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教養世界中的獨特人際關係

第一章 
去了覺得不自在,不去又不安心的媽媽聚會

歡迎來到媽媽們的世界

「等你之後到產後護理之家,一定要找同期進去的媽媽組織團體!」

在分娩前幾天,我與一位媽媽朋友見面,她目前有位就讀小學的孩子。她特別強調,要我與同期的護理之家媽媽組成團體。

「又不是軍隊,什麼同期、同梯的!」

聽到我的回答,朋友瞟了一眼。

「你真是……沒聽過在護理之家中,同期媽媽們之間的友情比血還濃嗎?」

「太誇張了吧?啊!不過我好像聽說過媽媽之間的鬥爭倒是挺精采的。」

偶爾會在媽媽論壇或聊天室中看到「媽媽之間的明爭暗鬥」,就算不是媽媽,也會看得興味盎然。女人之間的戰爭,就連女人自己都覺得很有趣。聽了我的話,朋友的眼睛瞇成一條線,似乎陷入沉思。

「嗯……不能否認的確有那種狀況,但會傳到網路上的本來就是刺激、較負面的故事,事實上還是有很多媽媽相處得很好啊!關鍵取決於自己。」

我這位朋友無論在哪裡都有辦法發揮蒐集情報的能力—她不僅參加護理之家同期媽媽們的聚會,另外還隸屬各種不同的媽媽聚會。甚至和護理之家的同期媽媽們已經維持了九年的情誼,到現在還是常趁天氣好,家庭之間結伴去野餐、露營。雖然經過這麼久的時間,孩子們不見得會玩在一起,但是媽媽們卻一直維持深厚的友情,似乎有種同期的「革命情感」。聽了朋友的話,我對媽媽聚會的偏見瞬間消失,也開始有點希望自己可以找到能建立友情的護理之家夥伴。

「是啊,媽媽們之間的關係也是人際關係的延伸啊!如果有可以一起分享育兒樂趣的夥伴一定很棒。」在當時,我並不知道這是多麼困難的事,而且,這項願望也沒有這麼容易就可以實現。

我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社會氛圍最不安的時候分娩,因為疫情,一切都採取最嚴格的標準。在產後護理之家,連丈夫都不得進入房間,所以別說大家聚在一起,就連隔壁房的產婦,我們也從未交談過,一晃眼,就差不多要準備回家了,這讓我感到相當自在。因為在護理之家如果還需要努力和陌生人打交道,那樣根本就不是產後調養,而是產後勞動。不過就在我想放棄護理之家的友誼時,叮咚!沒想到機會就來了。

某天看到其他產婦三三兩兩地聚在電梯前聊天,很好奇她們在說些什麼,於是靠近聆聽:原來她們都是在同一天分娩,並同時住在這間護理中心一段時間了。由於她們隔天都要回家了,說好以後也要繼續連絡,所以正在建立聊天群組。

「還以為沒人想弄什麼媽媽聚會……原來還是有。」我心想。

就在我默默覺得緣分很神奇,且感到有點羨慕的時候,其中一位產婦突然對我說:

「你還好嗎?」
「什麼?」
「我看你一直在抓腿,不會是搔癢症吧?」
「啊!對。可是,你怎麼知道?」
「等一下!我回房間一趟。」

不一會兒,她拿了條蘆薈凝膠過來。

「你可以把這個塗在腿上,我之前也塗了這個,狀況改善許多。」

因為產後患有搔癢症,所以時不時會抓腿,沒想到有人注意到了。我被她的溫柔體貼所感動……這就是所謂產後護理之家同期的情誼嗎?感動的能量瞬間轉換成勇氣。

「我下週也要出院回家了,請問我也可以加入嗎?」

不能給人太迫切或有壓力的感覺,但是也不能表現出「不加入也無所謂」的傲慢。我刻意用超然但不失謙虛的態度詢問。

「當然好啊!請告訴我電話號碼。」

其他產婦沒有讓我那份經過盤算的勇氣變得寒酸,也表現出熱烈歡迎我加入的態度。

哇!我也有護理之家的「同學」了!我迫不及待地向朋友大肆炫耀。

「我也加入護理之家的聚會了。」

朋友輕輕地笑說:

「歡迎來到媽媽們的世界。」

和媽媽們初次建立的特別關係

「再怎麼聰明的女人,只要生了孩子也會變傻子。」

對於第一次生孩子的母親來說,多半都會對這句話產生強烈的共鳴。到底是誰說出這麼殘忍但又一針見血的話呢?

我是一個無論做什麼事,在開始著手進行之前都會充滿熱情的人。從知道懷孕之後,我就涉獵了許多育兒相關的書、上網看有關育兒的YouTube影片,預習各種狀況。但是養育一名孩子怎麼可能這麼簡單就能夠學會?選擇把出生才十八天的嬰兒帶回家的我,是地球上最傻的傻子。按照之前預習的內容,實際操作一遍之後才發現孩子太小、太稚嫩了,例如,孩子突然拒絕喝奶、嘔吐時,我雖然看了影片之後知道該怎麼做,卻不適用於眼前的狀況。對於第一次當媽媽的我來說,理論和現實的差異太大了。

當時出面拯救我的救世主,就是在產後護理之家認識的三位同期媽媽。

剛好在幾天前才經歷過類似狀況的媽媽,所傳授給我的是比網路上廣泛流傳的妙招還有用的祕訣。但是,比起實際受用的情報,一起經歷這段時期的「革命情感」更讓我覺得踏實。雖然大家都是新手媽媽、一切都很生疏,可是我們除了分享育兒知識,也一起分擔疲憊和恐懼、互相安慰。

凌晨時分,除了我和孩子之外,全世界都在睡夢中。哺乳結束後的疲憊和飢餓感襲來。想找老公一起吃點東西,卻又不忍心叫醒一大早就要上班的他。這時進入聊天群組,就會發現也有像我一樣,凌晨餵奶後睡不著覺、可以聊聊天的同期媽媽。

「餵完奶之後,我肚子也餓了。」
「辛苦了。我的肚子也是咕嚕咕嚕叫……」
「拍拍,喝杯熱牛奶吧!」

這時可以回應我因為肚子餓而吶喊的人,只有護理之家的同期媽媽。有同處於類似處境、可以毫無壓力地分享疲累心情的人,真的讓我覺得很踏實。

不僅如此,剛出生的嬰兒雖然視線還無法聚焦,但在媽媽眼中可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天使,他們的一舉一動也格外珍貴,讓媽媽不自覺地露出笑容,這時正是想到處展示孩子照片的時期。

我在朋友們的聊天群組裡會克制狂「曬嬰」的欲望,但是對護理之家的同期媽媽們卻不需要顧慮那麼多。

「天啊,好可愛唷!」
「哇!可愛度破表了,真是太太太可愛了!」
「看那雙會笑的眼睛,怎麼辦?阿姨心臟被爆擊了!」

如果有人貼出孩子的照片,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發出像是完美和聲般真誠的回應,所以可以毫無負擔地把孩子的照片傳上去。這才是所謂的相輔相成!

領導者與成員的合作很重要

無論多麼平等的關係,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出現一名引領和維持團隊凝聚力的角色,換句話說,如果團體裡沒有主導者,也無人積極整合、協調意見,時間一久,這個團體的組成就會不了了之。同時,團體中的成員若多採消極、不合群的態度,那麼該團體也不會持續太久。因此,唯有領導者和成員之間能相互配合,團體才能持續下去。

在媽媽聚會中也不乏有領導能力的人,會率先站出來主導聚會、很會照顧其他成員,而且知道很多訊息,所以身邊時常圍繞著很多媽媽。在媽媽聚會中,不是自己想當領導者就當,必須得到大家的認可才行。

然而,領導者的性格也會左右聚會的品質,例如性格溫和善良的領導者,周圍也會聚集個性相似的人。當然,再健全的團體也會出現另類人物,與群體性格不合的人自然會被淘汰。但是身為一名好的領導者會遵循適當的界限,不會盲目地排斥性格不同的成員。有好的領導者做為媽媽聚會的中心,那麼大家聚在一起時,就不會在背後說人閒話或是在團體內另組小圈圈。相反的,如果道德感較弱的人成為領導者,這個團體很容易就會分裂、內鬥、排斥看不順眼的人,如果大多數成員也和領導者的個性相似,就會發生排擠問題。

我們護理之家的同期媽媽聚會中,擔任領導者的姊姊會散發出耀眼的存在感。她對大家一視同仁,對任何人都很親切。她同時也是一名新手媽媽,但屬於那種即使是第一次,也做得很好的人。這位領導者姊姊從網路和書籍中涉獵了許多育兒知識,所以當其他人遇到育兒苦惱時,能不吝給予恰到好處的解決方案。她待人講求公平,給予的情報也很公平。

不僅如此,她堪稱是嬰兒副食品界的白種元。她會親自製作韓牛副食品、有機水果零食送給其他媽媽,大家也會回送禮物答謝。從另一種角度來看,以快遞互送給孩子的禮物和零食,也算是一種特別的聚會。除了物質支援,如果有人訴說育兒辛苦之處,就算揉著睏倦的眼睛,她也會用心傾聽、一起尋找解決方法,因此與大家累積了深厚的革命情感,大家都說能在護理之家遇到好的同期媽媽可是福中之福。謝天謝地,我很有福氣,因為有這位能照顧到每位成員、不排斥任何人的領導者姊姊為中心,才能凝聚其他同樣善良、體貼的人,並組成和諧的團體。

但是我們護理之家同期媽媽的聚會最後並未持續下去,因為大家都生活在不同地區,幾乎無法帶著孩子常常聚會。隨著孩子的成長,反而是與實際育兒生活有較多交集的社區媽媽們的相處時間比較多。

一直延續不斷的緣分,不一定是最好的關係。雖然只是一時,但那段時光確實很幸福,回想起生產後最不安的時期,我們互相給予心理上的支持和關懷、溫暖的安慰、一起分享的真誠情誼,此刻心中也暖暖的。希望有一天能再見面,想必到時定能輕鬆笑看昔日的點點滴滴。

媽媽需要與大人對話

「孩子啊,你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可以和媽媽一起聊天、到處走走呢?一年?還是兩年?」

養育孩子會讓人忙得不可開交,同時也是份孤獨的工作。身為社會性的動物,再忙,也需要與人交流和溝通。

「啊……我需要和大人對話。」

媽媽迫切需要的是像打網球一樣,有來有往的雙向溝通。孩子要等到兩、三歲,才能比較完整地用口語表達,在此之前,媽媽與孩子之間都是單向溝通。有經驗的媽媽應該都知道那段時間有多麼悶,一不小心就會患上產後憂鬱症,所以,媽媽非常需要能互相交換能量的雙向對話。

以「孩子」為中心而形成強烈的共鳴,因此很容易在第一次見面時,就拉近彼此的距離。所以在這時最好的對話夥伴,就是生產時期相近的鄰家媽媽們。在媽媽論壇上經常看到獨自育兒的媽媽們分享甘苦、邀約一起去親子餐廳或文化中心,也有人想尋找住在同一社區的「嬰兒車兜風夥伴」。即使不刻意參加那些聚會,但很神奇的,有著年齡相仿孩子的母親就會像磁鐵一樣互相吸引——到社區文化中心參加活動很容易就互留連絡方式。就算是初次見面,在住家附近的公園裡遇到,也會很自然地邊喝茶邊聊育兒經,回家前還會約定下次再帶孩子來玩。那種感覺就像是在聯誼場合遇到一拍即合的對象,一切都非常自然。

有些不曾加入活動的媽媽會隨著時間感受到疏離感,特別是帶著孩子去社區文化中心參加活動時,會覺得特別孤獨。看著其他媽媽在孩子活動時,三三兩兩聚在一起,不時交頭接耳,雖然不知道她們是原本就認識,或是來參加活動才認識,但看在獨自一人前來的媽媽眼中,難免會心生羨慕,我也曾如此。於是表面上裝作不在意,刻意誇張地與孩子互動,然後找機會順勢與坐在旁邊的媽媽搭話。對方反應有些冷淡,當下不免覺得尷尬,但是透過這個機會卻也開始建立起情誼。

果然!還是要鼓起勇氣才能結交育兒夥伴。

確實,比起和孩子兩個人行動,與認識的媽媽們一起去親子餐廳或文化中心時感覺更有趣。雖然各自忙著追逐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活動結束後,通常可以一起吃飯、喝咖啡,可以為獨自帶小孩的人灌注極大的能量。不僅如此,在忙碌的時候互相支援、分享離乳食品,這些溫暖的交流,讓人無法低估親密感帶來的積極影響。

「回到家了嗎?剛才傳給你在咖啡店裡拍的照片。看他們手牽手對視的樣子,真的好可愛喔!」

「哇!太可愛了。希望他們像電影《親親小站》裡的主角們一樣,互相守護、一起長大。」

用鏡頭捕捉孩子互相牽手或擁抱的畫面,看著一張張照片真是莫大的幸福,甚至還傳給丈夫和親朋好友,並上傳到Instagram,看到有人留言說好可愛,媽媽心裡也感到無比欣慰。孩子們小手牽著小手的樣子真的很可愛,身為媽媽的人一定能了解那種感動。「希望他們像電影《親親小站》裡的主角們一樣,互相守護、一起長大。」這句話,在那一瞬間絕對是真心的。而實際上,的確有人會為了讓孩子能結交到一輩子的好朋友,從嬰幼兒時期就與其他母親積極往來。但是不管怎麼說,往來的真正目的,還是與媽媽們交流。

這個時期的孩子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讓孩子躺在嬰兒車裡與其他媽媽一起悠閒散步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孩子之間還無法產生互動,所以不會因為爭吵而讓媽媽們感到為難。只要媽媽之間合得來,這段時間就堪稱太平盛世。也就是說,能結交心意相通的媽媽朋友,是這個時期的一大樂趣。

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媽媽之間的親密感也不例外。隨著彼此的付出和投入,會有不同的發展,因此偶爾會出現過度專注在與其他媽媽的關係上,而忘記真正重要的存在,也就是孩子。

因為要與其他媽媽交談,所以把與孩子的溝通順位推到後面:背在身上的孩子哭鬧不已,媽媽雖然不停晃動身體安撫,但仍持續與面前的媽媽談話。回想看看,是否曾因為過於專注與其他媽媽談話,對躺在嬰兒車裡的孩子置之不理?如果孩子會說話,當下可能會吶喊:「媽媽,不要只顧著和阿姨講話,看看我,我的尿布濕了!」

媽媽聚會上一定會做比較嗎?

孩子年齡相仿的媽媽們聚在一起聊天,話題圍繞著小可愛們好像一下子就長大了。週歲前的孩子確實成長速度驚人。

「這段期間真的長大不少啊。」

沒等我說完,一個媽媽就對自己的孩子下指令。

「快搖搖頭給阿姨看看。」
「這麼快就會搖頭了?」我驚訝地看著狂搖頭的孩子說道。
「天啊,已經會搖頭了,這孩子是天才嗎?」

另一位媽媽隨即也像竊竊私語般跟自己的孩子說:「比愛心給阿姨看看。愛你們唷!快,比個愛心。」

孩子看了媽媽一眼,把小手高舉過頭,成功做了個心形。

「天啊,太可愛了!真是太神奇了,什麼時候學會的啊?」

我努力露出親切阿姨的微笑,但很快就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湧上心頭。

「是我的孩子發展比較慢嗎?還是其他孩子太快?」

回到家對著孩子左右搖頭,又握住他的手,打開再合起來。但孩子好像一點也不感興趣。

「為什麼不會跟著做呢?不懂嗎?難道我的孩子有認知障礙?還是肌肉發展遲緩?」

不安感漸漸湧了上來,突然間我發現了一件事:「我現在……該不會是在比較吧?」

我不想成為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的窩囊媽媽,記得育兒書中寫著「要愛孩子。不要比較」,我還在旁邊劃了線,打了個很大的星號,結果卻在「搖頭」面前破了功。自己都覺得可悲又好笑,以後該怎麼辦啊!

若是活在比較中,那麼從生下孩子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在和其他孩子做比較了。

「我的孩子為什麼體重都不增加?個子怎麼還是這麼矮?」
「我的孩子為什麼說話慢吞吞的?為什麼不喜歡看書?」
「我的孩子為什麼這麼敏感又挑剔?」
「是我不夠注意孩子嗎?我比別的媽媽還差勁嗎?」

看著其他同齡的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孩子拉進來做比較,如果覺得自己的孩子似乎落後了,就會變得焦躁不安。

但是焦慮只會加重育兒壓力,並沒有任何幫助。我其實很清楚,比較並不會讓孩子順著我的心意而做出改變,只會增加無謂的痛苦罷了,但還是會忍不住做比較。客觀來說,只要孩子好好長大,就沒有什麼問題,只有我會幫他貼上「成長遲緩」的標籤,而我的不安和焦躁也會轉嫁到孩子身上,產生負面影響。

幸好我們可以透過一些訓練,多少克制一些想比較的本能。接下來就看看媽媽們大多在什麼時候會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