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正是時候讀叔本華【韓國2024上半年總冠軍】:平息內在的風暴,別浪費生命向外炫耀

06 過得幸福,就是承受痛苦:幸福

「一件痛苦足以抗衡十件的快樂。」

痛苦的力量比快樂的力量還要強大。根據叔本華的理論,這是因為所有快樂和幸福都帶有消極的性質,而痛苦則具積極性。人類可能不清楚幸福為何,卻很清楚不幸。所以當擁有財富與名聲時,不太明白它們的價值,等到失去後才知其珍貴。健康也是一樣。我們感受不到健康,但很清楚痛苦的感覺,就算身體出現小傷口,那種痛覺卻叫人無法忽略,會感到不舒服。即使我們感受不到擁有健康的胃是什麼感覺,但當胃出現發炎症狀時,肯定會感受到痛苦;我們知道蛀牙的痛苦,但卻無法感受到其他牙齒的健康。

韓國俗話說:「在的時候沒感覺,走了以後才知道。」意思是「走進來的人不顯目,但離開的人,因他而留下的空缺卻非常明顯」。幸福也是同樣道理。真正的幸福是當自己擁有時不明白,等到失去了才知曉。所以比起沉醉在幸福裡,人類更常受不幸的感覺左右。

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

幸福是夢想,痛苦卻是現實。叔本華的幸福論並不是積極追求快樂,而是減少痛苦或抑制匱乏的消極立場。當出現蛀牙,與其注意其他牙齒,應先從治療那顆蛀牙開始著手。

幸福之所以屬於消極性質,是因為那已是滿足匱乏的狀態,所以沒有比抑制匱乏更幸福的可能。相反的,痛苦之所以具積極面,是因為我們總是失去了一直認為理所當然,比如擁有的物品或健康,才感到痛徹心扉、明白它的價值。因此沒有永遠的幸福,有的只是失去後又找回、一瞬間的幸福罷了。

叔本華認為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是人生最大智慧,也是最重要的原則。

「智者不追求快樂,而是追求沒有痛苦的狀態。」

先消除痛苦的根本原因,比尋找快樂更具智慧。當碰上不幸的兩種原因──痛苦和倦怠時,就像亞里斯多德所說,與其追求積極的幸福,不如追求消極的幸福。

快樂與痛苦本身並不存在,而是和人類的想法有關連。有時我們不太能感受到巨大的喜悅,然而總是容易察覺到一丁點痛苦,並且將之長久留在記憶裡。同理,即使所有事情進行順利,只要有一件事出差錯,就很容易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上面,忘卻其他事情。人類對痛苦非常敏感,但又將快樂視為理所當然。

尤其健康更是如此。早上起床時,我們不太能感覺到身體的健康狀態。幾乎沒有人會感謝自己心情愉快、腸胃健康、腳步輕盈。沒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健康與否,等到生病了,才明白健康的重要性。得了胃癌後,才知道腸胃一直以來是多麼努力工作;錢財同樣也是等到失去了方知其價值;人際關係破裂後方知其珍貴。

痛苦的持續程度和強度比快樂要大上許多,所以我們必須致力於減少痛苦,而非追求快樂。別追逐虛幻的享受,要先消除如匱乏、疾病、危險等讓現實痛苦的原因。

絕對能靠近幸福的方法

決定人生是否幸福的真正價值,在於承受痛苦的忍受力。享受世上最大幸福的人,往往是那些有勇氣過著不那麼不幸的生活,默默生活每一天,同時忍受著痛苦的人。評估一個人是否幸福,並非以成功、財富、成就、出人頭地與否做為標準,而是以精神、肉體所承受的痛苦程度。

若你現在不痛苦,就代表你已在享受在這地球上最大的幸福;若不對世界抱以過多期待,不急於得到什麼,就能防止令人頭疼的事情發生。

別追求十種幸福,避開一種痛苦吧!消極幸福論的核心即是將痛苦的原因縮到最小。換句話說,減少痛苦而非積極追求快樂,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尤其就健康而言,預防疾病要比追求快樂再重要不過了。

想想四十歲以後的首要之務為何吧,

不要等到想明白其箇中珍貴時,落得為時已晚的下場。 

25.幸福時刻太短暫|滿足|

「幸福是由匱乏到滿足的『快速移轉』」

人覺得幸福短暫,而痛苦長久,是因幸福感覺像做了極短的夢,而痛苦卻像現實一樣。有份調查結果表示,假設韓國人壽命有八十年,那人生中露出笑容的時間僅有一個月,而一天之中笑的時間只有九十秒,彷彿證實前述所說。相反的,調查指出一天之中我們擔心煩惱的時間為三小時,一輩子有十年都處於擔心的狀態。

最近根據腦部科學研究顯示,人類一輩子大抵笑五十萬次以上。通常年紀越小,越常笑,年紀越大,笑的頻率減少。五十萬次聽起來好像非常多,但如果以一輩子來看,我們露出笑容的時間可說是非常少。

為何笑容越來越少?可能是因為不太清楚幸福的感覺,也可能是因類似腦部衰退等生理學方面的退化,也可能是受社會環境造成影響。

幸福總是過去式

叔本華說,很多時候由匱乏轉移到滿足的「短暫時刻」,就是幸福。因為匱乏感對人類而言是痛苦,而滿足到過頭了,就容易被倦怠、無聊的感覺困住。幸福可說是介於這兩者之間,短暫的滿足時刻。

我們享受幸福的時刻好比一剎那,稍縱即逝。正因沒有永恆又持續的幸福,才能滿足於微小的幸福感。幸福不在遙遠高大的地方,它鄰近於日常。

幸福是當感受到匱乏被填補時,很主觀的滿足感。叔本華認為自匱乏時感受的不愉快,到感覺滿足的快感變化過程是「快速履行」。由於滿足形成的時間過於短暫,使幸福與不幸的差距比預期要小。人類之所以不幸,是來自多種匱乏,倘若那些匱乏某天被滿足,雖可能轉變為幸福,但持續時間實在太短暫。因此很多時候我們無法認知那是幸福,就此錯過。

世上不可能存在永遠的幸福。所有的快樂純粹來自於消除匱乏,脫離緊張狀態,故不會持續太久。回顧我們感覺幸福的時刻,像成功、成就、錄取等,可知幸福時刻十分短暫。考過高難度的考試,那份喜悅並不會維持好幾個月。站在人生大框架上看,大部分幸福來自於小事情。用餐的第一口,初次見到某人時的悸動,第一次上班等,這些事情填滿我們的匱乏,轉變到滿足階段時,這時最為幸福。幸福很快被人遺忘,因為另一個匱乏正在等待我們。我們無法得知未來會經歷哪些事,必須忍耐未知的痛苦過日子,因此不要去盼望太大的幸福。

適合自己的幸福

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的「小確幸」一詞曾經流行好一陣子。小確幸出自於他的隨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是「小而確實的幸福」縮寫。指的是像親手剝剛出爐的麵包吃下肚時,或看見抽屜裡塞滿了疊整齊捲好的乾淨內褲時一樣,能在繁忙日常中感受到的微小喜悅。是雖然渺小,但確實可以實現的幸福,或追求那種幸福的人生哲學。小而確實的幸福取自於微小的滿足,因此短暫的幸福自然是微小的。

吃得少讓身體健康,暴飲暴食則有害健康,在「幸福是微不足道」裡尋找,才能享受小而短暫的幸褔。因幸福總是去得如此快。無論時間或青春,所有事物皆是短暫停留後離去,所以我們必須懂得滿足於微小的快樂。如同一杯解渴的咖啡能讓我們真正幸福。我們須感謝短暫的會面、緣分帶來的微小喜悅。難以承受的巨大幸福、滿足會帶來枯燥乏味,讓人想尋找新事物。

四十歲是開始充分理解人生痛苦的年紀。某種程度站穩社會地位,也備受認可,人際關係的幅度也增廣了,也可能結婚生子了。有了成就,也有了更多責任,有更多痛苦。四十歲必須整體檢視自己的人生,要思考人生的起始和結束,樹立自己的計畫。

錄取、成就、成功、青春、時間都是剎那,

好好捕捉那個瞬間吧!

時間和幸福不停流轉。

 

28 擁有多少不重要:錢

「錢就像海水一樣,越喝越渴。」

要賺多少錢才會幸福?這個底線很難決定。很難提出一個和年薪、財產、住宅之類相關的絕對標準,因為每個人為了幸福所需的財富欲望皆不同,這是一個相對問題。不貪財的人只要不貧困,就能過上滿足的生活;即使一個人家財萬貫,若他不能滿足,一直渴望著未能擁有的東西,我們也會覺得這個人很可憐。隨著個人欲望和滿足變化的財富,無法成為幸福的絕對條件。對財富的執著越強,無法被滿足的欲望可能更強烈。

出生於富裕家庭,因父親過世後繼承其財產,讓經濟條件算不錯的叔本華比誰都清楚財富的重要性。叔本華將繼承的財產變現,創造了一輩子都不會被金錢奴役的條件。因此許多哲學家為了賺錢授課的同時,叔本華一輩子都不用擔心金錢,只埋頭於研究哲學。他是真正的有錢人,比任何人更了解金錢的價值。

叔本華獲得父親公司股票繼承,靠著這些收入過簡樸生活,但他其實也算了解金融界。他投資的某間公司破產時,其他股東同意接受七〇%退款,但叔本華卻堅持到拿到全額退款。財富根據誰擁有和管理,存在著很大差異。叔本華還說,許多人錯誤地認為擁有巨大財富才是人生的最終目的。

幸福的有錢人,不幸的有錢人

只要明白財富原本並不是人類的所有物,還有可能因為運氣因素而變少的事實,就會減少對財富的欲望或執著。減少對財富的渴望,就不會再感到痛苦了,也就是說,如果減少對財富的執著,幸福感就會增加。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就算失去錢財,也不會花太多時間重新尋回幸福感。

對財富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管理方式。出生於富裕家庭的人認為財富就像空氣,不可或缺,他們會顧好財富,如同守護自己性命一樣,這些人能享受經濟獨立,不工作也能生活下去的特權。對真正的有錢人而言,財富並非用來享受或浪費。

若是獲得遺產,則可以享受自身的才能所帶來的創造性人生。像叔本華這樣的人,就可以不用擔心錢的問題,一輩子做研究。但也有相反的不幸例子。即使獲得許多遺產卻什麼都不做的人,整天游手好閒,沒有素養或知識,對心靈方面活動也不感興趣,很容易為了撫平有錢人的痛苦──無聊,而大把大把地花錢,最後落得窮困落魄地步。此外,擁有過多財富的人之中,也有人為了守護那些財產,成天擔心憂慮,這樣的有錢人是不幸的。

錢可以滿足人類各式各樣的欲望,這是幸福的相對性條件。然而已經擁有許多財富,卻因為對財務的執著,而拼命工作的人則被困在錯誤的視角中。我們有必要明白,對財富的渴望是絕對無法被填滿的。

和財產或財富的價值相比,知性素養更有價值。因為即使金錢填滿了口袋,但腦袋空空,也無法幸福。比起擁有金錢的人,使用的人採取何種態度,會讓金錢的價值改變。像叔本華一樣獲得父母大筆遺產,能無後顧之憂專心研究哲學,就是他所認為的真正有錢人。

如何管錢,比錢的多寡更為重要

許多人越來越執著於財富,人生主要關心的議題是錢,人生目的也在於錢。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金錢本來就扮演重要角色,然而近年來賤民資本主義(譯注:意即喪失職業倫理的資本主義)的潮流變得更為強勢。原因有很多,最主要是因出現投資暴富的傳說,讓許多人因而產生相對剝奪感。「一夕乞丐」的新興用語正代表了此種剝奪感。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越來越多人抱持一步登天的想法,遵從物質萬能主義。

財富並不是壞東西。如同叔本華所強調的,因為自己也受惠於此,過著隨心所欲的生活,所以財富分明是幸福的一項條件。然而真正的有錢人和偽有錢人也一定有所差異。真正的有錢人會將財產盡量用於啟發自己優點之處。獲得經濟、時間上的自由後,他們會將時間投資於培養自己素養之處,而非娛樂、炫耀、消費之類行為。他們藉由閱讀、聽音樂、旅行等活動,尋找美麗事物與自己的意義。

而偽有錢人無法有效運用時間,將錢花在向他人炫耀上,大肆地浪費金錢。叔本華認為真正的有錢人和經濟自由的概念是一脈相通的。真正有錢人正因太明白金錢的價值,反而過著簡樸生活,並認真管理錢財。問題都出自於金錢的奴隸。從貧窮階級突然變有錢,或靠著卑劣手段變成有錢人的人很容易散盡家產。叔本華說:

「無知之人變成有錢人時,他的無知會削減品格。」

真正的有錢人認為財產是災難或不幸的防火牆,並不認為是種享受。一夕致富的人則因不儲蓄又浪費,將賺來的錢統統花光,最後再次變貧窮;靠繼承獲得財產的人會以安全方式管理資本,努力維持富有。他們不像一夕暴富的人一樣浪費,懂得考慮未來,很有經濟觀念,非常清楚財富的珍貴。換句話說,財富就像不可或缺的空氣一般,必須守財如同守護生命一樣慎重且簡樸。

相反的,貧窮過的人認為貧困是很自然的事,許多人偶然有了錢財進帳,就把錢財浪費在享樂上,如果又變窮了,也能像以前沒有財產時一樣勉強餬口。最後過著金錢煩惱好像早已消失了一樣的日子。有錢人致力於保有財產,天生就有財產的人能從困苦中解放,按照自己有創造力的才能過日子。

真正的有錢人是有能力理財的人。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