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創傷療癒手冊:不被往事定義,走出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

◎在關注過去傷口的同時,也活在當下

要面對童年的創傷,需要莫大的勇氣。因為療癒的過程就像在黑暗中找尋未知的痛苦來源,就算稱不上嚇人,也還是挺可怕的。這本書會在黑暗中帶入光明,引領你走入自由自在的人生新境界。

從極度的暴力與忽視,到沒有歸屬感、沒有人要、長時間遭誤解的狀況,這些全是童年創傷。你可能成長在一個好奇與熱忱不受重視的環境裡,或是在一個父母本身就有未解創傷的家庭當中,而創傷也損害了他們照顧你情緒需求的能力;抑或是你曾遭受過惡意的性侵或肢體攻擊。為了因應上述處境,你漸漸發展出防衛機制來保護自己最容易受傷的部分。但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痛苦與失落是無法和他人比較的,因為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也會留下不一樣的傷口。

未解的童年創傷對心靈與情緒健康有重大的影響,你可能會輪流出現漠然無感,以及被恐懼、憤怒、絕望等情緒淹沒。也許你正受焦慮症或憂鬱症所苦,或者為了要度過難熬的每一天,乾脆與他人疏遠或切斷聯繫,使得人際關係常有美中不足之感;同時身體健康也可能受疾病與慢性疼痛所影響。如果你發現自己正苦於上述任何一種症狀,這本書就是寫給你的。

療癒童年創傷在於平衡:在關注過去傷口的同時,也活在當下。即便有時連要完成日常所需都顯得力不從心,要去買菜、消化工作上的壓力,或許還要帶孩子;甚至當焦慮不堪或丟臉的心情讓腦袋變得一片空白時,連和配偶互動都可能會令你崩潰。因此掌握一些方法來維持正念,讓自己感到踏實就很必要了,本書的這些法寶將能幫助你迎向痛苦,又不會製造出額外的煩憂。

身為一名治療師,多年來我都在幫助有童年創傷史的人找尋那一條通向自我整全的路。因為我也是過來人,所以明白療癒幽徑的疆域。本書帶著豐富知識和同理心的指引,提供你這塊領域的地圖。

在這本書中,你會學到關於複雜性PTSD的一切,並從中獲取什麼樣的症狀會和未解的童年創傷有關的珍貴體認。我的目標是讓你透徹了解創傷的科學與心理學,這樣你才能和提供醫療服務的機構,找到明智的治療方式與療程夥伴。本書也會引導你如何運用正向策略來取代毀滅性的行為。以正念為基礎的經驗練習會幫助你培養安全感並接納自己,為探索創傷過往做準備。總而言之,這本書會以強項為本的理念出發,提供你一些整合正向信念與行為的方式,來好好地專心照顧自己,比如做瑜伽、寫日記,以及其他相當有價值的練習,讓你為自己打造出有益於身心一輩子的好習慣。

不過,請注意:閱讀本書並無法取代治療。受傷的人需要經歷一段有修補力的關係,好讓自己從發展型創傷中痊癒;也就是你得在他人所提供的土壤中,比如一位懂得同理你的治療者,去擁抱那些讓你困惑、不適、氣惱、悲憤、羞恥、痛苦的經驗。因為一位懂得同理的治療者就像一個容器,涵容了你一個人無法處理的感受與記憶。在治療關係中,你們會一起建立信任、獲得彼此不同的觀點,並共同找到對你最好的療癒方式。同樣的,本書裡的文字也會帶領你去發現自己內在的療癒力量。若在進行心理治療的同時也善用本書提供的知識,不僅能深化你對治療的理解,更可以減少花費在療程上的時間與金錢。

請把療癒想像成一段非常有成就感、又受用一輩子的自我發現旅程。療癒是一趟值得你一去的旅行,即便心底明白在路途中勢必會經歷到一些痛苦與磨難。然而,重獲自由與內在力量的關鍵正是對自我的認可,在本書的每一頁中,你會發現一種以強項為本並去汙名化的療癒取向;因為你並不是殘缺破碎需要修補,只是受了重傷需要照顧。有了充分的支持,你就能卸下自我防衛等保護機制,讓本性、智慧、創造力等傑出的樣貌重新顯露出來。讓我誠摯地邀請你一起來探索自己的韌性,並為這股韌性驚嘆。你的過往賦予了你對生命意義的獨特理解,事實上,也只有你能決定現在該拿自己的人生怎麼辦。你正走在對的那條路上,因為你已經在這裡了。

 

◎沉重的負擔

弗雷的大半輩子都活在焦慮當中,現在已是成人的他,有兩個孩子要養,還有一份絕不能丟掉的工作。去年他開始有胸口疼痛的毛病,也告訴醫師自己的恐慌症不停發作,還一直失眠。醫師開了抗焦慮的藥物給他,服藥後,他算是撐住了,但讓他總覺得無力又沮喪。幸好這位醫師同時也建議他尋求心理治療。在我們聊到他的出身背景時,他表示自己成長於一個混亂且充滿不確定性的家庭,更說在雙親離婚後,母親就變了。後來在晤談中,我們漸漸卸下了弗雷一直以來背負的不安感。

複雜性PTSD包含了許多不同的症狀,這些症狀常是源自於年幼時遭受到的痛苦與壓力。畢竟早年經驗自然而然地會形塑一個人看待自己與理解世界的觀點,所以療癒就是藉由回憶過去,來尋找釋放沉重創傷的方式,讓你從此可以不再被往事定義,對未來也能有更好的選擇。

複雜性PTSD可能來自於以下經驗:

•童年時,與家長或照顧者的關係中充滿畏懼與不確定性,甚至可能令人崩潰的。
•曾持續或一再感覺自己被忽視,或曾遭受生理、言語、性方面的虐待。
•成長過程曾處於家庭暴力中。
•由處於成癮狀態,或有心理疾病但未受治療的照顧者帶大。
•曾在幼兒期或青春期等特別敏感的發展時期受到虐待。
•曾遭到嚴峻的社交壓力,像是被霸凌、社交障礙,或曾在生活環境中遭遇創傷性事件,卻沒有照顧者保護或支持。
•受到歧視或感到無力時,照顧者並沒有幫你說話,或顧慮到你的需求。 

你可以將卸下創傷往事的沉重負擔視為一種對自己的深刻照顧,無論這過程看似多麼痛苦。鬆開過去傷痛的回憶,就像搬到一幢更大更寬敞的房子,是在挪出更多正向情緒的空間給自己。不過在回溯往事的過程中,請記得要用自己的節奏行進,以免反被往事淹沒。你將把自己的生命故事帶進覺知的視野之內,讓傷痛不必再躲藏,更能讓每一片記憶都適得其所,得以受到關注與了解,進而與之和解。

█常見的誤診

許多有複雜性PTSD與解離病史的患者,都曾被誤解並誤診過,甚至遭遇不合適的藥物治療。從以下這些原因,我們可以了解到為什麼會如此:

1.複雜性PTSD並沒有被列在《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5)裡:儘管這項提議經過了不少人的深思熟慮,但無論是複雜性PTSD,還是發展型壓力,最後都沒有被列入臨床上使用的最新版《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該手冊中所列出PTSD的症狀與影響,大多與複雜性PTSD相符,兩者之間的症狀有九○%是一樣的。

2.其他伴隨複雜性PTSD而來的疾病診斷,掩蓋了它本身的存在:有時候要精確地診斷出一項疾病是很困難的,因為不同的病症可能會同時存在,我們稱之為「共現」(co-occurrence)。例如:一個曾遭忽視或虐待的孩子有較高的風險罹患焦慮症、憂鬱症、學習障礙等;然而有這些症狀的孩子同時也會有較高的受虐風險。

3.複雜性PTSD的症狀看起來像是其他疾病:有時複雜性PTSD的症狀會貌似其他病症,比如當一個孩子或青少年曾受到虐待或忽視時,他們看起來可能是有些衝動、焦慮、憤怒,以及(或)憂鬱的樣子。若沒有深入了解他們的成長環境,可能會被不精確的誤診為雙極性疾患、焦慮症或重鬱症等。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誤診,或與複雜性PTSD共現的診斷:

•邊緣型人格障礙或其他人格障礙。
•雙極性疾患。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感覺處理障礙。
•學習障礙。
•焦慮症。
•重鬱症或煩躁不安。
•身心症:心理的疾病透過生理症狀體現出來。
•物質濫用或依賴。 

由心理師、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一起合作以確立精準的診斷,也是療癒的一個要素。適當的診斷並不是為了要令人為此羞恥,而是要為康復與療癒指引出正確的方向。

 

◎辯證行為治療

辯證行為治療最初是一九八○年代發展出來的,是針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認知行為療法。直至今日,辯證行為治療已經應用在許多其他障礙上,對複雜性PTSD更是特別有益。這項療法建立在佛教禪宗哲學與靜觀練習上,它名稱中的「辯證」就是取自於禪宗「對立融合」的修行實踐核心。在辯證行為治療中,接納自己與改變自己是療程裡要辯證的兩端;一個人必須先徹底接受自己本來的面目,才能改變與成長。

典型的辯證行為治療則是透過個人和(或)團體療程,來培養了了分明、情緒調節、痛苦耐受、人際效能等技巧。

了了分明

在辯證行為治療中,練習了了分明技巧是希望能培養一個人觀照當下狀態的能力,藉此培養接納自我。接納自我可幫助人了解,即使面對讓自己不舒服的事,也不是非得要訴諸戰或逃不可。辯證行為治療也有個「智慧心」的概念,智慧心是「理性思維」(或思考)和「感性思維」(或情感)兩者間的最佳平衡,是一種邏輯與直覺的整合,能收束心神並讓人心平氣和。

情緒調節

辯證行為治療中的情緒調節技巧建立在了了分明與自我接納的基礎上。這種療法的目標不是擺脫情緒,而是減緩因無效情緒反應所造成的痛苦。舉例來說,因為害怕或生氣,你羞辱了明明沒做錯事、還很支持自己的伴侶,這樣的反應會讓你和伴侶都感受到多餘的痛苦。辯證行為治療幫助人們明辨自己感覺很差,並不是誰的態度不好造成的,也不是有害的。這些心情只是需要我們去感受而已。有了這樣的領悟後,了了分明及自我接納就得以成形。情緒調節幫助我們辨別感覺和「衝動反應」之間的分別,也鼓勵我們在衝動反應或行事之前,先反觀自己的想法和情緒。

痛苦耐受

傷痛與煩憂是生命的一部分,很不幸的,人是沒有辦法完全避免掉的。在辯證行為治療中,痛苦耐受是為了讓我們能有技巧性地去處理痛苦的情緒。有時技巧性的處理方式包括接受─也就是欣然接納現實的樣貌,不必去抗拒或改變它;有時是必須做改變,比如明辨何時該從不健康的狀態中抽身。

人際效能

辯證行為治療針對人際效能的指導技巧會聚焦在:強化自我肯定、明訂界線和因應衝突。強化自我肯定是培養一個人開口表達自身需求的能力,就算明知道可能被否絕或拒絕。因為自我肯定是建立在對自己的尊重上,所以能藉此培養一種「我值得」的感覺。其他人際效能的技巧還包括學習如何溫和地解決人際間的衝突,避免透過詆毀他人或亂貼標籤的方式來應對爭執;或是學著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確保自己行為合理,在做錯事時懂得道歉,真誠待人。這些基本的技巧都是能強化我們的內在力量與正向自尊發展的利器。

█練習時間

讓我們來看看在人際效能上常見的迷思或誤解:

•我如果犯錯,就是很沒用。
•除非知道對方會答應,否則我不可以對別人提出要求。
•如果開口表達自己的需求,就表示我太難搞(討人厭、自私)。
•拒絕別人是很自私的。
•如果有人生我的氣,當然是因為我做錯事。
•比起要對別人說不,犧牲一下自己的需求不算什麼。 

你會怎麼反駁以上這些想法呢?有什麼更好的方式來看待這些迷思嗎?請用自己的話寫下來。

 

◎難以言喻的時候

過去凱西常有強烈的情緒和身體感受。凱西長期胃悶,也被診斷出大腸激躁症,下背也不時疼痛。凱西忍受這些痛苦太久了,久到她覺得不可能有轉機。

我們開始處理她的這些身體感受。我鼓勵凱西帶著正念和好奇心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與下背。才剛開始,她就哭了。我請她持續留意任何情緒、畫面、字詞,或是想挪動身體的衝動。

凱西說:「這裡好黑,我動彈不得,感覺卡住了,全身也好痛。」這時她癱坐在沙發上。

我提醒凱西,在治療室裡她是很安全的。她睜開眼睛環顧四周後,接著看向我。我請她再回頭檢視身體的感受。她說:「我感覺雙腳正在用力推抵地板,也留意到喉嚨裡有一個腫塊。」

於是我問她:「妳的身體現在想做什麼?」

凱西很篤定地回答:「我想要推和踢!還想要大叫:『離我遠一點!』」

在我的鼓勵之下,凱西複述這些話。她慢慢有意識地推開雙臂與雙腳,也刻意讓自己不斷重複說著:「離我遠一點!」

幾分鐘後,凱西安靜了下來。她看起來很平靜,臉上也出現我從沒見過的光芒。她抬起頭來看著我,然後說:「現在這一切終於結束了。」

後來她表示:「這些年來我一直都用頭腦講故事,從來沒讓身體說話。我都不知道身體也有故事!」

在過去十年間,體感心理治療法已經來到了療癒PTSD的最前線。范德寇博士在著作《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解釋了為什麼必須將身體納入治療背後的科學。舉例來說,人在五歲前的早期記憶,不會像出現在五歲後的典型記憶一樣,往往沒有有畫面或清楚的故事。五歲後的創傷記憶也可以遭壓抑或解離,只能記起片段。無論是哪一種情況,你都可能會在不理解原因下,體驗到情緒,或是不明所以的身體感受。

因此,要治療創傷,光靠邏輯和推論是不夠的。未解的創傷會衝擊健康,引發各式各樣的疾病,包括:消化系統問題、心臟病、癌症、慢性肺病、肝病、自體免疫疾病等。因此,留意身體感受與想活動的衝動,是療癒的核心環節。

身體的故事

談話治療的一個極限,就是聚焦在用過去式講故事。體感心理治療則是專注於當下與此刻的身體覺知。所有壓力大的事件都會引發身體的戰或逃反應。在無法逃脫的威脅處境下,身體會僵硬到動彈不得。

你可以透過感覺、呼吸、活動身體等方式,緩解創傷事件造成的生理衝擊。身體經驗創傷療法將這個過程稱為完成「未完成的防禦行動」,在這個過程中,你有意識地感覺到自己為了生存需要逃跑或反擊。對於咬牙切齒、拳頭緊握或噘嘴,感官律動心理治療會視為未完成動作的訊號,可以留心探索。當允許自己身體說故事時,你就能恢復療癒動作的能力。可以自問:「現在我的身體想要做什麼?」然後有意識地將覺察轉向身體的感受。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