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是最強商業武器:善用人的不理性,一次改變千萬人
序章 第一本系統化的行為經濟學入門書
►序章的「概要」與「謎題」
為了不曾接觸過行為經濟學的讀者,我會在序章的開頭說明一些基本知識,包括「到底什麼是行為經濟學?」「這一門學問又是如何問世的?」。
關於這門融合「經濟學」和「心理學」的嶄新學問是如何誕生的,我會以三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他們最具代表性的理論,來解釋這些問題。
介紹完行為經濟學的概要,各位有了一些基礎以後,我會說明以往學習行為經濟學的方法有哪些問題,然後具體說明本書的解決之道。
一門學問經過系統化,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領域。就以「經營學」為例,光是「經營學」,就有「經營戰略」「行銷」「會計」「財務」「人事組織」「調度控管」等不同領域,詳細的理論就歸類在各自的領域中,學起來會比較好理解。
不過,那是因為經營學已經問世很長一段時間。正確來說,將學問「系統化」,需要耗費漫長的時光,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探討才行。越新的學問,內容也越龐雜混亂。
行為經濟學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那麼,以往學習行為經濟學的人是怎麼做的?老實說,他們也只能學習一個一個片斷的理論,無法深入理解,因此不少人認為行為經濟學很無聊,抓不到重點。
有鑑於此,本書會先闡明「行為經濟學的本質」。再根據本質,將行為經濟學分為「認知習性」「狀況」「情緒」這三大領域,歸納各項理論。
依照我過去的教學經驗,用這種方式學習最有效果。
那麼,到底什麼是「行為經濟學的本質」?
簡單講就是:
「分析人類『不理性決策機制』的學問」。
如此而已。
人類的行為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一定都是決策產生的結果。我們的大腦決定要做某件事情,所以我們才採取行動。而人類的行為不見得都是理性的,應該說,人類是一種「專門做不理性行為」的動物。
因此,分析「人類行為」,就是分析「不理性的決策機制」。關於這一點,我在序章會詳細說明。
為了讓各位實際體驗一下,人類有多麼容易做出「不理性的行為(決策)」,我們來看一道謎題吧。
〈QUIZ〉
有兩罐雷根糖(美國常見的糖果,內含柔軟的糖心)。兩罐都有白色和紅色的糖果,A罐有一百顆糖果,其中九十一顆是白色的,九顆是紅色的。B罐有十顆糖果,其中九顆是白色的,一顆是紅色的。
每個人輪流矇眼拿一顆糖果,先拿到紅色糖果的人有獎金。
你是第一個拿糖果的人。請問,你要從A罐還是B罐拿糖果?
►為什麼會有行為經濟學?
各位會從A罐還是B罐拿糖果呢?
先說結論吧,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A罐。但事實上,從B罐拿才是理性的選擇。
因為A罐共有一百顆糖果,其中有九顆紅色糖果,所以,從A罐拿到紅色糖果的機率是九%。
相對的,B罐共有十顆糖果,其中有一顆紅色糖果,所以,拿到紅色糖果的機率是一○%,機率比A罐還要高。
然而,實驗結果顯示,六成以上的人都選擇A罐。因為人類看重紅色糖果的「數量」甚於「機率」,不會依照機率做出理性的選擇。大家會認為,A罐有比較多紅色糖果,感覺比較容易拿到,因此選擇有九顆紅色糖果的A罐。
其實冷靜思考一下,就會發現當中的玄機,偏偏人們還是做出了錯誤的決定,這就是人類。
由此可知,人類是一種專做「不理性行為(決策)」的動物。了解「不理性的人類為何做出不理性的行為」,這就是行為經濟學。
►「經濟學」和「心理學」的完美結合
「經濟學」和「心理學」的完美結合,就是行為經濟學。
先說說「經濟學」是一門怎樣的學問。經濟學主要分析經濟活動中的人類行為。財富的運用,造就了「經濟」體系,人類在經濟體系中會做出哪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經濟學就是在闡明這些問題,並且歸納出一套理論。
「不過,這不是行為經濟學的定義嗎?」
有這種疑問的讀者,你問了一個好問題。
沒錯,在行為經濟學問世之前,就有一門學問專門研究「經濟活動中的人類行為」,那就是經濟學。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特地弄一套行為經濟學呢?
因為傳統經濟學無法真正闡明「人類的行為」。詳情容後再述,總之,傳統經濟學的大前提是,人類一定會做出「理性的行為」,卻忘了「人類是一種不理性的動物」。
事實上,人類很常做出「不理性的行為」。從理性思考,如果不想變胖,就應該吃健康、清淡的食物,偏偏大家都會選擇重口味的食物,就算明知會胖也照吃不誤。我們都知道為了將來著想,應該多存一點錢,卻總是在購物的時候,忍不住添購一些不必要的東西。
經濟學專門研究人類,卻沒有考慮到人類做出不理性行為的「心理因素」。
既然經濟學沒有考慮到人類的「心理因素」,那就有必要加入心理學才行。這兩門學問融合在一起,就成了行為經濟學。至此,我們終於可以從更全面的角度,來分析「經濟活動中的人類行為」。
行為經濟學是二十世紀後期才蓬勃發展的一門新學問,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
二○○二年,號稱「行為經濟學之父」的丹尼爾.康納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和康納曼一起做研究的阿摩斯.特沃斯基不幸去世了,如果還活著的話,應該會跟他一起得獎。
康納曼是以色列的心理學家,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博士學位以後,大多時間都留在美國做研究。他在一九七九年發表了「展望理論」,這個劃時代的理論,點出了「人類的決策並不理性」的事實,也奠定了今日行為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接下來登場的行為經濟學家是羅伯.席勒,他在二○一三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席勒本來就是經濟學家,曾指出泡沫經濟是一種「毫無由來的狂熱」。席勒的理論說明,傳統的經濟學只會計算過去的數據,無法真正了解市場脈動。像股價變化,就跟「人類的心理狀態」大有關聯。他的理論也符合行為經濟學的定義。
下一位靠行為經濟學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是理查.塞勒,他提出了「助推理論」,於二○一七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把康納曼的「展望理論」應用在經濟學領域,開拓了行為經濟學的範疇。當然,很多學者也發表過類似的論文,但塞勒會成為代表性的人物,是因為他還透過專欄和著作,將行為經濟學推廣至商業界,成為人盡皆知的一門學問。
多虧這些人的努力,行為經濟學迅速引起關注。但在二○一○年之前,我還在念博士課程的時候,這門學問還不叫行為經濟學,當時稱為「判斷與決策理論」。康納曼一九九一年出版的學術論文也寫道,他和特沃斯基從一九六九年開始研究「判斷與決策理論」。
沒想到,到了二○一○年,「行為經濟學」很快就受到了世人的矚目。
►傳統經濟學無法闡明「人類的行為」
「行為經濟學之父」康納曼和特沃斯基,他們的專業是心理學。
席勒和塞勒的專業是經濟學。
從這兩點看得出來,行為經濟學是「經濟學」和「心理學」結合的產物。
在心理學廣泛的領域中,康納曼特別重視「決策心理學」,他指出「人類的決策是不理性的」。人心善變,又沒有一定的規律,他就是從人性的角度來闡述經濟學。
那麼,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有何關聯呢?我先簡單說明。
十八世紀的亞當.史密斯,奠定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他在《國富論》中提出了以下的主張:「在市場經濟中,只要每個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終會使得整個社會的資源分配達到最佳狀態。」
這是史密斯的觀點,也是資本主義經濟的核心理念。他認為,就算結果未如預期,市場上也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來調整。
他在撰寫《國富論》之前,還寫了一部《道德情操論》,當中寫道:「人類有各式各樣的激烈情感,但也有同理心,只要人們了解道德和義務,就會做出正確的行動。」
這些都是「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的觀點,經濟學也承襲了他的觀點,認為人類在市場機制當中,一定會做出理性、正確的判斷。
之後,為了分析更加複雜的市場機制,總體經濟學、統計學、金融工程學等學問也相繼問世。但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始終擺脫不了數學,凡事都講求「理性」。
問題是,不管是十八世紀,還是現代社會,市場經濟並非完全理性,這一點相信各位也深有體會。理由很簡單,因為市場經濟當中有人類這種「不理性的存在」。很遺憾,並非所有人都具備道德和義務,即便明白這個道理,也還是會做出錯誤的決定。
「以理性為大前提的傳統經濟學,是有局限的。」
►行為經濟學成功推動「明天存更多計畫」
行為經濟學之所以快速普及,主要是因為這門學問符合「社會的需求」,也可以說,行為經濟學順利解決了經濟學束手無策的問題。
比方說,在行為經濟學尚未問世的時候,政府或企業要推動新的政策或方案,會先請教經濟學家的意見。確實,他們提供的都是「理性」的寶貴意見,但也有許多不切實際的地方。
因此,塞勒和他的研究夥伴索羅摩.班納齊,利用行為經濟學提出了劃時代的解方。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明天存更多計畫」,這項計畫也讓世人接觸到了行為經濟學,我來簡單介紹一下。
在日本,二十歲以上的國民會自動加入國民年金,上班族則是加入厚生年金。換句話說,政府直接從薪資裡提撥,人民繳納年金不需要做任何動作。
相對的,美國的年金體制則是讓國民自己選擇要不要加入。然而,美國普查局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五十五歲到六十六歲的美國人,竟然有五成的人沒有存退休金。
當然,大企業都有引進提撥制度,也會建議勞工多增加提撥額度,這樣未來可以領到更多年金。但現實是,還是有人遲遲不肯加入,或是加入了也不肯增加額度。
「繳納年金對自己有好處,為什麼大家都不做呢?」
傳統經濟學認定人類是理性的,會做出理性、正確的行為,因此無法解釋這個問題。
行為經濟學提供了解答:
- 慣性:人類不喜歡麻煩,偏好「照舊」。出於慣性,大家覺得繳納年金很麻煩。
- 損失迴避:人類的負面情緒值(弄丟一千日元的衝擊)遠大於正面情緒值(路上撿到一千日元的喜悅)。所以,當下薪水減少一萬日元的衝擊,遠大於儲蓄增加一萬日元的喜悅。
- 現時偏誤:人類比較重視「當下」,對於自己未來可以領到年金,有種事不關己的感覺。因此,人們想把錢用於當下,而不是未來。
因為有這些偏誤,本來應該理性思考的事情,也被不理性思考比下去了,所以美國人遲遲無法存到退休金。塞勒和班納齊認為,應該反過來利用這種偏誤。
首先是慣性,解決方法是預設凡是加入公司的員工,都要繳納年金,不需要任何手續。當然,不想繳納的人可以提出「不同意繳納」,選擇退出。但人類是一種怕麻煩的動物,大多都會同意繳納。
接下來,為了防止損失迴避和現時偏誤的心態,也預設員工升遷後,會自動增加繳納額度。如此一來,員工對增加繳納額度也不會有抗拒感。
儘管繳納年金並非強制性的,可以隨時終止,額度也能自行決定,但人們基於慣性,也不會去改動一開始的設定。
如此一來,繳納額度自然慢慢增加。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行為經濟學家了解人類的行為機制和偏誤,反過來利用這種偏誤,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成功的關鍵在於,這些改變並不大。塞勒提倡的這個理論稱為「助推理論」,所謂的「助推」,是指用引導的方式去影響人們的決策,並改變行為模式。
「明天存更多計畫」是塞勒和班納齊共同推動的,二○一三年我就在班納齊底下擔任顧問,所以這項計畫的成果是我親眼所見。二○○三年,只有一四%的企業引進自動繳納年金制度,到了二○一一年,上升到五六%。個人提撥率也在四年之內,從三.五%,上升到三.六%。
誠如前述,傳統經濟學認定人類會做出正確的行為,對人類的看法太過「理想化」。行為經濟學則是分析人類的「實際行為」,並了解箇中原因。不但如此,我們甚至可以改變不理性的行為。
「這麼有幫助的學問,應該好好運用!」
就這樣,行為經濟學開始廣為人知,美國也在研究如何廣泛應用這一門學問。
►歐巴馬連任和行為經濟學
歐巴馬連任美國總統,也和行為經濟學脫不了關係。一般人也是透過「明天存更多計畫」和這件事才接觸到行為經濟學,所以我在此介紹一下。
和希拉蕊經過一番較量後,歐巴馬代表民主黨參選總統。當年布希執政,導致美國各方面原地踏步,人們對這個年輕有為的總統抱有莫大期待,更何況,他還可能是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歐巴馬第一次參選,背負著全世界的關注和期待,可以說是眾望所歸的勝利。
不過,爭取連任的狀況就不一樣了。實際掌握大權以後,人民對他的經濟政策也多有不滿。在這種情況下,歐巴馬是如何保住總統大位的呢?
二○一二年歐巴馬成功連任的關鍵,正是行為經濟學。
為了贏得激烈的選戰,競選團隊聘請了行為經濟學的泰斗大衛.尼克森,這個人同時也是數據科學家。他應用行為經濟學,擬定爭取票源的戰略。
選戰的關鍵在於「游離票」。
「我支持民主黨,也想投給歐巴馬,但我大概不會去投票吧⋯⋯」
美國很熱衷選舉,但美國人也跟我們一樣忙,許多人儘管有意願投票,但最後還是不克前往。因此,多吸收一些不見得會去投票的游離票源,將是勝選的關鍵。
歐巴馬代表民主黨參選,他的支持者主要是「自由主義者」。尼克森先利用數據分析,找出自由主義者的游離票源大多居住在哪些地區。之後再運用行為經濟學擬定戰略,為那些人排除不想去投票的原因。
戰略本身很單純,競選團隊只問了民主黨的支持者三個問題:
- 選舉那天,你幾點會去投票(時間)?
- 選舉那天,你會從哪裡前往投票所(場所)?
- 選舉前天,你有什麼預定行程(投票前的預定行程)?
競選團隊除了問問題以外,什麼也沒做。他們利用這三個問題,讓支持者想像當天去投票的過程。這個單純的作用,消除了支持者不想去投票的心理因素。
這個運用行為經濟學的戰略,獲得了廣大的游離票源,也幫助歐巴馬成功連任。研究行為經濟學的人幾乎都知道這件事。
利用行為經濟學,讓人們繳納年金的意願更勝以往,也幫助歐巴馬成功爭取連任。因此,連商業界也開始關注這一門學問。
►星巴克積點制度的「目標漸近效應」
好比星巴克的手機應用程式,就是徹底活用行為經濟學的產物。
其中星巴克的「星禮程」積點制度特別值得矚目。當消費者累積到金星級的資格,就可以搶先購買最新商品,或是得到生日禮物。而且,成為「星巴克的頂級客戶」這件事,也會帶給消費者優越感。這種戰略也是應用了行為經濟學的「正面情意」(細微的正面情緒)理論,詳細就留待第三章再說明。
很多航空公司和飯店都有客戶分級制度,不過,星巴克還會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告知消費者在哪幾天消費,可以獲得額外的點數。也會顯示還差幾點,就能成為頂級客戶。
從行為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這就是所謂的「目標漸近效應」,意思是當人們越接近目標,企圖心也會越強烈。期間限定的額外點數,再加上漸進式的升級制度,也可以說是一種「遊戲化」的手法,等於是把電玩遊戲的理論套用在商業上。
再來,積點制度所使用的積分表,也有一點玄機在裡面。積分表上,累積二十五顆星到五十顆星的間距,跟累積兩百顆星到四百顆星的間距是一樣的。這兩個級距的差距是二十五和兩百,做成圖表根本不應該是一樣的間距。但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分析,這是很優秀的戰略。因為消費者純粹是靠感覺做判斷,不會仔細推敲其中的玄機。消費者會認為,都已經累積五十顆星了,那就再接再厲吧。事實上,累積四百顆星需要的消費額度,遠比累積五十顆星的消費額度高多了。
星巴克就是利用這套「星禮程」制度,獲得廣大的支持者。
許多企業都了解人類不理性的決策和行為機制,為了贏過競爭對手,他們都運用行為經濟學來擬定戰略。不過,這是不方便說的企業機密。簡單講,企業不希望消費者發現這些「公開的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