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書店看到過、也聽過別人討論、更看到它10年來都在排行榜上,卻或許還沒讀過它。只要你想要改變自己、或是正為了人際關係煩惱,14道 Q&A 讓你立刻了解這本書的魅力。

《被討厭的勇氣》系列出版十年,全球閱讀超過1460萬本,日本突破311萬冊,是連續10年入圍日本年度暢銷商業書Top10的書籍。台灣已突破120萬冊,平均每20人就有一本!也連續10年榮登年度心理勵志類Top5。

阿德勒的思想有一股力量,讓讀過的人非得改變生活方式不可。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的話

岸見一郎

自《被討厭的勇氣》出版以來,這10年裡,有這麼多人受惠,實在令人欣喜。阿德勒曾說:「只要有一個人了解我的訊息,並將它傳遞給其他人,我就心滿意足了。」我相信他所希望的,是人們能像書裡的「年輕人」一樣,以批判的眼光檢視本書。只要試著以這種方式去理解,想必能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簡歷】哲學家,1956年出生於京都。在專攻哲學(古代西方哲學,尤其是柏拉圖哲學)的同時,也自1989年起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他翻譯了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和《阿德勒心理學講義》,並著有《被討厭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和《為愛徬徨的勇氣》等書。

古賀史健

這本書出版超過10年的今天,我非常感謝能迎來如此重要的一個里程碑。不論任何經典,對初次閱讀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本全新的書,也是當下的自己所需要的書。阿德勒的思想永不過時。我衷心希望有更多人能繼續將它當「新書」來閱讀。

【簡歷】株式會社batons代表,撰稿人。1973 年出生於福岡。擅長透過傾聽的方式執筆寫作,許多暢銷的商業書籍和紀實作品都出自他的手筆。著作包括《被討厭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以上與岸見一郎合著)、《想給20歲的自己的寫作課》,以及《取材.執筆.推敲》。最新著作則是《在寂寞的夜裡提起筆》。

蔡康永從情商看

被討厭,是需要勇氣的。我們一般人其實非常怕惹人討厭,我們希望別人喜歡我們,所以我們很容易因為把別人放在自己前面,最後會委屈自己。委屈自己是非常沒有情商的行為。 --蔡康永

part 1 關於《被討厭的勇氣》

1.這是一本怎樣的書? 

這是哲學家岸見一郎與作家古賀史健以「阿德勒心理學的入門和決定版」為目標所出版的一本書。最大的特點是採用精通阿德勒心理學的「哲學家」和為人生煩惱的「年輕人」對話的形式。 

由於本書具備高度可讀性和內容深度,自2013年12月出版以來,創下了在日本國內銷售超過300萬冊、全球超過1000萬冊(超過40個國家、地區、語言)的罕見暢銷紀錄。另外,2016年出版了完結篇《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這本書也在日本國內外創下了暢銷書紀錄。 

在日本,雖然「阿德勒」的名字可說無人不知,但在2013年本書出版之前,他幾乎可說是沒沒無名的一位「尚未為人所知的大師」。在向日本讀者介紹阿德勒的這層意義上,本書也可說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2.什麼是「阿德勒心理學」? 

它是出身於維也納的精神科醫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20世紀初創立的心理學說(個體心理學)別名。阿德勒的職業生涯始於與精神分析創始人佛洛伊德合作,但最後因為學說上的衝突而與佛洛伊德分道揚鑣,並根據自己的思想創立了新的心理學說。後來阿德勒遠渡美國,他的個體心理學也獲得長足發展,現在他與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榮格(分析心理學)並稱心理學三巨頭。 

阿德勒為後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比方說,以《人性的弱點》和《人性的優點》聞名於世的卡內基也說,阿德勒是「研究人類及其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而他的書中也帶有濃厚的阿德勒心理學色彩。另一方面,人們常說阿德勒的思想是「領先世界100年」,因此可以說,這個時代還沒有跟上阿德勒的腳步。  

part 2 改變人生!《被討厭的勇氣》告訴我們的事

3.「決定論」和「目的論」是什麼? 

「決定論」指的是針對某個問題追溯其原因的方法。佛洛伊德即是站在決定論的角度思考人類的心理。比方說,眼前若有一位對愛情感到膽怯的男性,佛洛伊德會從他「過去痛苦的失戀經驗」和「童年家庭環境」來分析其心理。 

另一方面,阿德勒的看法則是「目的論」。這是一種聚焦於「當前目的」而非「過去原因」的思維。換句話說,這位男子有「不想因心碎而受傷」的「當前目的」,為了達成這個目的,而用各種理由讓自己不要進入愛情。這就是阿德勒的「目的論」。

決定論和目的論,各位能接受哪一種?(參考《被討厭的勇氣》第30頁) 

4.「心理創傷」真的不存在嗎? 

從目的論的角度來看,阿德勒否定了心理創傷的影響;當然,心理創傷本身確實存在。阿德勒本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軍醫的身分服役,並接觸了許多患有精神官能症的士兵,也確實看到許多士兵在戰場上遭受心理創傷。 

然而,阿德勒仍認為「人們的人生並不是由過去的心理創傷所決定的。過去發生的事情既不是成功的原因,也不是失敗的原因。」心理創傷是存在的,只是人類也不是那麼容易就會受創傷影響的脆弱生物,這才是阿德勒的本意。(參考《被討厭的勇氣》第34頁)

  

5.為什麼說「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阿德勒說:「人類的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沒有純粹只和個人有關的煩惱,無論多個人的問題,其中都存在人際關係。舉個例子,請想像終其一生都活在無人島的樣子。在那裡,沒有外表、金錢、學歷或社會地位的煩惱,也沒有國籍、人種、民族等問題。只有當我們融入社會、進入人際關係網絡時,這些煩惱才會發生。 

理解「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這項原則,能讓我們更容易想出解決這些煩惱的方法。(參考《被討厭的勇氣》第74頁) 

6.什麼是「自卑情結」? 

大家應該都知道「自卑感」這個詞,應該也經常聽到「我對自己的學歷感到自卑」或「我對自己的外貌感到自卑」之類的話吧。阿德勒並不否定自卑感,因為人們經常會將自卑化為讓自己更努力的能量。 

但自卑感不應該變成「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是試圖以自卑感為藉口逃避課題;換句話說,就是放棄努力,比方說「我學歷很低,所以努力也沒用」,這就是一種自卑情結,也是阿德勒嚴厲批評的。(參考《被討厭的勇氣》第82頁) 

7.為什麼不能稱讚,也不能責罵? 

阿德勒是非常重視教養與教育的心理學家,他曾說「不能稱讚,也不能責罵」。我們可以很直覺地理解責罵帶來的有害影響,問題在於「不能稱讚」。實際上,稱讚背後隱含著上下關係:主管讚美下屬,老師讚美學生,父母讚美孩子。阿德勒不同意這種縱向的階級關係,並鼓勵所有人與他人建立「橫向關係」。若是平等的「橫向關係」,我們就不該稱讚或責罵任何人。(參考《被討厭的勇氣》第200頁) 

8.什麼是「課題分離」? 

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從這個原則來看,自然會浮現「該如何才能解決人際關係煩惱」的疑問。關於這個問題,阿德勒的答案很簡單:人際關係出現問題時,首先要考慮:「這是誰的課題?」如果這是其他人的課題,請不要干涉;如果這是自己的課題,就不要讓他人介入。 

人際關係的問題多半發生在「干涉他人的課題」時。判斷「這是誰的課題」的關鍵,在於思考「最後將由誰來承擔此一選擇帶來的後果」。這一點很重要,請務必參見本書。(參考《被討厭的勇氣》第143頁) 


*全球讀者曬出自己閱讀心境

9.為什麼不該懷有「認同欲求」? 

隨著社群媒體(SNS)的普遍,「認同欲求」一詞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希望獲得別人認同,希望別人讚美(想要別人按「讚」)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欲望。人類社會是由互相認同所組成的,也就是「我同意你的想法,所以我也希望你能認同我的想法」。但如果過度渴望獲得認同,就會因此過著「別人的人生」,而不是「自己的人生」。這部分與「課題分離」有密切關連。(參考《被討厭的勇氣》第132頁) 

10. 什麼是「社會意識」? 

阿德勒將「社會意識」(德文Gemeinschaftsgefühl)此一概念視為人類的終極目標。社會意識的英文是「social interest」,也就是「關心社會」;更具體來說,就是「關心他人」。許多人儘管專注於自己的利益,但仍能轉換為對他人的關心:把別人視為夥伴,並意識到自己所屬的共同體(社群)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這就是社會意識,也是一個需要花時間理解的概念,請務必參見本書。(參考《被討厭的勇氣》第184頁) 

11. 什麼是「人生最大的謊言」? 

阿德勒經常使用「人生的謊言」這個詞。這個詞彙意指用各種藉口逃避人生任務(工作、交友、愛)。此外,在本書中,「只看著過去和未來,而未認真活在『當下,此處』」被稱為「人生最大的謊言」。我們不能回到過去,也不可能看見未來。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認真活在「當下,此處」。就是這樣。(參考《被討厭的勇氣》第278頁) 

part 3 關於本書的背後

12.為什麼會出現哲學家和年輕人這兩個角色?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以對話形式寫下了老師蘇格拉底的教導。換言之,對話被認為是哲學的起源和核心。

正如各位從本書所看到的,阿德勒心理學可被視為一種更接近哲學的思想,而不是專注於臨床和實驗的心理學。兩位作者就像哲學家和年輕人一樣,進行了數十個小時的激烈辯論,並將這些全部融入本書之中。

13.年輕人講話真的那麼衝嗎?為什麼? 

在書中登場的年輕人,用很不留情的口氣和詞語開嗆身為長輩的哲學家,這既是年輕人個人的性格特質,也反映出哲學家和年輕人之間並非師徒關係(縱向關係),而是平等的橫向關係。 

此外,年輕人的語氣受俄羅斯文學的影響很深,而他的原型是杜思妥也夫斯基小說中的人物。這還真是個令人懷念的小花絮呢。 

14.為什麼要以「被討厭的勇氣」為書名? 

阿德勒心理學也被稱為「勇氣心理學」,「勇氣」當然是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而對重視群體和諧的日本讀者來說,最具挑戰性的勇氣莫過於「被討厭的勇氣」。沒想到,這個書名竟在世界各國引發了熱烈的迴響,廣受支持,這讓作者和出版社再次地體會:所有現代人需要的勇氣,或許正是「被討厭的勇氣」。

(本文為日本鑽石社慶祝《被討厭的勇氣》10年暢銷經典的說明小冊,獲授權刊登)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是日本第一本連續10年入圍年度暢銷商業書排行Top10
中文版連續10年榮登年度心理勵志類Top5

 雙書合購.書展優惠75折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