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裡住著一隻刺蝟:看懂你的人生劇本與內在防衛機制,療癒各種人際傷
前言
讓我們,重新學會愛!
我是個腦跡諮詢師,每天的工作就是與人談話,什麼內容都可以談,我經常說我管很大,任何一位家庭中的成員,都可以是我服務的對象。
總有人對「腦跡諮詢師」這個職務感到好奇:這到底是什麼啊?
基本上,「腦跡」就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與認識他人的依據,跟個案討論諮詢有關夫妻、親子以及個人等問題。
這,就是我的工作。
腦跡就是我們的人生劇本
每個人從出生到現在,所接觸的各種人、事、物的刺激,儲存在大腦的感受記憶,就是潛在性格,也就是腦跡(人生劇本)。
一般觀察到人的外在行為,和真實的內心世界有很大的差距,就像是生病時的感覺和X光片照出來是不一樣的,所以想真正了解一個人的內心感受,就可以透過這個科學檢測,來幫助修正自己或與他人的互動方式。
它是運用哈佛大學百年研究發展的心理需求量表,幫助自己了解潛在性格的心理狀態,認識九大氣質與六大心理需求,包括人際關係、聰明才智、情緒反應、自信心、幸福感、學習潛能,以及性恪模式。
誰需要諮詢腦跡?
腦跡評量可以提供你修正的方向,是一個可以讓你整理好心情,再出發的方法!藉由這份評量,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緩和焦慮、改善關係,使生活更美好。例如:
1.想要針對教養的方式來做改變:
.想知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經驗過的人、事、物,在他的腦裡留下了什麼印象?而這些帶給孩子的內心感受(情緒)和學習潛能(認知)心理狀態是如何?
.目前正處在令你傷腦筋的教養問題,例如:孩子老是不按牌理出牌,不聽從管教、明知故犯、哭不停、兄妹吵架、不聽話、打人、吐口水、不吃飯、愛哭⋯⋯面對這些教養問題,該怎麼辦?
2.想從孩子的行為中,了解父母自身的問題:
.孩子的所有行為源自於家庭系統,尤其是依戀關係較親近的媽媽,所以媽媽的價值觀念很重要,媽媽是什麼內心感受,也或多或少影響著孩子的適應情境能力,以及解決事情的能力。
3.想針對婚姻中的夫妻關係再成長:
.與另一半的互動,偶有力不從心時,不懂另一半的心理需求,也不知該如何與其應對?雖不至於造成有溝沒有通,但不想繼續惡性循環的相處模式。
4.想要認識真正的自己,自我成長:
.希望透過客觀的、科學的角度來覺察自己,發現自己的潛在特質及不自覺的盲點,進而提升自己。
腦跡報告的作用
腦跡是個滿有意思的心理應用科學量表。
腦跡,會顯示出一個人的認知特性、感受紀錄,以及潛意識的內容摘要。
當諮詢師看到腦跡報告時,可以快速的知道來談者的心理狀態,例如:性格衝動、壓抑、過度理想化而不切實際、歪曲誇大而要求完美、自信卻焦慮、妄想而脫離現實、消極攻擊而拖泥帶水、太理智而難以表達內心的欲求和情感、神經質而易吹毛求疵與責備他人、因為偏激而覺得一切都是別人故意,或者當看到報告中出現「情感中傾向於期待他人的回饋」等文字描述時,就不難看出,個案很容易感覺到自己的付出都被他人「合理化」,而產生內心的不平衡。
上述的種種,都可以從腦跡報告所顯示的文字,來幫助認識自己!諮詢師也可以很快的從報告中找到來談者內心深處的盲點,幫助來談者看到自己的「防衛機制」,進而修正認知,調整心態。
可以說,腦跡是心理應用科學的偉大發明,不但可以認識自己及家人,更可以幫助自己清楚的看見,我是否正處於無意識狀態下,用著不當的防衛機制在保護自己,卻不自覺的傷了自己與他人。
就算不做腦跡評量,透過本書的說明及個案故事,我將帶領大家,從認識自己開始,進而發現自己的防衛機制,同時也會告訴讀者朋友們,在防衛機制升起時怎麼辦?有哪些方式可以不讓親愛的家人、朋友、同事因為我們的防衛機制,而造成兩敗俱傷。
讓我們,重新學會愛!
假面具?其實是防衛機制
防衛機制,又稱防衛機轉。當人面臨到威脅時,一定會產生焦慮的心理感受,因此就會想辦法克服自己內心的焦慮。
人與人的互動,彼此都戴著「面具」,而這些假面具,其實就是「防衛機制」是自我保護而起的念頭。
曾經有個個案來找我諮詢,一開始都不太講話,面無表情地看著我,一副等待著我問她問題的感覺。
「你是因為什麼問題,來找我做腦跡諮詢的呢?」
「沒有什麼特定的問題啊!」她說:「會想來諮詢腦跡是基於好奇,因為朋友告訴我,你的腦跡諮詢很厲害!所以,我是因為好奇而找上你,不是因為有什麼事情需要諮詢。」接著又說:「我的工作收入很好,夫妻相處也很不錯,父母、家人相處也都沒有什麼問題……」
說謊話是為了保護自己
「那好,這樣我就只能針對腦跡報告上的文字語言來跟你解釋,好嗎?」
我告訴她,腦跡是一個心理健康檢查的量表,可以看出她目前的認知與內心感受,以及潛意識的內容摘要。
她的腦跡報告上出現:
◎性格模式:面對挫折難以解決,無法因應情境做調整。
◎工作態度與發展方向:理性與實際能力有差距,受挫時情緒化而自卑。
◎潛意識:往事無法忘懷,所以常有焦慮及多重牽掛;難以表達內心的情感。
「這些文字上的意思,可能是你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或者內心有事,也習慣不想說或懶得說,可能你覺得,說了也沒有用,因此……」
突然,她眼眶紅了,瞬間哭出聲來!這時,她才真正的說出目前所面臨的問題。而在這之前,她說只是因為好奇而來諮詢腦跡,也就是在人前戴上面具。
越自我防備,就越容易對他人抱有敵意
當信任關係沒有建立時,人習慣戴著面具與他人互動,而這往往就是自己不快樂的開始,因為不信任他人,而習慣的戴著面具。
即便內心非常不快樂,也要戴上快樂的面具,告訴眾人,其實我過得很好。
面具戴久了,可能到最後都忘了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因此而迷失了自己。
假面具就是不當的防衛機制,是自我保護的本能,而長期的自我保護,卻把自己封閉得更深層。
腦跡是心理的健康檢查,可以幫助慢慢的卸下自己一層一層自欺欺人的假面具。
越想保護自己,就越容易對他人抱有敵意。
越是對他人抱有敵意,自己的內心就越不快樂。
有些人會運用自己本身的理性和智慧,來找出讓自己焦慮的問題來源,然後解決問題;但是有些人卻無法自我覺察到焦慮的來源,這個時候,就會用非理性的情緒來自我保護,也就是心理防衛機制。
一個人為什麼會形成自我防衛,原因跟原生家庭的童年經驗有關;與父母、手足以及其他家人的相處模式有關;也跟我們在求學時期、談戀愛時期、進入婚姻、工作職場的所有人事互動有關。可以說是,從每一個人出生到老死,各個不同階段的六大心理需求是否被滿足有關。
防衛機制並不能解決問題
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聽話人的起心動念,起的就是防衛之心。
而無心的說話者,被聽話者的情緒反應刺激後,自己也起了防衛作用,於是對話的兩個人,都產生了情緒上的不舒服。
兩個人相處時,如果互起防衛,就很難真正做到溝通,進而轉變成吵架。如果用這樣的模式相處久了,一旦其中一方成為沉默之人,就更難好好溝通了。
這時該怎麼辦呢?
化解的方式,就是其中一人懂得先自我調節,把自己帶回穩定的情緒上,然後利己利他,提醒自己不陷入莫須有的情緒上。有良好情緒的人,比較容易面對問題,也比較容易解決人與人在相處互動上的大小問題。
在本書中,會提到四大防衛機制的類型,並且會告訴大家,如何針對不同類型化解,達到真正知己知彼、成就溝通、成就愛的境界。
防衛機制是由西格蒙德.佛洛依德所提出的,也就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否認、歪曲、反向作用、轉移、壓抑、投射、退化否認、合理化等。後來,也有不同的學者會根據佛洛依德的理論再延伸。
本書中,我使用的是哈佛大學精神病學家瓦倫特(George Eman Vaillant)的四大級別(病態防衛、不成熟防衛、神經質防衛、成熟防衛)。而美國精神科醫學會所發行的手冊,也以瓦倫特的研究來作為人格/心理狀況是否異常時的依據。
現在就來開始檢視自己,到底我們是如何的運用而不自知?或者是明明知道卻控制不了自己,而讓它繼續運作下去?
這次我們要好好的來認識它,然後跟它打聲招呼:「嘿嘿!我有看到你了喔∼」
戴上假面具是為了保護自己
人都是因為投射了自己童年被對待的經驗,所以才會這樣思考,內心才產生某些感覺。也就是說,我們對外在的樣貌,其實是自己內心狀態的投射。而不當的投射,則會讓自己產生不理性的行為。
其實宇宙有祂的美意,上天有祂的好生之德,讓人類的心理狀態,有了這種天生本能可用來自我保護的機制。因為人類有頭腦,會想過去、會思考未來,有受、想、行、識,也有情緒,自我保護的「防衛機制」,就是用來避免讓自己的內心受傷。
但是,有些人會因為心理需求的不滿足、因為童年經驗的不愉快,而過度使用自我保護的防衛機制。不當的使用,容易產生過度防衛,變成戴著假面具跟他人相處,也戴著假面具跟自己相處,到最後忘了自我的樣子,離原本的自己越來越遠,遠到不認識自己,於是內心就更焦慮了。
因此,我們要相信自己本來的樣子,相信自己與身俱來的天賦,相信有自己的本能要完成的任務,首先要做的就是認識自己。
嬰兒也有防衛機制
防衛機制,可說是內心深處的潛意識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猜猜看,我們是從幾歲的時候,開始建構這樣的自我保護呢?
答案是:從出生的第一刻開始。
每次在演講時,我總喜歡問聽眾這個問題,而當我說出答案時,現場的聽眾總是面露驚訝地說:「出生的那一刻?怎麼可能?」
想一想,當嬰兒大哭時,父母是如何對待他的?
有的父母是溫馨的抱著搖啊搖、輕輕的拍啊拍,語調柔和的對著小嬰兒唱著歌,小聲呼喚他的名字;有的父母則是用一種不耐煩的態度,或是索性讓嬰兒哭吧,反正哭累了,他自己就會睡著。
大家思考一下,被用哪一種方式對待的嬰兒,會比較有安全感呢?
被不耐煩對待的嬰兒,從一出生開始,「防衛機制」就悄悄的在心裡萌芽了,所以說,身為父母的我們,不得不謹慎,要好好的善待我們的下一代。
將這個理解用在自己跟另一半的相處上,會變得容易理解他的內心、懂他說話背後的心理狀態。所以並非是老夫老妻不吵架了,而是因為理解,愛就跟著來了,所以自然能夠享受到婚姻當中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