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理智斷線:不暴走,不傷人,最科學的有益發怒法

第二章 發怒時,大腦發生了什麼事?

【2 壓不下的怒火】

*前額葉皮質功能不佳,讓人變得易怒*

前面提到,就算一時之間覺得憤怒,這樣的衝動也能在短時間內平息下來。但如果過了一段時間,怒火依然無法休止,憤怒的狀況仍舊持續,那麼就應該思考:大腦內負責抑制憤怒情緒的剎車—前額葉皮質,可能並未確實發揮作用。

前額葉皮質位於大腦前方,掌管理性、思考、情緒、欲望等最具人性的部分,也是人類大腦比其他動物發達的部位。

就算察覺到恐怖與危險,也不是每個人都會攻擊對方。因為我們雖然覺得憤怒或不舒服、生氣,也有辦法壓抑反抗的衝動。

一般而言,即使感受到壓力,內心多少掀起一點波瀾時,前額葉皮質也會判斷「現在不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情緒」,並以意志力加以控制、壓抑衝動行為。

但如果前額葉皮質發生退化,以下這些功能就無法順利運作:

•思考
•控制行動
•溝通
•做出決策
•控制情緒
•控制記憶
•集中意識與注意力
•分散注意力

然而人類的意志力──或說前額葉皮質的功能,並非如此值得信賴。無論一個人覺得自己的意念有多堅強,堅信自己能靠意志力壓抑憤怒,它仍然是種很容易瓦解的東西。

舉例來說,在睡眠不足或是飲酒的狀態下,都會使額葉的功能下降,導致判斷力變得遲鈍、堅強的意志力無法發揮作用。

*老化造成的前額葉皮質萎縮*

可能導致前額葉皮質功能變差的原因,除了飲酒與睡眠不足之外,還包括身體狀況不佳、吸毒與大腦老化等。

一般提到大腦老化,都會和記憶力衰退聯想在一起,但現在已經發現,比起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前額葉皮質因老化而萎縮的時間更早。

一九九六年,美國長期追蹤、分析了三三○一名六十五歲以上健康長者的大腦,結果發現,隨著他們的年紀增長,額葉部分逐漸開始萎縮。在剛進入退休年齡的六十多歲左右,額葉的大小還看不出與年輕時有多大的差別,但超過七十歲之後,有三成的受試者開始出現萎縮現象,也就是額葉與其他腦葉、左腦與右腦之間逐漸產生縫隙。

透過這項研究,人們發現額葉比其他腦葉更容易受老化影響。

額葉是抑制怒氣、理解對方的心情與想法、決定自我行動等掌管理性的部位。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正如「暴走老人」這個詞所形容的,有些長者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動,常為了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稍有不悅便破口大罵,這都是因為發揮剎車作用的額葉萎縮的緣故,使得他們控制感情的功能變差,情緒外露的門檻也變低。

*為什麼越老越頑固?*

有些人上了年紀之後,原本頑固的個性更是變本加厲。各位或許以為,額葉萎縮會讓原本不易動搖的性格開始產生變化,但事實必非如此,反而會讓長者無法再配合別人,靈活地理解事物。

舉例來說,他們已經做不到「不該說的話就不要說」,或是「自己雖然不這麼想,但世界上原本就有各式各樣的人,不妨先聽聽別人怎麼說」等配合當下情況調整態度的行為。

認真說來,這也是因為大腦萎縮的緣故。前額葉皮質外側是掌管行為控制或抑制的部位,至於「頑固」的行為,則與眼眶前額皮質及內側部位有關,是這裡萎縮所引起的症狀。

各位知道「百事挑戰(Pepsi Challenge)」這項活動嗎?這是分別在一九七○年代的美國,與一九八○年代的日本展開的試喝計畫。主辦單位請一般消費者試喝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請他們比較看看哪一種好喝。

現場準備了這兩種品牌的可樂,請消費者矇眼試喝,發現選擇百事可樂的人比較多;但如果讓他們在看見品牌名稱的狀態下選擇,喜歡可口可樂的人就會變得較多。

結果發現,比起可樂的口味,消費者更傾向於選擇品牌。

但如果對眼眶前額皮質受損的人進行類似「百事挑戰」的實驗,覺得「我就是喜歡百事可樂的味道,跟品牌無關」的人就變多了。乍看之下,這些人似乎很有主見,不受品牌左右,不過他們的大腦其實處在運作失靈的狀態下──他們無法配合周遭的狀況改變自己的喜好。

就好的一面來看,這表示他們不會屈服於同儕壓力;但反過來說,他們原本就無法配合同儕。事實上,能夠感受到同儕壓力,代表具有社會性,是社會化較高的證明。要是感受不到,則代表不在意周圍眼光,同時也更容易做出造成旁人困擾的事情。

譬如做了某事,結果遭人制止「喂,這位老先生,不要做這麼丟臉的事,別人都在看」,或是被說「以前明明更在意旁人眼光的」等等,都是眼眶前額皮質萎縮所帶來的影響。

「越老越頑固」,是因為他們越來越覺得,就算不聽別人的話,也沒什麼好丟臉的;換言之,與其說這些人執著於自己的思考,不如說他們傾聽的功能變差。

 

【5 家人或伴侶變得具有攻擊性】

*殺害家人的案件增加*

各位知道,親屬間殺人的案件變多了嗎?

雖然殺人案件有所減少,但家屬犯案的比例卻提高。據說,有五成殺人案都是由親屬犯下的罪行。

而儘管不到犯下殺人案的程度,但虐童、家暴等家人間的暴力行為,也成為近年嚴重的社會問題。看到這些新聞,有些人會說「既然都是一家人,應該要更加包容啊」,也有人會說「理應疼愛孩子、保護孩子的父母,竟然對他們施暴,真是讓人不敢相信」。

然而家人之間的愛,不一定就等於非暴力。

在日本,有個經常聽到的詞彙,叫做「毒親」。

這些父母或是拒絕育兒,或是虐待孩子的肉體和精神,或是企圖以過度干涉的方式操控孩子。對孩子的人生而言,父母變成了名符其實的毒藥。

在「毒親」現象中,我認為特別能夠引起共鳴的,莫過於母女之間的問題。甚至有不少漫畫家將自己經歷過的複雜母女關係畫成作品出版。

我也經常聽到周遭的人提及母女相處的難處。

許多女性會說「我跟女兒的關係很差」,我也曾聽聞許多母親坦承自己控制不了情緒,總是忍不住對女兒破口大罵;或是因為無論如何都無法原諒女兒的行為而暴怒、失去理智。

另一方面,也有當女兒的對我說,母親企圖在自己打算結婚的時候,左右甚至控制對結婚對象的選擇。

這些母親究竟是不希望孩子遭遇與自己相同的失敗?還是希望孩子和自己同樣獲得成功?抑或是因為自己曾嘗過失敗的滋味,所以嫉妒孩子的努力能夠開花結果?不可否認的是,似乎有許多母親在企圖控制孩子、立下規則時,仍堅信這是出自對孩子的愛。

「我這麼做是為了妳好。」

這句話當然沒錯。但這種濃烈的愛,與一種腦內物質有關,那就是「催產素」。

*什麼是催產素?*

催產素也被稱為「愛情荷爾蒙」,是一種能讓大腦感受到愛、產生親密感、建立人我羈絆的荷爾蒙。

做愛與分娩的瞬間,是催產素分泌最旺盛的時候。

那麼,女性身上的催產素是否較多?其實根據目前為止的研究發現,男性也會分泌催產素。

舉例來說,無論男女,只要持續進行身體接觸、呼喚彼此名字、看著對方眼睛說話,就會分泌催產素。

而且研究也發現,只要和其他人長時間待在同一個空間,催產素的濃度就會提高。

*由愛而生的強烈憤怒*

乍看之下,會覺得感受到對伴侶或孩子的愛,能促進催產素分泌,有助於建立人際關係。

但事實上,後來的科學研究發現,催產素增加也有其缺點。因為如果愛得太濃烈,「憎恨」「嫉妒」之類的情緒也會增強。換句話說,就是「愛得越深,恨也越深」。

催產素會同時提升愛與恨這兩種完全相反的情緒,是有原因的。

如同前面的說明,催產素是讓人感受到愛、強化關係的物質。

所以反過來說,催產素也會促使當事人對背叛愛情或信任的人和行為採取攻擊行動,好阻撓對方。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反應呢?這是因為催產素濃度高的時候,人類的心理會發生耐人尋味的現象。

分別是「外團體貶抑」與「社會排除」。

外團體貶抑是一種認知偏誤,指的是不合理地鄙視不包含在「我們」這個團體內、與「我們」不同的人;例如常見的仇恨言論,也是外團體貶抑的一種。至於社會排除,則是不當攻擊或忽視在「我們」之中,卻與「我們」不同的人所產生的排擠效應。這種雖然接受同伴,卻不接受異類存在的心理,就是催產素的一大作用。

*正因為是丈夫/妻子,所以更不能原諒*

催產素當然不只作用於母女或同性之間。丈夫雖然屬於異性,但也是家人;換句話說,是共同建構家庭的夥伴,因此也會受到催產素影響。反之亦然,妻子對丈夫而言,也是同樣的存在。

當家人們依循催產素的機制經營家庭時,除了會發生父母想控制子女的現象,妻子也會想約束丈夫,不允許決定好的規則被打亂;至於丈夫,當然會想掌控妻子,試圖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妻子身上。

「不准孩子違反家規」「不容許妻子╱丈夫隨心所欲」,這些都是「愛情荷爾蒙」催產素的作用。

別人怎麼做都不會在意,但如果是丈夫或妻子,另一方就會莫名焦躁,這都是很常見的情緒反應。

我自己也曾對丈夫的行為感到煩躁,覺得:「我都不知道說過幾次了,他應該知道才對,為什麼就是不肯照做?」甚至曲解對方的行為:「他該不會是故意要惹我生氣吧?」甚至氣憤地質問:「我不是跟你說過好幾次了嗎?」這或許也是受到催產素影響,讓我忽略了自己與丈夫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個體。

這是個非常麻煩的機制。因為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雖然相當惡質,但當事人卻認為這般行動理所當然,背後的理由再正當不過。

而所謂「正當的理由」,就是「必須守護家庭生活」「必須維護我們的社會」「必須遵守團體規則」等等。

耐人尋味的是,那些說出仇恨言論、攻擊社會弱者的人,從他們的情緒和言行中,也能看見某種「我是在執行社會正義」「我們的行動是在維護社會秩序」的強烈正義感。

這兩種攻擊都是從極度主觀的視角,將「強化團體的牽絆」轉換成行動。但可怕的是,強化愛情與羈絆的作用,同時也會強化排他性與對弱者的攻擊。

從生理方面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強迫社會、組織、家庭成員面對近乎窒息的控制元凶,正是有「愛情荷爾蒙」之稱的催產素。

 

【6 源自不安或嫉妒的暴怒】

*讓人安心的血清素*

血清素是一種腦內神經傳導物質,也稱為「安心荷爾蒙」。分泌血清素的神經位於中腦的縫核部位,於額葉的前額葉皮質形成突觸,並伸向視丘、紋狀體、海馬迴、杏仁核、脊髓等部位的神經,藉此傳遞資訊。

血清素會帶給大腦許多影響。據說如果血清素分泌夠多,就會感到放鬆、滿足;如果分泌不足,則容易感到不安。此外,如果血清素分泌量減少,前額葉皮質的功能也會變差,進而降低同理心、計畫性、熱情等有助於採取適當社會行動的能力,導致低社會性、無法保持理性,衝動行為也會增加。此外,血清素分泌不足也可能導致憂鬱症。所以在治療憂鬱症或焦慮症時,也會使用能增加血清素的抗憂鬱藥物。

*我得不到的,其他人也別想要*

現任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教授的高橋英彥博士曾組織了一支研究團隊,是全球第一個透過PET(正子斷層造影)發現,人類在遭受不公平待遇而變得具有攻擊性時,其行動會因血清素產生個別差異的團隊。

這個研究以健康人士為對象,分析他們在進行「最後通牒」這項遊戲時,假設對方所做的金錢分配並不公平,所採取的行動會有什麼樣的個人差異。

這個遊戲兩人一組,一人扮演提議者,另一人扮演接受者。提議者可以自由決定金錢總額如何分配,並向接受者提議。舉例來說,如果總額是一千元,提議者可以平均地分配給自己與接受者各五百元,也可以提議自己拿八百元,接受者拿兩百元。

接受者可以採納提議,也可以拒絕。如果接受,兩人便各能拿到如提議所分配的金額;但如果拒絕,兩人都拿不到錢。這麼一來,無論對提議者或接受者而言都是損失。

過去的經濟理論認為,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應該會合理判斷損益,選擇最符合利益的行動。

就這個假說來看,即使對接受者而言,提議的內容有點不公平、金額太少,接受者也應該以利益為優先。

但高橋教授的實驗結果卻發現,當提議者提出不公平的提議,導致接受者獲得的金額低於總額的三成時,有些接受者會在即使知道自己最後拿不到錢的情況下拒絕該提議。

分析結果顯示,拒絕提議的理由包括無法原諒不公平提議帶來的憤怒,或是想報復提出這種提議的對方。

而且研究也發現,當對方提出不公平提議時,拒絕者與同意提議者之間所採取的行動有個別差異,而造成這個差異的原因就是「血清素轉運子(serotonin transporter)」。實驗結果顯示,拒絕提議、即使自己吃虧也要阻止對方獲得利益的人,其血清素轉運子的濃度比接受提議者來得低。

血清素轉運子是回收腦內分泌的血清素、提高其使用效率的蛋白質。換句話說,血清素轉運子的濃度,會大幅影響安心荷爾蒙──血清素的作用。

這項研究中還發現,血清素轉運子濃度低的人,平常絕不是具有攻擊性的人,相反的,他們往往個性認真、容易信賴別人。

透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知道,血清素轉運子濃度低的人容易感到不安,平常雖然認真乖巧、高度信賴他人,然而一旦對方耍詐,卻也更容易覺得自己遭受不當對待,因此即使耗費自己的時間金錢,也要懲罰、報復對方。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