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指定給史丹佛醫學院學習的領導課,十年來風靡了這所理工科大學跨系搶讀,它強調的不是在生死關頭服從權威,卻是:「We are all leaders!」我們所有人都是領導者,每個人都要判斷當下該做的事。這如何成為史丹佛大學最熱門的人心領導課?
第一堂課時,史蒂芬.摩菲-重松教授決定穿上和服。當他面帶微笑走進醫學系教室,對學生們說日語的一瞬間,氣氛凍僵了。
不出他所料,學生的表情個個充滿「好奇心」與「困惑」。有些人甚至看得出來正在思索該如何是好。接著,他馬上改口以英語問:「各位同學,你們還好嗎?」這時他們才重拾笑容。學生坦率地回饋感想,說他們剛才感到混亂、興起好奇心,或感到不安等。
人類在遭遇意外或無法理解的狀況時,感受到的不安與焦慮,在心理學上稱為「失位的兩難困局」(Disorienting Dilemma)。我之所以刻意營造這種「不確定而曖昧」的狀況,是因為這就是他們將來要面對的現實世界。
他們是醫學院學生,以後在醫療工作現場必定會接二連三地遭遇出乎意料的狀況。正確地說,不只醫療,任何工作現場都是曖昧而不確定的。
「害怕改變」的不只是溫水中的青蛙,我們應該試著去克服。否則,在這充滿不確定與曖昧的世界中,我們隨時可能淪為失敗者。
領導者需要保持隨時準備改變的心態,在需要發揮領導力的時候,敢於改變團隊,也需要隨時改變自我,以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求生存,做好「一步一步學會」各種領導力的心理準備。
--史蒂芬.摩菲-重松教授暢銷作品《驅動自己,也激勵別人》
▌為了解除不知該如何示弱的「鴨子綜合症」
遊走在傑出的大學之間--哈佛大學、東京大學、史丹佛大學,史蒂芬發現學生普遍地生病了。
史丹佛大學的錄取率只有六%,學生們個個都是通過難關篩選後的佼佼者。表面上看來他們的人生幸福洋溢。不過,浮在水面上的鴨子看起來悠然自得,但雙腳在水面下可是必須拚命使勁地划水;就像史丹佛的學生,內心被各種煩惱、自卑、糾結與競爭心不斷折磨,每天掙扎地活著。
他常會給學生看這樣一張「浮在池塘水面上的鴨子」照片。
根據統計,美國學生有80%想要獲得心理學的教育。有的人失意消沉到一定要他人幫助的地步、有的人即使有煩惱卻不敢向任何人傾訴--看到學生們深受鴨子綜合症折磨的慘狀,是促使他開班傳授正念的理由之一。他希望正念的課程能提供學生一個找回心靈平靜的安全場域,能腳踏實地地打好人格的基礎。
▌領導者必須能驅使他人行動
因為--人是被心理所驅動,而非基於體制或邏輯所驅動。
史蒂芬.摩菲-重松,在史丹佛大學的開課,一開始是受邀為了醫學系的「跨文化醫療」。畢竟在美國從事醫療工作一定會遇到各種背景不同的同事與病患;而他們未來所從事的行業處在生死關頭分秒必爭: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決定「自己當下該做的事」,並且將自己的決定分享給團隊--也就是發揮領導力--進而做出最終判斷,一起往最好的方向前進。如此才能夠在職場發揮最好的表現。
這樣的起心動念,讓摩菲-重松教授能在以理工著稱的史丹佛大學所設計的領導者心理學課程,之所以超過了十年,深受校方與同學的肯定,原因是,#有心理學背景的領導力,對於所有即將成為下一代領導者的學生來說重要至極。
史蒂芬.摩菲-重松要強調的是:We are all leaders!
只要在組織,都有階級之分。例如,企業裡有總裁與董事、部長與課長;在醫療現場,醫師是領導者,護理師與醫療技術人員則被視為追隨者。畏懼變化、追隨權威的團隊總以為「跟大家一樣就沒問題」,這隱藏著可怕的風險,所有人都可能是那隻被溫水煮熟的青蛙。
所以,帶動改變是領導者的重要職責。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也應該率先發揮自己的領導力,如此相互影響,這樣的組織就會愈來愈強大。而且,發揮領導力的工作方式,會讓當事人成長,地位與酬勞這類具體成果自然也會隨之而來。
《驅動自己,也激勵別人》之所以能成為史丹佛醫學院最熱門的人心領導課,強調的就是,領導力,是一種生活方式。(Leadership is a way of life. )
▍人心領導者能夠:驅動別人
靠的不是技巧,是「有深度的為人」
他的課程不僅涵納了心理學、腦科學、正念、EQ等等,由於各系都來搶修,課堂內也充滿著各種國籍或背景的人。摩菲-重松同時也是史丹佛正念實驗室的創設者,同時在企業、政府、大學、醫療等機構組織舉辦演講與工作坊,參加對象從高中生到社會人士。
例如說,他就曾應美國海軍之邀前往駐美日軍基地,讓為駐日基地成員進行跨文化理解的訓練。在美國,從小就教導孩子「明確地主張自我很重要」,但是在日本卻正好相反;美軍基地的日本員工都工作了至少十五年以上,他們受的都是昭和時期的教育。
教授在觀察之後,決定為當地開出「果敢積極assertive」的處方箋。但是面對史丹佛學校大量亞裔學生的類似狀況,摩菲-重松不想讓學生感覺硬像西方人看齊,他以正向心理學調配出所謂「賦能動力模式」,不需要否定自己的背景,可視為自己的優勢。
▍人心領導者能激勵自己
被譽為「僅見、令人感動」的領導課,與摩菲-重松教授自身的追尋經歷有關
有別於一般從組織體制、把人當作工具來傳授領導,而是從「人本」出發,這堂造成文理組學生都熱愛的內容,也跟史蒂芬.摩菲-重松教授本身的成長經驗有關。
他是美日混血兒,出生在日本,當時連父母的跨國婚姻都不合法。他年幼時就體驗過「國家」的界線入侵家庭的經驗。成長在美國的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在「黑暗森林」中迷路了。不論在職場或家庭,每天都為繁雜的瑣事疲於奔命。於是決定前往日本,當時日本的親戚都溫馨地歡迎,告訴他許多過去的事。他在愛媛縣跟外祖母一起生活,而外祖母後來成了他的導師。
由於他跟外祖母感情很好,建立在這樣毫不掩飾的率直感情基礎上,她教導他要理解並接納自己,要「想起自己是什麼人」,讓他逐漸不僅發現到自己的能力與經驗,還發現了自己的脆弱。
他開始摸索自己在世上的角色與責任,試圖找出「人生的意義」,找到答案的時候,他感覺自己不再是孤立的個人,而是屬於這廣大世界的一部分,他的領導力自然而然地發展了起來。
正是同時擁有日本與美國兩種「相異的特質」,在學習心理學後,人生背景與個人經驗大大地幫助他理解多元性、掌握形形色色的人的需求。他決定了自己要走的路--「探究領導力」。
▍把自己和人的界線,轉化成一層「細胞膜」
難以跨越的界線是「壞界線」,若完全不存在任何界線,也會失去力量。史蒂芬.摩菲-重松認為組織裡最好的界線是「細胞膜」。
細胞膜有一種稱為「半透性」的功能,能夠篩選可以通過與不該通過的物質。膜上有極為細小的洞口,讓營養與水分等需要的物質通過,並且排出不需要的。
領導者應該仿效組成人類身體的細胞,讓自己與團隊都試著以「細胞膜」取代「界線」。把自己與他人之間隔著的那一道「界線」,變成能夠讓雙方互通有無的「膜」。自己需要的、能夠讓自己成長的事物就通過膜交流;不需要的東西就不必接受。
他自己正是先從這樣領導自己:他擅長整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將各種類型的界線轉變為「細胞膜」、培養大家理解彼此的眼光。由於一直以來不斷地發揮跨界領導力,信賴他的人以及學生也跟著愈來愈多。
而《驅動自己,也激勵別人》就成為了一門讓人極為能「同理」的領導力學習課,希望你相信,你有能力改變自己,和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