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狡猾的讀書法:改變學習順序,我從大學落榜生變王牌律師

〔不需要解題,只要看答案就好〕

現在正拿著這本書的你,平常是怎麼念書的?

應該有些人是照補習班或學校老師所說的方法埋頭苦讀吧。先讀教科書或參考書,把該記熟的東西全都寫成筆記;接著做題庫,最後再挑戰考古題。相信大家都是這樣苦讀過來的。

但時間是有限的。想通過考試、想在最短的時間內記熟所有的內容,首先要做的,就是丟掉這種學習方法。

沒有必要解題。只要把答案背下來就好。

也許有人會吃驚地問:「怎麼可能不用解題?!」

只要想解題,馬上就會因「解不出來」而碰壁,並因無法解題而產生挫折感,很容易就演變成「不想做」。

話雖如此,但題庫都會附上自己解不出來的「答案」,而考試只要寫出正確答案就能通過;所以說,背答案是最快的捷徑。

尤其是考古題!考古題的好處,在於提供了現成的應考策略,而且命題者有可能是同一人,也有可能會參考考古題。因此,考古題相當有效。

我之所以會想出這個方法,只是單純想抄捷徑、想要輕鬆過關。

我沒有時間一一解題,又覺得細讀課本很麻煩,才會靈機一動,想到「反正就是考古題那些題目嘛,把答案記下來不就好了」。我當然知道小學時那樣作弊是不對的,不過這可說是結合作弊加臨時抱佛腳的學習法。

試過以後,我發現因為沒怎麼花費腦力,所以不覺得疲倦,還能節省時間。題目做得多了,對於會考和不會考的題目,也自然能看出端倪。

結果我只準備了三個月,就考上了當時門檻極高的法律研究所。

那些沒通過司法考試的同學,多半採用「讀課本、寫題庫、寫考古題」的方法。這種方法有一個很大的缺點:按部就班地苦讀,好不容易要開始寫古題了,卻往往發現過去所讀的內容和考古題的出題方向完全不同。但即使察覺到這一點,也因為考試將近、時間不夠,結果只能以悲劇收場。

至於這種背答案的方法,也沒有必要理解題目和答案。

我的理由是,目標不在「理解」,而是「合格」。只要能考上就好,懂不懂無所謂。

當然,能完全讀懂是最好不過的;但問題是,要融會貫通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我只是「改變一下理解的順序」而已。這種學習法的最大優點,在於即使沒有從一開始就勉強自己去讀通,只要堅持下去,「自然」就會懂了。

而且也不需要去補習班或學校上課。因為那些課程雖然會教我們解題的方法,卻不可能先告訴我們答案。背書只要靠自己就好,任何人都能做到。

「不解題、不理解,只看答案」,沒有比這種學習法更簡單的了。

〔人類是很健忘的生物〕

「我知道背答案很重要,但很快就忘了」「我對記憶力沒什麼自信,記不了那麼多」

應該有很多人都這麼想吧。

不過,我們不需要害怕遺忘。因為人類這種生物,本來就很健忘。這在許多書籍和科學領域都是已獲證明的事實。

在這邊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有名的「艾賓豪斯遺忘曲線」。這個曲線告訴我們,即使再怎麼努力用功,過了二十分鐘,就會忘記42%的內容;一小時後會忘記56%;一天後,竟會忘記高達74%的內容。

這麼看來,背誦不是為了不忘記,而是正因為會忘記,所以才必須這麼做。所以不必為了遺忘而耿耿於懷,只要轉換成以「我知道自己會忘記」為前提的記憶法就可以了。

過去我也曾經奉行逐頁細讀課本的方法。但是大概一個月後,我發現竟然完全想不起來最初那幾頁的內容。我也曾認真地整理筆記,但也僅止於整理,重要的內容一點也沒記住。

經過這樣的挫敗,後來再閱讀課本或參考書時,我決定不浪費時間,很快地全部瀏覽一遍。幾次下來,印象反而比逐頁細讀式來得深刻。

還有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早晚的「記憶存取法」。這部分會在第2章再仔細說明。簡單來說,就是晚上將當天所讀過的內容,以極短的時間複習一次,隔天早上再回想一次的方法。

每天反覆練習的結果,不但能讓記憶固定在腦中,也能大幅提升學習效率。

換句話說,不是「長時間 × 學習量 = 記憶力」,而是「短時間 × 次數 × 學習量 = 記憶力」。這才是讓記憶變得穩固的絕對公式。

只要反覆練習,讓進入頭腦的資訊量超過遺忘的部分就好了。

當然,還是有許多人做不到這一點。

〔不以「一百分」為目標也無所謂〕

無論在哪個領域,一旦出現「做不到」的念頭,就會讓人裹足不前,甚至心生障礙,最後乾脆放棄。

學習也一樣。一口氣把目標設得太高,又因為做不到而消沉,只會讓心理負擔越來越大。

為了不陷入這種窘境,一開始就不要指望自己做到一百分。不要挑困難的題目,要從簡單的開始。

考試有一個定則。那就是「基礎題占六成、應用題占三成,比應用更困難的題目占一成」。想要及格,就要拿下基礎題目這六成的分數;換句話說,只要占所有題目六成的基礎題不失分,就能及格。由此可知,只要學好基礎就行了,困難的應用題大可不需要花力氣去做。

為什麼呢,因為應用題也是從基礎題變化而來的,只要懂得基礎,自然就能解題了。

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主張,「學習需要多巴胺」。多巴胺是大家很熟悉的一種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它能讓人覺得愉悅;也因為大腦會記得多巴胺受到刺激而分泌的狀態,所以人們才想再得到那種快感。換言之,學習時如果產生「我會了!好開心!」的情緒,就會刺激多巴胺分泌,這時的記憶就容易穩固。因此,一開始只要做輕鬆的基礎題,好讓大腦記得這種愉悅。

反覆練習基礎題目,一點一點擴大「做得到」的範圍,持續為大腦帶來愉悅感。

請放棄「一次就要全都記住」的想法。考一百分、拿第一名也都沒有必要。只要確實打好基礎,將來一定有辦法處理應用題。題庫也不必從頭開始寫,只要寫必要的地方(會的地方)就好了。

〔排序分類,決定「不做」的事!〕 

考古題和題庫重複讀了五、六回後,應該就能知道哪些題型經常出現的題型,哪些不常出現了。這時候,請根據出題頻率,對題目進行排序分類。由你自己評估題目,並加以分級。雖說是「評估、分級」,倒也不是要打什麼分數。方法其實非常簡單:

首先,把每年幾乎都會出現的題目列為A級,兩到三年就會出現一次的題目列為B級,偶爾才會出現的列為C級。C級題是「不做也沒關係」的題目,就算暫時無視也沒關係;至於A級和B級題,可直接在題目旁邊標記出來。

只要接觸更多題目後,就能看出這是基礎題還是應用題,也能了解難易度如何,再根據自己的判斷進行評等。我以前會分成五級,為了方便讀者理解,這裡只分為三級。超基礎題目是「++」,基礎題目為「+」;應用題或自己不擅長的題目則是「-」,是不理它也沒關係的題目。

依出現頻率和困難度分級後,就能清楚知道,應該先做標記為「A++」──也就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超基礎題目。拿出現頻率和困難度相比,多做頻率高的題目比較容易達成合格目標,所以A的優先度要比B更高。

換句話說,如果拿「A+」和「B++」相比,「A+」的優先順序是比較高的。不過,「A-」也是可以擱置的題目喔,因為就算每年都出現,但太困難的題目只是白白消耗答題時間罷了,還會造成負面影響。

依照前面所說的法則,不解應用題,只要做基礎題就可以了;自己不擅長的題目不但浪費時間,也會造成精神負擔,更沒必要勉強解題。

像這樣將題目排序分類,就能明確知道該做哪些題目,讓學習變得更有效率。


〔知道「答案」才能理解「問題」〕


我所提倡的「先看答案→再看題目」這個方法,和一般「讀課本、參考書→解題→確認答案」的學習法是完全相反的。

為什麼不是先看「題目」,而是「答案」呢?

所謂的「考試」,本來就是已經先決定好答案的測驗。為了導出唯一的答案,才想方設法變化出各種題型。換句話說,只要先知道答案,再增加研讀題目的數量,就會發現:看似不同的題目,其實不過是換個視角或改變說法而已。

出題的人也並非從零開始。他們多半會用考古題「回鍋再製」。懂得這一點,就可以不假思索導出答案,解題的時間也能縮短許多。

考試最重要的就是爭取時間。如果在前面的選擇題花費太多時間,後半部解題的時間就會不夠。聰明的人或許三兩下就能答出來,但是沒這本事的人,應該要懂得爭取時間──凡是能不假思索寫出答案的題目,增加一題是一題。這種瞬間寫出答案的「零思考術」,可說是通過考試的最強武器。有關「零思考術」的詳細內容,我將在第2章為各位說明。

就這層意義看來,「先知道答案」的方法,應該最適合讀書不得要領、想輕鬆過關的人。

重要的是,無論如何都要盡可能知道=背下許多答案。再來就是對照題目了。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