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救好肝:肝病權威許金川教授在談笑之中教你正確保肝知識
拈花惹草──中西醫「肝」大不同
兩位同窗女同學敘舊。 甲:「聽說妳老公很宅,假日都不出去欣賞一下外面的花花草草。」 乙:「哪沒有?!他都喜歡在外面拈花惹草!」
同樣是花草,卻有不同的意義,這是中國文字之妙。
同樣的,對於國人常聽到的「肝」字,也有許多不同的用法。例如「心肝寶貝」,表示心與肝都很重要;但是「肝火旺」,是傳統以來有關肝出了問題,一般人最耳熟能詳的形容詞,意指一個人口臭、長痘痘、睡不著⋯⋯等症狀,事實上,這是傳統醫學的用語。
傳統醫學指的「肝」,是基於中國古代陰陽五行來定義的,與現代醫學中,位於右邊肋骨下面,會引起猛爆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是不一樣的。但也因如此,即使很多人都想保肝,但保的肝大都是傳統醫學的「肝」,與現代醫學的「肝」並不同。
打開電視新聞、翻開報紙、連上網路可發現,許多名人、親朋好友都罹患肝病,民眾因此很怕自己肝不好,偏偏廣告上賣的保肝藥,保的肝大多是傳統醫學的「肝」,換句話說,與真正現代醫學所稱的「肝」的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是不同的。
以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傳統醫學中的肝火旺,是指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會致人於死的「肝病」。因此,保肝的第一步不是吃保肝藥,而是捲起袖子抽血驗有無B型、C型肝炎病毒,這兩者才是引起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因。
<許教授保肝開講>05 B、C肝是肝癌元凶
自然界比細菌還微小的微生物稱為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SARS病毒⋯⋯都是病毒,侵害肝臟的是肝炎性病毒,它所引起的肝炎稱為病毒性肝炎,是台灣、甚至全世界肝病的殺手。
病毒性肝炎依照傳染途徑分為兩種,一種是經由口腔食物傳染,如A型肝炎、E型肝炎,也就是病毒從口腔進入,在腸胃道裡繁殖,從糞便排出,所以如果衛生習慣不好,很容易傳染給身邊的人。另一種是經由血液、體液傳染,如B型肝炎、C型肝炎、D型肝炎,病毒是在血液、肝臟繁殖,在胃腸裡幾乎是沒有的,所以一起吃飯並不會傳染。會起肝硬化、肝癌的是B肝、C肝,台灣每年因肝病過世的,大約有百分之七十是B肝引起的,有百分之二十是C肝引起。
B型肝炎大部分是一代傳一代,帶有B型肝炎病毒的母親在生產過程中,B肝病毒經由胎盤或產道傳染給胎兒。過去還未有B型肝炎疫苗的時代,很多人因此垂直感染成為帶原者,到了二、三十歲可能變成慢性肝炎,三、四十歲可能變成肝硬化,四、五十歲可能變成肝癌。
B型肝炎病毒是一個球狀的結構,表面有一層蛋白質,稱為表面抗原,感染到這個病毒之後,人體的免疫力產生抗體,叫做表面抗體,血液中有B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存在,稱為B型肝炎帶原者。 台灣B型肝炎的帶原率大概是全世界的第一位,成年人約有百分之十五〜二十,大約每五到六人就有一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所以國內約有二百多萬的B型肝炎帶原者。B型肝炎帶原者發生肝癌的比率,大約是非帶原者的一百倍。
民國七十三年七月起,台灣是全世界第一個對新生兒實施注射B型肝炎疫苗的國家,針對B型肝炎帶原母親所生的嬰兒進行預防接種,民國七十五年七月起全面推動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在此之後出生的小朋友因打疫苗後,大部分都有B型肝炎抗體,可稱為「新台灣人」,帶原率只有百分之一點多。
打B型肝炎疫苗產生抗體,就不會因為B型肝炎引起肝硬化、肝癌,但在民國七十五年之前出生的台灣人,約有五分之三的人是感染B肝之後自己產生抗體,也就是所謂的自然感染,這些人的血液裡雖然沒有病毒,但病毒仍潛藏在肝細胞的DNA內,仍有可能因為B型肝炎引起肝硬化、肝癌。
至於肝病的第二號殺手C型肝炎,也證實與肝硬化、肝癌有關,台灣約有百分之二〜六的人感染到C型肝炎,也就是約有四十〜六十萬的C型肝炎患者。
以往,B、C型肝炎沒有好的藥物,但近幾年來,B型肝炎的治療已有很大的進展,口服抗病毒藥物可以將B型肝炎病毒的活性降低,減少肝細胞的發炎,以避免由慢性肝炎進入肝硬化的階段,只是目前這些藥物很難將病毒完全消滅。
至於C型肝炎的治療,過去幾十年來以注射干擾素及口服雷巴威林,有百分之五十〜九十可以治療成功,只是有不少病患因為害怕干擾素的副作用,或因種種因素不適合以干擾素治療,而錯失治療時機。所幸,二○一四年全新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問世,改寫了C型肝炎治療的歷史,幾乎沒有什麼副作用,有九成五以上的機會可以根治C型肝炎,且自二○一九年起全面開放健保給付,實為C肝病人的福音。
想知道肝好不好,絕對不能憑感覺,一定要抽血檢驗,並做完整的檢查,抽血檢查除了驗肝功能以外,還要驗B肝、C肝及胎兒蛋白,並且要找肝膽腸胃專科醫師做腹部超音波,這五項都正常才能說肝是好的,有B肝、C肝的人,每半年一定要定期追蹤檢查。
此外,要特別注意的是,沒有B肝、C肝,不代表肝癌不會找上你。假如有B肝抗體,但此抗體不是打疫苗產生,而是自己產生的,幾乎以前都是B肝帶原者,只是後來自己產生抗體,把病毒消滅了。儘管肝臟已被病毒侵襲過,血液裡面沒有病毒,但肝臟裡面卻還有病毒,而且基本上肝臟都已經發生質變,可能有了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未來發生肝癌的風險仍然存在,因此,這些「舊台灣人」千萬記得至少每年做一次超音波檢查。
老公很突出——背痛,不可不慎
看診中。
醫師:「您老公很突出喔!」 病人太太:「沒有啦,他只是一個小公務員!」
醫師:「我是說他的椎間盤很突出,所以常腰痠背痛!」
背痛是現代文明病之一,尤其上班族久坐、姿勢不正確,引起的背部脊椎長骨刺或椎間盤突出者,比比皆是。
但中年以上的朋友就要小心,可能是胰臟出問題。胰臟位於腹腔後部,古代解剖學不發達,未知有胰臟這個器官,直至近代西方醫學傳入,才發現原來在胃的後方還有一個器官;因是西方傳進來,又是外來品,因此取姨太太的「姨」字右邊,左邊加上肉字,就構成胰臟的「胰」。
三、四十年前,胰臟長癌症很難診斷,如果胰臟頭部長癌,通常是出現黃疸才會就醫;如果長在中間的體部或尾部,通常會出現腹痛、腹脹症狀,甚至常引起背痛;由於大部分患者是中年以上,許多人背痛都會先到骨科或復健科求診,或找人按摩一番,等到人消瘦、疼痛加劇,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胰臟癌。
同樣的,以台灣男性最好發的肝癌來說,腫瘤轉移到背部脊椎情況也很常見,尤其是肝癌做過手術或栓塞、電燒等治療,如有背痛情形一定要及早就醫,萬一太晚發現可能會造成下肢癱瘓,不可不慎。 背痛一事可大可小,有不明原因背痛,一定要請醫師好好查清楚。
身體愉快,精神就健康——未來治癌顯學
老爸想續絃,女兒不贊同。
女兒:「我們做子女的,常常帶您去吃好吃的,帶您到處遊玩,您精神愉快了,身體就會健康。」
老爸:「不要,我還是要續絃!」「只要我身體愉快了,精神就會健康!」
原來老爸的生理需求,做兒女的還是不太能體會。
近一、二十年來,治療肝癌的準則是,得了肝癌,能開刀的就開刀,如果是體積小的肝癌也可以電燒或栓塞,但如果以上都不適合做,就只能靠藥物來治療了。
藥物治療癌症,一般人最耳熟能詳的就是化療了。談起化療,許多人聞之色變,馬上想到掉髮、發燒、敗血病等,固然抗癌化療藥物會殺死癌細胞,但也會殺死正常細胞,包括白血球,人失去抵抗力,往往「殺癌未捷身先死,常使家屬淚滿襟」。
近十年來出現的標靶療法,針對癌細胞生長所需的特定分子,加以對抗從而抑制癌細胞,殺死癌細胞,是癌症治療上的重大進展。另一項更大的進展是近年來出現的免疫療法,利用活化自體免疫細胞,達到殺死癌細胞的功效。
原來人體與生俱來的免疫細胞—T細胞就有殺死癌細胞功能,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癌細胞會製造一些分子,牽制T細胞,使它不能直接殺死癌細胞,這種癌細胞使壞的秘密近年才被科學家揭露。因此,如果能消滅或對抗癌細胞抑制T細胞活化的分子,就可使T細胞恢復殺死癌細胞的功能,腫瘤也會受到控制或消失。免疫療法可說是未來治療癌症的顯學。
了解癌細胞的秘密就像了解老爸的生理需求,「讓老爸身體愉快了,精神就健康」,同樣的,「讓T細胞活化起來,癌細胞就不會危害身體」,兩者異曲同工。
<許教授保肝開講06> 體力好,不代表有好肝
廣播名人、前ICRT主持人大衛王(David Wang)在二○○四年因肝癌辭世,年僅三十九歲就英年早逝。
多年前,大衛王曾擔任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的義工,那時曾幫他做過全套的肝臟檢查,包括驗B型肝炎、C型肝炎、肝功能GOT及GPT、胎兒蛋白,以及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只有一項不正常—是B型肝炎帶原者,肝指數正常,超音波檢查也正常,以前我們稱為健康帶原者,現在稱為不活動型帶原者。B肝帶原者將來發生肝癌的機率比一般人大一百五十倍。
但在此之後,他因為太忙而疏忽定期檢查,每天主持節目、演講、出書,又生了一個寶寶,他每天跑三千公尺,體格好、體力好,沒有出現任何症狀。很多人都認為,體力好,代表肝好,事實上並非如此,這只是代表有一顆好心。就像很多人有體力打高爾夫球,自以為身體好、沒有B、C肝,實際上,有高爾夫球桿,不代表沒有B、C肝,能一桿進洞也不代表沒有肝硬化或肝癌。
大衛王在十年間沒有追蹤檢查,直到二○○三年,因為頻尿症狀而就醫檢查,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竟發現右邊肝臟長了一顆十二公分的肝癌,開刀切除。半年後,轉移至肺部,再過半年因頭痛厲害,發現已轉移到腦部,之後肝癌復發破裂出血,隔天就過世了。
台灣每天有三十幾個家庭因肝癌而破碎,這類令人遺憾的故事不斷重演,這是因為太多人誤以為體格好、體力好,肝就好,忽視了有B肝、C肝就必須定期追蹤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