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混沌,如果你莫名感到口袋的恐慌,正適合來看看,一位經濟評論家在癌末的時候,交代給大學兒子的一封信,他講到金錢主題,會是怎樣的內容?
要說這是一本「此刻」的定心強效藥,再適合不過。因為要跟時間賽跑,擅長使用犀利筆鋒銳評經濟的父親,留下這本不到200頁的重點,把他想交代關於金錢、人生與幸福,盡可能精簡地寫下來。

正因為是對自己的兒子,他一定要講實話。《經濟評論家父親給兒子的一封信》


上一章,我講述了如何靠工作賺錢;這一章,我會講解如何有效率地增加自己手中的錢。

行業百百種,不是每一行都能讓你領到股票薪酬,但你手上一定有錢,所以必須活用手中的錢!在此種情況下,依然必須善用股票。

增加金錢的方法,其實很簡單,誰都辦得到,只要記住一招就夠了。既然有一招「最好用的方法」,而且無論男女老幼,誰都辦得到,何必花時間去記別招呢。

除此之外,我也會講解股票與資本主義經濟的架構。遊戲規則要記起來。

其實,爸爸我並不喜歡隨便使用「資本主義」這種模糊又八股的說法,在此姑且將「資本主義」定義為「允許生產手段(約等於資本)私有化的經濟模式」。了解「經濟」如何在「人」與「資本」之間產生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你不必理會什麼「00資本主義」或「資本主義經濟末路」的爭議,那些言論多半不正確,跟廢話沒兩樣。

結論先說在前頭:所謂資本主義經濟,就是「願意冒險的人,從不願意冒險的人身上榨取利益」。只要你清楚明白這點,我這個作爸爸的,寫這本書就值得了。

榨取利益的媒介就是「資本」,參與資本遊戲的現代手段則是「股票」。只要現在徹底搞清楚,今後你無論是工作或投資,都能看得遠、看得通透。 

人生有很多無法掌控的事情,煩惱也沒用。你只能依據機率與期望值,做出最好的決策,接著祈禱一切順利,沒別的選擇了。 ── 父親

理財只要做好「這三點」

好,來談談如何將你賺來的錢變大吧。

我先簡單從結論說起,想要高效率增加金錢,做好以下三點就行了:

1.將三~六個月份的生活費存入活期存款帳戶,剩下的都當作「可運用資金」。

2.將可運用資金全部投資到「全世界股票指數型基金」。

3.一旦可運用資金增加,就追加投資相同標的。如果臨時需要用錢,就贖回所需金額的基金。

只要記住這三點,就能明白:如何設定投資金額、如何選擇投資標的,以及「買」與「賣」的時機。這就是理財的基本方法,很簡單吧。 

純借錢太危險。投資房地產並不輕鬆。千萬不要輕信什麼「上班族也能當房東!」「買房躺著賺」之類的鬼話」。
例如信用交易、外匯交易、虛擬貨幣都是伴隨負債的賭博,我全不推薦。別以為你的運氣比別人好。 ──父親

你可能想反駁:「老爸,你長年研究金融,也寫了那麼多書,結果傳授的訣竅只有這麼一點喔?」

沒錯,真的只有這樣而已。即使是理財專家,也很難想出超越這三點的方法。

以現實情況而言,就拿日本的NISA(少額投資免稅制度)與iDeCo(個人型提撥年金制度)來說好了,此類制度對投資人有利,因此能用就必須盡量用,它能幫助你在理財時把錢放在對的地方。利用這些制度時,依舊得依這三點做配置,將可運用資金投資到「全世界股票指數型基金」或類似的金融商品上。

本書並不會說明制度,因為制度時常改變,但理財的方法只要用常識就能理解。

戶頭常備足夠的「生活資金」,就無須借錢

你必須額外準備一個生活資金帳戶,存放足以應付緊急開銷的錢,讓你不需要臨時借錢。這通常大約是三~六個月的生活費。

注意,信用卡的分期還款或預借現金之類的小額借款,千萬碰不得。它們的利息很高(例如年利率15%),遠遠高於投資的預期報酬率(就算是股票,頂多也就短期利率+年利率5~6%左右),簡直是暴利。

爸爸以前在大學教書時,每學期都會告訴學生:「約會時用信用卡分期付款結帳的人,千萬不要跟他結婚。」因為跟缺乏理財概念的人結婚,根本自討苦吃。

「可運用資金」這樣投資

你可以將可運用資金全部投資到「全世界股票指數型基金」。也就是投資與全世界股票所構成的指數連動的證券投資信託基金。

選擇全世界股票指數型基金的原因,就在於能以有利的方式分散投資,手續費也很便宜。

將手上的可運用資金全都拿來投資股票,你或許心裡會覺得怪怪的。

就現實情況與學界共識而言,指數型基金的投資報酬率如下:一百年大概會出現兩、三次「最壞的時機」與「最好的時機」。在最壞的時機,一年大約會虧損三分之一;而在最好的時機,大概能獲得四成左右利潤。假設平均短期利率接近0%,那麼年利率大約5~6%左右。

爸爸的想法也大致如此,沒有人知道正確數字為何。

在我創作本書時(2023年),日本的短期利率幾乎是零,再加上5%,那麼投資股票的期望報酬率大約是「年利率5%」。依據現在的日本稅制,實際利潤還得扣除兩成稅金,因此實質年利率大概是4%。

將所有可運用資金砸在這種標的上,心裡應該會怕怕的吧?

沒錯,「虧損三分之一」的確令人心痛,投資後也會忍不住關注每天的股價變動。

可是你想想,年輕時的可運用資金,數目應該不大。

不要賠上性命也不要賠上信用

一般人在生活中也會面臨許多經濟風險,比如收入的增減(公司與生意的盈虧、薪資與獎金的變動、轉職所造成的空窗期)、健康狀態的變化、家人與周遭情況的變化等等,不也一路撐過來了?舉個例子,如果缺錢,一般人應該會加班賺多一點,或是節省生活開銷,以填補經濟缺口,不是嗎?

況且,可運用資金就是「暫時不會用到的錢」。不能因為它是一串簡單好懂的數字,就整天關注金融資產的損益,這樣容易顧此失彼。

那麼,當金融資產在經年累月的投資之後變得龐大,又會如何呢?

此時,「虧損三分之一」所失去的金額,可能已經大於收入的變動幅度了。不過,說到底,金融資產變大,不就代表經濟也變寬裕了嗎?

綜合評估之下,將可運用資金全部投資到「全世界股票指數型基金」,依然是比較可行的做法。

你想領錢出來的時候,股價可能正好大幅下跌,你可能會感到遺憾,但請告訴自己:「我當時的決策是正確的,只是運氣不好罷了。」

這份虧損是「沉沒成本」(泛指已經發生、不可挽回的成本。做決策時應忽視沉沒成本,才是正確的做法)。你的決策無法百分百規避風險,也無法掌控股價。

人生有很多無法掌控的事情,煩惱也沒用。你只能依據機率與期望值,做出最好的決策,接著祈禱一切順利,沒別的選擇了。

況且,就算賠錢,「只要是錢能解決的事,都是小事」。至少你沒有賠上性命,也沒有賠上信用。 


《經濟評論家父親給兒子的一封信:關於金錢、人生與幸福》

● 第一章 如何工作與賺錢?
● 第二章 如何增加手中的錢?資本主義經濟的架構又是什麼?
● 第三章 還想告訴你一些事
● 終章 小小的幸福論
附錄 寫給長大的你──給兒子的一封信(全文)
後記

★專文推薦!
畢德歐夫/《最美好、也最殘酷的翻身時代》作者(看全文)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cover photo: canva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