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故事圈粉術:將流量變現,讓興趣為你工作
〈1-0什麼叫「讓興趣為你工作」?〉
想讓創作為你工作嗎?
很現實的,這句話反過來說,就是要有人為你的創作付錢。
不過既然是興趣,這件事在一開始的階段很可能是無償進行的,比如爬山露營、看韓劇、吃美食、畫插畫等等。即使能賺錢,在初期階段還是只能用「拚命做同一件事」的方式帶來收入,享受這份興趣的可能只有你自己。因此,要找到能與你一樣感動的人,也就是你的受眾。
◆從無償進行到有價販售──解決受眾的需求
你的興趣(創作)最初可能只是閒暇時光的嗜好,如果你決定讓這項興趣為你工作,就必須讓這項興趣在執行時能為你帶來收入。至於要怎麼讓人花錢購買你的興趣呢?其中的關鍵並不是訂出一個完美價碼,而是這項興趣能解決「誰」的「什麼需求」。
A:我喜歡手作乾燥花束。
可以解決的需求:需要花束布置家裡或店面的人、需要送禮或告白的人。
B:我喜歡畫美食插畫。
可以解決的需求:需要手繪菜單的店家、需要美食資訊與推薦的讀者。
C:我喜歡拍搞笑影片。
可以解決的需求:需要吸引眼球行銷方式的廠商、需要有趣影片療癒身心的觀眾。
知道要解決怎樣的需求後,接著可以思考你的興趣要提供的是「產品」還是「服務」。
以我做為人像畫家舉例,平常販售人像插畫為「產品」,並將畫圖時與客戶聊天的過程當成「服務」一併販售。插畫可以設為大頭貼、分享給親朋好友,甚至印製成婚禮小物和手機殼。服務的過程則成為我的創作靈感,進一步經營社群媒體、產生流量,再帶來其他收入。
或者,假設你的興趣和我一樣是畫圖,當你為某對準備結婚的新人畫了一張婚紗插畫後,除了販售作品本身之外,還有機會從中獲得更多可能:
一、將這張作品印製成婚禮紀念小物,或做成會場的背板等。
二、額外販售客製化結婚書約,將作品印製在書約上,成為獨一無二的紀念。
三、將繪製的過程錄影下來,這段影片本身也能成為商品或增加原本商品價值的附屬物。
以上三點都是站在「準備結婚的客人」的視角來看「可能會想請人解決的問題」(例如不想花錢拍婚紗照、不知道婚禮可以送賓客什麼東西、想要更特別的結婚書約等),而你卻有可能只靠一項商品就解決他們的所有問題,這就是從「無價進行」到「有價販售」的關鍵:找到「你的興趣」與「他人需要」彼此重疊的部分,讓人明確知道你能提供哪些產品及服務,又能解決他們的什麼問題。
〈2-1稀缺性法則──如何找到自己的品牌核心價值?〉
這一章要教大家怎麼建立自己的品牌價值,不過在這之前,要請大家問自己一個殘酷的問題:「世界上已經有了這麼多品牌、KOL、創作者,大家為什麼還要喜歡我?」
第一,不管在任何領域,你幾乎不可能當第一個做的人(第一個拍YouTube影片的人、第一個畫圖文插畫的人、第一個……)。
第二,你也很難成為做得最好的那個人(在臺灣最會做法式甜點的人、最會畫油畫的人、最……)。
那麼,你值得大家支持、追隨的原因是什麼呢?
嘿,先別感到難過,這個問題並不是為了打擊你的信心,而是要讓你更確定未來努力的方向。現在請你先仔細思考一個問題:你最喜歡的餐廳是哪一家?
假設是一間拉麵店好了,它想必不是世界上第一個賣拉麵的;店裡的料理或許好吃,但也一定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更上一層樓的餐廳才是。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因為它現在就是你心中第一好吃的拉麵店。從店裡的裝潢、氣氛、熟悉的店員、色香味俱全的餐點,還有你在這裡用餐的所有記憶,都造就了這個「心中第一名」的結果。
每個領域必然都有競爭,不管是良性或惡性的,總得有比別人突出的特色,才能脫穎而出;然而太多人都執著在「跟最強的人比他最強的地方」,因此始終無法成功。
◆跟最會畫圖的人比畫技,跟設備最齊全的影像工作室比拚設備?
為什麼一家餐廳即使不盡完美,卻依然受人喜愛?一個明星就算有缺點,卻有粉絲喜歡?祕密在於:人們心中對喜好的判斷,並非如機器般數據化的理性抉擇,只從數字高低做決定。
比起成為最頂尖的一%,只要讓你的品牌有一、兩個讓人為之驚嘆的地方就足夠了,這就是所謂的稀缺性(scarcity),一個能讓你在茫茫人海中被看見的祕訣。
把握自己的稀缺性,持續培養你的專業能力與形象,並且不畏懼地將這些大方分享出去。
如同第一章約略提過的,想創造稀缺性,你可以試試這兩種方法:
一是「將A融合B」,二是「同一件事換種做法」。
這是什麼意思呢?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這兩種方法:
方法一是「將A融合B」,是水平發散的思考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把兩個看似無關的領域結合在一起,用不同的專業知識與生命經驗創造出前所未見的創作形式,例如:
‧會畫「短篇漫畫」的「外科醫師」。
‧將「插畫」 與「冷知識」結合的畫家。
‧做「西式甜點」,且每道甜點背後的設計理念都來自「天文知識」。
這三個例子都是真實的成功案例,只要以關鍵字搜尋,就能找到實際品牌。
「將A融合B」能涉及的領域不但更廣,也更容易挑起人們的好奇心,這也是為什麼儘管我身為一名插畫家,卻建議所有想從事這項職業的人「生活中不要只有畫圖」的原因。
方法二是「同一件事換種做法」,是垂直往相同領域探索的思考方式。
‧理髮師利用「拍攝before & after」來呈現自己的「美髮作品」。
‧把「網路梗圖」融入「傳統政府文宣」。
‧用「面對面說故事」的方式來進行「人像插畫」。
上面的第三個案例就是我自己使用的方法。這種垂直思考並不主動結合其他領域,而是利用讓人耳目一新的作風呈現同一件事,自然就能和同業間產生讓人心動的差異性。
〈2-2開始行動,比成為專家更重要〉
為什麼才華洋溢的人,不一定會被看見?
這句話反過來問的話,就是:「在一個領域裡成為最強,就能保證會成功嗎?」
找一個身邊隨手可及的例子吧。如果問你,麥當勞的漢堡是不是最好吃的……你或許可以想到更好吃的店家吧;但如果問大家,哪裡能買到漢堡?多數人直覺說出的答案很可能都是麥當勞。
雖然不是最好吃的,卻是大家心中「最具代表性的漢堡」,原因在於麥當勞把心力放在標準化製造、大量鋪點設店,讓每個人都能輕易地買到味道一樣、品質中上的漢堡,而不是苦惱於單一店面所研發出的「最好吃的漢堡」。
說完了漢堡,再講到薯條。你曾聽過朋友或店家形容自己的薯條「比麥當勞的好吃」嗎?如果不加思考的話,大概會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麥當勞的薯條不好吃」吧;但仔細一想,沒有人想跟別人比爛,大肆宣傳「我的產品比難吃的更好一點」。不論你的喜好如何,我稍微瀏覽了網路的評價及身邊友人的看法,發現大多數人其實滿喜歡麥當勞的薯條;儘管資深的老饕必然能說出某家店有更好吃的薯條,但這個「只比普通更好一點」卻能大舉成功的例子,其實能給我們一些不同的想法。
接下來再來聽我說一個故事。
你喜歡看漫畫嗎?或者,只要看過任何一部漫畫就好。如果有的話,請你想想看:賣座的漫畫家都是畫技最好的嗎?
這邊要舉的是《一拳超人》這部漫畫(如果對畫面有興趣,請自行上網搜尋)。這部作品其實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日本網路漫畫家ONE創造的超級英雄漫畫,線條非常簡單,幾乎就像國小男生在課本上畫的超人塗鴉,但這個版本卻能在網路上一舉竄紅;後來藉著與職業漫畫家合作,才產生了畫風精緻、較廣為人知的「《一拳超人》重製版」,最後甚至改編成超暢銷並聞名國際的動畫影集。
為什麼畫面看似簡陋、粗糙的漫畫也有被看見的機會?原因在於,漫畫身為一個說故事的載體,並不是畫得精美就是好作品,還有很多會影響成敗的因素:高潮迭起的劇情、敘事性強的構圖、張力超強的分鏡、異想天開的世界觀及人物設定等等。
想像一下,閱讀漫畫的感受就像一塊圓形的披薩:
畫技或許占了某個重要的比重,但光靠畫技無法填滿一整塊披薩。下次經過書店時,你可以做個小小的實驗:找到任何一套超過五十集的漫畫作品,把第一集和最後一集抽出來,用肉眼比較兩者作畫的成熟程度,你一定可以發現,很多漫畫家也是在走紅後,畫功才慢慢磨練得越來越好;反過來說,他們一開始都不是在一○○%的狀態下起步的。
漫畫只是一個好懂的例子,而這項原則其實可以套用在任何一個領域。一項產品或服務的單一品質固然重要,卻無法成就整體的成功,所以不要再說「等到我夠厲害再來做這個」,因為這種思考方式中,永遠沒有「足夠」的一天。
若想投入一個領域,可以使用MVP(最小可行性產品)原則,以最短時間與金錢成本快速進入市場,測試這件事是否可行;如果不可行,就從失敗的經驗中找出錯誤的因子,一次次試錯。因為光是窩在家裡東想西想,就永遠無法得到市場、觀眾、客人體驗完產品後給出的回饋。
在一個領域中剛起步的你,一定有很多能力是不如他人的,但是套用披薩原則後,你會發現自己其實已經擁有某些優勢,而這些優勢也能用來彌補短缺的能力。
以我的創作為例,我雖然是一名用視覺說故事的畫家,但在這些視覺創作中,最重要的特質並不是大家容易想到的「唯美」,而是「精準」。正因為我的創作題材是人生故事,精準的文字與圖像才會比唯美更重要;因此從以前到現在,我都認為在畫技以外,自己還有許多能嘗試的地方。
別害怕自己還不是專家。等你覺得自己夠好再投入市場時,也許就已經太晚了。先用不同面向的優勢截長補短、彌補目前短缺的能力,等投入市場後,再慢慢強化自己的弱點。有太多人堅持「等我夠……後,再來實踐夢想」,結果就這樣抱著這個想法過了一輩子,從未真正與世界碰撞過,而夢想也永遠沒有機會得到市場的驗證。
請你相信,最好的故事的已經在你腦中了,只差在用對的方式說給對的人聽。
〈3-1 認識「故事體驗設計」〉
這一章的標題雖然有「故事」兩個字,但不是教大家編故事,憑空想像出如《魔戒》和《哈利波特》這樣波瀾壯闊、情節高潮迭起的作品;而是教你怎麼說故事、用說故事的思維包裝本來就有的故事,在社群中創造真正有料的內容。
如果要用最簡單的方式了解怎麼說故事,那麼請你把一篇故事當成一位新朋友吧。首先要看見他的樣貌,接著思考你對他產生什麼樣的感覺,最後再慢慢認識他的靈魂。
如果整理一下這個過程,就會簡化成:「樣貌」「感覺」「靈魂」。套用到故事中,就是:
‧樣貌:故事樣貌
‧感覺:故事體驗
‧靈魂:故事靈魂
今天我們在說一個故事的時候,可以試著反過來思考:
一、靈魂:故事靈魂(想告訴大家什麼?)
二、感覺:故事體驗(讀者看完的情緒?)
三、樣貌:故事樣貌(故事呈現的樣子?)
簡單來說,就是由內而外思考一個故事:先思考故事的核心價值,再決定想傳達什麼樣的情緒給讀者,最後才是故事呈現的樣子。包括故事是長篇、短篇,形式是小說或散文,這都是最後再決定的。
你可以在任何一個優秀的故事中看見上面這三項要素:故事靈魂、故事體驗、故事樣貌。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後面我會稱這項法則為「故事體驗設計」。
說到每個人都看過的故事,這裡就舉迪士尼近年來最知名的作品《冰雪奇緣》為例吧。
我們先忽略這部動畫電影裡所有的技術、特效、人物設計等,只看故事本身。《冰雪奇緣》是一部探討「真愛本質」的動畫──探討「愛」這件事聽起來很老套,但這部作品打破了迪士尼的傳統,不只簡單地告訴觀眾「王子公主在一起就是愛」,而是將家庭之愛與男女之愛放在一塊討論,並在電影結局裡第一次拋開傳統的男女愛情,讓姊妹情誼戰勝了邪惡的一方。從這部電影的幕後訪談可以知道,這部劃時代的偉大動畫電影(從商業利益和主題曲的洗腦程度來看)是這樣誕生的:
一、決定寫一篇剖析真愛本質的動畫劇本 (故事靈魂)。
二、讓觀眾思考愛情與親情間的關係 (故事體驗)。
三、劇本誕生:艾莎與安娜在冰雪王國裡的冒險故事(故事樣貌)。
你發現了嗎?製作團隊並不是一開始就決定要讓艾莎成為一個害怕自己魔法力量的女孩,也沒有具體設計出她將擁有噴出冰雪、用雪花造出城堡的能力。這些酷炫奪目的元素,統統都是在最後一個階段(故事樣貌)才決定的,因為這些能在畫面上呈現的元素雖然吸引眼球,卻不是整個故事的核心。如果《冰雪奇緣》的背後是一部鬆散無趣的劇本,相信特效就算做得再美,也不會被人們長久記住
所以,核心概念才是最重要的。簡單來說,故事體驗就是:
由內而外設計一段故事,並將這個故事當成觀眾即將經歷的一場「體驗」。
〈3-2故事靈魂──一段故事傳達的價值〉
你能說出早年迪士尼動畫與皮克斯動畫的故事有什麼不一樣嗎?
在解答之前,先列出幾部他們出版的電影喚起各位的記憶吧:
‧迪士尼動畫:《白雪公主》《阿拉丁》《美女與野獸》……
‧皮克斯動畫:《海底總動員》《瓦力》《可可夜總會》……
就算你一部都沒看過也沒關係;但如果你對這些電影稍微有一點印象,那麼請試著想想看,這兩家公司出品的動畫電影究竟有什麼不一樣呢?記住,拋開所有的畫面、人物和特效,這裡只說「故事」有哪裡不一樣。
答案要揭曉囉:就是故事所傳達的「核心價值」不一樣。
‧迪士尼動畫的核心價值:真愛
‧皮克斯動畫的核心價值:回家
迪士尼的核心價值「真愛」應該很好理解,大部分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都在傳達這項價值:被詛咒且失去雙親的公主遇見命中注定的王子,克服萬難打倒反派,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不過,你可能對皮克斯的核心概念「回家」感到一頭霧水。事實上,這裡的「家」並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回到一個歸屬的地方」。皮克斯動畫的主角大多會在故事開頭遇上一個嚴重的問題,因此流離失所或被迫踏上一段旅程,並在混亂的過程中拚盡全力,回到那個屬於自己的地方(可能是原本的居住地,或是某個更適合自己的地方)。
‧《海底總動員》裡的混亂與回家:尼莫走失了,想盡辦法回到原本居住的珊瑚礁群。
‧《瓦力》裡的混亂與回家:機器人瓦力遇見另一個機器人伊芙,最後帶著火箭上僅存的人類回到末日後的地球重新生活。
‧《料理鼠王》裡的混亂與回家:小米因為自己想當廚師的夢想,被迫離開村子裡的鼠窩,最後和人類開了屬於自己的餐館。
這兩家公司的核心價值是截然不同的,雖然都是製作動畫電影,最後呈現出的效果與人們觀看後的感受卻天差地遠。當然,「真愛」與「回家」兩個概念並沒有誰好誰壞,不同的出發點自然會說出不同的故事。
看到這裡,你可以問問自己:你想透過自己的品牌傳達什麼價值呢?
可能是幽默、溫暖、負能量等等,暫且先把答案放在心裡吧。
你可以發現,「故事靈魂」將成為整個品牌的核心。假設你想傳達的價值是「樂觀開朗」,那麼從這個價值中,就可能會延伸出不同的分支。
為什麼我從一開始就強調「由內而外」設計故事的重要性,就是要各位避免說故事時,陷入流於形式的陷阱裡。舉個例子,假如你是一個拍影片的創作者:
「偶爾錄個旅遊vlog好了」「拍個特效影片好像滿有趣的」,像這樣只是從形式思考、不經規畫的出發點,很可能會讓觀眾對你的社群性質感到困惑。
以剛才舉過的例子《冰雪奇緣》來說,「愛的本質」是故事的靈魂,有了這個前提,才能順利設計出故事呈現的樣貌。如果搞錯方向、只在意形式的話,這個故事會變得無比混亂,也無法留下任何感動人心的種子。
在設計一段故事前,請先決定好故事的靈魂,並在未來用力地保護它。如果為了取悅「所有人」而隨意更改故事靈魂,那麼故事將只是一盤散沙。
結論:進行任何形式的創作和貼文前,先設定好「背後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