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暴自棄。
崇建請我多說一些。
我說,父親在被迫退休後,開始自暴自棄,放棄人生,將自己關在家裡,每天都在看政論節目,晚上看直播,白天看重播。不僅自己不出門,也阻止我母親出遠門,只要母親想去旅行,或參加日月潭、西子灣等地的長泳,父親的臉就會垮下來,開始生悶氣,母親不只一次向我哭訴。
還有嗎?崇建請我再舉一個例子。
我說,父親有巴金森氏症,右手會不由自主發抖。母親還在世時,家中大小事都依賴母親處理。母親走後,要辦理繼承,許多文件都要父親簽名,他的右手已無法寫字,我請他練習用左手,他只練習一天就放棄了。
崇建看著越講越氣的我,停頓了好一會兒,才用他一貫平靜的語氣問:
「志仲,你的人生有自暴自棄的經驗嗎?」
我愣住了一會兒,斬釘截鐵回答:「沒有。」
當年對自己的認識竟粗淺至此!我的碩論是研究柳宗元,對他的家世、職涯、交友、個性等等,我皆瞭如指掌,卻對自己如此陌生,竟認為自己沒有放棄的經驗,如今想來,實在可嘆。而後,我才逐漸意識到:原來,我也有許多自暴自棄的經驗,我討厭那樣的自己。這個發現很令我震驚:原來,我討厭的可能不是父親,而是自己。我將對自己自暴自棄的厭惡,投射到父親身上去了。
我怎麼看自己,就會怎麼看別人。
◆開始學習覺察,才有可能接納
我不加思索,應聲而答:「固執、強制、鬱鬱寡歡。」
崇建停頓一會兒,故技重施:「志仲,這三個特質,你身上也有嗎?」
我聽了,重重一驚。這次,我很誠實地承認,這三個特質我都有。
這個發現,讓我一時之間不知所措:怎麼會這樣?我怎麼會這麼討厭自己?卻又投射到父親身上?難道一切都是我自己的問題,與父親無關?「志仲呀,以鬱鬱寡歡為例,這個特質有曾經帶給你什麼好處嗎?」崇建問。
「有沒有這種可能?你後來喜歡閱讀、寫作,你對文學、歷史、哲學會有興趣,有沒有可能跟你的鬱鬱寡歡有關?」
這番話猶如一記當頭棒喝,我無法反駁。瞬間,我的世界天旋地轉,看自己與看事情的角度截然不同了。
在這兩次與崇建的談話過後,有兩件事在我與父親的關係上慢慢發酵:
一,我不僅能接納自己容易放棄,也慢慢能接納父親容易放棄。二,我不僅能用豐富的眼光看自己,也逐漸能舉一反三,用豐富的眼光看父親。
例如,我開始看見父親的「固執」帶給他的「資源」。父親沒變,是我變了,我的眼光變得豐富了。
這是我和父親在和解之路上重要的一刻,我們的關係更緊密、靠近了。以前,我很不喜歡自己的「容易放棄」,後來,我看見了容易放棄的的資源是「有彈性」,那也是我能中年轉行的關鍵因素。我開始欣賞自己這個特質,而後,也能看到父親「固執」的資源:「堅持」。能用豐富的眼光看自己,就能用豐富的眼光看待他人與世界。
--本文為摘錄,精彩全文詳見《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我與父親的和解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