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有錢人才知道的「精準閒聊」

廣結善緣,財運滾滾來!

在介紹富翁與閒聊的關係之前,我們要先知道財富的原理原則。那就是「良緣生良元」。

無論在什麼時代、做什麼生意,財富都是從與他人結緣而生,幾乎所有我知道的有錢人,都非常重視這個原則。 就算每天到寺廟祈求神明「讓我致富」,錢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每天打掃廁所,把馬桶刷得亮晶晶,錢也不會平白無故出現在眼前。

錢,一定是「人」帶來的,換句話說也就是靠著與人結緣而來。

我曾經歷過債務纏身的人生,後來之所以能擺脫金錢壓力,都是拜斬斷惡緣、珍惜良緣所賜。

過去的我,與酒肉朋友夜夜笙歌,假日更是通宵賭博作樂。為了擺闊,開高級進口轎車、一身名牌打扮。

當時交往的同伴,盡是一些和我臭味相投、紙醉金迷的人,這種生活,根本稱不上是有錢人。

跟這些人在一起,錢財是只出不進。我雖然不怪當時的那些同伴,但這對我來說,卻是惡緣。

我開始領悟到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所以盡量參加交流聚會或派對,結識許多有錢人和有志向上的人,並因此開始結上「良緣」。之後,支持我的理念的人、提供有益資訊的人、生意上有合作意願的人,都陸續出現在我眼前。

珍惜這些「良緣」的結果,我終於得以過上不再為金錢煩惱的日子。

能夠致富的人,都是用與他人的良緣換得財富。能不能成為有錢人,就取決於是否與相遇的人結下善緣,並延續到生意上。

若想致富,找尋良緣就是最快的捷徑。

閒聊是與「良元」間的接著劑

找到了良緣,下一步該怎麼做呢?最好的方法,就是閒聊。

我們不會對初次見面的人,突然地邀約一起合作做生意。 通常我們會因為某種機緣與人結識,藉著對話溝通的方式,開始有所互動,之後才會聊到生意。 我想,沒有人會第一次見面,就開門見山地說:「要不要一起做生意?」「要不要買這個產品?」最初應該都從閒聊開始。  

做什麼工作?為什麼來這裡?對什麼有興趣?有什麼嗜好?最近都關注些什麼事?

雙方可能在言談之間產生共鳴,越聊越覺得志趣相投。以我的經驗,如此投緣的結識,日後延伸到生意上的例子不在少數。

目前,我積極在日本全國各地舉辦「學校沒教的理財課」講座,將我的理財方法與觀念,傳達給社會大眾。這些演講,全都是應主辦單位所邀,但我接受這些邀約,並非取決於酬勞的金額高低。

我會親自與主辦方見面,雙方洽談之後才做判斷。我要確定自己願意到對方所辦的講座演講,才會接受邀請。

既然是工作,酬勞當然是越高越好。但若言談之間,我感覺「不太想和這個人有什麼瓜葛」,就會婉拒邀約。即便對方提出高於其他講座十倍的酬勞,我也不為所動。

畢竟,要是連最初的閒聊都話不投機,也沒留下好印象,更別期待日後會有什麼進一步的合作了。這些都是我的經驗談。

良緣的開始就是好好地閒聊。與我有長年交情的朋友,我都會記得與他們初識的時候,許多情景仍記憶猶新,「當時聊的是這個話題」「為這種事聊得很起勁」。

讀者們不妨試著回想一下,與某個長年交往的朋友初相識的情景。是不是喚起當時愉快的記憶?第一次見面的印象會大大地左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尤其第一次閒聊就產生共鳴,話越投機,雙方的距離就更迅速拉近,良好的關係也會一直維繫下去。閒聊就是締結良緣的接著劑。

初見面的印象好壞,九成靠閒聊決定。最初的閒聊,就決定了第一印象的九成,這話一點也不誇張。在相同條件之下,我們比較想跟聊得來的人一起工作,這也是人之常情。很多時候,就算金錢上的條件差強人意,還是想要和他一起工作,或是跟他購買商品。所以說,有錢人都很重視決定第一印象的「閒聊」。

雖然我們常說「外表占九成」,但無論外表多好,聊起來話不投機,就不會再有下文了。頂多就只讓人隱約記得「氣質高雅的人」「他那時好像穿著西裝」。

要有效結善緣,交流時必須讓對方記憶深刻,這就需要令彼此都留下印象的閒聊。

有錢人的閒聊可不是話家常那麼簡單,而是雙方日後締結合作的重要商業武器。

何必和誰都能聊不停  

閒聊可以相談甚歡,也可能什麼話題都聊不起來,還會無端靜默,空氣中徒留尷尬。「這樣啊⋯⋯」語畢後無言以對,相信許多人都曾有這種經驗。

「初次見面真的是聊不起來」,很多人都覺得自己不擅於和第一次見面的人談話。

但是,請放寬心。我們不必為了聊不起來而感到洩氣。與初相識的人話不投機是常有的事。 我希望大家不要誤會,有錢人雖然很會閒聊,但也不是和誰都能相談甚歡。

事實上,他們也會遇到雞同鴨講或是得不到共鳴的情形。就算我們盡力附和,也還是有那種怎麼都不對盤的人,這也理所當然。跟誰都能聊得欲罷不能的人,一定是某方面在硬撐。

有錢人所實踐的閒聊,並不是為了和所有人愉快談話,而是測驗對方與自己是否合得來的「石蕊試紙」。所以,就算聊不起來,他們也不會放在心上,只是認為「單純與這個人合不來而已」。

他們不會糾結「聊不起來」這件事,也不會執意與對方進一步交流。若對方提出再見一次面的要求,他們不會拒絕,但也不會想主動與對方聯絡,勉強來往。畢竟與合不來的人勉強交往,也很難建立良好關係,更別談要進一步做什麼生意了。個性合不來的對象,說不定還更容易惹麻煩呢。

聊不來,一起做生意也不會順利。我曾經在演講會後的懇談會席間,遇到初次見面的聽眾找我推薦好吃的餐廳。當時我舉了某家烤肉店,沒想到這位聽眾竟然說:「啊,我知道那家店,不過我不太喜歡。」我是不怪他,也沒想要他昧著良心附和我,但老實說,這樣閒聊下來,我就覺得與他合不來。

後來,他又找我舉辦演講,不是日程兜不上,就是他募集不到聽眾,種種阻礙,結果演講就沒辦成。我也再一次回想起當時的閒聊,發現的確是合不來。如果心裡帶著疙瘩勉強與對方來往,演講就算辦成了,也不會順利吧。

有錢人不會介意聊不起來,因為若在閒聊之間發現與對方合不來,就可以不必積極與他來往了。

聊天氣,好無聊。聊新聞,加點料!

天氣是無趣話題的代表。在談話技巧的書裡常常可以讀到:「訓練談話技巧,先從天氣聊起」。 我想你也曾經對初次見面的人說「今天天氣真好」「接連幾天好冷」之類的話。我明白天氣是很容易切入的話題,一般人都會想先聊聊。

但是,聊天氣卻不能將緣分延伸到財富。因為,天氣不是能夠聊得熱絡的話題。

「今天好冷」,對方頂多就回個「是啊」,然後就結束了。機靈一點的人,或許會多講些什麼,但話題通常不會更深入。當然,遇到刮颱風或下大雪之類的異常天候,可能會多聊一下,但我們應該不會覺得「與這個人聊天氣聊得好愉快,我們真是合得來」吧。

我並不是說「不能聊天氣」,我自己有時候也會聊聊天氣的事。只是,天氣話題雖然可以順利開啟對話,卻不能達成以閒聊聯繫緣分與財富的目的。所以,我們應該將天氣的話題當成是「寒暄的延伸」就好。

做為開啟對話的切口,「新聞」也常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事實上,在社會上造成話題的新聞,因為大家都知道,的確是閒聊的好素材。我平常都會關注新聞,也會用來當閒聊的話題。不過,用新聞當話題,也可能因為方法不對,變成無意義的閒聊。最糟的無非是劈頭就問:「你知道那則新聞嗎?」

「你知道A公司的假帳問題那則新聞嗎?」「知道啊。」「真糟糕啊~」「是啊⋯⋯」  

這樣的對話,雖然可能成為共通話題,但若只是問一句「你知不知道那則新聞」,然後就沒下文,那就與天氣話題沒什麼兩樣。如果能以一則新聞為契機發展更多對話就很好,但很多時候都只問完「知不知道」,然後就結束了。在這個任誰都可以從網路上得知新聞的時代,知道一件新聞並沒有多大的價值。

閒聊高手的話題不僅有「寬度」,還具備「深度」。單單問對方知不知道某則新聞,是無法將話題炒熱的,還必須加上自己的見解,雙方才會聊得有「深度」。

聊新聞時,適時加入自己的觀點,就能讓話題更「深入」。

「最近好多人談論A公司的假帳新聞。」「是啊。」「如果真的報假帳實在很糟糕,但A公司的技術和財務風評一直都不錯,若將這個問題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範圍,還是有機會翻身吧。或許可以趁他們股價下跌時進場投資。」「聽您這麼一說,先前B公司也是一樣,當時的情形是⋯⋯」  

社會上的新聞幾乎都是負面的資訊,大眾與媒體很容易一面倒地批評「太過分了」「不能原諒」,然而若能以完全不同的觀點來評論,就是一個很正面的閒聊話題。尤其是有錢人,他們看事情總是與世人的角度不同,所以才能抓住機會。例如金融海嘯對他們來說,正是投資良機。所以說,越是有錢人,對不同於一般人的觀點和價值觀越感興趣,也喜歡拿來閒聊。

假設有一則新聞:「某公務員違反兼職規定投資房地產,一年賺得五千萬」,社會上的反應一般都是「公務員怎麼可以投資,還賺那麼多錢!」但是,以自己的觀點解讀的人,同一則新聞,他可能會是這樣的意見:「違反兼職規定固然不對,但是一年賺五千萬的話,他就不用當公務員了呀!這個人或許是受使命感驅使,才會繼續當公務員的吧。他應該是一個肯做事的優秀人才啊!」  

如果一個人有獨特的觀點或價值觀,有別於世俗一般,你一定也會特別關注。而且若彼此是價值觀相同的人,心理上的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即便價值觀不被認同,頂多是合不來而已。

說出自己的價值觀也是一種自我推銷,比起不著邊際地聊天氣或新聞,找到共通點的可能性更高。

臉書貼文,就是對方「想聊的事」

每當我去演講或舉辦講座時,常有人會來跟我說:「田口先生,前陣子我才讀了您的新書!」 這是最令作者感到高興的讚美。著作就像是自己的分身一般,光是聽到對方肯花時間讀,就會產生好印象,覺得「他真是好人!」我很單純吧(笑)。

如果他又說:「尤其是○○頁的內容,讓我獲益良多,我也想實踐看看」,表示對我的理念產生共鳴,馬上就拉近彼此距離。道別之後,仍會保留對那個人的記憶,希望能再見到他。 懂得在對話中刻意提及對方專長或專業的話題,就是閒聊高手。有錢人中不少人是這種類型。  知道我是理財專家的人,還會像下面這樣與我聊起。  

「我最近正想好好學習理財,您覺得我該從哪方面開始呢?」「田口先生都投資哪些金融商品?」「我正好想重新規劃家計,想請教您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理財或資產運用是我的專業,對我來說很容易,所以談話過程也會漸入佳境,然後雙方關係逐漸熱絡起來。

像我這種藉著作或演講傳遞資訊的人,只要稍有準備,就知道該聊什麼話題。但如果對象不是像我這樣的人,該怎麼辦呢?

如果知道即將見面的對象習慣在社群網路公開資訊的話,我會事前瀏覽一下他的臉書或部落格。  

「我看到您的臉書,您到北海道出差昨天才回來呢。晚餐照片上的海膽看起來真美味啊⋯⋯」「您每天早上都去健走吧。我最近也開始健走,而且您寫的文章真有趣。」「我完全能感受您對企業管理的熱誠,尤其是有關人才培育的文章,許多觀念都令我頗有同感!」  

以社群網路的貼文為話題起頭,對方也會樂於分享。

社群網路上貼文的內容,基本上就是版主「想聊」的內容,因為一般人不會將不想說的事特地公布。

不過,有一點必須當心,一定要舉自己真心喜歡的貼文當話題。要是連自己都不感興趣的事,聽了也困擾,也不會因為好奇心油然而生而提問,結果當然是聊不起來。

「自己也去過一樣的地方」「我也有相同的經驗」「對想法很有同感」,重點就是要拋出雙方有共通點的話題。

閒聊要懂得適可而止,見好就收

閒聊越長越好嗎?這似乎是個誤解。的確,比起聊不下去,毫無冷場的暢談當然最好。而且,雙方找到許多共通點,越聊越熱絡也絕非壞事。 不過,廣結善緣的有錢人花在閒聊的時間,其實並不長,最多不過十分鐘。

業務洽商的場合,幾乎都在閒聊的情形雖有,但交流會或餐會上,要與多位初次見面的人進行溝通時,閒談之下,找到一個共通點並拉近距離,如此便已足夠。事實上,初相識當天不會進展到「要不要一起合作看看」的階段。明明才剛認識不久,對方卻突然對你說:「我覺得跟你很合得來,要不一起做個生意吧!」我想你一定也會感到不知所措,好像相親當天就被求婚的感覺。

一般都是認識當天結下善緣,後續幾次交流之後,才有機會談到生意。等到確定「這個人很好相處,也可以信賴」時,才會有實際的合作。

找到共通點,就是閒聊終點。有錢人對閒聊不會太堅持。如果三分鐘就能找到共通點,感覺「已經拉近距離」,他們就會結束閒聊 因為他們認為知道對方好相處,彼此也留下印象,這樣就夠了。其中有些人會在隔天去函道謝,藉此敲定下回再見面的日程。例如提及「上次我們聊到○○的事」,若能得到回應,緣分就會繼續發展下去。

另一方面,有錢人對於找不到共通點的對象,也不會硬著頭皮聊下去。他們會努力找尋共通點,但如果改變幾次話題,仍無法拉近彼此距離的話,就乾脆作罷。

閒聊不是目的。不要忘記,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尋找有緣人,為將來的發展廣結善緣。 找到共通點並相談甚歡,就是閒聊的終點。

準備隨時都能聊上一兩句的「老哏」

老哏才要重複講。閒聊技術高明的人,總有幾個不問男女老少,大家都喜歡聊的「老哏」。這種話題有助談話順利進行,提高拉近彼此距離的機率。

不過,老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必須不厭其煩地逢人就說,幾度琢磨之後,才會變成大家都喜歡聽的「老哏」。

以前,我與一個朋友A在幾個月內有四次一起參加飯局,但不是兩個人單獨約會,而是各種不同性質的聚餐。A在每一個場合都講同一個話題。

簡單說,他的話題就是「吃小魚乾變瘦了,小魚乾有減肥效果」,不過每次的說法都有一點點修正。

一開始,他說「一位老師推薦我吃小魚乾,說是對身體很好,我現在每天都吃一點小魚乾⋯⋯」交代這件事的前後經過。到了第四次,他講起這個話題的方式卻不一樣,「大家看我體重幾公斤?我現在六十公斤,半年前還胖到七十五公斤耶!知道我是怎麼減肥的嗎?我沒有做什麼特別的運動,也沒有節食,只是每天吃小魚乾而已。就這樣減了十五公斤!」  

他很聰明地讓大家見證前後差別,告訴我們小魚乾的減肥效果驚人。在場眾人果然都充滿好奇,「真的嗎?」「為什麼吃小魚乾可以減肥?」急著想知道後續。

實際上,比起第一次,第四次飯局的成員,對A的話題都表現出更濃厚的興趣。

我想這小魚乾的話題,A已經在各種場合一講再講了。我能想像他從大家的反應琢磨出最好的說法。

這種「就是這個!」的話題,可以大方地在各種場合說出來。實地觀察聽者的反應,就會知道「下次要這樣說比較有用」。

另一個重點是,準備好的閒聊話題不要閒置著,要盡早說出來。閒聊,也要「趁新鮮」 。 和魚肉蔬菜一樣,閒聊話題也要「新鮮」。

經過太久的事再拿出來講,就沒有臨場感。最糟的就是連自己都忘記,再也沒機會說了。 趁著新鮮多講幾次,話題才會越磨越光亮。閒聊話題不是味噌,不必放著發酵熟成。

一個話題反覆說個幾次後,就可以隨著不同的人、事、場合做調整。這樣的調整,不是講一次就可以做好的,必須針對不同的對象或場合,講好幾次之後,才能靈活運用。要注意的是,同一個話題講過幾次之後,漸漸會得意忘形。稍微放大效果或許無傷大雅,但太誇張可就變成吹牛,對方也會起疑。

小魚乾減肥的故事是「七十五公斤瘦到六十公斤」,他很可能為了讓人更有印象,說成「九十公斤瘦到六十公斤」。但是,牛皮吹得太大,對方會懷疑「真的嗎?」「太誇張了吧?」一旦產生這種念頭,就不會再讓人相信了。「誇大其詞」通常很容易被拆穿,反過來我們也要當心舌燦蓮花的人。

引人入勝的事實,其實不必誇張,也能贏得對方的興趣。保留「事實」,改變「講述的方法」才是閒聊進步的捷徑。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