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家父親給兒子的一封信:關於金錢、人生與幸福
經濟評論家父親給兒子的一封信:關於金錢、人生與幸福
close
商品編號:P0900253

經濟評論家父親給兒子的一封信:關於金錢、人生與幸福

経済評論家の父から息子への手紙:お金と人生と幸せについて
作者 山崎元
譯者 林佩瑾
出版日 2025-03-01
定價 $350
優惠價 79折 $277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預購品
預計出貨日:2025-02-27

相關專欄

  • 試閱

內容簡介

上市即登上日本AMAZON排行榜No.1
千位讀者近滿分好評!  

一位經濟評論家父親,在人生的最後,寫下畢生對資本社會的獨到體悟,
期盼兒子不要成為「吃虧的那一方」,
能夠不必擔心金錢,自由自在地度過僅有一次的人生。 

「全新的工作模式」是什麼?如何有效率地賺錢?哪些時候該重新規畫職涯?
該如何喝酒、轉職、與哪種人來往、贏得異性緣,得到真正的幸福?……
關於工作與生活,真希望自己早點知道的最佳解答,就在這裡! 

經濟評論家山崎元在2022年夏天得知自己罹患食道癌,儘管歷經治療,卻在2023年春天再度復發。寫這本書,成為他生命最後最想完成的事。

在人生的最後,他想告訴兒子的是……

「上一輩的工作觀」別照做,划不來!/

遵循舊有的工作觀,度過極不自由的職業生涯,就算在極低的機率中出人頭地,也晉升不了富豪階級。太不划算了,別這麼做!

金錢要簡單管理,大方使用/

賺來的錢,就大方使用。尤其是自我投資,如果連投資自己都心不甘情不願,將來的自己就會變得一臉窮酸!

沒異性緣的男人看起來不幸福/

想增強異性緣,只需要做到這點:專心聽對方說話,並展現出津津有味的樣子。那些喜歡自說自話的男人,簡直是桃花絕緣體,條件優異者也不例外!

獨自喝酒時,要喝「比朋友聚會時高一級」的酒/

拿三得利的威士忌來比喻好了,假設你平時都跟朋友喝「角瓶」,自己小酌時,就喝「白州」或「山崎」。養成此一習慣,將來認識更高階層的人士時,必有幫助!

挑出幾個主題,為自己增加20%的自由/

別小看這20%的自由。每項增加20%,組合在一起,威力會擴大好幾倍,進而大幅擴充你的自由範圍,讓你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 本書的宗旨,就是希望我的孩子與各位讀者,能夠賺錢賺得有效率、用正確的方式增加財富、花錢花得心安理得。因此,我會向各位分享一些想法與具體方法。

我不打算對自己的兒女或年輕朋友們說什麼「要賺大錢」。金錢並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罷了。錢,夠用就好。你可以立志賺大錢,也可以不以此為目標,由各位自由作主。

不過,我不希望各位在賺錢與投資時,成了「吃虧的那一方」。如果在工作上盲目地跟隨他人,就會變成「單方面提供利益的人」,進而吃虧。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的架構。 ──摘自前言 ◣

畢德歐夫/《最美好、也最殘酷的翻身時代》作者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專文推薦! 

◢ 這本書真正讓我感動的地方,不在於它提供了多少實用的建議,而在於它的真誠。作者並未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完美的父親或無所不知的導師,相反地,他坦誠分享了自己的困惑與遺憾,試圖用這些經歷為兒子鋪就更好的道路。

如果你是正在為未來迷茫的年輕人,這本書能給你啟發;如果你是正在努力工作的中年人,這本書能讓你重新審視人生的方向;如果你是已為人父母的長輩,這本書能幫助你思考,該如何在這個複雜的時代為孩子指明道路。──畢德歐夫

◢ 此書雖然是寫給兒子的生涯發展建議,但我認為不管年紀多大的讀者來看,都會很受用。例如:盡快成為有能力轉職的人才、了解自己的時間價值、要跟「聰明的人」「有趣的人」「真正的好人」來往、擔任讀書會幹部、不要放掉任何做副業的機會、別忘了機會成本、別計較沉沒成本,這些也都是我自己身體力行、奉為圭臬的基本原則。

很少看到一本談工作與生活觀的書,不流於俗套,一次富含這麼多洞見,一定要大力推薦!──愛瑞克

讀者感動推薦

.關於人生哲學、投資心法與工作模式,爸爸對兒子的溫柔叮嚀,全在這本書中。(男性,一般讀者)

.滿十八歲的成年人需要學習什麼「全新工作模式」?需要什麼樣的心態?想要投資自我,買這本書就對了。(女性,一般讀者)

.後記與書末附錄的信件,令我潸然淚下。山崎先生運用獨有的幽默口吻,寫下嚴厲卻不失慈愛的一本著作。(五十多歲女性)

【作者簡介】山崎元(1958~2024年)

經濟評論家,1958年生於北海道。東京大學經濟系畢業後,進入三菱商事就職,之後歷經野村投信、住友信託銀行、美林證券、明治生命、UFJ總研等,總計換了12次工作。
除了擔任投資顧問,也經常上電視、寫專欄與演講,講解經濟架構與投資之道。他擅長使用辛辣犀利的筆鋒銳評經濟,專欄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著有《經濟評論家父親給兒子的一封信:關於金錢、人生與幸福》《30歲之後,你想要多有錢?》《精明投資人的18項武器》《第一次領薪水就該懂的理財方法》等多本暢銷著作。 

【譯者簡介】林珮瑾
曾任出版社編輯,在譯界打滾十數年,熱愛閱讀、魂系遊戲與大自然,家有一貓。譯作有《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筆記》《絕叫》《日日奇想》《從負債2000萬到心想事成每一天》系列等。

聯絡信箱:kagamin1009@gmail.com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P0900253
ISBN:9789861345277
EISBN:9789861345260
192頁,25開,中翻,平裝,套色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Hyread、Pubu、momo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灰熊iRead、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三民、PChome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推薦序 它像一面鏡子, 映照出我們對金錢與幸福的種種思考/畢德歐夫
推薦序 工作與生活觀的醒世洪鐘/愛瑞克

前言

  • 第一章 如何工作與賺錢?

│「昭和那一輩的工作觀」別照做,划不來!│「全新的工作模式」追求效率與自由│從股票獲取報酬│實踐「用股票賺錢的工作模式」│股票薪酬,好處多多│致富的關鍵就是「有利且安全的資金槓桿」│純借錢太危險了│投資不動產並不輕鬆│信用交易、外匯交易跟虛擬貨幣,都是伴隨負債的賭博│「被開除」的成本其實很小│不是每個地方都跟得上時代的變化│

  • 第二章 如何增加手中的錢?資本主義經濟的架構又是什麼?

│理財只要做好「這三點」│戶頭常備足夠的「生活資金」,就無須借錢│將可運用資金全部投資到「全世界股票指數型基金」│怎樣都不想賠錢?那就選「十年期浮動利率型個人公債」│金融機構就選大型網路證券商│理財的三原則:「長期」「分散」「低成本」│「長期投資」就是長期持有,不賣不買│分散投資比集中投資好多了│手續費就是「貨真價實的負報酬」│不是每一種指數型基金都能買│主動型基金九成九不能買│為什麼主動型基金不好?因為「平均投資有利原則」│為什麼選擇「全世界股票」?也是因為「平均投資有利原則」│「全世界股票指數型基金」的具體投資產品範例│你知道投資股票的意義嗎?│生產需要「資本」與「勞動力」│資本只是一張貼在諸多財產上的標籤│在典型的情境中,是由勞動者提供利潤│不願冒險的勞動者只能咬牙領低薪│「可以被取代」的勞動者,講話大聲不起來│資本家與債權人的權力關係是浮動的│獵食資本家的「B型勞動者」出現了│絕對不能變成「A型勞動者」!│想當「B型勞動者」?也不要當得太徹底│股票報酬不是來自經濟成長,而是來自股價形成的過程│股價,就是將未來的收益折算成現值│無論是高成長或低成長,折現率相同,則期望報酬也相同│分散投資,是投資人的最佳投資利器│投資股票,不代表「躺著賺」│錢的問題應排除情緒,用邏輯與數學來思考│將人際關係與財務問題切割乾淨│保險就是「穩賠不賺的賭注」│金錢要簡單管理,大方使用│經濟實力差距來自「承擔資本風險」與「領導力」│

  • 第三章 還想告訴你一些事

│職場教戰守則│以自己的人才價值為思考重點│第一份工作,要選「有興趣」「不違反倫理原則」的工作│盡快成為「有能力轉職的人才」│投資自己能得到什麼?知識、技能、經驗、人脈、時間│了解自己的時間價值│一項領域的自我投資年限是「兩年」│跟「聰明的人」「有趣的人」「真正的好人」來往│「守時」與「爽朗的寒暄」是人際關係的基礎│擔任讀書會幹部│餐敘絕不能敷衍了事│獨自喝酒時,要喝「比朋友聚會時高一級」的酒│職涯規畫的三大年齡:二十八歲、三十五歲、四十五歲│二十八歲前為邁向巔峰打好基礎│三十五歲後再打造人才價值就來不及了│四十五歲是職涯的轉捩點│轉職,才能「活用自己的人才價值」│轉職的三大理由│「經常」留意轉職的機會│留意轉職的「成本」│不要放掉任何做副業的機會│時時檢視自己的正職與副業│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要「適度」│錢,賺得夠用就好│別忘了機會成本│別計較沉沒成本│個人喜好放一邊,是評論事物的訣竅│

  • 終章 小小的幸福論

│其實,幸福的關鍵要素只有一個│金錢與自由可以互換,但這樣算幸福嗎?│沒異性緣的男人看起來不幸福│同儕的讚賞極具價值!│你的價值觀,九九%來自其他人的觀念│成是同儕評價,敗也是同儕評價│利用「自我認同感」來操控他人│「狡兔三窟」很重要│「愛比較」是個難解的問題│挑出幾個主題,為自己增加二○%的自由│遇到開心的事情,就編成一句話│「桃花旺」的祕訣只有一個│快樂過日子!│ 

附錄 寫給長大的你──給兒子的一封信(全文)
後記

看更多

各界推薦

推薦序

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對金錢與幸福的種種思考(摘錄)/畢德歐夫

當我收到出版社寄來的《經濟評論家父親給兒子的一封信:關於金錢、人生與幸福》書稿時,心中不禁浮現了一個場景:一位病危的父親坐在書桌前,燈光微微映照著他專注的臉龐,筆尖在紙上遊走,字裡行間都是對兒子的殷殷期盼。這是對抗病魔已久、不久於世的父親,送給剛成年的孩子最後的禮物。

閱讀這些文字,我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作者試圖告訴他的兒子,現代社會中,個人自由與效率是至關重要的價值。他建議年輕人不要過度依賴傳統的就業路徑,而是要勇於冒險,嘗試不同的可能性。例如,他提到善用股票、參與新創企業,甚至自行創業,這些建議或許聽起來有些冒險,但他緊接著以理性的分析來佐證其可行性。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倡要「適度冒險」。他說,如果某件事的風險並不會讓你一敗塗地,那麼它就值得嘗試。這不禁讓我反思:我們是否常常因為害怕失敗,而錯過了可能改變人生的機會?是否因為不敢冒險,而讓自己停滯不前?這些問題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確實挑戰了我們對風險與穩定的傳統看法。

全書的核心,不僅在於如何賺錢,還在於如何管理金錢,讓金錢服務我們的人生。作者強調「長期、分散、低成本」的投資原則,這些建議或許並不新奇,但以一個父親的身分娓娓道來,卻多了幾分溫暖與說服力。他特別提到,財富的累積並非為了滿足無止境的物質需求,而是為了獲得自由,進而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

在這些理性的建議之上,作者更進一步談論了幸福的本質。他提醒兒子,不要讓金錢成為衡量幸福的唯一標準,也不要被世俗的價值觀綁架。我尤其喜歡他提到「與聰明、有趣和真誠的人交往」,這是一種對幸福的質樸詮釋:幸福不是擁有多少金錢,而是能與值得的人分享生活的點滴。

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既沒有作者那樣深厚的經濟學識,也沒有書中兒子那樣的青春年少,但這本書卻深深觸動了我。它提醒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停下來思考:我們究竟為何而忙?我們的努力是否朝向真正的幸福?

尤其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被「成功」的定義困擾:高薪、名望、穩定的職業。這些外在的標籤,真的能帶給我們內心的滿足嗎?作者以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答案未必如此。我們需要一個更全面、更深刻的成功觀,那就是將金錢作為達成目標的工具,而非成為目標本身。

最後,我想說,這本書真正讓我感動的地方,不在於它提供了多少實用的建議,而在於它的真誠。作者並未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完美的父親或無所不知的導師,相反地,他坦誠分享了自己的困惑與遺憾,試圖用這些經歷為兒子鋪就更好的道路。這樣的父愛,不是簡單的物質支持,而是一種深刻的智慧傳承,讓人動容。

如果你是正在為未來迷茫的年輕人,這本書能給你啟發;如果你是正在努力工作的中年人,這本書能讓你重新審視人生的方向;如果你是已為人父母的長輩,這本書能幫助你思考,該如何在這個複雜的時代為孩子指明道路。

《經濟評論家父親給兒子的一封信》不僅是一封信,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對金錢、工作與幸福的種種思考。願你能在閱讀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也願每個人都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擁有更加自由與幸福的人生。

(本文作者為暢銷理財作家,著有《最美好、也最殘酷的翻身時代》)

 
推薦序 工作與生活觀的醒世洪鐘/愛瑞克

此書雖然是寫給兒子的生涯發展建議,卻也是對廣大新世代年輕人的醒世洪鐘,無論對工作、生活或建立人生價值觀都很受用。書中有許多觀點都與我的人生發展歷程相呼應,讓我讀來深有共鳴!

首先,是在工作上的建議,顛覆了過去許多刻板教條,作者強調:「不要遵從『磨練自己、避免風險、腳踏實地賺錢』的老生常談,應該學習新時代的賺錢訣竅。」這完全否定了上一代的成功格言啊!

我很認同作者的觀點。上一代長輩們參與了製造業爆發成長的黃金年代;然而,來到了現在這個以服務業為主的時代,多變、多元化的職場,使人們都必須明智地承擔風險,也必須成為與眾不同的勞動力,才能適應環境變化,創造價值。那些不冒風險、追隨大多數的人,就會被經濟的力量推向吃虧的那一方。有關工作與職涯發展的忠告,在第一章有滿滿乾貨,讀來頗為過癮!

至於該如何更有效地創造財富,活出優渥而自在的人生呢?這是此書重點所在,放在第二章。作者強調:「想要高效率創造資產,絕對必須善用股票。」

他舉世界富豪們為例,這些富豪們幾乎全都是靠擁有股票來增值,就算在公司擔任要職,獲取高薪,也很難光靠薪水致富,還是必須靠擁有公司的股份。現在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若能盡早將資產分散配置到全世界股票指數型基金或ETF,就等於擁有了全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公司股權,讓最優秀的人為我們工作。

此書的第三章,是綜合性的好觀念和技巧,我認為不管年紀多大的讀者來看,都會很受用。例如:盡快成為有能力轉職的人才、了解自己的時間價值、要跟「聰明的人」「有趣的人」「真正的好人」來往、擔任讀書會幹部、不要放掉任何做副業的機會、別忘了機會成本、別計較沉沒成本,這些也都是我自己身體力行、奉為圭臬的基本原則。

作者提到職涯發展的三大重要里程碑:二十八歲前決定自己的職業,三十五歲前確立自己的人才價值,四十五歲起準備進入第二職涯,這與我的人生體會完全呼應!我即是在二十八歲確立了自己職涯目標:成為金融投資分析的專業人士;三十五歲已經是投資相關單位主管,並且外派到美國工作;四十五歲選擇退而不休,為了幫助十萬人活出更好人生而創作《內在原力》一書,也是我人生第二曲線的開端。

好友楊斯棓醫師是《人生路引》《要有一個人》作者,他呼籲用「抬頭苦幹」取代埋頭苦幹。苦幹,是一定要的,只是埋頭就無法看清楚長遠發展,提早應變。唯有抬頭,才能看得比其他人更遠,同時發覺社會對我們的需要,進而貢獻自己才能,創造價值。這樣的觀點與此書不謀而合,是我心目中的台灣、日本最佳人生引路之書!

很少看到一本談工作與生活觀的書,不流於俗套,一次富含這麼多洞見,一定要大力推薦!

(本文作者為TMBA 共同創辦人,著有《內在原力》系列書)

看更多

前言

我寫了一封信給剛考上大學的兒子。我用了一部分篇幅書寫自己對「如何工作與賺錢」的看法,而本書的主要內容,亦為此一主題的詳盡延伸說明。

本書鎖定的主要讀者,是今後即將開始工作、賺錢、累積財富、花錢,年齡與我的兒女相仿的「年輕人」。當然,也包含我兒子本人。

本書的宗旨,就是希望我的孩子與各位讀者,能夠賺錢賺得有效率、用正確的方式增加財富、花錢花得心安理得。因此,我會向各位分享一些想法與具體方法。

我不打算對自己的兒女或年輕朋友們說什麼「要賺大錢」。金錢並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罷了。錢,夠用就好。你可以立志賺大錢,也可以不以此為目標,由各位自由作主。

不過,我不希望各位在賺錢與投資時,成了「吃虧的那一方」。如果在工作上盲目地從眾,就會變成「單方面提供利益的人」,進而吃虧。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的架構。此外,一旦聽信那些自稱財經大師的人,就會變成待宰的肥羊。

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工作模式。

每到新鮮人求職季,新聞節目就會報導學子們穿著款式大同小異的求職套裝,遠赴徵才說明會的模樣;隔年春天,成功錄取的新鮮人參加大企業就職典禮,再度躍上新聞畫面,我看著他們,總覺得「好慘」。

他們當中大部分的人,都會站在經濟架構中「吃虧的那一方」,被企業榨取利益,度過效率不佳的一生。如同他們那一身相差無幾的套裝與表情所示,在老闆眼中,他們絕大部分都是「可以取代的螺絲釘」,整個上班族生涯都黯淡無光。

成為正式員工,使新鮮人心裡倍感踏實,父母也讚譽有加。然而,父母與孩子卻沒有發現,父母那一代的工作與賺錢鐵則,現在已經行不通了。從某個角度而言,現代的正確工作模式與工作心態,與過去「恰恰相反」。

人生能否過得精彩,主要取決就於工作模式(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大富豪例外)。

本書會說明為何過去的工作模式行不通,也會解釋何謂有利的工作模式。此外,我也會簡單扼要地傳授各位一生受用的金錢運用心法、度過幸福人生的訣竅,並解釋經濟如何運作。

以下的內容是寫給我兒子的。他即將升大學,所以這本書正適合他。剛進大學,正是學習工作與賺錢的最佳時機,畢業後就有點晚了。畢竟,十八歲就是大人了,沒必要寵他。有時我的語氣可能會有點粗暴,請各位見諒。

我最在意的,是本書能否實際幫上讀者的忙。希望本書能幫助各位度過快樂的人生。

看更多

試閱

第一章 如何工作與賺錢 

「昭和那一輩的工作觀」別照做,划不來!/

首先,我們來看看上一輩擁有什麼樣的工作觀,以及為什麼那套觀念現在行不通。

簡單說來,「昭和那一輩的工作觀」就是「靠著穩定的工作出人頭地,長期且高價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符合此定義的典型好工作,就是進大公司,或是當公務員。而醫生與律師等高時薪、「不愁沒飯吃」的職業,也是世人眼中的好職業。

若是當上班族,畢生的職涯目標就是「努力進入穩定的大公司」「避免犯錯,努力在人事考核中脫穎而出」「努力出人頭地」。如果最後能當上部長或董事,職位上升,年薪也會增加,退休金跟退休後的福利也大不相同。相對而言,算是賺得不錯。

反之,若是「被開除」,就得付出極大的代價。因為,被開除後想再找到同樣規模、同樣穩定、同樣薪水的公司,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進入大公司,關鍵在於「必須待得久」。

不過,待在同一個組織越久,人事考核就變得越重要。若是在人事考核被扣分,說不定會拖累你一輩子。身為雇主,大可用人事考核的結果當誘餌,只付一點錢,就逼員工做牛做馬。

考核評價的標準,說穿了就是個人喜好。到了現代依舊如此,放眼世界亦然。被討厭的人得淘汰,遊戲規則就是如此。身為上班族,就是得看評分者的臉色做事,千萬不能成為「刺眼的存在」。

然而,請注意:在舊有的工作模式中,即使你是同期進公司的那一百人中,唯一或唯二升上董事的天選之人,也只是用「較高的薪水與獎金」出賣自己的時間換取金錢罷了。上班族的處世之道,就是出人頭地、拉高自己的勞動時薪、長久維持同一份工作,以獲得更多金錢。

不然,就是成為醫生、律師之類的專業人士,以勞動換取「高時薪」。長年以來,世人都認為這是一門「薪水好、社會地位高又穩定的好生意」。不過,這些專業人士,也同樣離不開「出賣時間換取金錢」的商業模式。

遵循舊有的工作觀,度過極不自由的職業生涯,就算在極低的機率中出人頭地,也晉升不了富豪階級。無聊。太不划算了,別這麼做。

說得正確一點,暫時去企業上班無所謂,但應該早點找到別的選項,因為這個時代需要的工作模式、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已與昭和世代截然不同。如果安於當下的職業與穩定的收入,過一天算一天,就會在人生中失去越來越多的機會。

 

「全新的工作模式」追求效率與自由/

昭和世代的工作模式被奉為金科玉律,部分原因是它促成了整體經濟成長,而最大的原因,則是員工缺乏談判籌碼。

其一,員工轉職不易,因此很難鼓起勇氣辭職。

其二,員工在公司安排的職位下,對公司唯命是從,從資方眼中看來,可取代的員工到處都是,自然使資方有恃無恐。另一方面,員工也沒有力圖改善現狀。

「全新的工作模式」是什麼呢?

第一,賺錢講求效率,僅僅靠著「一點一滴出賣自己的時間」是辦不到的。盡量趁年輕時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累積資產,才是正確答案。

第二,勞動者必須擁有比以往更多的「自由」。

這兩點並不衝突,放心吧。朝其中一方努力,會使你在邁向另一方時更順利。

為此,你必須學習以下心態:

①經常適度冒險。

②別害怕跟別人不一樣,反而應該努力讓自己與眾不同。

我在寫給你的信中提到:「不要遵從『磨練自己、避免風險、腳踏實地賺錢』的老生常談,應該學習新時代的賺錢訣竅。投資自己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一件事情有風險,但失敗了並不會使你致命,那就應該大膽去做,並承受風險的代價。現代處理風險的方式,已跟過去完全相反。」

那段話就是這個意思。

(*昭和年代為一九二六年至一九八九年,本文指的是在這段期間出生的日本人所懷抱的工作觀。)


第二章 如何增加手中的錢?資本主義經濟的架構又是什麼?

上一章,我講述了如何靠工作賺錢;這一章,我會講解如何有效率地增加自己手中的錢。

行業百百種,不是每一行都能讓你領到股票薪酬,但你手上一定有錢,所以必須活用手中的錢!在此種情況下,依然必須善用股票。

增加金錢的方法,其實很簡單,誰都辦得到,只要記住一招就夠了。既然有一招「最好用的方法」,而且無論男女老幼,誰都辦得到,何必花時間去記別招呢。

除此之外,我也會講解股票與資本主義經濟的架構。遊戲規則要記起來。

了解「經濟」如何在「人」與「資本」之間產生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你不必理會什麼「○○資本主義」或「資本主義經濟末路」的爭議,那些言論多半不正確,跟廢話沒兩樣。

結論先說在前頭:所謂資本主義經濟,就是「願意冒險的人,從不願意冒險的人身上榨取利益」。只要你清楚明白這點,我這個作爸爸的,寫這本書就值得了。

榨取利益的媒介就是「資本」,參與資本遊戲的現代手段則是「股票」。只要現在徹底搞清楚,今後你無論是工作或投資,都能看得遠、看得通透。

理財只要做好「這三點」/

好,來談談如何將你賺來的錢變大吧。
我先簡單從結論說起,想要高效率增加金錢,做好以下三點就行了:

①將三~六個月份的生活費存入活期存款帳戶,剩下的都當作「可運用資金」。
②將可運用資金全部投資到「全世界股票指數型基金」。
③一旦可運用資金增加,就追加投資相同標的。如果臨時需要用錢,就贖回所需金額的基金。 

只要記住這三點,就能明白:如何設定投資金額、如何選擇投資標的,以及「買」與「賣」的時機。這就是理財的基本方法,很簡單吧。

你可能想反駁:「老爸,你長年研究金融,也寫了那麼多書,結果傳授的訣竅只有這麼一點喔?」

沒錯,真的只有這樣而已。即使是理財專家,也很難想出超越這三點的方法。

戶頭常備足夠的「生活資金」,就無須借錢/

你必須額外準備一個生活資金帳戶,存放足以應付緊急開銷的錢,讓你不需要臨時借錢。這通常大約是三~六個月的生活費。

注意,信用卡的分期還款或預借現金之類的小額借款,千萬碰不得。它們的利息很高(例如年利率一五%),遠遠高於投資的預期報酬率(就算是股票,頂多也就短期利率+年利率五~六%左右),簡直是暴利。

爸爸以前在大學教書時,每學期都會告訴學生:「約會時用信用卡分期付款結帳的人,千萬不要跟他結婚。」因為跟缺乏理財概念的人結婚,根本自討苦吃。

將可運用資金全部投資到「全世界股票指數型基金」/

你可以將可運用資金全部投資到「全世界股票指數型基金」。也就是投資與全世界股票所構成的指數連動的證券投資信託基金。

選擇全世界股票指數型基金的原因,就在於能以有利的方式分散投資,手續費也很便宜。

將手上的可運用資金全都拿來投資股票,你或許心裡會覺得怪怪的。

就現實情況與學界共識而言,指數型基金的投資報酬率如下:一百年大概會出現兩、三次「最壞的時機」與「最好的時機」。在最壞的時機,一年大約會虧損三分之一;而在最好的時機,大概能獲得四成左右利潤。假設平均短期利率接近○%,那麼年利率大約五~六%左右。

爸爸的想法也大致如此,沒有人知道正確數字為何。

將所有可運用資金砸在這種標的上,心裡應該會怕怕的吧?

沒錯,「虧損三分之一」的確令人心痛,投資後也會忍不住關注每天的股價變動。

可是你想想,年輕時的可運用資金,數目應該不大。

一般人在生活中也會面臨許多經濟風險,比如收入的增減、健康狀態的變化、家人與周遭情況的變化等等,不也一路撐過來了?舉個例子,如果缺錢,一般人應該會加班賺多一點,或是節省生活開銷,以填補經濟缺口,不是嗎?

況且,可運用資金就是「暫時不會用到的錢」。不能因為它是一串簡單好懂的數字,就整天關注金融資產的損益,這樣容易顧此失彼。

那麼,當金融資產在經年累月的投資之後變得龐大,又會如何呢?

此時,「虧損三分之一」所失去的金額,可能已經大於收入的變動幅度了。不過,說到底,金融資產變大,不就代表經濟也變寬裕了嗎?

綜合評估之下,將可運用資金全部投資到「全世界股票指數型基金」,依然是比較可行的做法。

你想領錢出來的時候,股價可能正好大幅下跌,你可能會感到遺憾,但請告訴自己:「我當時的決策是正確的,只是運氣不好罷了。」

這份虧損是「沉沒成本」(做決策時應忽視沉沒成本,才是正確的做法)。你的決策無法百分百規避風險,也無法掌控股價。

人生有很多無法掌控的事情,煩惱也沒用。你只能依據機率與期望值,做出最好的決策,接著祈禱一切順利,沒別的選擇了。

況且,就算賠錢,「只要是錢能解決的事,都是小事」。至少你沒有賠上性命,也沒有賠上信用。


第三章 還想告訴你一些事

有些話原本想留待以後與兒子把酒言談,但我的時間不多了,所以寫在這一章。說到底,兒子,你今年才十八歲,我也不知道你將來會不會喝酒。當然,無論將來喝不喝酒,都是你的自由。

總之,你就聽我講幾句吧。

獨自喝酒時,要喝「比朋友聚會時高一級」的酒/

每個人的體質與喜好都不同,如果你的體質適合喝酒,覺得酒很美味、酒品也好,那麼喝酒不僅是一種樂趣,也有助於人際關係。

獨自喝酒時,記得要喝「比朋友聚會時高一級」的酒。拿三得利的威士忌來比喻好了,假設你平時都跟朋友喝「角瓶」,自己小酌時,就喝「白州」或「山崎」。養成此一習慣,將來認識更高階層的人士時,必有幫助。

多了解酒的知識也很不錯。教你一招,很多人都具備紅酒的基礎知識,因此紅酒就交給其他人,你可以專攻威士忌知識就好。只要記住各蒸餾所的特性,就能在酒席間暢談無阻,而且需要背的基礎知識也不像紅酒那麼多。

重點來了,喝酒是為了「品嘗美味」,而不是為了喝醉。千萬不能酗酒!遇到倒楣事時,更不應該喝酒。你應該與酒維持健康的關係。

現今社會對於「喝酒誤事」的人,比從前更為嚴苛,萬萬不可大意。

「老爸,你哪有資格說我啊!」嗯,也對啦。放我一馬嘛。

職涯規畫的三大年齡:二十八歲、三十五歲、四十五歲/

從古至今,儘管工作模式變了,人卻沒有多大改變。上班族的職涯規畫三大年齡,意外地跟從前一模一樣。

如果要寫成命令句,大概就像這樣:

.二十八歲前,決定自己的「職業」。
.三十五歲前,確立自己的「人才價值」。
.四十五歲起,準備進入「第二職涯」。

二十八歲前為邁向巔峰打好基礎/

商業人士的能力巔峰就在三十歲至三十五歲。在職場上學習力佳、體力好、對工作還有新鮮感,無論是上班族或SOHO族,這段時期都有很多工作機會,最適合創造業績。

為了邁向這段巔峰時期,務必先打好基礎。

假設全心努力學習新工作需要兩年時間,那麼,選定畢生職業的期限就是:三十歲-兩年=二十八歲。

此外,很多人到了二十八歲,適應新事物的能力就會顯著下降。

開始上班後,多嘗試幾份工作沒關係,但務必在二十八歲前決定好目標。

三十五歲後再打造人才價值就來不及了/

到了三十歲,每個人的能力與業績就有了顯著差距。無論是在組織內部或業界,一個人到了三十五歲,別人對你的人才價值評價(「這個人會不會做事?」「能不能做大事?」)就不會再改變了。

若是在大型組織,出人頭地的時間會稍微延後一點,但你在組織內部的評價依然會在三十五歲左右固定。

務必提醒自己,在三十五歲前打造自己的人才價值。

四十五歲是職涯的轉捩點/

將一輩子託付給一個組織或一項工作,有點太久了。公司跟公務員的「退休年齡」可能是六十歲或六十五歲,但剩餘的人生還很長。此外,組織留給你的機會,通常是「每況愈下又無聊」。

到了四十五歲左右,就必須準備進入適合高齡期工作模式的「第二職涯」。要是慢了一步,你能做的工作範圍或規模,就會縮小一些。

你該準備的有兩項,其一是工作所需的「能力」,其二是願意買帳的「客戶」。這兩者都需要花時間累積,因此越早開始準備越好。

\留意轉職的「成本」/

你必須留意的主要轉職「成本」,不外乎:工作空窗期的生活成本;工作空窗期導致人才價值降低;因轉職而收入短缺或損失年金、退休金等等。

前兩項的影響特別大,因此,最好是無縫接軌,一辭職就馬上進入新職場。

你要記住,「轉職就像猴子攀樹枝」。猴子抓住下一根樹枝之後,才會放掉上一根樹枝。此外,摔到地上的猴子(待業找工作的人)是非常虛弱的。

要讓自己在轉職時無後顧之憂,你可以降低生活成本,備妥生活預備金,也可以找一個願意暫時在生活上支援你的伴侶。但如果沒有,也不要安於現狀,否則人生豈不是很無聊嗎?

「船到橋頭自然直!」有時候,我們也需要放膽去做的勇氣。

終章 小小的幸福論 

爸爸要藉這個難得的機會,說一下自己對「幸福」的看法。

沒異性緣的男人看起來不幸福/

關於幸福,我試過以不同的「標準」做各種排列組合。

結果,「異性緣」這一項很特殊,而且意外地似乎非常重要。

可以體驗各種事物的自由、住大房子的自由,這些都可以用錢買到。社會上的名聲?想買也不是買不到,甚至連某種人際關係都是可以用錢買到的。

然而,唯有「天生桃花旺」這項條件,很難用金錢買到。不僅如此,如果桃花旺是「後天加工」而來的,反而會使當事者的心態變得扭曲。

爸爸的觀察很難不偏向男性觀點,但很多男人都有一種「這個男的沒異性緣,個性又難搞」「這個男的年輕時沒異性緣,所以性格才怪裡怪氣的」,甚至連社會上的名人和成功人士都不例外。

爸爸在二、三十歲的時候也曾經很缺桃花,所以體驗過類似的苦楚。不過,我當年缺桃花的情況,還沒有嚴重到使我的性格扭曲,真是萬幸(我是這麼認為啦,別人怎麼看就不知道了)。

過了那段時期,我變得沒那麼在意「異性緣」,情況也稍微有了改善。因此,我自認了解「魯蛇男」的心態,也有點明白「桃花男」的心情。

我經常看介紹動物生態的電視節目,牠們在嚴苛的環境中出生,運氣好的可以順利長大,卻多半死在爭奪配偶的競爭中。雄性尤其如此。我想,人類的情形也差不多吧。

沒異性緣的男人,看起來是不幸福的。

「桃花旺」的祕訣只有一個/

我不是在前面說過,天生桃花旺的男人看起來很幸福嗎?但是該如何辦到,我還沒告訴你呢。

不過,你應該也知道,坦白說,爸爸並不是「桃花之道」的大師或高手,但若只設目標又不提出方法,那也太沒誠意了。以下僅為我個人的假設,想增強異性緣,應該掌握這項訣竅。

這項訣竅就是:專心聽對方說話,並展現出聽得津津有味的樣子。

聽就對了!這就是重點,你也可能只需要做到這點。

千萬不要自說自話,人一旦談論起自己,總免不了混雜著自傲與自我推銷,這是大忌。

在爸爸的觀察中,那些喜歡自說自話的男人,簡直是桃花絕緣體,而且條件優異者也不例外。或許,這也是爸爸年輕時不受異性青睞的原因吧。我這人就是最具說服力的負面教材。

我認為這項假設還算有用,但驗證的樣本數不足。兒子啊,持續驗證與發展理論的任務就交給你了,加油!

遇到開心的事情,就編成一句話/

我認為所謂的幸福,並不是取決於一生功績,而是取決於日常生活中的體驗。

「回首過去,我真是幸福(或不幸)啊!」這種想法與觀念一點也不正向,畢竟它是「沉沒成本」嘛。

珍惜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刻,幸福感就來自你「那一刻的感受」。

在爸爸的經驗中,我察覺到一件事:當我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新發現時,別人的正向回饋會令我非常開心。

這只是一點小小的虛榮心,看起來沒什麼,對吧?但是,仔細想想,工作的成就感好像多半就是如此。

因此,我試著將這件事編成一句話:

「我的座右銘是:將正確的事,最好是有趣的事,傳達給許多人知道。」

簡單易懂,我很喜歡。

建議你也試著將自己開心的時刻編成一句話,如果做得好,會感到很暢快唷。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