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療癒與智慧的解方書《情緒治療》《正是時候讀叔本華》

《情緒治療:走出創傷,BEST療癒法的諮商實作【博客來年度影響力心理師】》

◎Part2 童年創傷

童年的創傷沒有過,你的日子就不會好過。
漠視童年創傷,你就沒有辦法「日日是好日」。
父母給不了你的愛,我們就學會自己給自己。

-----------------------------------------------------------------

【1.童年受虐,滿「腹」委屈──一切就從寶拉的故事開始】
  受暴者要的,
  是你真真切切地理解他們的痛,
  並且「堅定」地站在他們這一邊。

這是多年前的故事。

寶拉是三十多歲的婦人,經常習慣性腹痛,看了很多婦科醫生都檢查不出原因來。後來一位婦科醫生建議她去找心理師談,他懷疑寶拉的疼痛是心因性的,或許跟她的童年家庭有關。

於是寶拉去找了第一個心理師談,跟這位心理師說了自己原生家庭的故事,包括她對婚姻的恐懼。寶拉一直未婚,因為她對男性感到恐懼、不信任,這與她從小有個嚴厲的父親有關。寶拉同時也跟心理師說她經常腹痛,卻找不出原因。

談了幾次,心理師做了一些同理與探索,但對她的身心狀況絲毫沒有幫助,寶拉就不再去了。

後來寶拉看了我的書,看到裡面許多家暴及身心虐待的故事很有感覺,於是決定來找我談,再試一次。

寶拉一來就很緊張,全身緊繃,坐著連椅背都不敢靠。

當我邀請她說明來意,寶拉一樣告訴我,她未婚、害怕婚姻,因為從小就有個嚴厲的父親,所以她對男性感到恐懼與不安。

聽完後,我溫和地望著寶拉說:「謝謝妳告訴我妳對男性會感到恐懼與不安。雖然如此,妳卻依然願意冒險前來找我(別忘了我也是男性),談妳個人私密的故事,我很感激妳的信任,同時更感動於妳的勇氣。我可以知道,是什麼力量把妳帶來的嗎?」

此話一出,寶拉就哭了,眼淚迅速從雙頰流下來。

或許這樣的語言讓寶拉覺得被看見、被理解,也打開了她的心。

於是,寶拉開始跟我說故事。

寶拉的童年過得很辛苦。她經常遭受父親言語貶抑與羞辱,父親不爽就用三字經罵她,「X你娘」這樣的髒話是家常便飯。不只如此,只要寶拉一點小事沒做好或不如父親的意,父親立刻一巴掌打過來,毫不留情。

寶拉從小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意見,更不容許擁有自己的感受,連交朋友都受到限制。

高中時班上有一個功課不錯的男生很喜歡她,經常藉故親近。寶拉對他沒有特別好感或不好感,就當做一般同學。有一天放學,男生跟著寶拉一起走回家,到家裡的巷子口時,寶拉要男生不要再跟了,以免被父親看見。偏偏好死不死,爸爸剛好就從外面回來,一看見寶拉在跟男同學講話,二話不說,立刻拖著寶拉回家。

一進家門,父親什麼都不問,立刻賞了寶拉一個耳光,罵她「不要臉、下賤、妓女」,任憑寶拉怎麼解釋,父親就是不聽。最後失控的父親還拉扯寶拉的頭髮去撞牆、用腳踹寶拉的腹部,將寶拉打趴在地上爬不起來(我終於知道她的腹痛是怎麼來的了)。

聽完寶拉的故事,我紅了眼眶。

這是虐待,不用懷疑。

我心疼地看著寶拉:「天啊,妳父親從小都是這樣虐待妳嗎?妳是怎麼長大、活到今天的?」

聽我這麼說,寶拉的淚水又潰堤了。這個眼淚是積壓在內心許久的委屈,這個淚水是被理解的寬慰。

所有受過家暴專業訓練的心理治療師都可以很明確地知道:寶拉被家暴了,而且她是個受虐兒。

這個「確定」很重要。

因為確定以後,你才會知道如何從「家暴」的角度去理解一個人所遭受的心理創傷(這可不是一般的創傷)。同時你也才可以讓當事人知道:遭受父母虐待、被家暴,「這不是她的錯」。

對一個創傷倖存者來說,這樣的理解是必要的。她必須接受自己童年受虐的「事實」、接受自己是家庭創傷的「受害者」,如此,她才能成為自己生命的「拯救者」。

許多受虐者都不願意承認自己受虐的事實。

為什麼他們要否認家暴呢?有的是為了保護父母、有的是為了不要背叛父母,更多的是他們早已被制約了:「這是我的錯,父母打我是為我好。」這些道德框架早已牢牢地「綁架」了受虐者,讓他們噤聲、不敢張揚、不敢面對真相。然而否定受虐,卻讓他們的身心遭受永無止境的折磨,如同寶拉一樣。

面對真相,是療癒的開始。此刻的寶拉感到既悲傷又憤怒,我讓寶拉好好地哭一會兒,因為她需要。她需要好好去「哀悼」她的創傷,去把過去那個受傷的小女孩給「認回來」。

在我們會談的那一小時裡,寶拉第一次如實面對自己的童年創傷、第一次接觸自己內在底層從小被壓抑的情緒,並讓情緒做徹底釋放。

透過BEST療癒與敘事對話,我讓寶拉的情緒被理解、被看見(被我及她自己看見),也讓她的情緒做了適當的釋放。同時,透過「內在小孩療癒」,我讓寶拉好好地把過去那個受傷的自己給擁抱回來。

會談即將結束時,我邀請寶拉閉上眼睛,回到自己的呼吸,感覺現在的身體。我問:「現在身體是什麼感覺?」

寶拉明顯地鬆了一口氣,緩緩地說:「現在輕鬆多了,感覺呼吸也比較順暢。」

然後,我又邀請她把手放在自己的腹部貼著,去感覺它。

我:「感覺一下妳的腹部,現在是什麼感覺?」

寶拉:「感覺不痛了,好像有一團東西不見、鬆掉了。」

我:「如果腹部會說話,它會想說什麼?請聽聽看。」

寶拉不假思索,立刻回我:「我從小滿腹的委屈今天終於被理解、被釋放了。」

望著寶拉紅潤的氣色,我知道,她今天做了一場很重要的童年創傷療癒。

就在會談結束、即將起身離去時,寶拉突然回頭望著我說:「為什麼我第一個心理師不能像你一樣,直接告訴我,我被虐待、被家暴了?」

我看著她問:「這有差別嗎?」

「當然有。」寶拉略帶慍色地說,「如果我知道這是虐待、是家暴,那我就會覺得我才是『受害者』,錯不在我,那是我父親(施暴者)的錯。」

寶拉說得沒錯。

許多小時候被施暴的孩子甚至到長大都不敢張揚此事,他們絕口不提,把它當成心中永遠不可告人的祕密,因為是祕密,所以更傷。社會文化告訴我們:「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意思是:父母沒有錯,也不會錯。所以,幾乎所有的受虐兒童都會自動歸因:「都是我的錯,一定是我不好、不乖,才會被打。」

這個錯誤歸因將會導致兒童的認知失調(父母愛我才會打我,所以暴力也是愛。錯,暴力絕對不是愛)、低自尊(我是沒價值的、不值得被尊重的)、錯誤的自我認同(我是不好的人、我不值得被愛)、自卑、退縮、負向情緒(受虐者經常會感到羞愧、自責、恐懼等)。童年創傷對一個人的影響不容小覷,它是一輩子的,這樣的受虐者想要「翻身」安穩過日子,有時比登天還難。

告別了寶拉,我坐在諮商室裡寫著紀錄,安靜地消化這一場童年創傷的療癒盛宴。我很感謝寶拉教會我幾件事:

一、治療師本身「創傷知情」的專業能力很重要

寶拉幫助我理解:面對受虐者,不是一般的同理就夠了,他們要的,是你真真切切地理解他們的痛,並且「堅定」地站在他們這一邊。

寶拉告訴我,雖然第一位心理師人也很好,但總讓她感覺有點遠,無法碰觸到她的內心,「感覺她對我的故事無法感同身受。」寶拉說。

於是我在想,一個心理工作者如果對家暴、童年創傷、童年逆境、毒性教養、黑色教育的知識不足,再加上自己沒有類似經驗(不是每個治療師都有一個悲慘童年),恐怕有時還真難同理案主、貼近創傷者的感受。

這幾年國外的學校很重視家庭暴力及虐待對學童身心的影響,因此大力推廣「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教育。這真的很重要,期待台灣學校的輔導教育也能盡快跟上。

二、讓當事人確認自己是受虐、受害者很重要

寶拉是一個很有力量的女人,一旦確認了自己才是童年的受害者、那不是她的錯,她完全不否認、不逃避,立即把當年壓抑在內心的委屈、悲傷、憤怒,統統宣洩出來。

人一旦碰觸到自己內在的真實情緒,並如實宣洩,她內在就瞬間展現了強大的力量。

情緒本身就是一種「能量」,情緒流動,能量就流動。

真實就是力量。活在威權暴力下的兒童,被迫用「假我」在過生活,他們必須掩蓋內在的真實感受與想法才得以生存。然而,壓抑情緒、與真實的自我隔離,這就是讓他們生病的主要原因。

《正是時候讀叔本華:平息內在的風暴,別浪費生命向外炫耀》

06 過得幸福,就是承受痛苦:幸福

「一件痛苦足以抗衡十件的快樂。」

痛苦的力量比快樂的力量還要強大。根據叔本華的理論,這是因為所有快樂和幸福都帶有消極的性質,而痛苦則具積極性。人類可能不清楚幸福為何,卻很清楚不幸。所以當擁有財富與名聲時,不太明白它們的價值,等到失去後才知其珍貴。健康也是一樣。我們感受不到健康,但很清楚痛苦的感覺,就算身體出現小傷口,那種痛覺卻叫人無法忽略,會感到不舒服。即使我們感受不到擁有健康的胃是什麼感覺,但當胃出現發炎症狀時,肯定會感受到痛苦;我們知道蛀牙的痛苦,但卻無法感受到其他牙齒的健康。

韓國俗話說:「在的時候沒感覺,走了以後才知道。」意思是「走進來的人不顯目,但離開的人,因他而留下的空缺卻非常明顯」。幸福也是同樣道理。真正的幸福是當自己擁有時不明白,等到失去了才知曉。所以比起沉醉在幸福裡,人類更常受不幸的感覺左右。

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

幸福是夢想,痛苦卻是現實。叔本華的幸福論並不是積極追求快樂,而是減少痛苦或抑制匱乏的消極立場。當出現蛀牙,與其注意其他牙齒,應先從治療那顆蛀牙開始著手。

幸福之所以屬於消極性質,是因為那已是滿足匱乏的狀態,所以沒有比抑制匱乏更幸福的可能。相反的,痛苦之所以具積極面,是因為我們總是失去了一直認為理所當然,比如擁有的物品或健康,才感到痛徹心扉、明白它的價值。因此沒有永遠的幸福,有的只是失去後又找回、一瞬間的幸福罷了。

叔本華認為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是人生最大智慧,也是最重要的原則。

「智者不追求快樂,而是追求沒有痛苦的狀態。」

先消除痛苦的根本原因,比尋找快樂更具智慧。當碰上不幸的兩種原因──痛苦和倦怠時,就像亞里斯多德所說,與其追求積極的幸福,不如追求消極的幸福。

快樂與痛苦本身並不存在,而是和人類的想法有關連。有時我們不太能感受到巨大的喜悅,然而總是容易察覺到一丁點痛苦,並且將之長久留在記憶裡。同理,即使所有事情進行順利,只要有一件事出差錯,就很容易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上面,忘卻其他事情。人類對痛苦非常敏感,但又將快樂視為理所當然。

尤其健康更是如此。早上起床時,我們不太能感覺到身體的健康狀態。幾乎沒有人會感謝自己心情愉快、腸胃健康、腳步輕盈。沒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健康與否,等到生病了,才明白健康的重要性。得了胃癌後,才知道腸胃一直以來是多麼努力工作;錢財同樣也是等到失去了方知其價值;人際關係破裂後方知其珍貴。

痛苦的持續程度和強度比快樂要大上許多,所以我們必須致力於減少痛苦,而非追求快樂。別追逐虛幻的享受,要先消除如匱乏、疾病、危險等讓現實痛苦的原因。

絕對能靠近幸福的方法

決定人生是否幸福的真正價值,在於承受痛苦的忍受力。享受世上最大幸福的人,往往是那些有勇氣過著不那麼不幸的生活,默默生活每一天,同時忍受著痛苦的人。評估一個人是否幸福,並非以成功、財富、成就、出人頭地與否做為標準,而是以精神、肉體所承受的痛苦程度。

若你現在不痛苦,就代表你已在享受在這地球上最大的幸福;若不對世界抱以過多期待,不急於得到什麼,就能防止令人頭疼的事情發生。

別追求十種幸福,避開一種痛苦吧!消極幸福論的核心即是將痛苦的原因縮到最小。換句話說,減少痛苦而非積極追求快樂,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尤其就健康而言,預防疾病要比追求快樂再重要不過了。

想想四十歲以後的首要之務為何吧,
不要等到想明白其箇中珍貴時,落得為時已晚的下場。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