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 / 3

討拍取暖詩心瘋:一本書讀懂經典古詩人(附QR Code全文情境朗讀音檔)

風流是一種人生態度║王羲之

何謂「風流」?自古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對待事物的看法自然不同。

對李白而言,風流是孟浩然瀟灑清遠的風度和超然不凡的才華,所以他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對杜甫而言,風流是宋玉溫文爾雅的氣質和心繫蒼生的志向,所以他說,「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對辛棄疾而言,風流是孫權金戈鐵馬的神采和氣吞萬里如虎的氣魄,所以他說,「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對王羲之而言,風流是率真的性情,是一生癡迷一件事的執著,是揮毫潑墨的瀟灑,是自由不羈的情懷,是「山陰道上桂花初,王謝風流滿晉書」的一個時代故事……

◆ ◆ ◆

王羲之出生在東晉時期「琅琊王氏」家族,那可是人人羨慕的大貴族。

先不說祖先是西漢諫議大夫王吉,也不說從曾祖是「臥冰求鯉」的「孝聖」王祥,就說現在(同時代)的伯父王導,那也是為東晉王朝能夠偏安江南立下汗馬功勞的股肱之臣,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王與馬共天下」,「馬」是指皇帝司馬氏,可見王家權勢之盛。

然而令很多人羨慕的,不僅僅是他擁有一個高貴的門第,更是因為他擁有這世上最好的學習書法資源。

他的父親王曠深愛書法,即使是逃亡的時候也要把東漢書法家蔡邕的《筆論》帶在身上,儘管他在王羲之八歲的時候不幸遇難,但卻是王羲之最重要的啟蒙老師。

名氣冠蓋全國的書法名家「衛夫人」衛鑠,是王羲之的姨媽、他母親的親姊姊,從王羲之七歲起就開始手把手地教他練習楷書。

十二歲時起,由叔叔王廙開始教他練習行書和草書。王廙書畫雙絕,書法在當時無人能比,畫畫也是一流。皇帝之師親自對他進行指導,除了王家子弟,還有誰能享受到這樣的待遇?

生在這樣的家庭,自然是世人眼中的幸運兒,然而生在那個動盪的時代,又是非常不幸的。

西元三○三年,是小羲之誕生的時間,也是西晉自三國後短暫統一中國的末期。那一年,皇室成員之間為了爭奪皇位而戰的「八王之亂」自相殘殺十六年已接近尾聲,北方五個少數民族趁亂湧入中原,攻城掠地大肆屠戮,都城洛陽血流成河、慘不忍睹。

而當時執政的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居然是個白癡!試想,傻皇帝執政,皇后專權,各位王爺覬覦皇位,還有五胡亂華,那時的中華民族該是面臨著怎樣嚴重的生死考驗?

不過,有沂河水和沂蒙山作為天然屏障的琅琊(今山東臨沂)暫時免於戰火,所以小羲之才有了一個還算安穩的童年。

但是這樣的生活沒維持幾年,整個北方幾乎已經被胡人控制,他的伯父王導和王敦保著司馬睿南渡長江,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建立東晉王朝,琅琊王氏舉家南遷。

那是一個種族遷徙、王朝更替的時代,一個華夏文明飽受摧殘的時代,也是一個南北文化迅速融合的時代,一個異彩紛呈盡顯魏晉風流的時代。

正是江南的和平與美景,給了王羲之一個自由呼吸的空間。

那時,這些由北方來的王家和謝家子弟在秦淮河南岸一條窄窄的巷子裡進進出出,就像是他們高大的屋簷下飛來飛去的燕子。他們談吐有禮、舉止溫文爾雅,手裡拿著成卷的書,身上穿著代表貴族身分的深色衣服,南方人把這條巷子稱作「烏衣巷」。

離此不遠的地方有座古樸的小橋,它靜靜地臥在秦淮河上,人們把它叫作「朱雀橋」。從此,「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的景象,成了千百年來中國人記憶中絕美的一幅圖畫。

而王羲之,也開始了他「墨香飄入紅塵裡,烏衣巷中話風流」的傳奇人生。

◆ ◆ ◆

王羲之在江南一舉成名不是因為他的書法,而是因為一道菜:牛心炙。

十三歲那年,王羲之被叔叔王廙帶去參加當時名氣最大的老者舉行的宴會,老者把給最尊貴的客人吃的牛心炙端到了王羲之的面前。他預言:這個談吐不凡、目光清澈的少年將來一定會風流天下知。

一個人如果從小與書墨為伍,自會有一種儒雅氣質在其身。

這歸功於他手握毛筆、對帖臨摹數年如一日的專心致志,也來源於他手捧詩書、琅琅誦讀的深深陶醉。

如果說儒雅的氣質是一種風流,那麼王羲之的風流還表現在他的率真性情上。關於他的率真,歷史上有不少膾炙人口的典故。

朝中大臣郗太尉有個待嫁的女兒叫郗璿,不但人美麗,而且酷愛書法,被稱作「筆中女仙」。郗太尉聽說王導子侄眾多、個個人才出眾,而且每個王家子弟都練得一手好書法,就想為女兒擇一佳婿。

王導心中高興,傳家中二十多個子侄都到前廳來見,眾多翩翩公子中,唯獨少了王羲之。原來王羲之那時正斜躺在書房的東床上,一手支著頭,另一隻手翻看著一本書,因為天熱,他居然連衣服的帶子都沒有繫上,以至於肚皮都露了出來。

專心致志看書的王羲之沒有想到,他「東床坦腹」的事情管家回去後報告給郗太尉聽,郗太尉喜歡他的一派天然純真,立刻就決定把女兒嫁給他。

他的妻子也是一位性情直爽之人,婚後她的兩個兄弟來看望姊姊,她當著王羲之的面氣呼呼地對弟弟說:「以後你們不要來看望我了,你看王家人對你們是什麼態度,你再看看謝家人來了他們的殷勤樣兒!」

做了「東床快婿」的王羲之對妻子非常遷就,東晉時代的門第偏見之深,他也無能為力,只好對著妻子賠小心。

他遷就妻子,妻子自然也會遷就他。王羲之任性地給自己的七個兒子起名,裡面都帶有一個「之」字,分別是:王玄之、王凝之、王渙之、王肅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

這種不按世俗起名字的方式,以至於很多後世人都誤以為名氣很大的王羲之和王獻之是兄弟。

王羲之在所有的漢字當中,最為偏愛「之」字。一則這個字據說是他們家族信道教的字元,二則因為這個字像是他最愛的大白鵝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泳姿態。

關於王羲之喜愛大白鵝,也經常被人們津津樂道。

有一次王羲之在淮河邊遊玩,看到一群昂首挺胸、邁著八字步的鵝從容地從岸上走入水裡,悠閒地昂著頭、用紅紅的腳掌划水,長長的脖頸彎出一道線條流暢的弧度,連引吭高歌的「昂昂」聲都是那樣的迷人。

那頭頂的鵝冠,多麼像一個輕起筆、重落筆的點;那曲線優美的脖子,多麼像一筆瀟灑宕出的撇,而身後的粼粼波紋,多麼像一個「走之底」的曲折起伏⋯⋯

他看呆了,連忙打聽鵝的主人,希望能買到這群大白鵝。鵝的主人是附近山上的道士,堅決不賣,除非王羲之同意幫他抄寫一卷《道德經》。

王羲之二話不說,坐在道觀裡規規矩矩地抄寫完了《道德經》,然後心滿意足地趕著鵝走了。老道士摸著鬍子笑了,誰都知道王羲之的字天下聞名,找他求字的人太多了,為了得到王羲之的字,他投其所好,養這群鵝已經很長時間了。

「書成換鵝」王羲之心甘情願,而主動幫人寫字則是因為內心深處的善良。

王羲之曾經在一座小橋上幫一個賣扇子的老婆婆,在她賣不出去的扇子上題字,結果老婆婆的扇子被搶購一空。後來老婆婆經常拿著扇子在橋上等王羲之給她寫字,結果王羲之不敢從橋上經過,每次都從旁邊的小巷子裡繞路而行。

為了紀念這件事,這座小橋被人叫作「賣扇橋」,那條小巷子,叫作「躲婆弄」。

還有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王羲之為了過年的時候家門上的春聯不再屢次被人偷走,竟然寫了一副超級晦氣的春聯貼在門口,上聯是「福無雙至」,下聯是「禍不單行」。這次果然沒人偷了,然後大年初一早晨王羲之得意地把寫好的另一半貼上去,完整的春聯是: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夜行。

王羲之妙補春聯的故事令人讚嘆不已,拍手叫絕,但這樣的事情若不是不拘禮法、性情直率之人,誰又能做得出來呢?

◆ ◆ ◆

在王羲之的身上,「風流」除了風度儒雅、率真自然之外,他還有著另一種深深吸引人的氣質。

這種氣質比「鑽研」多了一分傻氣,比「投入」多了一分癡情,比「認真」多了一分創新,這種氣質,就是一生癡迷一件事的執著。

他因為太癡迷練字,傻到了錯把墨汁當醬,用饅頭蘸著吃;

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像一座小山,人們就叫它「筆山」;

他躺在床上也經常揣摩字的寫法,用手指頭在衣服上寫字,以至於衣服被他磨出了洞;

他經常坐在小池邊看著鵝游泳,揣摩著怎樣把字寫出行雲流水的感覺,一坐就是一整天……

那是怎樣的一種享受啊,在那均勻綿長的一呼一吸之間,在那橫豎撇捺的一提一按之中,他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忘記了身外的一切。

他不滿足於只臨摹字帖,還找來關於書法理論的書籍來讀。

他小時候發現了父親放在枕頭下的那本《筆論》,如癡如醉地閱讀。結果幾個月之後,衛夫人雲遊回來,發現王羲之的字進步飛速,感慨自己已經無法再教授外甥新的知識了。

叔叔王廙教他,要學就學名家書法,不僅要學其形,更要學其神。山川河流都可有啟發,要多去閱歷。

他透過臨摹「楷書鼻祖」鐘繇的《宣示表》,發現這位曹魏時期的書法家把隸書進行了改革;透過臨摹「草聖」張芝的《八月帖》,發現這位東漢時期的書法家在「章草」的基礎上獨創了「一筆書」,被人們稱為「今草」。

他得出結論:只有不斷地創新,形成自己的風格,才能突破前人,突破自我。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