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更敏捷,說話更機智:史丹佛MBA必修溝通課
第五章
組織你的即興力——架構
我們每個人都有另類的技能。有的人可以捲舌,有的人可以騎獨輪車,我的奇怪技能則是一邊講話一邊倒退走直線。這是大學時期擔任校園導覽員養成的能力。那時我急需用錢,而這是我所能找到的最高薪打工。日復一日,我帶著一群又一群家長和高中生走遍史丹佛大學校園,跟他們介紹重要景點,同時在後退時不踩到或撞到任何東西。
現在這個邊後退走路邊講話的技能已經很少用到了(畢竟現在大多數的溝通都靠網路進行)。不過當導覽員也讓我得到其他好處。比如,我學到了很多事,其中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是溝通架構的重要性。在三個月受訓期間,主管和前輩教的第一件事就是:「千萬別讓你帶的團走失。」為了確保這件事不會發生,主管教我幫參訪者設定期望,為他們提供清楚的路徑和指示。也就是說,他們教我用規畫好的方式帶導覽。
當導覽員教會我的事,也可以改變你準備演講或發表意見的思考方式。是的,你沒想錯:即興溝通確實可以事先準備。目前為止,我已經談了如何在即興談話時放鬆,如何因應當下的情況回應對話者,接下來我們還有其他準備可以做——你不必事先推演互動該怎麼進行,也不必背稿,只要設定一些限制並養成某些習慣,就可以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提高順暢溝通的機率。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是思考說話架構怎麼安排。
開始帶導覽時,我不會只說:「嗨,我是麥特。我們走吧。」然後開始分享任何想到的資訊。相反的,我會先對參訪者說明一路上會看到哪些景點,以及我們不會去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會回答參訪者常問的問題,例如導覽會進行多久、中途會不會休息等等。
先讓參訪者了解行程,然後開始執行計畫,他們就會知道跟著我可以得到什麼資訊,心情會變得比較輕鬆,也會更專注聽我講解;如果參訪者不知道要期待什麼,他們的心裡就會一直對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感到困惑。也就是說,在一開始就設定好期望,我和參訪者就可以更注意行程上的細節。
在不同情境表達想法時,如果一開始就有架構可以遵循,我們講起話來表現會好很多。如同帶導覽,有架構就能讓觀眾或對話者預期接下來的內容。回想一下,當你聽到一個人沒完沒了地講不停,或是看到一個人在文章中隨意東拉西扯,你會有什麼感覺?你能一直專心聽或讀下去嗎?他們想傳達的訊息清楚嗎?又或者你很快就失去耐心,開始注意別的事情,或直接放下不管?
很多人都覺得架構對正式演講很有幫助。因為我們有充裕的時間規畫內容,演講時,就能自然又有邏輯地論述想法。即興溝通卻像是另一種難打倒的怪物。如果有人突然關注我們,要我們說話,我們往往頂多只能保持冷靜,評估一下周遭人們的感受,說出不至於丟臉的話。要我們有更多即興表現,就像叫小孩開大車,怎麼可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為周遭人設定期望呢?重點是,為什麼我們要使用架構呢?思考架構的時間可能會讓我們像在恍神,回起話來會很遲緩。
其實架構不會妨礙即興溝通,反而會讓溝通更順暢。最好的爵士樂手即興表演時,並不只是任意演奏腦中浮現的音符,他們會在約定俗成的音樂結構範圍內即興演奏。通常他們會學習經典樂曲的規律原則,以這些樂曲的旋律與和弦做為即興演奏的基礎架構。事先知道一首歌的結構,樂手就能利用基本和弦,參考範例歌曲的旋律,做出好聽的變化。有一個既定架構,能讓爵士樂手更容易即興作曲,因為他們可以用架構規則創作出具有新意又符合當下氛圍的作品。樂曲架構也可以引導聽眾,讓他們找出一個可依循的規律,使爵士樂聽起來不至於像一團噪音。
給自己的筆記:清單不是架構
當我跟客戶和演講觀眾提到架構時,有些人以為清單就是架構,只要把想說的話條列出來,架構就完成了。
請別誤會,我認為清單是好東西。當你要去超市購物,或想分類表現好跟不好的員工,列清單會很方便。但在即興溝通時,清單並不是成熟的架構,我們不會因為有清單就回答得更好,或傳達更有說服力的話語。清單就只是清單而已。
我將架構定義為「用邏輯串連想法的敘事方式或故事」,想法會因此組織成「開場」「中段」「結尾」。如果你在即興溝通場合只用清單,表示你不懂清單和架構的差異。國際演講協會的資深教學設計師蘇.史丹利也同意:「無論即興與否,架構是所有成功演講的重要原則。你必須讓說話內容有開場、中段、結尾;你必須知道要從哪裡開始,從哪裡結束。」
如果你把架構想成用規律串起不同元素的敘事線,你會發現架構無所不在。大多流行樂曲的架構都是常見的那幾種。其中一種是 ABABCB,以主歌開場(A段),接著到副歌(B段),回到不同歌詞的主歌(A段),再進行到副歌(B段),然後是過渡的橋段(C段),最後結束在副歌(B段)。蒂娜透娜、電臺司令、凱蒂佩芮等不同世代的暢銷金曲創作者都會用這個架構創作,而且整個架構很合理,有清楚的開場、中段、結尾。
電影、小說和其他文學作品也都有常見的架構。舉例來說,在西洋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公式是ABDCE:剛開始會描述行動(Action),接著會提供背景故事(Backstory),發展角色之間的衝突張力(Development),並持續增強角色衝突直到高潮段落(Climax),最後衝突解決(Ending)。讀這種架構的故事時,所有事件的發展看起來會很合理,不會有莫名其妙的事突然冒出來。
法律辯論則是常常會用 IRAC 架構。首先會討論議題(Issue),然後呈現相關的適用法條(Relevant legal rule),接著提出議題與相關法條的分析(Analysis),最後提出結論(Conclusion)。業務員則常以「問題—解決方案—優勢」架構來推銷產品。首先指出影響對話者的問題或痛點,然後介紹可解決問題的產品或服務,最後描述購買產品或服務後會得到的其他優勢。下次你看電視廣告時,可以留意一下概念的編排,很可能會發現「問題—解決方案—優勢」架構;在本書的第二部分將會有更多此架構的相關討論。
一位神學院的學生告訴我,許多神職人員的講道架構都是用「我、我們、祢、我們、我」。開場會描述個人正在面臨的困境(我),接著將這種困境歸結為所有人都會遇到的普遍化現象(我們),引用可以影響困境的神祇智慧或經書內容(祢),呼籲觀眾實踐神聖教誨(我們),最後解釋實踐教誨的行動或教誨本身會怎麼改變人生、解決原先的困境(我)。
讓他們一直聽下去
為什麼敘事結構對溝通會有這麼強大的影響力?身為演講者和溝通教練,我發現用特定架構安排演講至少有四個好處。
第一,如同前面提過的,將資訊安排成一個有邏輯的故事,可以「讓觀眾保持注意力和興趣」。敘事架構可以對觀眾預告內容的走向,串連不同想法或呈現想法的轉變。教育歷史學家大衛.拉伯瑞指出:「故事有種驅動力,會勾起人的興趣。要聽懂一個有邏輯的論點需要一些知識,還要花費心力思考,但如果你可以把論點編得像故事,人們可能會比較有興趣了解。」
當導覽員時,我發現如果沒讓參訪者了解景點之間有什麼關連,參訪者比較容易迷路,轉而四處遊蕩。因為無法連結看到的事物,他們的注意力會轉到自己好奇的事物,進而在那裡停留,或者因為無法確定會看到什麼而擔心,以致沒能專心跟著我走。即興談話情境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如果想法之間沒有清晰的連結,聽眾就會看手機,轉去跟其他朋友講話或睡著。
有的人會在切換想法時用「然後」和「所以」,但這並不能讓他們想傳達的資訊有效連結成有邏輯的敘事。為了遵循架構,我們會設法讓資訊之間的連結變得更明顯,而連接的方式往往是用一個句子。舉例來說,在「問題—解決方案—優勢」架構中,可能會有類似這樣的連接句:「現在我們已經知道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了,那麼,請容我跟您介紹一個可以解決問題的簡單投資。」或「一旦我們開始使用這個解決方案投資,就可以節省成本和時間。」
最好、最有力的連接句通常會回顧前言,預示接下來會出現的內容,而且會完全符合我們一開始建立的大架構。請注意,即興談話時,我們不一定非得在一開始就直接說明整體架構,用比較婉轉的方式依然可以達到使用架構的好處。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有不少人認為是即興演講,其內容便是用「問題—解決方案—優勢」公式構成,但金恩博士從未對聽眾這麼說明。大家只聽到他靈活地切換類比和其他修辭方式,優雅地將想法組織成合理的敘事。
總之,無論你要說的話有多長、是否為即興談話,在一開始就給對話者某種路徑指示會是個好主意。用敘事架構來安排想說的話,即使在你突然受到矚目時,也能幫你更有效地整理想法。
增進記憶黏著度
在即興談話時,使用架構的第二個好處是,可以幫我們和對話者記得重要訊息。人類並不善於記憶,我們不太能一口氣記得七個以上的數字,更別提複雜的概念。大腦的設計會讓我們過濾掉大部分的體驗,只記得最重要的事情。有一位記者便曾寫道,遺忘「可能是大腦的預設模式」。我們傾向記得事件的梗概、忘光細節,科學家生動地形容這是「去蕪存菁」。
然而大腦的設計也會讓我們去尋找、享受、創造並記得有架構的敘事或故事。事實上,科學家將回溯過往事件的記憶稱為「情節」記憶,因為我們常會將資訊記成情節或故事。神經科學家大衛.伊葛門說:「大腦會創造故事來儲存重要的事。」為了形容故事的力量,伊葛門引用了《星際大戰》四部曲的最後場景:路克.天行者將炸彈丟進死星上的一個小洞,摧毀了死星。他說:「這就是故事對大腦的影響。故事像是一個小開口,我們會受小開口動搖,時而驚訝,時而歡笑,時而哭泣,我們會因此理解別人的觀點,或至少產生想理解的心情。當神經科學家說明人怎麼溝通、交流,他們在說的其實是故事的力量。」
當我們以有邏輯的方式將溝通內容組織成開場、中段、結尾,我們也在提示觀眾和自己應該怎麼注意和記得這些內容。一個關於學生課堂報告的研究發現,只有一些人會說故事,而大多數的同學都認為故事比統計數據更令人印象深刻。課後調查顯示,百分之六十三的學生記得報告中提到的故事,但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記得和數據相關的內容。
故事除了有助於我們記得抽象的論點或想法,也可以連結情緒,讓我們更容易記得事情。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法蘭克.隆戈以神經科學的角度研究敘事的力量,推論說:「如果我的故事可以激發你的情緒,你會記得比較清楚,也會覺得比較有趣。情緒可以刺激專注的腦迴路。如果我是說故事高手,我就會設法刺激你的注意力迴路和記憶迴路,有一部分的手段就是引發你的情緒反應。」比起清單,說故事更能創造情感連結,進而轉變聽眾——讓他們改變心意、安撫或提振他們的精神,促使他們採取行動。行為科學家珍妮佛.艾克表示:「最會說故事的人通常也能成為最會領導的人。」因為他們可以同時激發聽眾大腦中的理性和情緒反應。
由於架構有利於記憶,因此也會有利於散播溝通內容。雷蒙.納瑟是服務過許多科技圈名人的資深溝通顧問,經常幫創業家準備針對投資人的融資提案會議。在這些會議中,創業家必須介紹個人經歷和創業的背景故事。如果客戶只是列出一些不相干的事實,納瑟通常會建議改成有清楚開場、中段和結尾的敘事架構。他認為,他們的故事應該要強調一連串高潮迭起的事件,最後收束於充滿希望的結局。
納瑟解釋,採用敘事架構的最大好處之一是「有利於複述」。和創業家一起開會的投資人往往不見得是有最終決策權的人,這個人可能還要回公司跟團隊介紹創業家的提案。如果創業家能說一個好故事,聽的人就會記得比較牢,轉述起來更容易,其他人也會比較容易記住。納瑟表示,在聽故事的人不斷轉述後,「一個故事會漸漸變成神話,因為已經流傳了好幾個世代。」
最好的故事不只能傳遞資訊,還能賦予資訊激勵人心、啟迪智慧的意義。在這過程中,簡單的溝通會開始有自己的生命。誰不希望自己說的話有這種影響力?我就希望如此。
瑞士刀型架構
假如你臨時接到通知,在幾分鐘後要代打缺席的同事報告,你會怎麼做?莎拉.齋德勒是一家製造業上市公司的行銷經理,她就曾遇到這種情形。那時公司正在舉辦大型視訊會議,介紹即將上市的新產品,彙報新計畫的進度,宣布近期的併購案。莎拉是活動承辦人員,必須確保不同部門的同事都在會議中順利報告。有超過兩百名與會者正在收看,包括業務代表、子公司代表、設計師、各級主管和高層主管。
所有報告的人都會事先把投影片檔案寄給莎拉。有一位同事預告說因為有私人事務要處理,會晚幾分鐘上線,因此莎拉將這位同事的時段安排在會議後段。
到了會議當天,這位同事遲到了不只幾分鐘。莎拉緊張地注意著時鐘,快要輪到這位同事前,莎拉試著寄信、打電話提醒,可是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莎拉看了看同事的投影片檔案—同事打算報告最近正在進行的計畫,主要是某項即將上市的新產品,投影片內容大多用美觀的圖展現新產品的特色,文字說明得非常簡略。雖然莎拉對這項產品並沒有深入的了解,也不知道同事想在報告時主打哪幾項特色,但她還是很快決定要上場代打。
到了同事報告的時段,莎拉公布對方因為家中臨時有事無法參加,然後開始她的即興演出。莎拉說:「我深吸了一口氣,帶著自信,開始概略說明投影片裡介紹的產品。」雖然是即興演講,但她不是看著投影片亂講,而是採用了我教她的架構:「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什麼—為什麼—怎麼辦」是我最愛用的架構,因為簡單,而且適用於許多情境。開場時先介紹一個想法、主題、產品、服務或論點(什麼),然後解釋為什麼這個事物或想法對聽眾很重要或有影響(為什麼),最後呼籲聽眾利用方才得到的資訊,或是根據資訊採取行動等等(怎麼辦)。
在任何你想得到的即興談話場合,「什麼—為什麼—怎麼辦」都能發揮作用,無論是在工作面試時回答問題,或是給朋友意見回饋。如果你仔細回顧這個章節,就會發現我就是用「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展開論述。簡短開場後,我首先描述了架構的定義(什麼),然後談了使用架構的好處(為什麼),現在我正在談論大家關切的問題:要怎麼在即興談話中使用架構(怎麼辦)。我認為「什麼—為什麼—怎麼辦」是說話架構中的多功能瑞士刀,如果你的時間有限,只能學習、記得一種架構,就選這種吧!
莎拉使用這個架構的方式是,先根據同事投影片提供新產品的基本資訊和特色,然後說明這些特色和好處有什麼重要,最後說明大家接下來需要做什麼,好讓產品成功上市。多虧了這個架構,她在說話時得以保持專注和自信,同時也注意讓氣在每一句話結束時用完,避免結巴或說出填充詞。「我集中所有精神,表現出自信和謙恭的樣子,不停地把話講出來。大家都知道我不是專門負責這些項目的人,但他們很慶幸能聽到一些相關的新消息,並對此表示感激。」會議結束後,公司高層主管很讚賞莎拉,說她報告得很好,而且幫了大忙。因為有莎拉的報告,原本要報告的同事在歸隊後也得到了工作方面的肯定。
經典的常用架構:
一、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介紹主題,說明重要性,實際的應用行動。
二、論點―原因―例子―論點:
提出論點,敘述支持的理由,提供相關例子,再次強調論點作結。
三、問題―解決方案―優勢:
說明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最後討論解決方案帶來的利益。
四、比較―對比―結論:
做比較時,先談相似的地方,再談差異,最後提出結論。
五、情境―任務―行動―結果:
描述一個事件或敘述一個情境,討論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方法,最後說明分析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