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三禧思維:亂世解決問題、活得更好的科學思考工具!

★引言

過去幾十年,生活在網路世界的我們,接觸到的資訊簡直不可勝數。不論某個身體狀況有哪些治療方式、如何建造太陽能發電機或馬爾他的政治史,只要點擊一個連結,立刻就能深入我們好奇的所有事。但有時資訊太多,導致我們不曉得從何挑選和評估起。社會科學資料庫ProQuest就誇稱他們「內容愈來愈豐富,目前共有……六十億個網頁,橫跨六個世紀」,而且這還只是老派的、印成白紙黑字的資訊!網站時光機(Internet Archive’s Wayback Machine)記錄了一九九六年以來的網站和其他數位文物,內容包括近一萬億頁數位內容、幾千萬本書與音檔,以及近一百萬個軟體程式。

我們愈來愈常有這種感覺,不曉得哪些資訊值得關切,更別說在高度專業、技術性、互相矛盾、不完整、過時、偏頗或刻意造假的茫茫資訊裡,如何分辨出真的能讓人有所洞察與啟發的資訊了。這項藥物研究是由藥廠資助的嗎?那些號稱真實的產品評論都是AI系統編出來的嗎?這篇文章到底在講什麼?而在解釋資訊時,哪些專家意見值得信賴也愈來愈不容易判斷。自稱專業的人一大堆,喜歡的專家未必是贊同的專家。專家可能意見不一,或別有用心,或受限於視角狹隘,不了解真實世界與「實際生活」。我們如何找到可以放心信賴的專家?

不論個人、團體或社會,我們都必須正確掌握現實,才能做出明智的決定、採取有意義的行動或解決問題。但當現實不易辨明,不曉得哪些專家值得信賴、有助於澄清問題,我們就會另謀他策,例如「憑直覺」做判斷,先決定自己「相信」什麼,再找證據支持自己的看法,或跟隨認識的人選擇立場,甚至貶低和我們意見不同的人來讓自己心安。我們選擇相信說話順我們耳朵的專家,不相信提供或傳遞的資訊令我們不知所措的人,就算對方是科學家、學者、記者、社區領袖、政策制定者或專家都一樣。這些因應之道或許在生活與職場上很有用,卻無法幫助我們看清事實,做出好決定,甚至可能帶來嚴重的社會與政治危害。

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不論個人或社會,我們該如何自處才能過得更好?才能避開不知所措與心理陷阱,從無意義的訊息裡篩出有意義的內容來?才能跟詮釋事物的角度或價值觀與我們不同的人合作,一起做出決定、解決問題?

我們三個,一位是物理學家(珀爾馬特)、一位是哲學家(坎貝爾),還有一位是心理學家(麥考恩),三人密切合作了將近十年,幫助學生在這個「資訊量過多」的時代學習思考大問題,做出有效決策。我們二〇一一年開始合作,主要是因為不思考、泛政治化決策的趨勢愈演愈烈,例如那年夏天,美國爭論提高國家舉債上限的問題,簡直像是宗教對立,而非討論一個簡單、實際、甚至可以測試的問題,也就是哪一種做法最能改善國家的經濟處境。當時大多數論證,不論支持或反對,都顯露出對於最基本的科學思想原則的無視或無知。我們不禁開始思考,能否描繪出一套原則,甚至教導這些原則,讓人可以更清楚地思考、更理性地辯論、更有成效地一起做出決策。

結果,我們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大構想(Big Ideas)」學程裡開設了一門團體執教的跨領域課程,傳授學生自然和社會科學家理解世界所用的一切概念、工具與方法。我們還設計了一門課程,讓學生體會這些方法對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個人或團隊工作多麼有用,可以幫助我們做出理性決策,解決我們面對的各種疑難雜症。我們很開心,這門課既受歡迎又成功,被愈來愈多大學教授沿用與借鑑。上過課的學生似乎學會了重新思考世界,興奮擁有新方法幫他們做出個人決定或面對社會問題。他們比以前更懂得如何研究問題、評估資訊與專業意見、和別人或社會合作。他們的開心令我們大受鼓舞,開始思考有沒有方法將這些概念與工具分享出去,讓教室以外的更多學生與大眾(不分男女老幼)知道這套新的思考方法與合作模式。

我們很憂心,社會正一步步失去方向,導致許多人受苦、錯失良機,原因就只是現在可取得的資訊太多、太複雜,卻沒有工具來辨明這些往往互相矛盾的資訊。一旦無法確定哪些事實和問題相關,或是當問題需要集體或政治解決,我們卻連事實為何都各說各話,務實解決問題就會陷入僵局。人類可以搞定科學,讓火箭上月球,但面對不確定性和相互衝突的觀點卻不總是知道如何是好,以便在關鍵時刻做出簡單合理的決斷。

我們是怎麼做到登陸月球的?身為會思考的物種,我們幾百年來是如何憑藉自身努力,一點一滴讓愈來愈多人不再挨餓、活得更長?又是如何讓大多數人獲得神奇的通訊能力,可以取得近乎無限的資訊?我們既然有本事做到這一切,為何無法用它來解決目前的全球問題,像是傳染病、氣候變遷和貧窮等等?為何不知如何發揮過去如此管用的知識工具?

原因部分出在科學本身經常就是麻煩所在,給出的資訊太技術、太艱澀、太常彼此出入或相互矛盾,讓民眾一頭霧水、不知所措,甚至聽了就火。近年來,社會對科學的信任愈來愈弱。有些科學成就引發許多科學無法滿足的不實期待,還有些科學成就則是對社會、政治或環境帶來不良的副作用。因為這些發展和其他理由,科學已經成為政治討論極化的象徵。簡單來說,隨著科學愈來愈難懂,有時還帶來不想要的副作用,或受到政治上黨同伐異的攻擊,許多人不僅對科學家失去信任,甚至連「科學」都不再相信。

然而,面對人類曾經提出來、最讓人無從下手的問題,科學卻往往能提出洞見,甚至解答,而且紀錄輝煌。數千年來,科學替我們解開了許多謎團、解決了許多問題,讓我們活得更好。這種求知精神從人類誕生之初就已存在,經過數百年鍛鍊,幫助我們在令人困惑的世界裡對迭有出入的資訊做判斷,辨別自己知道什麼、什麼不知道。一路走來,科學家從成功和錯誤、突破與失敗中都學到了經驗,持續改善處理新議題的方法與解決新問題的工具。

工具裡有些是實體,例如六分儀、超級對撞機和量子電腦之類的測量工具與儀器,但其餘都是思考工具,包括心智習慣、規則、方法、程序、標準、觀念、原則與立場。這些思考工具就像心智「黑科技」,讓科學家身處多語言、多文化的世界,也能更有效工作、更有機會成功、產出更可靠的結果。

這些工具為我們設下參數,協助我們評估資訊,辨別什麼是我們相信的,什麼是我們知道的事物。它們促使我們修正自己的盲點、偏誤與限制,就算問題似乎無法解決也不要放棄。它們還反映了人類數百年來的智慧,凸顯了合作的根本價值,甚至必要性,尤其是和看法不同的人合作。儘管科學依然包含大量嘗試錯誤,卻無須每次都從頭開始,至少可以避免犯下昨天犯的一些錯誤。

長久以來,這些工具一直指引著科學家,但其中許多在別的領域卻不常用。我們認為這些工具不僅可以用在其他領域,也應該這樣做。我們相信這些工具用途可以更廣泛,在更多場合、更多事上幫助我們,不論評估資訊、衡量專業意見、面對未知做決定或解決問題,對象從個人、群體到全球都不例外。事實上,我們認為,讓更多人認識這些工具、更會用這些工具,對未來幾年、幾百年的人類與地球福祉至關重要。為了在第三個千禧年生存與發達,我們需要三禧思維(Third Millennium Thinking),也就是第三千禧年的思考妙方。

我們今日面臨的許多挑戰,不論個人、專業或政治方面,從醫療問題、商業決策到社會與環境政策,都涉及高度專精的科學資訊。本書將說明這些資訊意味什麼、不意味什麼,哪些情感、道德、哲學或性靈上的問題科技資訊可以回答、哪些無法回答。但不論我們想搞懂的資訊或想解決的問題「科學」不科學,書裡介紹的科學框架一概可用。不僅如此,這套框架還提供一個可以用在日常生活的視角,幫助我們人類在複雜多變的世界與其他人互動。為了讀研究所而背學貸是好選擇嗎?我該參加胰臟癌新療法的臨床試驗嗎?我的小孩有學習障礙,什麼改善方法最有效?我們村裡應該允許使用除草劑來消滅入侵的水草嗎?我們學校應該動用設備預算裝設太陽能板嗎?我們國家該如何監管自動駕駛車?

面對這些複雜的問題,科學提供的關鍵工具可以協助我們做判斷與決定。我們不必是專精火箭甚至任何領域的科學家,也能學會或使用這些工具。我們缺的只是一個好翻譯,淺顯易懂、清楚扼要地解釋科學方法,並說明這些方法在日常生活的實際用途。這就是我們撰寫本書的用意。為此,我們匯集了三位作者大不相同的專業領域:

坎貝爾用哲學告訴我們,我們今日面對的問題與擔憂過去是如何處理的,現在又如何改頭換面,以新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眼前。他還會介紹非科學家告訴他的許多觀點,讓我們明白人們如何閱讀和看待報上的科學研究。他有很多很棒的故事可以分享!只可惜讀者聽不到他迷人的蘇格蘭口音。麥考恩提供社會心理學家看待人類行為的分析視角。他在公共政策與法律方面的經驗,則讓他除了專業知識之外,還擁有許多生活中真實的群體決策案例。麥考恩曾協助不少政策制定者做決定,例如廢除美軍針對官兵性取向的「不問不說」政策,以及加州、華盛頓和佛蒙特州大麻合法化等等,因此也有一大堆故事可說。珀爾馬特和各式各樣領域的科學家共事過,遠到宇宙膨脹,近到氣候測量與醫療用感測器,他都有經驗。他一直努力讓科學這個往往感覺如外星般的世界變得更可親,分享科學家覺得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好讓非科學家發現自己平常也在做一樣的事。我們三人一起用有趣的方式,向各位讀者介紹科學思考的要素,希望藉由思想實驗讓你有所啟發,透過生活實例讓你有感。

本書第一部將介紹科學文化與科學工具,闡述科學文化和科學工具如何讓我們相信這套關於現實世界的共享知識,又如何指引我們做決定。第二部將介紹科學工具箱裡的機率思考。機率思考是一種潛藏的超能力,人人都能用它在充滿不確定的世界獲取最大好處。第三部介紹科學面對重大、複雜、需要長時間才能解決的問題時,所採取的「事在人為的進取精神(radical can-do stance)」。幸運的話,這是第二種超能力,而且我們還會提供獨門絕招,讓這種事在人為從態度變為現實。

有了這些科學思考工具,我們的介紹將來個急轉彎,介紹另一項同樣艱鉅的任務:如何在事實與資料對上價值、恐懼及目的時,做出更棘手的決定。本書第四部將檢視我們單獨思考容易出錯的各種情況,並介紹一些全新和不算新的技巧,讓我們避開這些心理陷阱。這些技巧當初是為了科學而發展出來的,但對所有人都有用。最後,第五部將探討可能是當前最大的一個難題:在我們學到的想法裡,哪些能協助我們和他人──我們的伴侶、團隊、社會或世界──在顧及人性情感的同時,共同匯集最大的理性,解決我們所面對的問題?

對人類集體未來而言,相信我們有辦法想出更多這類務實又有原則可循的方法,幫助我們齊心合作,或許是最重要的關鍵。今日,我們面對可能帶來浩劫的氣候變遷、蔓延全球的疫病威脅與失控的貧富差距;而在解決這些生死存亡問題的同時,我們可能還會遇上其他挑戰,地球可能被巨大的小行星撞上,巨型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可能讓空中交通大亂,全球作物歉收,然後枯死。但只要協力同心,甚至只要偶爾充分發揮三禧思維的威力,眼前的威脅與未來可能發生的浩劫將不再那麼可怕。只要攜手合作,我們就能解決大問題!

最後說一下「寫給第三千禧年的思考指南」這個書名。我們發明「三禧思維」一詞,目的是想用一個最好玩又有氣勢的稱號,來描述我們在第三千禧年見到的特別有用的一套想法與方法。這套想法與方法來自各個領域與傳統,而且不斷改進,但目前的版本主要源自於科學思考。有些讀者或許已經熟知其中不少想法,但我們還是先不這樣假定,而是在隨後的章節裡完整介紹每個想法(但你如果想跳過已經知道的內容,我們非常歡迎)。

我們將這些想法集中在一本書裡呈現,目的在證明這些想法結合起來,已經為所有人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開出一條明路。我們還認為這些想法平常就很有用,不論有什麼資訊要判斷、什麼決定要做、什麼事要計畫或一起合作,也不論個人、家長、家族、群體或組織,統統用得上。不僅如此,我們更加相信,我們自己的未來就繫於教會其他人這些想法,因為就連我們自己,偶爾也難免犯下當初激發出這些想法的那些錯誤。也許我們在學校教導那些錯誤時,稍微比較有辦法避開它們,但是做研究時,我們總是仰賴其他研究人員強大全面的科學精神。他們受過科學訓練,善於辨別這些缺點和心理陷阱。我們一起努力確保彼此誠實。至於研究工作以外的所有問題,我們就靠各位了;希望各位能從這本書裡學到如何替我們留意,也幫彼此當心。

過去幾年,我們三人都察覺社會極化到了驚人的程度,而且這種極化竟然與我們社會如何看待科學及科學專業的角度往往大有問題有關。如果希望找到切實可行的共同計畫與共識,一同推動社會前進,就得學會接受我們思考可能出錯,並且需要反對意見來幫我們看出錯誤所在。第二千禧年結束之前,許多人開始對科學進展感到幻滅,甚至出現抵制。我們需要了解其根源,並嘗試修補。

我們不可能單靠一本書或一種方法彌補裂痕,極化分歧也不會徹底消失,但我們終究必須開始嘗試。而我們相信,科學文化是比較有希望的起點:只要我們開始借用科學工具、科學觀念及科學程序,開始在腦中展開第三千禧年的思維轉變。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