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點子需要牙籤:英國創意大師教你一加一等於三的利多思考
最關心流浪漢的宗教
我看過一張美國乞丐的照片,妙極了。
他坐在人行道上,面前擺著七個碗,分別寫著:
穆斯林、無神論者、猶太教徒、印度教徒、佛教徒、不可知論者與基督徒。
碗旁的板子寫著:「哪個宗教最關心流浪漢呢?」
這個乞丐了解廣告學與行為經濟學。
他不是講自己要什麼,而是設想觀眾要什麼。
現在從廣告的角度來看。
先是擬定要點:
他要什麼,而誰能給他?
他要人施捨。
怎樣會引來施捨?
同情心會引來施捨。
那誰有同情心?
教徒顯然有同情心。
於是他創造一場同情心競賽。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宗教顯得有同情心。
你能靠投票證明自己的宗教有同情心。
用錢投票。
一整天裡,人人能看到孰贏孰輸,哪個宗教最有心而哪個宗教最無情。
你能很簡單的靠給錢影響結果。
一天結束,乞丐把錢拿走。
隔天重新投票。
最多錢的碗是無神論者、佛教徒與不可知論者。
碗裡有許多銅板,甚至有摺起的紙鈔。
這些不是一般美國人生而會信的宗教。
而是自行選擇相信的宗教。
因此信徒更擺在心上。
往往更在乎他人觀感。
其他碗裡的錢較少:穆斯林、基督徒、印度教徒與猶太教徒。
信徒往往是從上一代繼承到信仰。
生而如此,較不擺在心上,也較不在乎他人觀感。
自行選擇信仰系統的人較有競爭意識。
被動選擇信仰的人較無競爭意識。
這個乞丐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誰能提供,從而擬出要點。
簡單明瞭:
我要什麼?
誰能給我?
他們幹嘛給我(對他們有何好處)?
光是如此,他就比多數廣告人更懂得策略廣告創意。
大數據與巧數據
好幾年前,一名男子走進明尼亞波利斯市的塔吉特連鎖超市。
他要求經理出來。
他說:「搞什麼鬼啊,你們超市竟然把這種傳單指名道姓的寄給我才十幾歲的女兒。
上面有孕婦裝、嬰兒家具、嬰兒服、嬰兒奶粉跟尿布的折價券。
我女兒還在上學耶,你們是怎樣,想鼓勵她趕快生小寶寶嗎?」
看來作業有疏失,經理跟他道歉。
一週後,經理依然過意不去,再次致電道歉。
這一回那男子變得不太好意思。
他說:「呃,先前是我沒掌握好家裡的狀況。我女兒確實懷孕了,只是沒告訴我們。」
怎麼會有這種事?
塔吉特超市的傳單系統如何在她告知父母之前先掌握到懷孕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