完全不執著於點閱率了,但至少不會因為點閱率而放棄,我終於真正下定決心繼續嘗試,這都是因為我知道了自己的弱點。

每個人的脆弱點都不一樣

人其實都是軟弱的,看起來再堅強的人也有難以忍受的脆弱,世上沒有不會受傷的人。

父母和孩子都有脆弱點,但是父母往往專注在了解孩子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擅長什麼、哪裡容易失誤,卻不曾想過自身的脆弱之處。很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重視什麼、生活中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以及為什麼重視,這些屬於自己的故事。

即使不了解自己也不會影響日常生活,但對於人際關係的影響和打擊卻很明顯。缺乏自我理解會影響到人際關係,因為不了解自己,可能對自己有一些錯誤的解釋,就像我一直以為是因為剪輯影片困難才放棄YouTube頻道,實際上卻是因為無法忍受點閱率下降。我們不了解自己之前,會去找一個看似正常的理由來合理化行為,這樣或許能立即帶來心理上的安定自在,但卻會成為妨礙成長的因素。

我們沒有想像中那麼客觀地看待自己。為了保護自己,我們會使用各種防禦手段。因此應該找出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並固化的自我保護模式和脆弱點,只要有自覺並面對,就能改變。就像我決心不再拘泥於成果,繼續堅持製作YouTube影片一樣。只要能客觀地看待自己,行動就會發生變化。

如果知道孩子喜歡什麼、在什麼情況下感到自在、在什麼情況下會緊張,就可以找到和孩子相處的方法。讓孩子做喜歡的事情,盡量避免做不喜歡的事情;知道孩子緊張的原因,就能找出讓他放鬆的方法。我們對自己了解越多,就能和「我」相處得越好,知道「原來我也有這一面啊」,理解「原來是這樣所以我才會那樣做」,就可以用更舒適的方式對待自己,這樣也才能照顧好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觀察身為父母的「我」的脆弱點

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時間大概只有二十年左右,但我們都要和自己過一輩子。我們試著去理解孩子,想好好撫養孩子,努力和孩子相處,那麼對於「我」,是否更應該努力理解,和自己好好相處呢?

和自己建立良好的關係,就是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的第一步。要成為好的父母,了解、觀察、反省身為父母的「我」在情緒上哪裡比較脆弱是很必要的。

老實說,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會有很難改變孩子的時候,能確保改變的只有自己,所以變化應該從我開始。如果對自己有所了解,能客觀地看待自己,就可以把困難的情況當作克服脆弱點的過程和成長的機會。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