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孩子的耐挫力,比什麼都重要

父母也需要鍛練韌性

當父母替孩子擋下困難、代為解決問題時,孩子反而會認為這是父母不信任自己的表現。而且若是結果不好,還可能把責任怪到父母身上。他們會擔心讓父母失望,而整天惴惴不安,進而引起強迫症或憂鬱症。由於沒有自行解決困境的經驗,當遇到父母無力代為解決時,就可能因承受不了而引發憂鬱症,甚至走上絕路。這種打著以愛與熱情之名為孩子著想的行動,實際上卻毀了孩子、毀了親子關係的例子不在少數。

反觀父母若把時間都花在孩子身上,沒有自己的時間,久了也會變得無精打采、倦怠,容易引發憂鬱症。許多太以孩子為重心,弄得自己身心疲憊的父母,經常會在無意識下痛訴自己的犧牲,脫口說出「真是受夠了」「我是怎麼養你的」等違背內心的話。事實上,你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跟奉獻都是你自己的選擇,孩子並沒有拜託你。從根本來論,生育孩子本來就是父母自己的選擇,把孩子捧在手心、奉獻所有也是一樣。像這樣痛斥被孩子拖累,就孩子的立場來看,多少有點委屈吧?!而讓孩子覺得虧欠、有罪惡感,會打擊他們建立自信心,同時也會抑制他們潛在的韌性。

情緒上的傷害並不比體罰造成的傷害小。所以,父母請不要以「為孩子奉獻」之名而失去自我。父母也需要檢測一下自己的韌性,如果不好好照顧自己、穩定韌性,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會影響到孩子的韌性養成。因為孩子是看著父母學習的,父母如何應對困境、調解情緒,都會成為孩子觀察和學習的素材。

也因此,在建立育兒環境時,父母的韌性不容忽視。本書〈PART 2〉討論的耐挫力培養法,除了孩子,也適用於父母。儘管建議最好在奠定發展基礎的幼兒期就培養韌性,但韌性其實是任何年齡層都能培育習得的能力。所以,從現在開始就在孩子面前誠實做自己吧。讓孩子看到父母願意接納困難、找出最適合的方法克服,並在必要時依靠、尋求家人協助等姿態即可。

簡單來說,父母需「懂分寸,知進退」。我們要懂得分辨在孩子的生命中出面跟退場的時機。在因事故造成危機的瞬間,或孩子無法自行解決的巨大逆境中,陪在他的身旁、成為他的力量,並在他機會學習的瞬間退下,才是有智慧的父母。

會念書的關鍵在RQ而非IQ

不少父母一談到教育,就會有過度熱中的現象;孩子才剛滿週歲,就忙著幫他規畫人生,設定好大學、畢業後的出路等。他們將孩子的日常以小時、分鐘切割,替孩子計畫、做決定。

在孩子還小時,父母的地位高、影響力大。因此,當父母替孩子計畫他們可能喜歡的東西,或提供喜歡的教材或教育課程時,孩子通常會跟著做。但你能幫他們這樣計畫、輔助到什麼時候?

父母的努力可在短時間內提升孩子的成績。但等到孩子進入國高中後,就可能出現倦怠。如果過度著重在教育而缺乏親密溝通,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與孩子越趨疏遠。

如此成長的孩子,即使進入大學,也會因為沒有自己做計畫跟下決定的經驗,導致不清楚自己喜歡、擅長的事物,遇到困難時也不知如何應付。若無法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就容易陷入自卑感之中。父母為了孩子的成功而不懈努力,最後反而造成了傷害。如果可以把這份努力投注在培養韌性上,不論是父母或孩子,除了感到幸福之外,也一定會得到更好的成績。

會念書的孩子的共同點

很多人會認為,孩子很會讀書多半是因為頭腦好的關係。但並非會背誦、理解力好等學習能力強就很會念書,其中也需具備能在念書過程中克服各種困難的能力。

念書是一種帶著好奇心找出未知事物的過程。你需要持續探索未解難題的毅力,以及希望發展的上進心,並且也需要在未達理想時不輕易覺得受挫,而將其視為經驗,並持續努力發展的正向態度。此外,還必須戰勝被分數、等級、學分等評價的壓迫感。即使有時結果與努力不成正比,或可能在考試中出錯,都必須在克服挫折感之後重新站起來。

各位有聽過逆境商數(AQ,Adversity Quotient)嗎?這有點類似眾人普遍知道的智商(IQ,Intelligent Quotient),不過它指的是在遇到困難時克服並應對的能力。逆境商數有時也稱作韌性商數(RQ,Resilience Quotient)。進行韌性相關研究的學者主要會使用 AQ 或 RQ 表示,而在積極性、適應性、持續性、自我調節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人際關係能力等要素當中,每位學者認為何者更重要的見解都有些許不同,卻一致同意這些都是韌性的基本資質,而這些資質可用來測定從壓力或困難中重新振作的耐挫力。

韌性商數高的孩子除了會念書之外,也能在其他領域獲得成功。無論哪個行業,只要觀察該領域的成功者的生活,就會發現他們都是善於克服逆境的佼佼者。例如,撐過默默無名時期的著名演員、克服受傷或低潮期迎向巔峰的運動選手、將事業失敗視為墊腳石而實現創新成就的領導人……這類不放棄並持續前進,最終獲得成功的人,都擁有堅強的耐挫力。

我在美國大學深造時就實際感受到這一點,同輩中較優秀的人,韌性商數檢測項目幾乎每一項都在 4∼5 分之間,RQ 商數合計超過 80 分以上。這些人充滿好奇心、喜歡學習新事物,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此外,在意識到需要幫忙時,也懂得向朋友或其他成年人求助。若是遇到困難,他們也不會馬上放棄或挫折沮喪,而是不斷地嘗試解決問題。

我在哈佛就學期間,系上的同學多半都是這樣的—他們有著強烈的進步欲望,對每件事情都抱持躍躍欲試的態度、選讀哈佛的目的性十分明確、非常有自信且對自我的認知高,同時也懂得尊重他人的想法。如果在課堂上辯論,偶爾會有同學講出一些不合邏輯的話,但就算這樣也沒有人會輕視對方意見或一味嘲笑。他們反而會深入詢問,了解對方的立場,甚至有時候因為太專注聆聽而導致課程跟著延長。

哈佛的學生多半如前述,RQ 高、耐挫力強。要跟聚集全世界最優秀學生的哈佛大學生一起學習,如果沒有這樣的耐挫力,恐怕很難生存下去。所以,如果檢測發現孩子的韌性商數不高,與其厲聲威嚇他去念書,不如先讓他做些能夠提高耐挫力的相關練習。

此外,會念書但韌性商數低的孩子,也難保在進入大學或社會後,仍能保有不怕挫折、高度進取的學習態度。父母必須把目標放遠一點,預設隨時有動搖的危機,在奠定發展基礎的幼兒期就培養和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具體的方法將在〈第7章〉說明,從中可以學到如何增強孩子耐挫力,養成好的讀書習慣、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等。

教孩子百折不挫,比陪他療癒創傷更容易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耐挫力,也就是面對逆境的潛在能力。好比剛出生的嬰兒在心理不安或肚子餓時,會吸吮自己的手指來安撫情緒,或是陷入悲傷時,經過一段時間後會慢慢緩解……這些都是人類共有的本能。

也就是說,人人都有耐挫力,差別只在於能夠忍受的程度或性質不同。

請想像一下,在你眼前有個水晶碗和一個不鏽鋼碗。水晶碗看起來非常精緻美麗,卻可能一敲就碎,必須小心對待。你平常細心地收藏著,只在特別的日子或有客人來時拿來用,而且只會盛裝悉心挑選的食物。相反的,不鏽鋼碗摔不破,被撞凹了也能掰回來,所以經常利用,尤其適合給孩童使用,而且能盛裝各式各樣的飲食菜色。

我們必須幫孩子培養如不鏽鋼般的堅強韌性,而非一碰就碎的水晶碗,而這取決於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對待方式。如果對待孩子像水晶一樣,總是小心翼翼只讓他們經歷輕鬆美好,孩子就會像水晶碗那般脆弱。這樣的玻璃心、不耐挫折,容易遇到一點小事就崩潰。相反的,若能讓孩子自在地面對各種體驗,他自然能培養出如不鏽鋼般堅毅的韌性。父母就算知道孩子正面對可能失敗的挑戰,也不要太急著幫他減輕負擔,而要讓他獨力去面對,才有機會養成鋼鐵般的意志。

孩童的人生歷練不足,與大人相比勢必韌性較弱。然而,即便是 5 歲的孩子,也可能在所經驗的短短年歲中遭遇困難或失敗,而這就是一個訓練韌性必經的過程。孩子隨著成長會遇到更多不同的難關和挫折,當他克服後再奮起的同時,也就一併養成更為強大且堅實的韌性。

美國改革家暨人權運動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曾說:

「養育堅強的孩子比療癒受創的成人來得容易。」

為了讓孩子變得堅強,請父母一定要讓他有機會自行體驗各式各樣的經歷。

盛裝的經驗越多元,你的容器就越堅固

韌性會受到某些天生性格影響,這點可能連父母也束手無策,也因此如何藉助生活經驗培養出韌性就更顯重要了。許多研究證實,環境因素會對孩子的發展造成影響,父母可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教導他不逃避、不放棄,並引導他試著想出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藉此培養韌性。每個孩子因為出身不同,起跑點自然不一樣,卻可根據後天的成長和培養擴展自我的能力。所以,經歷尚淺的孩子會受父母的影響而形塑出易碎或耐用的容器,而且容量和盛裝的東西也會隨父母的教養而有不同。

當然,沒有父母會忍心看著孩子受苦,總想著給孩子最好的,甚至會代為解決問題,對待孩子如水晶般無比寵溺。但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使其獨立。所以,如果希望你的孩子長成獨立又堅強的大人,就要促使他們有足夠的韌性去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讓他們能自力形塑出盛裝各種經驗的不鏽鋼碗。

學騎馬時會先學習墜馬的方式、訓練花式溜冰會先教如何摔倒卻不受傷、教練滑雪時也是先教跌倒後如何再站起來。這都是因為你必須知道摔倒、重新站起來的方法後,才能繼續向前邁進。同樣的,若孩子在未經各種體驗,學習調整自己的情緒或行為的情況下長成大人,就無從得知從中脫困的方法,甚至容易遇到更大的挫折時,掉進無盡的深淵之中。

因此,必須趁孩子還在父母的羽翼下,讓他們嘗試跌倒後重新站起來的方法。父母必須幫助孩子經歷各式體驗,並從中充分養成應對的能力。只是有一點需注意。請避免為了讓孩子養成堅毅的韌性,而一次在他的容器裡盛裝過多的經驗。你必須考量孩子能承受的程度,一點一點地從小難關開始訓練。年幼孩子的承擔力較弱,韌性和耐挫力有待養成,若是讓他體驗對他來說過大的難題或挫折,孩子無法承受下自然無法培養渴望挑戰的熱情。

例如,從沒離開過媽媽身邊的幼童,在沒有心理準備的狀況下,突然被帶離媽媽身邊,到陌生的場所和陌生人共處一天,他一定會大感挫折,不知如何應對。因此,有效的訓練法是要事先告知並讓他做好心理準備,與媽媽分離的時間要從 30 分鐘開始,慢慢延長到 1 小時、2 小時,這樣孩子才比較能面對,過程也會更為順暢。

又比方說,要求一個不熟悉數字的孩子不斷解題,或要一個未滿 5 歲的小孩坐著不停寫字 1 小時,這麼做都只會讓他們直接放棄念書。因此必須在父母可控管的情況下,將練習量調整為孩子可承受的範圍,提供他們各種經驗,循序漸進地重複經歷適當的困難或挫折,孩子自然會透過一次次的經歷學會解除困境的方法,並且養成足夠的韌性,把自己的容器擴展得更為巨大堅固。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