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父母越完美,孩子越痛苦?:化擔憂為信任的教養之道
三大風險是「干涉、矛盾、溺愛」
有一天我去參加一場親子活動,聽到一位負責木工體驗區的女性在向主辦方求助,就好奇湊過去聽。
「孩子們有點怪怪的欸。」
這位已經連續好幾年參加這場活動的女性表示,「大概從四、五年前開始,孩子們就不會自己主動做手工藝了」。
鋪在地板上的大塑膠布上,各種形狀的木塊堆得像小山一樣。在這裡孩子們可以任意用白膠黏貼這些木塊、做出自己喜歡的樣子,完全就是個可以雀躍玩耍的體驗區。這一區的宗旨就是放任孩子自由玩耍,「家長只需要在遠處默默關注即可」。在這裡可以看到孩子興奮地衝進去,一股腦兒開始做手工藝的模樣。
但是,現在狀況就跟那位女性說的一樣,孩子們漸漸變得「不知所措」;而就像是呼應這個變化似地,緊跟在孩子身邊不走的家長則是異常醒目,結果變成家長要指導不知所措的孩子做出木工作品。
「你看,那個圓木片要黏在這個凸出來的角上喔。不是,不是那個,要拿旁邊那個。對,把它們黏起來不就好了嗎?」
就像這樣,家長會一直下指令,然後孩子乖乖地照著做。
以前的孩子會不停地黏貼木塊,不知不覺就做出了比自己還要高的巨大作品,於是大叫著「帶不回家啦~!」這種有趣的場面還滿常見的。
「可是,最近再也沒有發生過這種情形了。不曉得是不是大人覺得帶著作品搭電車很丟臉、家裡沒地方放什麼的,考慮太多的關係。」
負責這個體驗區的女性似乎感到很惋惜。
其實,這是二○一六年的事了。之後我也沒有聽說孩子們又開始會衝進去玩。這位女性和已經研究親子議題三十多年的我,都是長時間持續縱向觀察孩子的模樣,所以才能清楚看出「小孩的樣子越來越奇怪」。
相較之下,目前正在育兒的父母,眼中看見的只有與自家小孩相同年齡層的孩童,也就是採取橫向的觀察,所以才會覺得「大家不都是這樣做嗎」,而不會在意那麼多。
這位女性在六年前說「孩子從四、五年前就不會動手做工藝」,代表至少從十年前就已經有明顯的變化了。
這種現象很可怕,必須提高警覺。我在思考該怎麼辦時,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應當從大人,也就是從父母開始矯正。
在大人的關注下讓孩子任意闖蕩,孩子才能獨立思考並行動。而孩子偶爾會犯錯被罵、遭遇可怕的事、出醜丟臉,這些經驗會留在記憶裡,讓他們知道「以前做錯過,所以這次換個方式做」,進而學會修正。孩子會在反覆試錯的過程中成長,並且在腦內建立「嚇阻力」。
然而,許多父母卻無法放任自己的孩子去闖蕩,不僅沒有為孩子培養出獨立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主體性,甚至還全部剝奪。我一直對這個現象感到非常疑惑,後來決定調查這些父母內在的問題。
在我參加那場親子活動後的隔年二○一七年,我任教的文教大學教育學部的兩名學生從「父母的自我評價」和「孩子對父母的客觀評價」這兩個角度,開始調查父母的養育態度。這項心理檢查(TK式診斷新親子關係檢查)在五個領域中分成十個項目,我看到第一次的調查結果圖表後,忍不住驚呼出聲。
「哇,果然整個凹進去了呢~」
.父母對孩子採取否定態度的「不滿」「譴責」
.父母對孩子有控制欲的「嚴格」「期待」
.父母多管閒事、過度保護的「干涉」「擔憂」
.父母服從孩子的「溺愛」「順從」
.父母對孩子的教誨違背實際行為的「矛盾」「不一」
檢查的平均值如19頁的十角形圖表所示,數字越低,代表育兒方式的問題越大。在50百分位數(統計學的代表數值)以上屬於安全範圍,代表這種育兒方法沒有問題;20~50百分位數屬於中間值;20百分位數以下屬於危險範圍,需要評估改善育兒方法。
仔細看這張圖表,會發現「干涉、矛盾、溺愛」這三項都凹了進去。雖然協助調查的親子只有六組,不過這三項都特別低、瀕臨危險範圍。
前面提過,「干涉」是指過度插嘴介入、多管閒事;「矛盾」是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感到矛盾。最後的「溺愛」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太過嬌慣、寵愛孩子。
這些就是育兒的三大問題,這個結果符合我一直以來的感受。包含協助這項調查的親子在內,這些要素也常出現在來醫院看診的親子身上。而協助調查的親子經過專業的輔導以後,所有數值都明顯改善了。詳情會在後面的章節敘述。
這麼一想,在木工工藝區裡指導孩子「你看,要黏在那個凸出的角上」的母親,也有一樣的問題。儘管孩子參加的是要隨意玩耍的活動,母親卻不斷地插嘴干涉。家長對孩子的愛非常深切,只是示愛的方向和方法有點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