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最美好、也最殘酷的翻身時代:畢德歐夫帶你掌握理財5大關鍵

CHAPTER 1 駕馭金錢──有正確價值觀,才可能期待財務自由

1 金錢有其時間價值,絕對不是再賺就好

大多數人在年輕時,會在花錢的項目上比較大方,覺得反正以後「再賺就有」。相信大家應該都聽過周圍朋友說過這句話。

這句話不見得是錯的,但大多數時候肯定是不正確的。

對我們來說,時間是固定的,扣除每天必要的時間消耗,例如:睡覺、吃飯、洗澡……等等。剩下的時間真的要好好安排,這也是勝負的關鍵。

有人正職之外還有兼職,有人則是加班讓自己有多一點加班費,另外有些則是下班後花時間了解投資理財,充實自己的腦袋瓜,這些都是很好的安排。

金錢有其時間價值,並不是在做非必要消費時,用一句「反正再賺就好了」就可以恣意揮霍。時間等於金錢,時間可以用在美好的事物上,陪伴家人、老友聚會、談一場繽紛的戀愛等等。但是,你不可能把大把時間都拿去做這些事,卻又一邊想著要賺到更多錢,這是背道而馳。

對於金錢的運用,有一定重視程度的人,將來家庭財務規畫上也不會做得太差。目前接觸這麼多的案例,確實是如此。

曾經收到一位讀者來信,三十歲的年輕人,從事金融業,因為台股航運股大漲,賺到一些錢,總算存下第一桶金。

他詢問:

「如何用這一百萬,擴增為更多桶金?」

假如他是想利用這第一桶金,持續在股市中滾出更多桶金,我卻沒跟他說太多股票的事情,不知道這位讀者會不會感到失望。

我給的建議跟股市沒什麼關係,我建議他加強本業,甚至利用跳槽來增加年所得,再搭配自住房產,這往往才是第一桶金可以帶來的最大用途。

他說目前頭期款不足,而且未來還可能出國進修。但沒有提及近幾年內是否會結婚、生子,組織家庭,也沒談有到原生家庭是否能給予援助。

這些其實都很重要。能不能提早退休,享受財務自由,是由各項因素組成,絕非單看股市投資這一項目。

時至今日,因為疫情的影響,越來越多人認識了股市投資。

有別於前幾年的冷清,現在的投資人應該很難想像,數年前,台股的成交值曾連續數個月不到八百億。

現在卻是每天都超過四千億。這不只是翻倍而已,還翻了好幾倍。

有位好友,本身家中環境就很好,總是謙虛說自己只是當年「游得快、投對胎」而已。前陣子,他跟交往多年的女友登記結婚了,暫時沒有要宴客,想要低調簡單就好。

女友家並不是開公司做生意的,就是平凡的公務人員家庭。結婚後,女友變成了太太身分,一樣繼續當個上班族,每天上班時數甚至超過十四個小時。

在台灣,這樣的職場生活屢見不鮮,待遇也不一定就比較高。

我問他:

「女友變成了太太,你有什麼感覺不同的地方嗎?」

好友僅是笑笑說:

「交往多年了,就老夫老妻的感覺。她也知道其實可以不用上班,偶爾也會嚷嚷著不想工作。但我覺得這樣不行,所以一直跟她說盡量不要麻煩到爸媽。」

說真話,好友夫妻確實可以不用上班,但很堅持一定要工作的理由,無非是因為還年輕,為什麼不在社會上多累積一些體驗?

時間是有其價值的。有了錢之後,釋放出更多時間,不見得就要吃喝玩樂到老。這不是可以長期維持的生活方式。

價值觀錯亂之下,距離富裕會越來越遠。

工作一定會有不順利的地方,我們從這些挫折中學習與成長,這會得到成就感。

工作一定會認識到不同的人事物,我們從中拓展生命的寬度,這會得到成就感。

工作一定會讓我們看到社會的不同樣貌,也能從不同層面去精進自我,這會得到成就感。

有人說:

「工作不就為了錢?」

「工作哪有什麼興趣不興趣的?」

我一直不這麼認為。

工作的確有一大部分是為了賺錢,這顯而易見,就不用贅述。

但如果工作真的「只是」為了錢,那會過得很不快樂、很辛苦。也很難解釋社會上有這麼多早就不缺錢的人,卻還是敬業的工作著。這樣的案例相信讀者的周遭一定有。

就以我那位好友來說,他的妻子也算是嫁入豪門。二十多歲的女生,每天依然去上班、加班,難道真的是為了那三、四萬的薪水嗎?肯定不是。

甚至有段時間加班過頭了,好友勸妻子轉換跑道,不一定要繼續留在這家公司,但妻子始終拒絕,因為她覺得在這家公司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還可以繼續進步。

好友也尊重妻子的決定,只能繼續力挺,只是偶爾感到不捨。

他說:

「我想要有夫妻倆一起為這個家努力奮鬥的感覺。如果幾年之後,覺得體驗夠了,再轉換生活方式也OK。但現在的我們都太年輕了,我爸能給什麼協助,都是以後的事,現在先不想這麼多。」

我也會心一笑,可以理解好友內心在想什麼。

財富的價值,不只是讓我們想買什麼就買什麼,而是讓我們有「選擇」的權利。選擇生活的方式、選擇工作的模樣、選擇生活品質的程度……等等。

價值觀正確,走正道。你將時間花在哪邊,將來自然會慢慢回報。

駕馭財富不是馬上學得會的。如果一個人連一百萬都還沒有,怎麼談一千萬的分配與掌控?

◤畢大想跟你分享的是──

時間是有其價值的。
如果不能在年輕時把底子打下來,二十歲到三十歲這段寶貴時間過了,下個階段很容易忙到頭昏眼花,連存第一桶金的機會都沒有了。
這第一桶金的實際作用可能不大,畢竟現在一百萬能做的事情變少了。
但是,存到第一桶金的過程,讓我們學到賺進其他桶金的方法與經驗,那才是我們最珍貴的資產。

 

2 富人想著如何創造彼此最大利益,我們從這點學習

坊間追求財富的各種書籍中,不外乎幾歲就達到財務自由,提早退休,或是用什麼招就能一直股市提款之類。

當然,還有一類是「有錢人不做哪些事」或「有錢人默默在做哪些事」。

這些書我年輕的時候也會看,倒也不是說全然無用,我們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本來也會學習到哪些方法不適合自己,或者哪些資訊其實是無用的。經過反覆的思考、嘗試、實作,就會有收穫。

就以「有錢人默默在做哪些事」這系列書來說,我必須說,富人們真的形形色色,並沒有「一定做什麼」或「一定不做什麼」。

這種書提供的就是一種觀念,重點還是讀的人施行到什麼程度?具體施行還是因人而異,不是照單全收就有用。

例如:有錢人一定大量閱讀,確定嗎?

我認真想想身邊的朋友,會閱讀的其實就是一半再少一些。因為他們大多直接從實作中得到經驗與財富,或者藉由人脈網,學到怎麼做比較有勝算。

當然,閱讀是我們尋常家庭孩子最划算的投資。因為我們沒有富人家庭龐大的資源。

在閱讀這塊,我算是受益匪淺。到台北打拚,剛開始哪可能認識什麼人脈,就連年收入過百萬的朋友都沒認識幾個,或者認識了,不熟也沒什麼用。

切記,所謂的人脈,並不是指「你認識誰」,而是當你需要幫助時,一通電話過去,對方真的會出手幫你,那才是你的人脈。

再舉個例子:有錢人都是靠被動收入累積財富,確定嗎?

其實這點也是一半一半,除了一些老房東不斷收租之外,許多新的富人都是靠著本業──新的事業模式──賺到大錢。買房、買股反而都是其次,僅算是資產配置的一部分。不管是房產的增值,或者股票的上漲,都是後來錦上添花的事情。

對我們一般人來說,最棘手、最難以克服的是以下三點:

一、缺乏財商觀念
二、本業現金流過於單薄
三、想著快速致富,卻不斷虛耗時間

第一點還可以藉由上課、看書,或者網路上的優質影片來改善。

第二點就需要花一些時間思考,畢竟大多數人都是穩定的受薪階級,領固定的收入,突然想要「擴大現金流」,那還真的有點難。

最後一點則是因為不認識真正富有的人(有時候難免會遇到騙子或誇大不實的朋友),沒看過獲利(收入)曲線的正確發展。

一般人總以為,假設二十四歲第一份工作月收入三萬好了,那麼二十五歲三萬二,二十六歲三萬五,之後慢慢到了三十五歲,就有五萬之類。

這誤會大了,因為如果我們的收入是這樣成長的話,就很難解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月收入超過十萬,甚至二十萬。這並不合理。

這事情我十幾歲時就曾經想過,但是缺乏財商觀念的雙親並沒有辦法給予一個好的答案。直到踏入台北這個大城市,才陸續了解到──富人忙著「做好一件事」。

把一個事情做好,就會得到豐碩的成果。

所以,也可能連續三、四個月都還沒完成,收入相當少。但他們不在乎,因為重點是把事情做好,做到盡善盡美。

舉例來說,很多知名歌手都是多年來無人聞問,但是藉由一個舞台的機會,才瞬間讓很多人認識他。

你說這是機運嗎?

好的,我也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也準備好了。

有多少人想著要快速致富,羨慕這些歌手或表演者能夠年收數千萬。但有沒有想過,那是因為他們之前做了很多準備。

上台的那一刻,像是跨年晚會,唱兩首歌就有兩百萬之類的,但真正關鍵是「上台前的那些年」他們做了什麼事。

這個價值觀非常重要,也是喚醒我的重要時刻。

我徹底擺脫了「每月要有多少收入」這個想法。

就像我們操作股票,不一定每個月都是獲利的。每筆單子本來就是有賺有賠,如果一心追求每筆都要贏,最後很可能是輸慘。

因為你會在不能留單的時候,留了下來。帳面已經虧損連連的單子,你卻還是緊緊抱住。

反而是有潛力的股票,卻因為到了月底,覺得要有進帳才行,就賣掉股票變現。這樣怎麼可能賺得到股市裡的大錢?

有位富三代的好友,他已經不能算是富二代,他的好友圈口袋幾乎都有一定的深度。他提到有位朋友原本很窮,是他的好友圈中少見的,算是朋友的朋友。這個年輕人有一次打電動,在買賣遊戲點數的過程中,意外發現可以利用平台以及國與國之間的資訊落差做套利。

他講了老半天,但我實在聽不大懂,畢竟當了二寶爸之後,已經不是年輕人那掛。

這個年輕人後來確實因此翻身了,在台中買了一間大房子給一家人住。

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各種套利的機會,你才可能賺到「不凡」的利潤或收入。

富人們的致富方式千奇百怪,消費型態也是各色各樣。若真的硬要說他們的共通點,我覺得大致上有三點:

一、對數字觀念很敏感
二、很會尋求互利
三、執行力很徹底

對數字觀念不敏感的人,就算一開始賺到了一些錢,也可能被底下的人賣掉都不自知,或者是賺到了一些錢,便大肆消費,花到自己其實無法承擔的數字。

尋求互利這件事,我認為,不管是面對客戶或同業競爭對手,都要常常思考如何讓對方有好處,而非只是自己有好處。

當我們一心幫別人設想(當然自己也不能虧太多),一路上就會有越來越多人想來幫助你。

因為大家都知道,跟你一起做事是有利的。

最後是執行力的部分,這點相信大家最有感,應該不用多做解釋了。想跟做,中間有很大的差距。想再多卻沒有做,那都沒用。

大部分的時候,輸家跟贏家就差在執行力,倒不是因為誰比較聰明。

◤畢大想跟你分享的是──

不需要把時間花在互相扯後腿。
富人們之所以越來越有錢,是因為彼此都知道可以交換彼此的強項與優勢。
簡單來說,尋求互補,就能創造出更大的報酬。
相反的,如果一心仇富,很可能遇到好的機會卻沒發現。
當這個好的機運離你而去時,才驚覺失去了什麼。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