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引:我從閱讀中練就的28個基本功
◎寫作──我手寫我酒,不怕巷子深! 陳立飛《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
沒錢買股?但你知道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嗎?
執筆之際,武漢肺炎正盛,舉世人人自危,觀察到某些人的做法,竟然想要借錢買股,聲稱「別人恐懼時,他貪婪」,想要大賺一筆。瘟疫除了讓我們失望、失眠,甚至壟罩在失業隱憂之下,還讓人失了心。
過去我們聽慣了「人潮,就是錢潮」,但疫情如火如荼,群聚視同犯罪時,人潮兩字此時聽來,反倒像警語。
此刻的街景,迥異於我們熟悉的任何一個時節,百貨、商店、餐廳、診所空蕩了不少,除了排隊買口罩,很多人因為生意慘淡或放無薪假,其實都無奈的多了大把的時間。
身處大動盪時代,已退休便罷,若仍值壯年,想活下去,甚至活得比其他人好一點,我們就要比同行擁有更高的知名度跟指名度。我不談下廣告,我不談買假粉絲充數,而是談一個低成本且平常就能蹲點的好方法:「寫」出你的影響力。
港人陳立飛的著作《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把如何寫出影響力鉅細靡遺的拆解,其中有篇文章的標題叫:〈混得不好,因為知道你的人太少〉,這篇文章凸顯了知名度的問題。你到一個陌生鄉鎮,經營身心科診所,當地人諱疾忌醫,有不舒服也不知道什麼症狀適合找你看診,那業績怎麼會好?作者說,以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現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
無論你的職業為何,及早寫出你的影響力,就能享受一篇篇文章所帶來的複利。
你不寫,沒人知道你在做什麼;你不寫出真功夫,就沒人知道你的厲害。
你好,得說出好在哪裡,真切的審視自己,說得恰到好處。
這是一個人人該有臉書、部落格的時代。
記錄你的專業。無論專業為何,都可一點一滴展現實力,把你自己當作一間一人公司來運作,把你的名字打造成一個品牌來經營。
以真名示人的書寫,內容才能和真名共振
台灣人很愛用臉書,活躍用戶數超過一千九百萬。
如果我們一生在網路上書寫的總能量是一百,我建議你把這一百份的發文能量,都留在你名下,不要浪費時間匿名去任何網路空間留言。
這一百份的能量,你留在臉書或部落格都好,至少都是集中書寫能量在你名下。
有些人把書寫和抒發畫上等號,他雖經營臉書,但發文都不是一段認真的書寫,只是衝動的抒發負面情緒。轉個新聞,留個科科或呵呵,看起來很像思考短路或宿醉者,然後吸引一堆頻率相同的人互相呵氣。
我插播一個有關餐廳訂位的故事。
如果你夠細心的話,應該會發現有些餐廳在你訂位時會要你留下姓氏,有些則要求得留下全名,這有什麼差別呢?經過統計,用全名訂位的顧客,九成以上不會失約,就算不能赴約,也會在約定時間前致電取消;但如果只留下姓氏,失約的比率就會大增,我們隱隱可以嗅出一個關鍵原因是:反正你(餐廳)也不知道我是誰。
因此,延伸這個微妙的道理,我建議臉書要用本名,或者是護照拼音的完整名字;有些朋友若長年在外商工作,選用工作上常用的英文名也無妨。這三者之外的任何名字,我覺得都有點奇怪。你知道別人是誰,卻不讓別人知道你是誰,這並不是朋友的往來之道。
彼此以真名示人,就像是都穿著泳裝下水或都穿西服赴宴,若只願意用假名走跳,那就應該去人盡假面的化裝舞會。
以真名示人還有一個長遠的好處,每當我們分享專業上的點滴或某個價值觀,都一再的跟我們的名字共振,這會讓我們的名字在別人心目中,分量愈來愈重。一開始每個名字在別人心中都是一棵樹苗,但它不會自然茁壯,你必須有所作為,無論是分享專業或生活點滴都好,它才會慢慢成長。
舉「筆」維艱,如何動筆?
阿基是一位水電師傅,他經常在臉書上分享施工的小故事(徵得雇主同意,在保護雇主隱私的前提下為文),多跟解決水電問題有關,半桶師仔會搞半天,他只要撥弄一個開關,一下就施工完成,難怪台諺說:「江湖一點訣,妻子不可說。」
他甫發文,在我心中就從一棵樹苗開始成長,隨著我讀過愈來愈多他工作的小故事時,這棵樹就逐漸茁壯,而其他水電師傅在我心中並沒有對等的分量。
當我有水電需求時,我找誰?我一定找他,他在我心中已經是一棵參天大樹了。
教數學的家庭教師、牛肉麵的私廚老闆、生前契約的銷售人員、大醫院的小醫師,通通都適用這個道理。
水電師傅一天若忙八個小時,總有一件值得書寫的小故事,這絕對不難。如果你是水電師傅,就想想你都跟好朋友怎麼聊工作,不就是從中抽出一個小故事而已。如果嫌打字麻煩,那可以錄音,然後把聲音轉檔成文字,稍作修改,就可快速產出文章。
《窮鬼翻身》一書作者、五洲製藥的董事長吳先旺就是一個經常用聲音轉檔文字的高手。他不識字,可是點子很多;如果半夜想到什麼點子,他就用錄音機先錄下來,天亮交給祕書打字,整理成冊。
現在有很多聲音轉文字的軟硬體,都可以幫助不擅長或不喜歡打字的人產出文章。
舉醫師而言,在保護病人隱私的前提下,一天當中也總有一則治療心得或一段對人性的觀察體悟。
分享治療心得,讓人感受你的專業;描繪人性觀察,讓人感受你的溫度。
我倡導的臉書寫作內容,不必標新立異,不必詞藻堆砌,就像作者陳立飛說的:「誠實,比新意更重要。」困難的是一開始養成每日書寫的習慣,不過一旦養成習慣,你就至少有三件事可以做。一、迴響特別多的臉書文,尤其是展現專業技術的發文,可以順勢整理成一篇網誌。二、當有人提出富有建設性的質疑,我們不跟對方抬槓,試著就在網誌文中的適當段落回答。三、隨著專業技術文章數量的累加,你可以再寫一篇文章,統合你這座城牆。文章寫得誠實不浮誇,靠一個個技術文磚塊,堆疊出你這個人,到時你的形象自然如銅牆鐵壁。
如果你已經有以上的認知跟行動,想再把這件事做得更好,想寫得更有人氣,更接地氣,還可以在以下幾個面向努力:
一、顛覆認知。譬如我詢問幾位內分泌科醫師得知,在台灣規則服藥、配合治療的糖尿病患約莫三成五。很多民眾口耳相傳一些錯誤觀念而拒絕吃藥,他們會說:「不能吃,吃下去就要吃一輩子了。」這個領域的醫師就可以針對這點去寫文章,顛覆他們的錯誤認知,才有機會把他們拉回規則服藥的軌道上。
二、用戶思維。很多醫師寫文章給民眾看時,還是沒有換位思考。如果想說服更多病患,就要懂得用講故事的形式去改寫,洗掉那股說教味。讓病患能不自覺的把自己套入主人翁的角色,覺得原來不規則服藥有這些壞處,會走上那樣的人生,那我還是規則服藥比較不會有併發症。
三、細琢標題。作者提醒「標題就能夠決定轉發率」,很多人以為一篇文章寫好了,標題好像沒那麼重要,所以往往下了一個很平的標題。一首詩最關鍵的一個字是詩眼,那我們一篇文章最重要的精髓若濃縮成一句白話文,就該是我們的標題。
台諺說:「田螺含水過冬。」莊健隆博士曾解釋:「田螺棲息在淡水的河川或稻田。在乾旱時,牠就將自己縮入殼內,用厴(囗蓋)封閉殼口,防止體內水分蒸發。進入寒冬前,牠便用厴當鏟子挖出洞穴、鑽入泥中,呈休眠狀態。一旦氣溫適宜,牠即刻把頭、腳伸出殼外,匍匐爬行,繼續生命旅程。」
承平時候,或是被迫放無薪假時,我們都可以利用時間書寫,一篇一篇整理出我們會做的事情、我們做得好的事情、只有我們能做好的事情。用這樣的心態整理、準備自己,即使遇到嚴冬,我們也能安然度過。瑞雪過後,我們將能奔馳前行。
◎流行──引爆趨勢有公式,催生一場新流行,阻斷眼前壞趨勢 麥爾坎.葛拉威爾《引爆趨勢》
《引爆趨勢》一書讓作者葛拉威爾打響名號,其後的著作:《決斷2秒間》《異數》《大開眼界》依舊引領風騷。
作者的核心立論在探討引起流行風潮的關鍵,「流行」的主體可能是牽動國家命運的一場事件,或是一樣商品,甚至是疾病、犯罪、治安問題。細究其「引爆點」,他提及三大關鍵為:「少數原則」「定著因素」及「環境力量」,當條件齊備,驟變就會發生。
根據作者的立論,我覺得可以化約成一個公式:趨勢 = 少數原則 × 定著因素 × 環境力量。
每股一發不可收拾的趨勢,三大關鍵權重不一,有時定著因素最重要,有時環境力量的角色吃重些。
好的趨勢,我們可以複製其方程式,催生下一個成功。譬如熱賣的商品或慈善募集。
壞的趨勢,我們可以拆解其方程式,阻絕惡的孳生。譬如敗壞的治安或性病大流行。
若沒有抽絲剝繭、釐清關鍵條件,我們對大流行的肇因往往不明所以,若眼前的流行不打擾生活主旋律便罷,但負面主題引起的大流行,恐怕影響生活甚鉅,甚至讓我們對前景感到茫然。
少數原則
作者引用流行病學家約翰.帕特瑞特(John Potterat)之言,分析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泉的淋病大流行,其中有半數病例來自僅占六%人口的四個地區,而這六%人口中有一半都在六間酒吧遛達,他繼續訪查這七百六十八位感染者,發現其中一百六十八人曾傳染淋病給兩到五個人,其他六百人只傳染給一個人或沒有傳染給別人,也就是說,那一百六十八個人就是淋病大流行的keyman。
keyman可再細分為:連結者、專家及推銷員,最有趣的是連結者這樣的角色。
連結者意謂三教九流都能交陪,他涉足不同圈子,還有本事串聯彼此。他個性外向、精力充沛、自信滿滿,對萬事萬物都永保好奇。
你可能覺得那種友情只是泛泛之交,對,但泛泛之交不只是點頭之交,他們本質上和我們屬於不同圈子,也比較可能知道我們完全不了解的事物,因而能促成一些合作機會。
一間餐廳爆紅,往往是因為一位連結者用餐後的分享,作者稱連結者為「泛泛之交的大師」。大多數人不會花時間經營泛泛之交,但連結者拿捏恰如其分的距離,以及比一般人多一點點的關心來經營這些友情。
譬如說,你上次寫卡片給泛泛之交是什麼時候?你忘記了,因為你根本不會寫卡片給泛泛之交,但連結者會。他能夠從和泛泛之交的往來發現意義跟樂趣。
像我的小學同學楊子毅就有這個特質,他在台中購物廣場老虎城的電梯裡,可以很自然而然的和人聊起天來,年紀大他一倍的貴婦,不知不覺中就跟他分享起附近寶貴的房地產情報;較之這樣的連結者,當時的我選擇緊抿嘴唇,眼睛不想跟人對上,只希望電梯快點開門。
定著因素
定著的解釋有些時候是:某個訊息發生作用,留在你腦海,揮之不去。
巴爾的摩市政府醫療預算充足時,感染梅毒之人,大部分在傳染給別人之前就獲得治療,但市政府刪減一半醫療預算後,許多帶原者無法被及時治療,便有更多的機會傳染給別人。作者以帶原者的角色闡述定著之意。
他也舉當時暢銷香菸品牌美國雲絲頓的slogan為例:「Winston tastes good like a cigarette should」,如果你對美國人說:Winston tastes good,大批人會反射性的回你:like a cigarette should。
尼古丁會「定著」在香菸成癮者身上,而上述的slogan在非香菸消費者身上也能「定著」,可見該產品的傳播多麼成功。但基於對大眾健康的影響,我並不樂見它的暢銷。
環境力量
性病專家約翰.曾尼曼(John Zenilman)把市立治療所的性病患者的地址登錄到電腦上,病例在市區地圖上以一個個黑點呈現。夏天時,巴爾的摩市東、西兩區對外道路上的黑色星號相對較密集,但到了冬天,兩個地區黑色星號都減少,因為天冷時,居民比較傾向留在家中,不前往酒吧或俱樂部,因此隨機性行為的次數下降不少。
季節性因素,對梅毒的流行與否,就是一種環境力量。
紐約市犯罪率的升降,也是被環境力量深深牽動。
一九八二年「破窗理論」問世,簡言之就是某大樓的窗戶破掉、失修良久,表示沒人管理,甚至是沒人進出,接著就有人撒尿,有人闖入,有人待下,有人滋事,有人身亡。
這人盡皆知的理論,當初卻有好一段時間沒人懂得用來改善紐約的治安,直到一九八四年上任的地鐵警察局長布萊頓(William J. Bratton)的出現。
破窗理論的創始人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和詹姆士.威爾森(James Q. Wilson)認為:「犯罪絕對是失序的結果。」
布萊頓是破窗理論的奉行者,他就是以此解決失序來降低犯罪的。
布萊頓在其自傳曾描述當時的紐約地鐵:「有個傢伙破壞十字型轉門後,居然進而要求乘客把代幣直接給他。大部分人受到威嚇不願爭執,其他人則設法從十字型轉門上面、下面、旁邊,或直接穿過搭霸王車。這似乎是但丁《地獄》的地鐵版。」
當時逃票只罰一.二五美元,而且行政程序繁瑣,逮到嫌犯後,要送到分局,填寫表格,等候批示要一整天,最後卻從輕發落,導致地鐵警察不願意為了這種小事花時間。
布萊頓就從這裡下手,他先派十位便衣警察到逃票最嚴重的車站殺雞儆猴,一批批逃票乘客被銬住,在月台上排成一列,昭告大眾;然後他又把一輛市公車改成流動分局,把文書作業濃縮成一小時,意外的收穫如下:每逮捕七名逃票嫌犯,其中就有一人是在逃通緝犯;每二十名逃票嫌犯中,就有一人攜帶武器。結果社會秩序好轉,變成「歹徒不帶武器出門,而且一定不逃票」。
市長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後來重用布萊頓,請他擔任市警局長,他把管理地鐵的那一套方法拿來管理城市,專門打擊有關生活品質的犯罪,譬如在十字路口停下來、幫人擦窗強行索費的傢伙。布萊頓深信,校正了小型失序(塗鴉、逃票),其實正可以杜絕大型犯罪的孳生。
用公式分析芮維爾夜奔
保羅.芮維爾(Paul Revere)是一位交遊廣闊的銀匠。一七七五年四月十八日下午,他當天不只一次聽到英軍可能逮捕殖民地領袖,以及沒收民兵彈藥的訊息,於是決定當天晚上,先向波士頓附近的城鎮示警。他先搭渡輪之後,騎馬奔走,告訴殖民地領袖英軍即將攻來的訊息,並要求將訊息傳出去。
芮維爾夜奔引起狂潮,根據「趨勢=少數原則×定著因素×環境力量」,可以如此分析:
「少數原則」:芮維爾這個keyman,是一位連結者,是一位泛泛之交的大師。(一旦他不是連結者,他的角色就很難發揮,因為沒人相信他發出來的信號。)
「定著因素」:芮維爾簡短的喊著:「The British are coming!」(英軍要來襲了!)這句話留在聽者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另一種說法則是表示當年他喊的是:「The Regulars(正規軍) are coming out.」無論如何,當時那句話發揮了定著的因素,讓聽者記住也願意繼續傳播下去。
「環境力量」:若芮維爾「日」奔,大多數人在處理雜務或下田,都不在家,傳播效應可能就大打折扣。當時芮維爾夜奔,聽者一來在家,訊息能如實傳達;二來是夜間聞訊,增添了幾分緊張感,或許因此讓大家更慎重的準備應戰。
眼前如果有你莫可奈何的爛事,試著拆解,看從哪裡著手,可以早日解決。
若想催生一場成功,也可以思考,資源力氣要放在哪裡,最有機會達陣。
◎REITs|讓我們用正確的觀念持有不動產 楊書健《環球房託砌出現金流》
我的母系祖先數代務農,從小我就從聽他們彼此告誡土地絕對不能賣,賣土地就是不孝、背祖。
但有句台諺是這麼說的:「好田地,不如好子弟。」而另一句客家諺語則這麼提醒:「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渡海來台的台灣人父系祖先們,其實對土地的觀念毫不陳腐:不把累加房產當作核心價值,栽培出好的下一代及母語、諺語的傳承才更重要。
如果把「有土斯有財」跟上述兩句並排,或許會讓人感到困惑,到底我們該如何看待擁有不動產這回事?
本文並不討論住屋需求,不在買房或租屋打轉。我設想的是:讀者們如果戶頭存到兩百萬現金,對擁有住家以外的房地產蠢蠢欲動時,該怎麼思考?
兩百萬現金在台中市熱門地段可以買一間大套房,或一個冷門地段的兩房,也有人把兩百萬當成頭期款,拿去買一間七百萬的三房出租。
「成為包租公」在電影情節跟網路文章的推波助瀾下,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美好的想像。第一次擁有租客的普羅大眾,頓時多了一個房東身分,這讓人很容易想到甜美的租金,不考慮附帶的風險,一廂情願的認為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有房租人,至少有下列問題得考慮:租金是否如期匯入?家電是否故障?屋況是否毀損?房客是否與鄰居齟齬?甚至違法亂紀招來警察上門。還有兩種房東最怕的不告而別:一種是在室內輕生的不告而別;另一種在室外的不告而別:找不到人,徒留一屋子雜物。
決定投資不動產之際,除了百分之百買下一個物件的產權,其實我們還有另一個選擇:REITs概念股。
這得從房託談起,房託是房地產投資信託(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的簡稱。
這是源自一九六○年代,美國國會通過《不動產投資信託法案》後,所創設的金融機構,藉以有價證券募集一般小額投資人之資金於不動產,其證券化型式主要為股票。
若想用最短時間,讓一個不懂房託的人理解REITs概念股的話,可以這麼比喻:我們一般人買不起喜來登飯店,但如果把喜來登飯店的資產分成一百萬份,這麼一小小份我們總買得起吧。這一小份,就是你在許多股票市場上,可以買到的REITs概念股。
買喜來登房託的人,不管房客、食客來來去去,那怕只持有一個持股單位,每年都可以領取配息。譬如說二○一八年某檔台灣房託,其股價最貴時為一五.一五元,二○一九年配了○.四二元。粗略算來,這樣的配息水準是二.七%,遠勝定存,但相較世界上其他房託選擇來說,這個成績還差強人意。
《投資房託全手冊》的作者楊書健本身就是資深商業房地產的從業人員,他一系列的著作:《這些房託值得買》《環球房託砌出現金流》《投資房託全手冊(增訂版)》,讓我們快速了解全球REITs生態。
作者直接從機構投資者的角度分析:「一億美元只能買三幢資產,其實有一定的風險:如果其中一幢遇上天災人禍的話,就算事後得到保險賠償,亦會影響短期的投資表現。如果以房託投資,則可以買到處於全球各大城市、幾千幢資產的業權,將能收分散風險之效。」
兩百萬可以買下一間套房,如同作者告誡,一旦遇上人禍,將會損失慘重。如果有人跳樓,這套房只能打七折出售;如果買在學區附近的套房,若招生不到五成,那套房出租機會勢必攔腰斬,如果瀕臨倒校,整棟樓就直接變鬼城,貼滿售租。兩百萬打水漂,只能等抓交替。
日本投資標的Japan Rental Housing(日本賃貸住宅投資法人)是一檔房託概念股,瀏覽其官網,你便可以了解,它旗下有一百九十一棟大樓:四成分布在東京二十三區,四成在三大都市圈,有一萬兩千八百八十個出租單位(一個單位表示一個家庭房或一個大套房),出租率長期保持在九八%以上,其收益分配,照法令規定,超過九成配給持股者。
你可能開始問:日本可以投資嗎?REITs在日本發展成熟嗎?沒錯,想要分散投資風險,首先要對哪些國家的REITs發展成熟有概念,美國、澳洲、日本、新加坡、香港(近期動盪甚鉅,動輒抓人讓香港投資風險急遽上升)是過去幾十年的佼佼者。
走筆當下該公司股價一股約十萬日幣,若你有兩百萬台幣資金,大約可以買七十股,每股一年配息四千日幣,一年就有二十八萬日幣。
你可以比較一下花兩百萬台幣,自己打理一間套房比較好,還是直接買日本有一百九十棟樓的七十股的股份比較好?
當然有人質疑不是要分散風險嗎?如果兩百萬都集中在住宅類的REITs,這樣風險不是集中在一個國家的一種投資類別嗎?
投資總要往壞的方面想,雖然我認為住的需求絕對是眾需求中的剛需,但把投資地區分散在其他眾發展成熟區就是比集中單一區來得好。譬如把兩百萬分成四份,五十萬為一個單位,我們可以分別投資美國、澳洲、日本、新加坡。
有人又質疑,雖然分散地區風險,但似乎沒有分散產業類別的風險?
沒錯,書中也提及房託可以分為幾個類別:零售、辦公室、工業、住宅、酒店、多元化、其他(醫療)。
如果把兩百萬分成五份,分別投入不同類別,也總比集中一種投資標的來得好。譬如新加坡以mapletree開頭的幾間REITs,過去十來年的表現相當讓人驚豔,若干美國醫療REITs經營績效也非常好,醫者之心讓我總是懷抱這樣的想法:「但願世間人無病,寧使架上藥生塵。」但觀察者之眼會冷峻的告訴我,商場人流如潮汐,醫院卻總沒有空床。
還有人問,REITs聽起來似乎不錯,但有沒有更簡單、更一勞永逸、更分散風險的投資方法?
有,如果你對先鋒(Vanguard)公司還陌生的話,先花一點時間了解伯格先生創辦的先鋒為什麼被很多人推崇。
如果你已經很了解先鋒公司,你可以參考它旗下兩檔REITs ETF。一檔是Vanguard REIT ETF(VNQ),它持有一百八十六支美國當地的REITs,涵蓋各業種。
另一檔是Vanguard Global ex-U.S. Real Estate ETF(VNQI),涵蓋了世界上美國以外的國家,共六百一十五檔REITs,亞太地區占一半,歐洲居次占二四%,新興市場占二○.四%。
或許你的懶人選擇可以是VNQ和VNQI各買一百萬。
看完REITs類的書籍讓我沉澱,與其花錢張羅一間房或一棟樓等著費心租人,不如購買世界上眾先進國家不同產業類別的REITs,讓專業團隊替我管理,租金(配息)自動匯入我帳戶就好。這真的印證了一句話:閃開,讓專業的來。
延伸閱讀:
一、《不動產證券化:理論與實務二版》張金鶚著(證基會)。
二、《不動產證券化》張金鶚、白金安合著(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