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 / 3

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贈蘇絢慧手繪能量曼陀羅+七天靜心練習著色頁】

創造你的新自我

第一天──認識自我.人我界線.自我覺察

起初神創造天地。

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

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

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天。

《聖經》〈創世紀〉1:1-3

◎一切的根本:「我是誰」

***

早上醒來,一如往常,沒有什麼特別不同。

今天和昨天、前天,及大前天的模樣,幾乎沒有差別。

依照每天習慣,一起床,就開始忙著動作,趕緊盥洗、換衣、隨口塞進食物,然後吞進幾顆保健食品,趕著出門上班,開始一天的忙碌生活。

然而,今天早上醒來,卻有一些不同的感覺湧上心頭。

說不上來是什麼感覺,就是好希望這一切的生活,可以有些改變。

並不是說有什麼特別不滿意、不愉快的情況發生。只是,自己好像機器一般,每天應付著大小事,不管關不關你的事,這些事都會找上你,要你負責,要你處理。

偶爾,也需要幫人擦擦屁股,處理一些被人推來的狗屁倒灶麻煩事。

日復一日,在每天一樣的循環中,漸漸發現,其實這些必須應付處理的事,都不會有真正結束的一天,只是不斷消耗自己,耗費體力和心力,面對及解決所發生的問題。

一直以來,總是很努力也很認真,想趕上這世界的步調,也想獲得這世界的認同。但三不五時還是聽到別人告訴自己,這裡不夠好,那裡不對。

也總有人會說,該怎麼做才能有效經營人生,或是該如何塑造自己成功形象的道理。

這些話,好似都在告訴自己,離成就的標準、離成功人士的定義,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

今天早上,突然之間,對生命感到好茫然,不確定自己每一天的努力奮鬥,究竟在追求什麼?

到底有沒有成就的一天?

生活中,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好好與自己說話,聽聽自己究竟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而這樣的生活,是自己要的嗎?

那種突然想哭的感覺,沒什麼道理,因為真的說不出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

好像有那麼一剎那,彷彿掉進一個巨大的黑色漩渦。

一切建構出來的生活結構,都被這巨大的黑色漩渦席捲,吸進一個暗不見底的黑洞中,崩滅成混沌,只見眼前巨大的黑暗。

獨自一個人置身在黑暗中,什麼都看不見,一點微光也尋找不到。

這種空洞、空虛的感覺,從黑色巨洞中,像細小的塵埃飄散開來,散布在胸口,竄升至喉嚨,掩住了口鼻,然後從眼角傾洩出淚水⋯⋯

這一刻,終於聽見自己的聲音,聲聲啜泣著。

無助地望著自己的房間,這既熟悉又一如往常的日子,是一點一滴打拚出來的,不懂為什麼心中會有許多說不出的迷惘、疲倦、無力,和淡淡的哀傷?

自己到底是誰?活在這世上,究竟是為什麼?

為什麼生活中有那麼多不明的感受侵擾?

為什麼有那麼多他人不知道的不快樂和沮喪深埋在心中?

這一切,究竟是怎麼了?自己的生活又該如何繼續下去?

***

親愛的,我知道,現在,你成為最令自己感到沮喪的對象。

這個你,讓你覺得陌生,也讓你覺得恐懼,你不知道自己發生什麼情況,失控的感覺卻悄悄襲來。

低落、無望、沮喪、茫然、說不出為什麼的焦慮感,都讓你懷疑,一切看似全在軌道上,卻不確定,這條軌道真的通往你想抵達的地方嗎?

你知道嗎?當你願意停留在內心,感受這些不舒服的感覺時,正是你要蛻變的開始。

你察覺自己的不對勁,也開始對看起來一成不變的生活感到疑惑。而此刻,當你願意給自己機會,聆聽我怎麼說、怎麼回應你,我知道是由於你的內在有多麼想改變,多麼想要真實地活著,可以感受生命的美好。所以,你想要處理、想要解決,想要改變這些莫名的感覺,應許自己一個美好的生命,擁抱美好的日子。

我們都在看似一成不變的每一天中,建構屬於我們的生活世界。我們在時間的推動下,過完白天、晚上,然後一天過去,準備迎向另一天。

我們用「每一天」建築著所有我們生存需要的物質、生活秩序及作息安排。我們將時間切割成一小格一小格,填進事務與計畫,按表操課,把時間塞滿、花盡。

每天早晨,我們以一天的生命能量,應付已安排好的一天,匆匆忙忙,像陀螺似地打轉。應付完一切後,拖著疲倦的身體及虛空耗竭的精神,走進等待我們已久的黑夜。

一切看似平凡不過的日子,卻暗藏著我們身為人的各種煩憂,壓抑著各種情緒。雖然理智總是握有最大的控制權,主控我們的行為,讓我們可以在時間的推動下,成為一個「社會要的人」。然而,這一個「社會要的自己」,是你喜歡的嗎?是你自己喜歡相處的對象嗎?能讓你感覺到真實的喜悅嗎?是你可以實實在在肯定的嗎?

在歷經人生許多起伏波折後,為了讓日子可以平靜安穩,讓自己順利生存,你不斷因應外在的要求,試著順應外界的評價及生存規則。你因此不關注自己,時常將自己的需要擺在最後。為了「任務」、為了「目標」、為了「績效」、為了「成績」,你拚命達成、再達成。

你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為了看見一個對生命感到滿足、喜悅的自己,而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會被淘汰、自己不會被排除、自己不會被劃分開來,不會成為那個沒有資格在社會生存的人。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定遇過許多這樣的情況,別人要我們照著他們的期待展現,或是,認為我們不怎麼樣展現,就是不夠好、異常,就是不該存在。於是,我們慌張、焦急、不安,恐懼著自己真的不夠好及異於常人。

然而,我們真的該跟隨他人的標準嗎?

我們能跟其他人一模一樣嗎?

如果我和他人真的不同,那麼我該存在嗎?

還是該犧牲自己那些看起來獨特的地方,複製他人的樣貌形象呢?

不斷認同他人的模樣、形象,乃至價值觀、思維,那樣的我,還是我嗎?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總經歷過被周遭的聲音(養育及培育我們的師長們)淹沒的感覺,這些聲音告訴我們該這樣、該那樣(比如:該要有禮貌、該禮讓弟妹、該會讀書;或是,不該頂嘴、不該喜歡某樣東西、不該懶惰、不該不配合⋯⋯),環境的聲音越強勢、越巨大,就讓人越覺得「他們是對的、我是錯的」。

然後,我們疑惑著,究竟該為了那些聲音改變自己,才是活得正確?

還是,該為了自己喜歡或想要的,拒絕別人的意見看法,遠離那些聲音?那樣是不是太自我?

「自我」的獨特性存在,讓我們察覺自己和他人的不同。因為察覺到這些不同,而讓我們覺得失去連結感、依靠感,於是我們感到孤獨,甚至寂寞。

當我們還未有力量,承接住自己的存在所具有的不可逃避之孤獨,也還未真實學會處理自己的寂寞感時,我們害怕「是自己」;害怕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孤獨」讓我們害怕被排除的感覺,害怕被忽略及漠視,所以,我們努力擠進群體中,證明我們是屬於群體的一分子。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