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同理心解鎖孩子的情緒:帶你看見孩子的內在需求,讓教養不再卡關
勇於選擇 VS. 108 課綱
如果你參觀過蒙特梭利的教室,你可能會很驚訝地發現班上三十個孩子,在同一個空間、時間中,竟然都在專心一志的做著「不同」的工作。
在一間成熟的蒙氏教室中,需要有著豐富且吸引人的環境,以及專業且不干擾孩子學習的老師。這些都是在培養孩子未來很重要的能力之一——「選擇的能力」,也就是知道自己要什麼的能力。
蒙特梭利博士曾說過:「兒童將從生活自理中獲取生理的獨立,在自由選擇中獲取意志的獨立,在無止盡的獨立工作中獲取思想的獨立。」這個核心思想在蒙氏的教室不斷的被驗證著。
光是從一批剛入園的三歲孩子身上,你就已經可以看見不同的家庭教育帶來的差異性。有些孩子一進到教室,先觀望一下後,就開始想要工作、甚至主動和老師要工作;有些孩子卻顯得手足無措。那不是孩子本身的氣質使然,有經驗的老師一眼就可以看出,那是因為他成長的環境中,從來沒有給過他選擇的自由。
當孩子必須放棄內在自我的驅力、放棄選擇的權利,依照大人的價值觀與期許去生活時,他不但將失去自我,更可能從此得依附在別人的身上,或是靠外在的評價而生存著。
讓孩子學會「選擇」的能力
教養子女時,也許你也曾發現,如果你沒有意識的去處理世襲的價值觀,那它就會常常跳出來干擾教養,像是不打不成器、唯有讀書高,甚至習慣用成績好壞評斷人的價值等。就算我們看了很多教養書、知道這樣不好,但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時,還是可能忍不住的掉進原生家庭的思考模式中。
我們在這個世代的教育現場還很容易看到一個現象,就是家長過度的尊重、保護、寵愛孩子,誤以為讓孩子「無憂無慮」,幫他安排好所有的生活就是愛他的表現。也因此這群孩子來到教室裡時,立即顯得手足無措,當沒有一個大人幫他「安排」好下一步時,他根本不知該何去何從。
而孩子們要獨自面對未來時,其中很重要的一項能力,就是他有沒有辦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知道自己的興趣甚至使命何在?
在108課綱中,你能清楚看到高中課程做了大幅度的調整,未來將有三分之一的選修課出現。如果孩子從小就沒有判斷和選擇的能力,總是依賴大人為他做選擇與安排,當他被動進入到課程中將只能無感學習,更無法成為一位新課綱中想培育出的「有素養」的人。
我們的孩子不是生在像過去那樣靠背誦知識就能得高分的年代,上一代的課綱中提到要培養出的有能力者,也早已不足以應付我們孩子未來的世界。
現在我們要準備的,是讓孩子成為一位有素養的人,也就是說他除了基本的知識、能力外,還必須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關心社會現象甚至有能力試著分析與整理,並可以用所學來解決生活上的問題——也就是一個可以把知識用出來的終身學習者。
要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是需要大量的練習的,首先大人們必須要如同蒙特梭利博士所說的,讓孩子對錯誤培養友好的關係。因為唯有不怕犯錯,我們的孩子才會擁有嘗試的勇氣。
要營造出這樣的正循環,需要的是大人在孩子犯錯時的陪伴,而非落井下石的嘲弄。像是:「你看吧!我早就告訴你了,不聽吧!現在功課寫不完了吧!」與其如此,倒不如和孩子一起面對與思考可以挽救的方法,像是隔天早點到學校,或是寫聯絡簿向老師道歉,爭取晚一天繳交作業等。
當然,千萬不可以代替孩子經歷這些後果。唯有他自己親身面對並走過,才可能在下一次發生時做出對的選擇。
如果你的孩子很幸運的在幼兒園時有著友善學習的環境,已經為他打下不錯的基礎,進入到小學更是可以放手讓孩子從自己選擇中獲取意志獨立的好時機。
在艾瑞克森社會心理發展八階段中,六到十二歲的小學階段正是發展出「勤勉進取」的時機。
若在這階段沒有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才能與生產力,很有可能就會出現自卑的危機。孩子必須在這個階段拓展對社會、對世界的真實了解,否則很容易感到無力,甚至只想宅在家中,找不到自我的價值。
請善用小學課後的時間。坊間已經有許多有組織的共學團體出現,讓孩子能在課後老師的帶領之下去探索世界,這遠比關在室內反覆書寫、練習題目來得更能幫助孩子。
現代的資訊流通迅速,所有的知識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答案,但孩子若沒有正確判斷甚至選擇的能力時,這些知識不但對他們沒有幫助,更可能有負面的效果,這也是我們所謂的「數位閱讀素養」的重要性。
唯有讓孩子進入到真實的世界去體驗、去探索、去犯錯,才能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並培養出做正確判斷的能力;也唯有真實世界才能引領孩子們邁向獨立與成熟,而非課本的死知識,更不是網路上似是而非的訊息。
【實用撇步123】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可以怎麼做?
1.平靜以對,陳述事實。
2.陪伴善後,讓孩子處理他能力可及的後果,但絕不可代勞全包。
3.不要有激烈的情緒化反應,但也請不要過度擔心孩子的自尊受損。
4.停止事後諸葛,相信孩子已經從負責善後中學習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