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同住實踐《居家布置的心理法則》《當整理卡關時》
《居家布置的心理法則:一點點變動就能創造幸福》
〈前言〉改變人生的居家布置法則
這是一本揭露「光是在那裡生活,就能自然而然變幸福」的居家布置法則書。
只需要在那裡生活,就能自然而然變幸福?不需要大規模重新裝潢?
是的,沒錯。不管是誰,都只要稍微改變房子的布置就可以了。
˙全家人開始會自動自發地整理
˙夫妻間變得有話聊
˙家人間感情變得更好
˙自我肯定感提升
˙工作和學習有進步
˙可以安心地放鬆休息
我從心理學、腦科學、行動科學、生態學等科學中,找到了「居家布置的法則」。
作為執業超過二十五年的一級建築師,我接受過許多家庭的諮詢,見識過不論是住在很漂亮的房子、按自己所想的重新裝潢、終於達成心願買下自己的房子,其中有的人過著幸福生活,但也有過得不幸福的人。
因此讓我注意到「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房子有什麼共通點」。
家人間糾紛不斷、工作不順遂、不知為何內心不安無法平靜、小孩做出偏差行為、對自己沒信心……造成這些煩惱的原因,其實多半就在「房子」裡。
大家都在為「努力了卻不順利」而煩惱。
這也難怪,因為問題是出在空間格局和家具的布置。
所以才會不論多麼努力都無法改變。然而,很可惜大多數人都沒注意到這件事。
住家的空間格局會影響你和家人的心情和行動,這幾乎不為人所知。
比方,我們去迪士尼樂園會覺得開心、去泡溫泉能夠放鬆身心,都是因為空間裡設計了能讓人產生那種感受的「布置」。
讓人莫名想要久待的咖啡廳以及你喜歡的座位,也都是你無意間對那個空間的「布置」產生反應而有的結果。
家裡亂七八糟不是你的錯。
感覺丈夫很冷淡、妻子講話難聽、自己彷彿家事服務員、小孩不肯靜下來念書、總覺得心神不寧……會有這些狀況,或許都源自於你和家人在不知不覺間對房子裡的「布置」產生了反應。
絕大部分的問題只需要稍微改造房子,就會有所改善。
這就是根基於空間設計心理學的「改變人生的居家布置法則」。
「不只我們夫妻對話的頻率增加讓我驚訝,老公還開始幫忙做家事了!」
「工作效率有了驚人的提升。」
「小孩變得會主動念書,考上了醫學院。」
「從原本快要離婚,到後來談話次數增加,我們夫妻間的感情變好了。」
「以前很愛生氣的妻子笑容變多了。」
「開始想要挑戰新事物,人生有所轉變。」
我陸續收到了來自稍微改造過房子的人的喜訊。
請你也試著使用本書介紹的法則。
相信你將會在不知不覺中察覺到自己心裡真正的渴望。
來吧,讓我們稍微改造房子吧!
《當整理卡關時:獨居、同住都能實踐的零雜物生活》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家待在家裡的時間大幅增加,對住處感到不滿的程度也直線上升。我靈機一動,在二○二○年四月著手策畫了一個線上整理挑戰營,並於該年度的六月份上線。至今,我已經舉辦過二十七期與居家整理相關的線上挑戰,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近三千人參與。
看到學員的蛻變,我由衷感到欣喜。可惜的是,有半數學員就只是觀望而已。他們或許習慣囤書、囤課,以為買了書、看了線上課程,雜亂的屋況便能改觀;他們或許以自家的屋況為恥,以至於不敢在學習社團中貼出整理前後的照片,錯失了讓老師和助教點評的機會。 然而,有交作業的另一半學員,也可能基於各種因素半途而廢。做為課程帶領者,我自然想了解他們卡關的原因,而每週一次的線上直播互動,正是挖掘問題的最佳時機。從上百次的直播提問中,我發現有近六成的整理困境來自於家人的掣肘,有兩成來自於對自己的不了解,另外兩成則是礙於空間條件或經濟能力,致使整理進度無法持續。 這不禁令我想到,多數以整理為主題的書籍,要麼著重於「道」,要麼著重於「術」。前者多半論及系統性和原則性的大方向,說明在物質泛濫的今時今日,何以需要清除雜物,追求簡約;後者則講述如何局部性和技術性地運用工具,藉以化解某種收納困境。過去十年,坊間這類書籍如雨後春筍,可以說「斷捨離」的思維已深入人心,收納案例亦隨處可見,極簡甚至成了無法忽視的當代潮流。 關於「道」的部分,我在《零雜物》一書中已有所著墨,於此不再贅述,而且我相信會拿起這本書的你,肯定也是「同道中人」。至於「術」的部分,大家在執行初期大多卡在沒有動力和不知從何開始;開始後則大多卡在「關係」上,無論是你與物品的關係、你與自己的關係,或是你與他人的關係。 換句話說,即使你知道自己需要精簡物品,也明白該如何收納,偏偏就是無法展開行動。而且就算你付諸行動了,此時若是長輩阻止你丟,伴侶不想配合,小孩不受控制,姊妹淘還使勁地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往你家送,那麼買了書、上了課,既接納了「道」,也研習了「術」的你,還是什麼都做不了,或是做了之後仍舊不斷復亂。
更進一步來說,空間條件和經濟能力上的限制,有時也是衍生自「關係」,例如空間的使用權是長輩說了算,你只能看著公共區域亂七八糟而無法插手;抑或是你想花自己賺的錢將收納用品換成更賞心悅目的款式,另一半卻斷然阻止還批評你浪費,而他的理由往往是:「東西又沒壞,為什麼非換不可?」諸如此類的事情,每每教人心灰意冷。
Google表單的統計結果顯示,在填寫問卷的五百人中有五十三人獨居,占比為一一%。在與他人同住的四百四十七人中,有七五‧八%認為自己在清除雜物、整理收納時,曾經因為他人(父母/公婆/伴侶/子女/其他)而遭遇挫折或阻礙,只有二四‧二%的人認為同住者不礙事。在我的學員裡,有近六成的人認為整理困境來自於家人的掣肘,看來一般人受同住者負面影響的比例又高出了一成。
為了描述方便,我姑且將這些同住者稱為「豬隊友」,而排名前三的豬隊友依序是:占比四○‧一%的伴侶(這裡指的多是男性)、占比三五‧一%的父母,以及占比五‧九%的公婆。換句話說,同住的長輩就占了四一%,比例和伴侶不相上下。而大家想像中可能是家中亂源的小孩,其實只占了九‧一%,還不到總數的一成。
在這裡,我必須很殘酷地說,豬隊友除了自己,沒有別人。因為沒有動力、不知從何開始、捨不得丟又不會收納的人,終究是自己。持續將就混亂的屋況、對豬隊友束手無策、接受與長輩同住並長期忍耐的人,也是自己。多數人都以為只要別人改變了,自己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殊不知,會為他人改變的人少之又少,甚至連你都不想為自己改變了不是嗎?那些失敗的減肥和語言學習計畫就是證明。 但你是有選擇的,現在的屋況和居住品質,就是你過去一連串選擇所造成的結果。如果你願意先改變自己,做出不同於以往的選擇,你的生活也將有所不同。請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資源和力量,只要你突破關卡,一切都將逐漸變好。
下面是七種我大致歸納出來的卡關原因,你是卡在哪一關呢?
一、缺乏整理動機
二、標準不同,很難溝通
三、家裡亂到無從下手
四、捨不得丟、送不出去
五、整理到心累
六、不會分類、不擅收納
七、缺乏空間自主權
在接下來的篇章中,我會一一說明如何跨越障礙,讓不斷拖延或中斷整理的人能夠開始動起來。我也會針對卡關者與物品和自己的關係進行解析,畢竟有許多心結是原生家庭潛移默化的結果。此外,我還會透過一些變造過細節的案例跟各位分享,如果與長輩或伴侶擁有不平衡的關係,將如何左右自己的決策,並影響未來可能長達數十年的生活品質。
請注意,我提供的是說明、解析和分享,而非解答。外人不可能瞭解你家的權力結構,也無法介入你的婚姻關係和親子互動,更甭提為你的人生負責了。但是上百場直播中的數千個提問,呈現的是卡關者的真實樣貌和處境。是他們願意揭露困境,才讓我得以瞭解更多元的生活面向。因此,我誠摯地感謝提問的學員,也期待你能從中獲得覺察,並反思自己是否也陷入了「不舒適的舒適圈」,以為餘生只能這般將就地過下去。
面對問題,以及問題背後的問題,然後找出最適當的應對方式,才有機會突破整理關卡,讓你對自己的能力改觀。至於該如何治本並轉化出新的未來,就是接下來的功課了。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段屬於你的雜物清零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