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厭世古文偵探【作者親簽+考試有如神助「眾謎皆釋。」2B鉛筆組】:學測試題充滿懸疑,推理才能拿下滿級

 【第1章 現場的調查】

*調查指南*

偵探這樣做

當偵探抵達犯罪現場,首要任務是觀察並蒐集所有可見的證據,以建立案情的基本輪廓。這些證據可能來自現場物品、目擊者證詞或環境特徵,能幫助還原事件發生的脈絡,為後續推理提供基礎。

學生這樣做

當學生面對考題時,首要任務是閱讀並提取所有明確的文本資訊,以建立對文章內容的基本理解。這些資訊可能來自關鍵句、上下文線索或標題與段落結構,能幫助還原文章的主要脈絡,為後續的作答與分析提供基礎。

閱讀重點

‧鎖定關鍵細節──精確篩選文本中明確陳述的資訊,注意關鍵詞、數據、事件、人物等核心要素。

‧確保資訊精準──嚴格對照文本內容,確認所提取的資訊與原文相符,避免因語境誤解、字詞錯讀或過度推理而影響判斷。

‧構築文本框架──整合零散細節,還原文本的整體脈絡與邏輯關聯,判斷事件發展、觀點推進或概念層次,確保理解完整且符合文章主旨。

問題類型

‧辨識關鍵細節(5W1H)──這類題目會期待學生找出文章中的基本資訊,包括誰(Who)、什麼(What)、哪裡(Where)、何時(When)、為什麼(Why)、如何做(How)。記住,這些資訊都在文章的細節中,不用過度「腦補」。你只需要花時間仔細觀察,便能得到答案。

‧提取明確事實──這類題目通常會列出幾個選項,請你判斷哪些是文章有明確說明的,正確答案一定要與文章的內容相符合,排除沒有被文章所支持的推論。

‧主旨與證據匹配──這篇文章重點是什麼?哪一段話、哪一個細節證明這個重點?解決這類型題目,得看出作者如何安排自己的論點,並且找出「支持主旨」的關鍵句。

〈得到自由的方法〉

#109學年度 #莊周 #山木

今天,莊子帶著學生到山上校外教學,看見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旁邊站著幾位伐伐伐木工(好啦!老人的電玩哏),完全沒有想對這棵大樹做點什麼的意思。

莊子好奇心大作,按道理應該開始砍樹才對,怎麼就只是這樣靜靜看著這棵大樹呢? 伐伐伐木工說:「這樹沒用啦!」聽完回答,莊子得出一個結論:「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因為沒用,所以可以活下去。

校外教學結束,莊子一行人從山林深處離開,當晚借住在老朋友家中,老朋友見到莊子很高興,便吩咐童僕殺掉原本飼養的兩隻雁──此處的「雁」指的應當是「家鵝」。童僕大概年紀太小,不知道該殺會叫的,還是殺不會叫的,於是便向主人提出了疑問。

「殺不會叫的。」主人想了一下之後,如此說道。

隔天,學生對昨日觀察到的事情感到困惑:山中那棵大樹因為沒有用而能活下去,為什麼家中的鵝卻因為沒有用而死亡,兩者似乎存在著矛盾,學生不知道到底該如何以此作為自己未來人生的原則:「老師,你會怎麼做?」

莊子笑了,似乎覺得學生問了一個不錯的問題,他回答:「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表示如果是自己面對這樣的處境,會決定活在有用和沒有用之間。

這大概是句玩笑話,畢竟聽起來有回答跟沒回答一樣,莊子補充解釋,你若只是在有用與沒有用之間擺盪,那依舊會被限制在一個範圍之中,無法真正擺脫世俗的枷鎖。

接下來,才是莊子真正想說的生命法則:接受事情本來的變化,並且遊走在變化之中。

你將不會感受到讚譽與毀謗,外在評價不會影響你的價值,可以成為龍,也可以成為蛇,成功、卓越、失敗、卑賤都不重要──超越有用與沒有用,那你就是自由的。

若是為了滿足外界的標準而選擇有用,那麼我們的一切努力,不過是填滿別人的期望清單,最終換來的則是疲憊的身軀和空洞的內心。

當我們試圖從這種競爭的體系中抽身,卻又往往難以擺脫那根深蒂固的焦慮:我是不是就此被社會淘汰了?即便喘息片刻,無形的壓力依然緊緊相隨。

或許真正的解脫,不在於選擇「有用」或「沒有用」,而是澈底拒絕被標籤劃定人生價值的方式。

──不要為人生貼上標籤,那將限制你對自己的想像。

-----------------------------------------------------------------------------------

以下兩題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題1與題2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莊子.山木》)

1.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所欲表達觀點的是:

(A)與時俱化,不拘執於為龍或為蛇的價值思考
(B)死生有命,富貴亦身外之物,毋須為此傷神
(C)天生我材必有用,自當逍遙浮遊於大化之間
(D)世人囿於俗見,渾然不知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2.下列文句,最符合上文中「道德」意涵的是:

(A)順任自然,虛靜無為
(B)居仁由義,存理去欲
(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D)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答案:1.(A)2.(A)

真相揭曉

1:主旨與證據匹配

選項A中的「與時俱化」意指隨著環境與時勢的變遷,靈活調整自身的思考與行動,而不拘泥於固定的價值觀。其中「龍」與「蛇」作為譬喻,象徵變化與適應—如同海綿寶寶能夠伸縮自如,因應不同情境靈活調整自己,而非執著於單一角色或標準。選項C提到的「逍遙」是莊子學說的核心概念,意味著自由自在、不受外在束縛,與道家所追求的精神超脫密切相關。「大化」則指生命過程中的重要變化或宇宙萬物的自然運行,展現莊子對於個體與天地變化的哲學思考。選項D中的「囿」字,原指有圍牆的園林,後來引申為「拘束、局限」,在這裡用來形容世人受制於世俗的價值框架,難以跳脫既定觀念的束縛,值得注意。

2:提取明確事實

選項A的「虛靜無為」源自道家思想,指的是克制欲念、心神寧靜、順應自然、不強行干預。這一概念後來引申為「不以人力勉強作為」,以一種歸零的心態面對世界,讓行動更加從容不迫。選項B的「居仁由義」則出自儒家經典《孟子》,其含義為內心懷有仁愛之德,行事則遵循義理,展現儒家對於道德修養與人際關係的重視。選項C的「道之以德」在字面上較難理解,這裡的「道」通「導」,意為引導、指引,即以德行來引領民眾,使之趨於善,反映出儒家推崇道德感召力的政治理念。

〈信任的標準:該看內心,還是看行為?〉

#114學年度 #魏禧 #魏叔子日錄

動機重要?還是行為重要?在人類的心理和決策研究中,兩者之間的關係一直存在爭議,行為是我們可以明確觀察的外顯狀態,動機則是驅使這些行動的內在力量。

關於這個問題,晚明的魏禧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先將人們區分成兩種類型:小人與君子。認為「論小人者,必論其心」,因為那些小人平常看起來好像做了許多好事,但他們的動機向來不夠純正,所有良善的行為背後必定有邪惡的圖謀,如果只看行為而忽略動機,便難以判斷這一個人真正的品格修養;至於「論君子者,又不當徒論其心」,主張君子則應該被檢視行為,而不是光討論他的動機。為何君子和小人會有這樣的差異?魏禧強調,一個人心地再好,做錯了事,在道德上仍舊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

這涉及了魏禧對不同群體的期望與道德評價。被視為擁有正面人格特質的君子,他更關注這些人是否符合正確的行為規範;而對於被視為擁有負面人格特質的小人,則懷疑其內心的想法是否即將危害公共秩序。換句話說,魏禧沒有確認動機和行為哪一個重要,而是依照不同的人格特質,做出「預防」與「鼓勵」的判斷。

「小心壞人,成就好人。」魏禧大概會如是說。

社會透過「論小人以心」來防範潛在的危害,確保信任機制不被破壞;同時透過「論君子以事」來達成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以維護良好秩序。

不過,就某方面來說,人性是一把鑰匙,可以打開通往天堂的大門,同時也可以開啟連結地獄的道路,我們難以辨識眼前的鑰匙到底是屬於天堂,抑或是地獄,也不會有任何說明書,告訴你該怎麼做出正確的判斷。

魏禧宣稱,掌握了鑰匙的最佳使用方式,才能進一步確保社會的穩定運行,讓小人沒有攻擊他人的機會,並且讓君子從錯誤中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人。但真的有辦法辨識複雜的人性嗎?甚至在日常生活裡,我們可能更關心這個人的行為會對自己產生什麼影響,而非深究他內心的動機究竟是善是惡。

魏禧試圖找到人生的原則,在他的《日錄》裡可以很常看到這樣的痕跡;但想要切割出完整的道德方塊是不可能的,人們的價值觀與行動並不總是整齊劃一,甚至經常充滿矛盾、衝突,以及無法預測的決定。

畢竟,我們更容易看到行為的直接後果,卻難以洞察一個人真正的想法。當對方向我們表現出善意的舉動時,我們或許會選擇信任;反之,當眼前的行為對我們造成傷害,即便他聲稱自己「沒有惡意」或「不是故意」,我們仍可能無法接受這種說法。

事實上,我們比較願意根據自己的動機來評判自己,但根據他人的行為來評判他人。

──只有超級英雄漫畫才會告訴你,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

以下兩題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題1和題2

論小人者,必論其心。小人庸多善事,其心未有無所為而為者。若徒論外事人品真偽,學術邪正,幾不可辨矣。論君子者,又不當徒論其心,心雖純正,而行事偶失,亦即是過。故論小人以心者,所以防閑小人之法;論君子以事者,所以造就君子之方。(魏禧《魏叔子日錄》)

題1.關於「君子行事」,下列最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A)縱有疏失也不易察覺
(B)必然具有良善的動機
(C)經常招致小人的詆毀
(D)能引領世風正向發展 

題2.依據上文,「論小人者,必論其心」旨在告訴讀者:

(A)小人也有心存善念的可能
(B)不可被小人的作為所蒙蔽
(C)小人無目標的行事易壞事
(D)必須致力讓小人改邪歸正 

答案:1.(B)2.(B)

真相揭曉

題1:提取明確事實

選項B為正確答案,但「必然」這個詞過於絕對,可能會讓人猶豫,因為在人性複雜的現實情境中,很難確保所有君子都「必然」具有良善的動機。雖然「必然」一詞稍顯絕對,但在魏禧的價值觀體系中,這仍是符合文本邏輯的推論。

題2:提取明確事實

承上,文章中的「心」對應於現代語言中的「動機」,而「事」則指「行為」。根據魏禧的觀點,小人應從動機加以防範,而君子則應從行為加以評估,但選項B「不可被小人的作為所蒙蔽」並不能直接說明「論小人者,必論其心」,須再從文章中「小人庸多善事,其心未有無所為而為者」判斷,進而確認此為正確答案。

〈你得知道該往哪裡走〉

#110學年度 #戰國策 #南轅北轍

戰國時,魏國安釐王計畫攻打趙國首都邯鄲,大臣季梁認為這是一個很糟糕的主意,果斷中止了原定的旅程,半路折返回魏國。

季梁之所以反對這項計畫,大概是魏國與趙國關係並不差,還曾經一起攻打韓國;而安釐王的異母弟弟信陵君也與趙國有十分密切的往來──雖然這對兄弟彼此毫無信任基礎,互相認為對方另有所圖,終其一生都在明處與暗處之間爭鋒相對。

急忙返國的季梁,衣服皺巴巴的來不及整理,頭上還沾上不少路上的沙塵,可見他非常擔心目前的魏國狀況。

季梁為了說服安釐王,便以自己在路上見到的一位怪人做例子,此例子編造的機率很高,但有達到連結生活情境以引起動機的作用。

季梁說,自己看見一個怪人在大路上,正駕車往北方前進,而奇怪的地方在於──那人要到南方的楚國。

這不免令人感到疑惑:目的地在南方,往北走幹什麼?

如同你想要強壯結實的身體,但你為什麼在吃洋芋片?你想要考高分,但你為什麼把時間都花費在滑手機看短影片?

回到季梁與怪人的對話。怪人解釋:「我的馬跑很快!」

季梁提醒:「很快,但你走錯方向了。」

「我的旅費很多!」

季梁不可置信:「很多,但你走錯方向了。」

「我的司機很厲害!」

已經無力反駁的季梁,在此做出一個結論,認為很快的馬、很多的旅費、很厲害的司機,三者確實是不錯的旅行條件,但在方向錯誤的前提下,這樣的旅行條件反倒讓人加速遠離目的地。

同樣的,今天你安釐王有成為霸王的目標,也想取得天下人的敬仰與崇奉,但你想倚仗國家的強大軍事力量,占領趙國的首都,打算以此得到更多的土地與名聲,顯然是弄錯了方法。類似的舉動越多,距離成為霸王的目標越遠;正如同往楚國的道路不在北方,稱霸天下的途徑也不在於侵略與征戰。

總之,對一個國家來說,每當統治者產生吞併他人土地的欲望時,便是朝著錯誤方向踏出一步。

幸好你可以記住這件事,即使你偏離了正確的道路,隨時都可以回頭重新開始。不論你走了多遠,重新設定方向和調整的機會永遠存在。持續地檢視自己的腳步是否仍在正確的道路上,絕對沒有浪費時間,此是累積智慧與經驗的過程。正是透過這些微小而謹慎的檢查,真正的進步才得以實現。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有能力改變人們的方向,拜託先確定他們真的走錯了。

──如果走錯方向,速度毫無意義。

-----------------------------------------------------------------------------------

以下兩題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題1和題2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戰國策》)

1.上文特意描繪季梁往見魏王時「衣焦不申,頭塵不去」的形象,主要在凸顯:

(A)個性率真,不重外貌衣著
(B)君臣親密,不拘繁文縟節
(C)事態緊急,不暇梳洗更衣
(D)旅途艱辛,不辭跋山涉水 

2.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所欲表達觀點的是:

(A)前車之鑑,可以為師
(B)欲速不達,弄巧成拙
(C)緣木求魚,徒勞無功
(D)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答案:1.(C)2.(C)

真相揭曉

1:辨識關鍵細節(5W1H

與其說是翻譯「衣焦不申,頭塵不去」的意思,不如說是希望你注意到「中道而反」。為何季梁中途折返?根據前文,發現原因是「魏王欲攻邯鄲」,所以可以推知季梁對此事有意見,才會取消原本行程;而從後文的對話中,確認季梁目的是阻止魏王的決定。

2:主旨與證據匹配

這題討厭的是引號裡面再夾引號,閱讀起來十分吃力,但其實也只是季梁在轉述自己和路人的對話,能夠分辨其中的『』各自是誰在說話,便能還原經過。此外,季梁也為這次對話做出心得總結,以此來對照魏王決策上的錯誤。通常啦!不敢說絕對,如果是對話型的敘述結構,重點都在最後一句話;若是後面還有補充說明,也會是全文的重點。

此外,有些人不是看不懂題目中的故事,而是看不懂選項,那麼該做的就是擴充自己的成語知識,而這只能仰賴記憶了。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