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不否定的教養練習:比稱讚、責備更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

2章 實踐「不否定孩子」的重點 

我曾經在百貨公司的美食街看到一位心情煩躁的母親對孩子吼道:「趕快吃一吃!笨蛋!」

我大吃一驚,但孩子挨了罵,也只是漫不經心地回了一句:「好啦。」

最後這對母子也是笑嘻嘻地離開。或許這位母親平時就很容易煩躁,對孩子來說,挨罵也是家常便飯了。

儘管我們都知道「否定孩子不好」,但日常生活中,還是會不小心說出這種「無意識的否定」,或許這才是教養的真實寫照。

就算我們沒有那個意思,否定的話語也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那麼,該怎麼做才好?

這一章,我會帶領各位探討「無意識的否定」,分享我們可以怎麼做,以及有哪些重要觀念。

  • 理解「孩子有孩子的狀況」

教養上要做到不否定孩子,有一項重要觀念,那就是:

理解「孩子有孩子的狀況」。

爸媽身為歷練豐富且成熟的大人,大多時候,想法比孩子正確,這也是理所當然。但就算確信自己是對的,也希望各位別強迫孩子接受。

原因在於,一旦抱持「我是對的」、「爸媽說的準沒錯」的論點,就無可避免地會否定孩子。

家人之間溝通時,最沒有意義的事情就是「爭對錯」。因為重要的根本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有沒有接納孩子的想法和心情。

我再重申一次,儘管爸媽大多時候是對的,但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就無異於否定對方。

即便你的意見「正確」,也只是就某個面向來說正確。一旦強加自己的意見在對方身上,就有可能讓對方陷入窘境、形成折磨。

再分享另一個重要觀念:

一味地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只會讓人際關係惡化。

這是理所當然的。雖然看似天經地義,但要意識到自己是否犯了這種毛病卻相當困難。

對孩子說:「你一碗飯要吃多久!趕快吃一吃去寫作業!」這很容易。

爸媽希望孩子快點吃完飯,才能收拾餐桌;希望孩子快點寫好作業,準備好明天上學的東西,然後早點睡覺。

但這終究只是「爸媽的希望」。

從爸媽的角度來說,能最快搞定事情的方法,就是叫孩子「趕快吃一吃去寫作業」。

縱使「早點寫完作業」確實比較好,但孩子也有自己的狀況,好比「現在還不想寫作業」。如果當爸媽的只顧自己的期望,單方面否定孩子,孩子將作何感想?

當你產生否定孩子的念頭,或是忍不住想發怒的時候,請在心中默念這句話:

「孩子有孩子的狀況。」

而且要明白,即使你詢問孩子有什麼考量,他們也不見得能解釋清楚。

爸媽:「趕快吃一吃去寫作業!」
孩子:「我不想。」
爸媽:「為什麼?」
孩子:「就是還不想寫。」
爸媽:「你到底為什麼還不想寫?」
孩子:「不知道。」

即使詢問理由,孩子可能也只會說「不知道」,甚至什麼也不說。

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沒理由。

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他們沒辦法好好解釋自己的想法。

你小時候是否也有被父母質問原因卻默不作聲的經驗?

可能是因為「不知道怎麼說」、「不想說」、「覺得說了父母也不懂」,又或者是連你自己都不清楚為什麼說不出口。

「我很累,想再休息一下。」
「我今天和○○吵架,心情不好。」
「我真的很想看這個節目,不然明天沒辦法跟朋友聊天。」
「我要到快來不及的時候才有動力。」
「你們自己還不是都拖到最後才做。」
「不知道為什麼,但就是沒那個心情。」

儘管小孩子的表達方式不同,但背後的緣由可能與大人的想法沒什麼差別。

當爸媽的必須理解「孩子有孩子的狀況,只是沒有足夠的表達能力好好說明」。

 

告訴自己「要理解孩子的心情」

在教養這方面,「否定」的相反是「理解」。

更具體來說,是「試圖理解孩子的言行」,以及「用言語表達自己對孩子的理解」。

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如果什麼事都順著孩子的意,事情根本不會有進展!」我的意思當然不是「凡事都要順著孩子的意」。

只是希望各位提醒自己,要理解孩子的心情,先試著了解他們當下的想法、考量,以及不想做某件事的心情。

請務必將這一點記在心上。

想從孩子口中問出他們的想法,也有一些訣竅。

那就是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告訴孩子:「你先想一想,下次再問你時,要告訴我原因喔。」

別期望孩子有辦法立刻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別期望孩子能立即做出改變或理解你的意思。

有時候孩子會找不到適當的詞彙表達自己的想法,整理思緒、組織語句也需要比大人更多的時間。我們要給予孩子表達的自由,讓孩子按自己的步調表達想法。

請抱著這樣的心態,等待孩子開口。

「否定的話語」和「否定性溝通」的負面影響會逐漸累積,同樣的,爸媽靜靜等待的行為,也會一點一滴影響孩子,讓孩子逐漸改變、成長,學會更多事情。

不要著急,循序漸進展開對話,孩子整理好思緒後,自然會開口與你分享。

  • 提高家庭的「心理安全感」

要做到不否定孩子,還有另一項重要觀念,也可以說是大前提,那就是:

提高家庭的心理安全感。

「心理安全感」是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兼組織行為學專家艾美.艾德蒙森(Amy C. Edmondso)提出的概念,近年來在商業領域備受關注。

簡單來說,「心理安全感高」就是指組織裡的每一位成員都可以安心表達自已的想法和感受。相反的,若發生以下幾種狀況,則代表該環境「心理安全感低」:

.在會議上和公司裡發言會挨罵。
.提出想法或意見時會被嘲笑或忽視。
.挑戰失敗時會被斥責。

一家心理安全感低的公司,會產生諸多弊端,例如:大家都怕被批判而在會議上選擇沉默、下屬不敢向上司表達意見、出了錯也無法與上司商量,於是選擇隱瞞,進而導致組織衰敗。

我認為,「心理安全感」在家庭裡更重要。

家庭的心理安全感,可以解釋成「家人之間可以安心表達自己想法、感受並行動」。

各位不妨也想想自己家庭的心理安全感高不高呢?

假設孩子擅自做了某件事情,身為爸媽的你,會怎麼做呢?

.立刻否定。
.不合自己的意就生氣。
.覺得孩子說的話不必認真聽。
.家裡潛在許多「禁止事項」。

這些狀況都意謂著「家庭的心理安全感低」。

如果孩子的心理安全感低,以下情形就會變成常態:

.害怕父母,什麼都不敢說。
.難以表達自己的意見。
.習慣觀察父母的臉色。
.只會聽父母的話,不會自動自發做事。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慢慢的,孩子有事也不會找爸媽商量,甚至可能不想回家。

「家庭的心理安全感」遠比想像中重要。讓家庭成為能讓孩子安心的所在,孩子也可以與父母安心相處。

公司禁止濫用職權,在家裡卻是慣犯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公司主張「職權騷擾零容忍」,至少大家已經普遍意識到,利用自己的職權霸凌下屬或團隊成員是不對的事情。

然而,這種濫用職權的狀況,卻「變相」存在於親子關係之中。在公司裡,目擊職權騷擾的同事會向公司報告,受害者也會主動投訴,但家裡發生的事情,只有家人才看得到(只有極少數的情況下,外人才有辦法窺見他人的家庭生活),而且孩子對於職權騷擾也沒有概念,因此很少曝光。

因此,當爸媽的必須懂得自我約束。

當你生氣時,請問問自己:

「我這樣對孩子發脾氣,如果發生在公司裡,會不會構成職權騷擾?」

如果會構成職權騷擾,請改變自己傳達和提醒孩子的方式。

培養不否定孩子的習慣,就是防止這種事情發生的根本方法。

.不否定孩子(順帶一提,孩子被否定時會想要反彈)。
.不斥責孩子的失敗。
.認可孩子的人格。
.不認為自己比孩子正確
.別拿「禁止事項」過度限制孩子。
.與孩子互動時,抱持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原則。
.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教導孩子。
.讓孩子知道爸媽是支持他的。
.孩子真的做錯事情時,指正行為之後,也要照顧孩子的心情。

實踐以上這些做法,提升家庭的心理安全感,你會看到效果慢慢出現,像是「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與自尊心」、「孩子更願意積極挑戰事物」、「更常正面思考,採取正向的態度與言行」、「孩子和爸媽的情緒更穩定」、「家庭氣氛變好」等等。 

 

4章 讓孩子自動自發的「不否定對話術」

  • 愈是強迫孩子,孩子只會愈不想做

「不否定對話術」的兩大原則

第四章要談論可以讓孩子自動自發的「不否定對話術」。

請記住兩個大原則:

1 人會排斥別人叫自己做事情。
2 人比較願意做自己決定的事情,而非他人要求的事情。

先記住這兩項原則。

兩項原則都以「人……」為開頭,由此可見,這既適用於孩子,也能套用在大人身上。

舉個例子,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你在網路上看到一樣商品,很感興趣,便找了一天前往門市。在你拿起商品的那一刻,店員向你大力推銷:「這件商品特價只到今天,要買要快!」你卻突然失去了購買的欲望。

或者是這樣的經驗:小時候,你正準備開始念書,爸媽突然在這時候叫你「快去念書」,你就頓時失去了念書的動力。

同樣的,孩子可能原本打算看完電視就去寫作業,可是一聽到爸媽說「快去寫作業」,反而就不想寫了。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親子間的對話,表達方式決定了九成

重要的是設計一套對話方式,讓孩子認為是「自己主動想做」,而不是因為被要求才去做的。

假如店員說:

「這是我們的招牌商品,隨時都有庫存,您不必著急,可以慢慢想。不過,這件商品的促銷優惠只到今天,現在買的話非常划算,您參考一下。」

這樣是不是就讓人更想買了?

基本上,店員的意思同樣是「建議今天購買」,表達方式卻會影響客人「想買」或「不想買」的心情。

所以我們要在表達方式上花點心思。

以要求孩子寫作業的情況來說,直接叫孩子「快去寫作業」,孩子可能會抗拒。不妨試著這麼問:「你的作業大概什麼時候可以寫好?」

想要有趣一點的話,還可以大膽地問:「你今天有預計要寫作業嗎?」或是:「今天哪一項作業最有趣?」簡單詢問孩子:「你的作業打算怎麼辦?」這樣也可以。

簡而言之,就是不要給孩子被強迫的印象。運用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促使孩子自動自發採取行動。 

  • 孩子沒遵守約定時的對話術

不要執著於過去,設法開拓未來

要是孩子違背了約定,沒做到自己承諾要做的事情時,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這種時候,追究孩子「為什麼沒做到」並不是明智之舉。

因為這樣只會誘使孩子找藉口。

例如:

爸媽:「你自己說要做寫作業的,為什麼沒寫?」

孩子:「因為今天全家人一起出門,我原本想回來再寫,可是,有個電視節目我真的很想看,之後洗完澡,我就想睡覺了……」

孩子只會像這樣不斷找藉口。

其實孩子也在找機會解釋自己沒履行約定的理由。他一直等著爸媽來問,一旦抓住機會就開始找藉口。

因此,我以專業教練的身分建議各位:只要陳述事實即可。

「你沒寫作業呢。」

這樣就好。

如果孩子忍不住開始找藉口,爸媽可以複述孩子說的話,接著問:「然後呢?」(語氣和表情要柔和)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也可以問:「那你下次會怎麼做?」

這麼一來,就能將話題焦點轉向未來,讓孩子自己說出「下次我會好好寫作業」。

值得玩味的是,詢問「為什麼」,通常會得到「過去的藉口」;而詢問「想怎麼做」,則會得到「未來的新承諾」。

和孩子溝通時,別執著於孩子已經違背的約定,應該專注於開拓未來。

  • 叫孩子做事時,可以用「Let's句型」

如果孩子不想刷牙,我們可以怎麼叫孩子去刷牙呢?

大人會擔心不刷牙可能引起蛀牙,所以即便覺得麻煩,也知道不刷牙不行。

大人擁有常識或自己的價值觀,因此,就算知道「人會排斥別人叫自己做事情」,還是會忍不住叫孩子「去刷牙!」。

但我相信大家也不希望自己口氣這麼凶。

這種時候,「Let's」(我們)開頭的句型十分好用。

不說「去刷牙!」、「你為什麼不刷牙?」,改說:「我們來刷牙吧!」

甚至可以說:「我們一起來刷牙吧!」然後真的和孩子一起刷牙。

「Let's句型」有「邀請」對方「我們一起來做這件事吧」的意涵。

不過,既然是邀請,對方有可能接受,當然也有可能拒絕。

請記住這項前提,如果孩子拒絕了,也別太在意,告訴自己「有時候就是會這樣」,然後第二天再試一次。抱著這種輕鬆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將「指示、命令」改成「邀請」

將這種「邀請」的對話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孩子也會逐漸習慣,愈來愈常接受你的邀約。所以就算被拒絕了一次也不要放棄,請持續嘗試一段時間。

分享一個我之前上電視節目的經驗。

節目中,主持人問我:「如果孩子不寫作業,爸媽要怎麼叫孩子去寫作業呢?」

我回答:「試試說『需要我幫忙嗎』,怎麼樣?」

沒想到這段話遭到網友大力抨擊。

有人說:

「這傢伙根本什麼都不懂!怎麼會要爸媽幫孩子寫作業!」

但我只是想說明如何運用「Let's句型」促使孩子完成該做的事情。

實際上,孩子聽到爸媽這麼說也會有些不知所措,然後回答:「不用了,我自己會寫。」

比起直接叫孩子「快去寫作業」,這麼說效果好多了。

題外話,這段經歷也讓我學到了一課,那就是要在電視節目上簡要地傳達自己真正的意思,實在是不容易啊。

順帶一提,使用「Let's句型」時,如果孩子回答「好,我們一起做」、「真的嗎?那你幫我」,請抓住機會和孩子一起做這件事情,拉近彼此的距離。

回想我自己小時候,父母也會陪我寫作業,同時聊聊天,這段經歷充滿了喜悅與幸福。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這種與孩子接觸、交流的機會只會愈來愈少。

所以不妨刻意製造機會,與孩子一起享受這些「一去不復返」的美好時光。

  • 孩子不聽話時的「唱反調」對話術

教練學有一項稱為「唱反調」的說話技術。

意思是,對話時,特意做出與對方預期完全相反的回應。

我們來看看與孩子對話的範例:

爸媽:「你今天寫暑假作業了嗎?」
孩子:「還沒,我不想寫……」
爸媽:「好吧,不寫也沒關係。」

差不多就是這樣。

特意以唱反調的方式,避免說出口的話太咄咄逼人。

孩子預期父母會說「快去寫作業」,所以聽到出乎意料的答案時會很驚訝。

孩子:「咦?可以不寫嗎?」
爸媽:「你不是說不想寫?」

這時可以再問一句:

「不然有沒有你想寫的作業?」
「你什麼時候才會想寫作業?」

或是:

「你覺得不寫作業會怎麼樣?」

不寫作業也是一種選擇。

本書並不是鼓勵大家叫小孩不要寫作業,只是建議不妨改變說話的順序。

順利溝通的祕訣,就是先讓彼此處在可以冷靜對話的狀態,再來討論「未來」的問題,像是有沒有寫作業的方法,或是不寫作業的話會怎麼樣。

這種對話方式可以打開孩子「自行思考與判斷」的開關。

這也是教練學的方法。因為教練學的基本思維就是放眼未來,而非執著於過去。

即使沒時間與孩子進行完整的教練式溝通,但只要日常生活中與孩子說話時多花點心思,同樣能將教練學的技術融入教養,各位不妨嘗試看看。

孩子說「不知道」時的應對方法

當你問孩子「不寫作業會怎麼樣」的時候,孩子可能會回答「不知道」。

這是孩子的拿手好戲,而且他們是真的不知道,你也拿他們沒轍。

這時,你身為「明理的大人」,可能會忍不住曉以大義,告誡孩子不寫作業會有什麼後果。你也可能覺得解釋很麻煩,便說:「既然你不知道,那就照我說的做。」如果當下你正因為其他事情而煩躁,甚至可能凶孩子:「你怎麼會不知道!」

從教練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應對方式都不太理想。

那麼,當孩子說「不知道」的時候,該怎麼應對才好?

「你不知道啊,那可不可以告訴我你知道的事?不用說得很清楚也沒關係。」

「你不知道啊,那你知道什麼?」

這樣一來,孩子通常都會回答些什麼。

「不知道」不是對話的終點,而是起點。

此外,孩子口中的「不知道」,通常也包含「不想說」的意思,所以可以告訴孩子「只要說你想說的事情就好」。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