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思考整理學:最多東大生、京大生讀過的一本書!【持續熱賣263萬冊,獨立思考、讓創意自由翱翔的永恆經典】

第1章  獨立思考,一生受用

〈你是滑翔翼人,還是飛機人?〉
滑翔翼和飛機遠遠望去非常相似,也都能在天空翱翔。
唯一的差別是,滑翔翼無法獨力飛行。

每年都有好多孩子大了的家庭主婦,因為有了空閒時間,就想重拾課本,而返回母校找我商量能不能旁聽。當人們動念想再多讀點書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到校園,儘管他們的身分已經不是學生,而是有點歲數的成年人。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會付諸行動,但是有這種想法的人還真不少。

不限於家庭主婦,無論性別、年齡,任何人想學新東西,都會認為學校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在傳統的觀念裡,總覺得有人教才算學習。而既然學校已經準備好了負責教學的老師和課本,大家便認為到學校上課才是正統的。

的確,接受過學校教育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具備了出社會所需的知識。當需要專業知識才能上手的職業愈來愈多,學校自然也就愈來愈受重視。

整個社會就這樣瀰漫著對學校的強烈信仰,一般國中生約有九四%會繼續升高中,畢竟任誰都覺得,少說也該混個高中文憑吧。

然而,學校的學生只是跟著老師和教科書學習,自學、自習之類的字眼不過是虛設。若不是靠自己的力量來獲得知識,就好比滑翔翼一樣,無法靠自己的力量飛上天去。

*成績優異的學生,卻沒有獨力飛行的能力?

滑翔翼和飛機遠遠望去非常相似,也都能在天空翱翔,滑翔翼優雅無聲的在藍天中滑行的身影,甚至比飛機還美。唯一的遺憾是,它無法獨力飛行。

學校是訓練滑翔翼人的地方,不培育飛機人。在滑翔翼的訓練課程中,若摻雜著有引擎的飛機,反而危險又令人困擾。學校重視的是服從,拉你去哪裡,乖乖跟著走就對了,學生自己亂飛是違規的,會立刻受到指責。於是要不了多久,每個人都被訓練成聽話的滑翔翼,順利畢業。

成績優異的學生,往往是操控良好的滑翔翼,看起來好像很能飛,但若真要放他單飛,可就麻煩了。因為若沒有人從旁指導,他就不知道怎麼飛。

一流的滑翔翼學生,畢業前也得寫篇論文。論文是隨個人喜好自由選定題目,這跟過去的學習方式南轅北轍。這突如其來的要求,滑翔翼學生當然不可能會。

一籌莫展、緊張又慌張的優秀滑翔翼學生,立刻去找老師「商量」。老師悉心「指導」也就罷了,萬一老師膽敢說:「你怎麼一點想法也沒有就跑來找我?」或是「靠我從頭帶到尾寫出來的,哪能叫論文?」拒絕過度的協助,滑翔翼學生就會噘起嘴巴,責怪老師不願意好好指導他。

然後,他們會跑去找平常很照顧學生的老師,請老師一一指點該讀什麼書、該注意些什麼,快快樂樂的完成他們的滑翔翼論文。容我不誇張的說,畢業論文其實多半都是屬於這一類。

愈是成績好的學生,對論文似乎愈覺得棘手。他們擅長一個命令一個動作,不習慣自己思考後定出課題。受過長年的滑翔翼訓練,時刻都有人引導自己,日漸習慣之後,自然就喪失了獨力飛行的能力。

*成為獨力飛行者

另一方面,現在是資訊爆炸的社會,完全沒有滑翔翼人也不行。那麼,有可能讓滑翔翼裝上引擎嗎?學校和社會不妨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本書企盼為有志兼具滑翔翼和飛機兩種能力的人,提供一些想法和注意事項。

今後,只靠滑翔翼能力將無法高枕無憂,因為擁有極優秀滑翔翼能力的電腦誕生了,無法靠自己飛行的人,工作將會被電腦取代。

 

第3章  思考如何去蕪存菁?

〈積讀法—集中閱讀的驚人效果〉
如果不多相信腦袋一些,腦袋就太可憐了。
積讀法就是透過集中閱讀、集中記憶,讓人在短期間變成對某個主題博學強記。 

調查資料時,一邊閱讀,一邊做成卡片、筆記,是最正統的做法。可是並非所有人都會這麼做,而且也不是非得這麼做才能整理知識。

如同前述,不管是卡片或筆記,都必須用手寫,很花時間,而且寫下來的內容,也未必全都能派上用場。有時候是事情過後才發揮作用,但這只是偶然,無法掛保證。一個不注意,甚至還會忘了有這樣一份筆記。

無論是卡片或筆記,寫起來都大費周章,而且後續維護也不容易,如果沒有善加管理,最後只會變成堆積如山的無用資料。

人各有所長,別人的方法再好,也不一定適合自己。

不抄卡片,也不做筆記,要蒐集、整理知識寫成論文時,以下這種不管成敗姑且一試的特殊讀書法也很常用。

*蒐集所有資料,一口氣讀

首先,蒐集與主題相關的參考文獻。在蒐集到所能得到的全部書目之前,先不急著讀。等資料都蒐集得差不多了,就把它們堆在書桌旁。

接著,一本一本讀起。如果不專心一意,可是會讀不完的。可以寫一點備忘,但是不做筆記,也不抄卡片。

擔心這樣會忘記內容的人,就屬於卡片派、筆記派。有這種傾向的人,千萬不要學這種橫衝直撞式的方法,因為就算嘗試,也不會順利。

要把一切記在腦中,當然會忘記,可是不會像做筆記或抄卡片的時候那樣,忘得一乾二淨,這很不可思議。

看樣子,記錄下來的心安會促進遺忘。以前有位大學者教訓拜訪他的同鄉晚輩說,把教授說的一字一句都抄成筆記,是愚蠢的做法。現在的大學生很多已經不做筆記了,但說到二次大戰前的大學課堂,把教授的每字每句都抄成筆記是很普遍的做法,而教授也會為了方便學生做筆記,放慢說話的速度。

那位大學者似乎在當時就發現了這個現象:全部抄成筆記,反而完全記不住。除了重要的數字以外,只記下極少的要點,反而更能留下印象。

*不抄筆記的好處

寫字時會專注在寫字上,容易疏忽了內容。話說,以前來聽我演講的女士們都會低著頭、在光線不充足的環境下振筆疾書,她們也是被筆記派的想法給支配了吧!這類的筆記事後絕對不會重讀,然而卻為了寫字,忽略了演講的內容,結果落得兩頭空。聽演講的時候做筆記,不是個聰明的做法。

不過曾幾何時,最近已經很少看到女性聽眾在做筆記了,但仍然有一些傳統的筆記派,看到有聽眾熱心做著筆記,還是會覺得很高興。

其實專心聆聽,反而比較記得住內容。

另一點是,興趣會發揮作用。即使不抄筆記,對於感興趣的事也不會那麼容易忘記。會忘記,就是沒興趣的最佳證明。如果求知欲旺盛,只要把它寫進腦袋裡的筆記本,便難以忘卻。如果不多相信腦袋一些,腦袋就太可憐了—姑且一試派是這麼想的。

假設有十本相關文獻,一本一本讀下去,到了第三本左右,就會出現重複的部分,這麼一來,便能推測這是常識或定論。如果出現和前面的書相反的想法或知識,就能了解這是眾說紛紜的部分。

第一本書會花掉最多時間,所以最好從正統的書籍開始讀起。大量閱讀同一個主題的書,愈到後面,不必詳讀就能理解的部分也會愈多。即使第一本書花了三天才讀完,讀完十本也不會花上三十天。一口氣全部讀完,反而很有效率。

*趁熱度還在,盡快整理

讀完之後,必須盡快整理成文章。因為等到熱度一過,便會迅速遺忘。就算真正重要的部分沒有忘記,細節也不可能記得一清二楚。

腦中充塞著許多知識時,要有效的整理是出乎意料的困難。實在是因為有太多難以整理的知識與見解,可是由於沒做筆記,也沒有寫卡片,就必須在腦袋的筆記被後來的記憶覆蓋過之前整理完畢才行。

像這樣累積許多書,再一口氣讀完的方法,我命名為「積讀法」。這個方法效果非凡,我可以想像,過去應該有不少人是使用這樣的方法。

在自己的腦中做筆記、寫卡片,再視需要將內容抽取出來,這需要良好的記憶力,而過去的學者大多都博學強記,因此並非不可能的事。

在書籍量不多,幾乎沒有參考文獻、辭典的時代,想獲得知識,只能仰賴記憶。後來隨著典籍變多、要回想已經忘掉的事情方法變多,我們的腦袋也變得健忘了。現在稱得上博學強記的人難得一見,即使被人這麼說,也沒有過去那麼光榮。

可是暫時性的博學強記,對於整理知識非常有用。積讀法就是透過集中閱讀、集中記憶,讓人在短期間變成對某個主題博學強記。

只是,如果不立刻記錄下來,強記的內容還是會消失。等到完成論文或書稿以後,再放心的遺忘吧!如果一直執著於同一件事情,會妨礙到往後的知識學習或積讀。不過,有些事不論再怎麼努力忘記,還是會永遠留在記憶中。

因為這些知識與個人內心深處的興趣和關注事物有關。儘管覺得能就此忘掉,但終究無法遺忘的知識,會塑造出每個人的知識性格。積讀派裡有許多作風鮮明的知識分子,這應該不是偶然。

積讀法乍看之下似乎是懶人的用功法,但是它不僅傳統,也相當現代。我們在非刻意的情況下所習得的知識,大多是這種積讀法的變形。

 

〈存放靈感的好地方〉

要讓靈感沉澱,最好不要放在腦子裡,而是放在紙上。
在隨手可及的地方擺上記事本,一想到好點子就立刻寫下來。 

*寫下來,所以可以忘掉

只要想到已經寫下來了就能放心,這麼一來,便能暫時將靈感驅離腦外。之後只要再看到紀錄,隨時都能回想起來。要讓靈感沉澱,最好不要放在腦子裡,而是放在紙上。

還有另一種情況也必須記錄下來,不是為了沉澱,而是為了捕捉當下的事。靈光一閃的點子總是稍縱即逝,而點子一旦消失,不管再怎麼努力回想,都不再浮現了。

一想到什麼,就當場記錄下來。即便當時不以為意,往後也可能發展成驚人的想法。如果沒有記錄下來,讓難得的妙點子永遠埋沒在黑暗中,那就太可惜了。而且點子不是只有坐在書桌前才會出現。

前面我曾經提到三上—馬上、枕上、廁上。

馬上,以現代來說,就是在通勤電車裡,枕上是在床上,廁上是廁所裡。這些地方看起來似乎不會出現什麼好點子,可是偏偏待在這些地方的時候,就是會浮現一些與反覆思索的事情相關的好點子。

假如在上廁所時想到了好點子,卻也無計可施,心想上完廁所後再記下來吧。想著想著,這個念頭或許就隨著馬桶水一起被沖走了吧!

*靈感產量最高的地方

如果不養成當場記下來的習慣,很容易讓點子溜走。不管是在馬上(車中),還是枕上(床上)、廁上(廁所裡),都要在隨手可及的地方擺上記事本,一想到好點子就立刻寫下來。

如果是枕邊,可以擺上一大張紙和鉛筆後入睡,半夜醒來,若是忽然浮現靈感,即使不開燈,也能摸索著寫在紙上。早上起來一看,那字跡肯定凌亂得不像話,甚至字與字還疊在一塊,可是只要辨認得出來,就足夠作為線索了。

高斯或亥姆霍茲等人,每天醒來時必定有源源不絕的靈感等著他們,可是若等到完全清醒後再慢慢寫,恐怕大部分的點子早就煙消霧散了。如果枕邊有紙筆,愛怎麼寫就怎麼寫。這樣的早晨,想必也很難讓雀躍的心情沉靜下來吧。

最簡便的方法,就是隨身攜帶記事本。普通的記事本即可,不過每一天的欄位全都用來記錄想法、靈感,日期和格線全忽略不管。為了節省空間,以小字簡潔扼要的記錄要點。寫完一個項目後,就畫一條線做區分,這樣一頁就能寫下相當多的點子。

在開頭的地方寫下編號,往後參照起來會方便許多,如果順便寫下日期,就能清楚知道是什麼時候想到的點子,如圖1。

在欄外寫下標題,以便事後查詢。

起初會覺得麻煩,但是習慣以後,就會反射性的拿出記事本來寫了。

點子會在記事本中小憩、沉澱。經過一段時間,再回頭看,或許當時認為是稀世珍寶的想法,如今看來卻有如朝陽下的螢火,黯然失色。

換句話說,它在沉澱熟成的過程中氣絕了,果真如此,便能毫不惋惜的捨棄。在熟成期間沒有成長的點子,就表示它與自己無緣。

*讓靈感沉睡的筆記本

重新回顧時,仍覺得相當有意思的點子,那就有希望了。不要就這麼擱著,將它移到適當的地方,讓它睡得更安穩。

另外準備一本筆記本,將記事本中沉澱過、而仍有希望的點子移植過來。這本筆記本就不要太廉價、太隨便,我所使用的是英文日記本,裡頭只印有格線、日期,以及欄外的英文諺語,這些也都忽略不管,把筆記本當作想法的保存地。

請參考圖2。首先,在A部分寫下標題,提示是關於什麼的點子。接著將寫在記事本中的內容條列式的寫下來,即B部分。原本在記事本上可能只有三項左右的要點,整理時變成五、六項,這正是想法在沉睡熟成的過程中成長的證據。

C是抄寫到筆記本的日期,D是原來在記事本中的編號,E則可貼上相關的資料。

像這樣製作筆記,將記事本中沒有腐爛、死亡的點子移植過來,繼續讓它沉澱、發酵,最後萌生想法了,將相關的資訊整理歸納,有機會就寫成文章。

假設接到他人的邀稿,而且主題不限,此時就可以拿出筆記本,隨意瀏覽標題,覺得有趣的,就再仔細閱讀其中的內容。若覺得能寫出關於這個主題的文章,就以它為題材。

經過長時間的沉澱,當時的靈光一閃,已不是馬上就會腐朽的短命點子,這點子已經經過一次篩選,通過了自己腦中的關卡,表示它通過別人腦中關卡的可能性也相當大。

已經寫成文章、發表過的想法,就在該頁上方的角落畫兩條紅線;而作為演講題材的,則在同一地方畫一條紅線。接著在該頁的下方角落,同樣以紅筆記錄發表的媒體與日期。如此一來,這個點子的一生就結束了。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