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起,選那個不做會後悔的決定

當我們開始找工作時,可能會陷入一個迷思當中:「我的第一份工作,到底應該選擇大公司還是小公司?」甚至極有可能,你會遇上必須做出抉擇的時候。這個問題,就是典型的「技術性問題」(要選擇A還是B?);然而在問這個問題之前,應該要先去思考的,其實是最根本的「哲學性問題」(為什麼要選擇A或B?除了A、B,沒有其他選項嗎?)

把第一份工作的選擇直接區分為大公司與小公司,是一種稍嫌過於武斷的二分法,這樣的問題會陷入一種以偏概全的思考邏輯中。事實上,我們還有中型企業、社會企業,或是自己創業等其他選項。

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一路從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十幾年念下來,都是走在既定的道路上,師長可能會告訴你,畢業後的出路不是念研究所,就是考公務員,或去找工作,人生的道路看起來非黑即白,不是A就是B,而我們也習慣了不去思考、不去問問題。

如果要問,第一份工作應該是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我們得先反問自己:「去了大公司或小公司,之後呢?我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麼?我的理想工作是什麼?」假設我們二十二歲時,還無法想像自己五十歲時的理想工作,那麼工作幾年之後,心態已漸趨成熟時,可以以三十歲為一個時間點,想想看三十歲的自己,希望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想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想在一個什麼樣的產業中工作?然後再倒推回來,思考現在的自己,應該要做什麼樣的選擇,才能達成那樣的目標。

舉例來說,假如我想在三十歲時擁有自己的公司,那麼我的第一份工作,有可能是先加入一個小公司,讓自己學習如何去全方位的經營、管理一個小公司;也有可能是先進入一間大公司,學習大型組織中完整的管理制度、精細的職掌分配,去拓展、開發有助於自己日後創業的人脈關係與資源;或者是進入一個新創公司學習如何從零開始,兩、三年之後再出來自己創業。倘若資源足夠的話,甚至不需要先就業,就可以直接去創業了,這也是最直接去實現終極目標的一個選擇。

換言之,並沒有所謂一定是大公司好或是小公司好的答案,而是端視哪一個選擇可以讓你逐漸往自己的終極目標邁進。所以,不需要執著於大公司或是小公司的選擇。當我們在二十二歲時選擇的第一份工作,除非是有養家、還債等經濟負擔要考量,否則不該以金錢作為前提,而是要去思考,這個選擇對於自己未來生涯道路的開展,能不能發揮實質上的助益。

人生每到一個階段就必須做出選擇,
我們可以什麼都不做,只是等待好運。
或者也可以努力嘗試,找到熱情,只求不後悔。

22歲起,選那個不做會後悔的決定》作者鍾子偉,在30歲時亦面臨人生重大的選擇。他的經驗寫在這本書的序裡:


當時我還住在上海,任職於一家大型跨國公司。不過,那時我已打算離開,想著預計幾個月後就會搬回台北,創立媒體公司。

那年,我即將滿三十歲,心裡躊躇著是否離開畢業後任職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公司,並且再度在另一座城市展開新生活,將時間、金錢與名譽投注於創立一家屬於自己的事業。

那是一段充滿困惑與恐懼的時光,也是我目前的人生當中,面臨過的一段非常重要的十字路口,我必須在不久之後做出重大決定。

碰巧,在利用週末返回台北的一次旅程中,我和這一系列書籍當中的上一本著作《十八歲起,你的格局不一樣》的編輯團隊見了面。我們花了幾分鐘聊聊近況,談論我們合作了上一本書之後這兩年間,彼此在職業與個人生活上的發展,也談到對於彼此的再度合作有沒有什麼新點子。

其實,我當時並沒有特別把心思放在這方面,因為我太忙於自己所面對的決定與兩難狀況,也不斷想著自己的選擇以及日後可能出現的後悔。

我該不該待在現下任職的這家大企業,過著相對安全也比較有保障的生活?或者我能夠藉由追尋其他選項,而學到更多呢?

在上海住了兩年之後,到底該回台北,還是該去其他城市找工作,繼續結識其他擁有多元背景與經驗的朋友?

什麼時候才是嘗試創業的理想時機?是現在嗎?還是我該聽從別人一直要我再等等的建議?

如果答案永遠都是「再等一會兒」,而不是「現在就行動」,那要等到什麼時候?

面對以上這些問題,以及其他許多在二十至三十歲出頭這段年紀,所必須經常面對的各種問題當中,我們在思索答案的過程,似乎總不免回到這個問題上:

如果不是現在,那麼是什麼時候?如果不是現在,那麼我會不會對自己沒有做出這項決定而悔恨終身?

我一邊向編輯團隊說明著我人生中最近發生的事,同時這個問題便不斷浮現在腦海。過了一會兒之後,我們似乎對這本書的寫作方向取得一致共識。



直到今天,在我的所有著作當中—不論內容談的是我就讀商學院的經歷、在美國與亞洲工作所體驗到的文化差異、規畫自身理想的就學與職業生涯的經營理念,乃至在中國工作與生活的經驗—我和先覺出版的編輯團隊所合作的《十八歲起,你的格局不一樣》一書,大概是讀者人數最多,也最常受到朋友、作家以及讀者討論的一本。我在街頭遇到的年輕朋友或是學生,如果想要討論學生生涯、大學生活該如何規畫等相關議題或想法,最常提及的都是這本書。

可是接下來該怎麼辦呢?他們有時候會這麼問。

二十八歲之後該怎麼辦?我們在那時候可能面對的挑戰和決定有哪些?

如果先前的那本書所談論的是我們在十八到二十八歲之間可能會面臨的最重要的議題與決定,並且由每一章討論一年,那麼這本新書該怎麼延續呢?至少是延續那本書的精神?

上一本書從開始策畫到完稿出版,都是我正值二十八歲那一年的事情。那時候,我才剛經歷了許多新的人生體驗,包括在學校求學、到國外念書、處理感情關係、面對家人的期望,以及我們這個世代逐漸從少年成長為青年所面對的各種掙扎與不安全感。

現在,我的歲數已進入三字頭,要怎麼繼續討論那些議題而不至於重複先前的內容?

要怎麼讓這本新書讀起來還是那麼隨性、坦率又直接,就像老朋友在悠閒的週末午後坐在咖啡廳裡閒聊一樣?


如同上一本書,我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讓讀者覺得他們就坐在我們身旁,聆聽著我們的談話,而不像是在學校或工作上聆聽那種嘮叨的說教,或者像是閱讀教科書或說明手冊一樣令人煩悶。

我不希望把書中的內容寫得太過理論性,也不希望寫得太過空泛,而是希望能夠盡可能直接、坦白,盼望能夠為讀者帶來盡可能的幫助。

此外,相較於二十八歲的我,現在我所處的情境已和當時大不相同。

現在,離開學校已將近五年,而且因為投入創業圈而一切必須從頭來過,我已經歷了更多陰鬱的體驗,目睹過商業與人生中更多的灰色地帶,因此也變得更加謹慎、沉著。踏入三字頭的這個人生階段,明顯可見將會與我們剛出校園的那段年輕時期大不同。

在那天的談話結束之際,我們取得共識的寫作方向是:讀者會和我們一起成長,所以上一本書既然談論了我們二字頭的人生,那麼這本書探討的,就會是我們所有人會面臨的類似議題,也非常近似我當時思考過的那些問題與決定:

現在是該到其他城市或國家去闖蕩的時刻嗎?

我該待在當下這份安穩的工作裡,還是該嘗試其他挑戰?



在什麼時候,機會成本才會高得讓我不得不對自己的夢想做出妥協,說服自己接受我為了滿足家人的期望而必須做的決定?

接近三十歲的時候,我們看待感情關係與家庭責任的態度會出現什麼變化?

我們又該如何展開屬於自己的探險旅程,不論是極為單純的事,例如終於開始學習彈奏吉他;還是比較複雜的抉擇,例如創立自己的餐廳,或是找尋夥伴與投資人而創辦自己的公司?我們會怎麼實踐,怎麼規畫,怎麼思考這些事情?

這一次,與其在每一章裡塞進一年的內容,不如把人生階段中最常面臨的選擇與決定,畫分成三個主要部分,探討我們在長大成熟的過程中如何思考與改變,以及如何規畫出最好的方法,讓自己獲致成功。

每一個主要部分都會穿插一些簡短的小故事,藉此闡述我們所有人終有一天都會面臨的各種常見問題與重要抉擇關頭。希望我分享的自身經驗,能夠像跟老朋友敘舊一樣,不論各位讀者同不同意我的心得與想法,都能有助於大家提前思考自己該預做哪些準備,並且避免我犯過的錯誤。

我所經歷過的人生以及學到的教訓—有些是痛苦得來的結果—都是我希望自己年輕的時候,能夠早點知道的事情。所以,我誠摯盼望這些內容能夠對各位有所幫助,至少能夠協助各位想像自己可能在不久之後將面臨什麼樣的重大決定。

本書的最後一章探討「創業」,我們也確實仔細探究了如何思考、規畫以及經營一家處於草創時期的公司。對於書中是否該納入這個部分,以及該談得多細,編輯團隊和我有過激烈的爭論。

不是每個人都想創立自己的公司,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或是必須了解如何吸引投資人,以及如何節約初期的現金流。

這點完全沒有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熱情、問題與答案。  

所以,我們最後採取的做法是,盡量把焦點放在創業過程,以及我們從中學到的教訓當中最有可能對所有人都有幫助的面向。

什麼樣的創業心態最有助於有效率的組織安排?
從說服投資人的經歷當中所學到的哪些技巧,最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在對於創業環境的觀察中,哪些觀察最能洞悉台灣的青年、商業、經濟以及我們未來在全球社會當中的競爭力?

書中的內容也許有許多部分都不盡完美。而在每個章節當中,從接受大公司的面試突然跳到感情問題,再突然跳到如何與外國投資人協商,有些內容看起來可能連接得不太平順。

不過,請別忘了我們挑選的這些故事,都是我們認為對即將進入這個人生階段的人,最切合、實用,或是最有幫助的故事。

最後,如果說本書有一共同的主題貫穿其中,那麼大概就是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二○一○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典禮演講時,所說的這句話:
我不認為我會因為自己嘗試之後但遭遇失敗而感到後悔,反而覺得如果我連試都不試,這項決定的陰影一定會籠罩我一輩子。經過慎重考慮之後,我選擇了一條比較不安全的路徑,追求我的熱情,而我現在也對那項選擇深感自豪。

還有我自己最喜歡的,知名經濟學家凱因斯說過的這句話:
就長期而言,我們全都死了。

所以,從許多方面來看,我們何必害怕?我們其實沒有什麼好損失的。

就像上一本書,如果我們現在就像老朋友一樣,在某個週末午後,找了家咖啡廳坐下,即將聊聊彼此近況,談論我們過去這幾年來的人生經歷,那麼我要說,我很高興再次見到各位。

咖啡來了,我們開始吧,好嗎?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