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的騷動:狄波頓的深入報導與慰藉
◎政治
※乏味與困惑
7.
現代政治有一種宏偉而美妙的核心觀念,認為每一位公民──在一種渺小但深具意義的面向上──都是自己國家的統治者。新聞在這項承諾的實現當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因為只有透過新聞這個管道才得以看見我們的領導人,從而判斷他們是否適合引導國家,以及是否能夠帶領人民因應當今最迫切的經濟與社會挑戰。新聞機構絕非僅是民主制度的附帶產物,而是民主制度的保證人。儘管如此,當前的新聞在協調、萃取,以及療癒等方面的表現卻是嚴重不及格。我們可能會被新聞不斷改變的議題搞得團團轉,以致發展不出任何政治立場。我們可能會忘卻那許許多多令人憤慨的事件當中,有哪些真正與我們切身相關,也可能在短短幾個小時後就忘卻了自己剛才熱切關注的事物。就在社會達到一個複雜程度無與倫比的階段之際,我們也懷著不耐煩的心態預期所有重要議題都能夠受到高度壓縮。由於新聞凸顯的都是規模龐大的問題,因此個人行動在這些問題面前也就顯得違反直覺又不值一顧。與其讓人覺得自己有可能影響政治進程,閱聽新聞可能反倒會讓人充滿無力感,覺得自己根本改變不了這個無可改善且基本上混亂不已的宇宙。
9 我們很容易認為積極查禁新聞的行為必然是民主政治的真正敵人──因此言論自由與出版自由無疑是文明的自然盟友。
然而,現代世界卻使我們了解到,就削弱人的政治意志而言,有些力量遠比查禁行為更加有害,也更加憤世嫉俗:也就是以混亂、零碎,而且時斷時續的方式呈現各種事件,以致大多數的閱聽大眾都無法長期關注最重要的議題,於是絕大部分的民眾便在困惑、乏味,以及心思分散的情況下不再關注政治。
在當今這個時代,如果有個獨裁者想要鞏固自己的權位,並不需要做出對新聞下達禁令這種顯而易見的暴政措施。他所需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確保新聞機構持續不斷傳播各種沒頭沒尾的新聞快報,大量轟炸觀眾,絲毫不用說明事件的脈絡,同時又不斷改變新聞議程,也不闡明各項議題之間的相互關聯,而且不時穿插凶殺案與電影明星花邊的聳動報導,這樣就足以弱化大多數人掌握政治現實的能力,並且摧毀他們改革政治情勢的決心。如此一來,現狀即可因為新聞的洪流──不是禁絕──而恆久維持下去。
大眾都對政治新聞懷有無聊乏味的觀感絕對不是一件小事,因為新聞一旦無法透過其呈現技巧以駕馭閱聽大眾的好奇心與注意力,社會就沒有辦法因應自己的困境,從而沒有能力動員大眾意志以促成自我的變革與改善。
不過,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威嚇大眾吸收更多「嚴肅」的新聞,而是要促使所謂的嚴肅新聞媒體學習,並以能夠充分吸引觀眾的方式呈現重要資訊。我們太容易聲稱嚴肅的事物必須—甚至可以說是禁得起—有點無聊。其挑戰在於如何超越當前新聞機構的這種二分方式:一類媒體提供引人深思但缺乏吸引力的指示,另一類媒體則是提供完全不負責任的聳動消息。
在未來的理想新聞機構裡,脈絡化與普及化這種重大任務將會受到極度認真的看待,因此福利補助款的新聞將會與澳洲食人魔的報導(幾乎)一樣引人入勝。
※恐懼和憤怒
新聞除了煽動人們的恐懼之外,也經常致力於激怒大家。線上新聞報導附設的留言區,揭露了一般大眾心中存在著一股從來沒有人想像得到的強烈怒火。從這些留言來看,大多數人顯然隨時都處於怒氣沖天的狀態下:
●歐盟難以達到預算共識
留言
憂心的公民 2小時前
唉,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擺脫這令人厭倦的循環!!!!!!
Chaffinch 2小時前
這是一項危機,但問題是政治人物沒有辦法加以化解。為什麼?因為歐盟賴以建立的基本 概念就有缺陷—這套體系永遠不可能行得通。我們需要一種雙層的體系。他們為什麼不先解決這個問題—然後再提出合乎現實的預算?!
Muishkin 4分鐘前
這則留言因違反用語規範而受到移除。 BBC
在這些憤怒背後,可以感受到一股令人感動的信念,認為這世界的任何問題基本上都可以解決,只是沒有受到迅速或果斷的處理,而且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的統治者都是惡棍和白痴──每天都有新的證據能夠證明這一點。留言裡確實存在著相關的洞見,只是沒有掌握在正確的人士手中。這正是新聞的一項核心矛盾:新聞提供了一種工具,讓我們能夠對嚴肅、重要且會直接影響生活的決定,進而發展出自己的觀點。新聞邀請我們置身於會議桌旁與國會裡,向我們引介這些運作當中的關鍵人物,但接著呈現出來的卻盡是莫名其妙的拖延、古怪的妥協,以及令人惱火的推託迴避。這種感覺就像是我們每天都只能無能為力地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好友溺水於一座玻璃水缸裡。
新聞不斷以激烈的變革與改善引誘著我們,將若干政治人物捧為遠見家,對他們表達深切的信心,認為一旦就任官職,即可在短短幾個月內徹底轉變國家。新聞屏息等待中央銀行新總裁的上任,期盼資本主義當中的沉睡精力可望因此獲得釋放。新聞帶領我們旁觀會議的進行,並且鼓勵大家相信與會代表可能會在三天的討價還價之後,解決地球上的某些重大問題,例如經濟、非洲的貧困,或是氣候暖化。
接著,只見一切就這麼分崩離析了。那位備受期待的政治人物原來是個笨蛋,而被斥為膚淺又自以為是;央行總裁指稱債券市場的前景令人憂心;會議陷入瑣碎的爭吵,其中一、兩名代表甚至被人發現浮報飯店開支。
我們如果忍不住想要在新聞報導底下的留言區留下不堪入目的髒話,也許是因為新聞從來不肯向我們充分說明一項議題周圍環繞了多少複雜的問題。最合乎邏輯的解決方法似乎總是純粹因為當事者的愚蠢而遭到忽略。我們以不耐而終究忍不住憤怒的口吻質疑:「他們為什麼不直接⋯⋯?」在不過度陷入宿命論與盲目順服權威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對這個理直氣壯的問題感到懷疑。這個問題不該只是一道修辭性問句,而應當引來許多嚴肅的回答。新聞極少提及的,就是為什麼事物極少會有大幅度的改變,為什麼握有權勢與資源的人物或機構無法一舉解決困境。新聞沒有以任何細膩的分析告訴人們一項「困難」的決策究竟難在哪裡,而只是任由大眾在愈積愈深的憤怒下,認定每一項懸而未決的問題都只有可能是極度的怠惰、愚蠢或惡意所導致的結果──只要找來一個聰穎睿智的人,即可憑藉著幾個果斷而簡單的步驟予以解決(說不定記者本身就是這個人)。
4
憤怒看起來雖是對既有情境的一種悲觀反應,但歸根究柢其實是一種希望的徵象:也就是希望世界能夠變得更好。一個男人若是每次弄丟家裡的鑰匙就忍不住怒吼咒罵,其實無意間表達了一項美麗但莽撞的信念,認為在這個宇宙當中,鑰匙應該是不會遺失的。一名婦女若是看到政治人物違背競選承諾就憤怒不已,則是展現了一種烏托邦式的信念,認為選舉必然不涉及欺騙。
新聞不該消除憤怒的反應,但應該為我們提供幫助,讓憤怒能夠出於適當的理由、達到適當的程度,也只持續適當的時間長度──並且讓憤怒帶有建設性的目的。
這種情形一旦不可能達成,新聞便應該幫助我們哀悼人性的扭曲,並且促使我們平心靜氣地接受人生的這種困境:雖然能夠想像完美的境界,卻偏偏達不到──而且這樣的現象乃是源自種種愚蠢可笑卻又無從消弭的原因。
面對人世間的部分問題,有一種反應其實最能令人心情平和,但當前的新聞卻一直不願意促成這樣的心態:也就是提出證據,讓我們知道這些問題其實尋常無奇,原本就是不完美的人類(這種不完美乃是與生俱來,不是異常現象)無可避免的狀況。由於憤怒能夠帶來激動人心及商業利益的效果,因此新聞也就殘忍地對我們所需的撫慰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