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西洋美術史,職場必備的商業素養

為什麼古代的雕像要「裸體」?──希臘美術

追求「男性之美」的古希臘價值觀

二○○四年的雅典奧運開幕式中,舞者穿著彷彿全裸一般的服裝登場,象徵古代的奧林匹克競技幾乎以裸體進行。古希臘人與美形的眾神同樣以裸體參加競賽。

這裡所謂的「神」不同於基督宗教裡「絕對的神」。祂們雖然超越人類,但另一方面又具備喜怒、愛恨等人類情感,富含個性。希臘人認為人類的形體來自於神的賜予,優美的人類形體能夠取悅眾神。希臘人因此產生「神也喜歡優美的男性裸體」的想法,並在這個基礎上具有「美=善」的信念與價值觀。他們認為男性保持優美的體型也是累積德行,追求外表之美是成為優秀之人的必要條件。

西元前六世紀末之後,希臘在舉行祭祀雅典守護神雅典娜的泛雅典娜祭典時,也會定期舉辦男子選美大會,象徵的就是這樣的價值觀。由此可知,當時普遍的的價值觀是「美能夠更靠近神,而神也會因為美而喜悅」。這是一種「美男子=奉獻給神之物」的觀念。美對希臘人而言相當重要,美或醜甚至能夠決定人格,與日本「男人不是看臉」的價值觀相當不同。附帶一提,男子選美大會也有長青組,因此引發話題的不只有年輕男性(但皺紋仍被視為老、醜)。

希臘之所以如此推崇男性的肉體美,還有另一個背景因素,那就是當時希臘男性有服兵役的義務。他們透過服兵役來取得選舉權。在古希臘的城邦斯巴達,男子七歲就得離家接受軍事訓練。

換句話說,希臘男性必須鍛鍊身體,最後演變成競爭誰的肉體最優秀。這點就連哲學家也一樣,譬如知名哲學家柏拉圖的本名是亞里斯多克勒斯,柏拉圖其實是綽號,意指「肩膀寬」。

在這樣的背景下,古希臘發展出的雕刻,多以追求男性之美為主。

首先誕生的是名為「古風時期」的樣式。一般認為,希臘美術能在後來的「古典時期」發展出成熟的「古典、規範」,是在古風時期奠定基礎的。現在被我們視為美麗的藝術品,珍藏在歐美美術館的希臘雕像,就是從古風時期開始製作的。

古風時期的雕刻受埃及美術影響,特徵多為直立的姿勢。但希臘雕刻不同於埃及美術,是沒有支撐的獨立雕像。

古風時期的雕像,是為了放在神殿裡取悅神而製作的,分為「庫洛斯像」與「柯瑞像」,前者是少年、青年雕像;後者則是少女雕像。從早期的柯瑞像可以看到埃及風格的髮型,像戴著厚重的假髮,至於服裝則展現出女性特有的肉體表現。男性雕像以裸體之姿呈現,重心放在單腳之上,彷彿就像要跨步而出的「對置姿勢」最為醒目。

革命前夕的片刻享樂──洛可可樣式
從「國王的時代」走向「貴族的時代」

一七一五年路易十四去世後,宮廷人從太陽王時代喘不過氣的宮廷生活中解放,誕生了纖細、華麗的「洛可可文化」,可說是在路易十四君主專制、嚴格文化下所發生的反彈。

如果十七世紀的法國文化是「國王時代」,也就是男性風格文化,那麼說十八世紀的洛可可文化便是「貴族時代」的女性風格文化也不為過。宮廷社會本身就以女性化為主流,路易十四死後,男性服裝也變得華美。當時的國王路易十五也偏好明亮的淺色系服飾,與他的曾祖父完全不同。

宮廷人與巴黎的資產階級當然也向國王看齊。男性之間流行起過去被視為女性色調的粉色系服裝,就連老人也開始穿上有銀線刺繡的玫瑰色背心。不分男女老幼,十七世紀時難以想像的奢侈、華麗的服飾潮流,逐漸在貴族與資產階級之間普及。

後來重視外表的華麗服裝變得愈來愈誇張。舉例來說,最近日本出現不少緊身款式的商務人士西裝,但有些十八世紀的男性褲裝(短褲),甚至緊到連坐下都沒有辦法。在宮廷禮節中有些時候可以坐下,有些時候不行,因此甚至有人分別準備坐下專用與站立專用的褲裝。

此外,男性的髮型(通常是假髮)也隨著流行風潮的改變而變得女性化。男性的假髮不再像路易十四時代般帶有威嚴,而是開始爭相比美,譬如將垂在後腦的頭髮用緞帶束起。還有不少男人的髮型與女性幾乎沒有區別。

就連男性的興趣都變得女性化。包含路易十五在內的王公貴族,甚至還把刺繡當成興趣。從這點就能知道,十八世紀是個多麼女性化的時代。

到了路易十六的時代,女性的髮型開始「爭相比高」。甚至還有人因為頭髮梳得太高而無法乘坐馬車。但頭髮太高會擋住舞台,因此一七七八年的歌劇院還禁止頭髮梳太高的人入場。從這點也能知道當時的髮型已經高到異常的程度。

除此之外,在十八世紀男性化妝也被視為理所當然。他們為了凸顯用髮粉染成白色與灰色的髮型,甚至在臉頰上使用紅色化妝品。破壞妝感的鬍子當然必須刮除,於是鬍子就從十八世紀的法國男性臉上消失無蹤。

女性的妝容當然也變得更誇張,她們將白粉仔細塗在臉上,再以紅色顏料化上妝容,最後貼上各種形狀的羊毛製、絲製或天鵝絨製成的「美人痣貼」,讓肌膚更顯白皙。所以請各位不要以為十八世紀女性肖像畫上的眼角黑色斑點是老人斑,那是貼上去的「美人痣」。

法國王室的考量與全新的「神之家」── 哥德式美術
「光=神」的絕對價值觀

哥德式大教堂促使民眾的意識從地上轉往天上,能夠有效提高民眾對宗教的激情。不只在外觀上強調壓倒性的高度,教堂內部也透過梁柱、尖拱,以及在天花板交叉的肋拱穹窿增添上升的感受。

此外,天花板的重量也不像過去那樣必須以牆面支撐,而是由梁柱與外部的飛扶壁撐起,所以牆壁能夠建造得較薄,牆面也能大幅挖空,並在挖空處鑲嵌美麗的彩繪玻璃,而彩繪玻璃也成了哥德式美術的代名詞。包含雕刻在內,建築與美術合為一體就是哥德式美術的特徵。

彩繪玻璃除了可向不識字的人傳達基督宗教的教義,同時透過窗戶攝入的光讓彩繪玻璃呈現出更美麗的效果。「光」對基督徒而言就是「神」,哥德式建築能使人在視覺上意識到神的存在。

彩繪玻璃隨天氣幻化出不同變化的光芒,對當時的人而言,展現的正是神的不可思議。

當時的人們生活在「以神為中心」的宗教世界裡,「神就是光」是他們的「真理」,現代人必須先記住這點才能理解哥德式大教堂的美的概念。雖然也有像聖彼得大教堂那樣的例外,但教堂基本上面朝西側,祭壇所在的高壇配置在東側,因為東邊是聖地耶路撒冷的方向,也是太陽(神=光)升起的方向。

愈古老的彩繪玻璃的特色是色彩愈濃烈,譬如沙特爾大教堂或巴黎聖徒禮拜堂的彩繪玻璃,色彩彷若紅藍寶石。因為當時的人們將內部閃爍的寶石光芒視為接近神之光的高貴事物。而對基督徒而言,寶石與黃金就是天國(天上的耶路撒冷)的建築材料。

除此之外,色彩在過去也象徵財富,從中世紀到哥德時期的雕刻也像人偶一樣著上鮮豔的色彩,現在只不過是褪色而已。想像一下所有大教堂門口裝飾的雕刻色彩鮮豔的樣貌,應該和我們現在所見的感覺大相逕庭。西洋美術的雕刻不再上色,是日後文藝復興時期以後的事情。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