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子和喜久子這兩個人真是超誇張的。」

讀《漁港的肉子》時,腦中很難不出現這句話。這兩個人實在太不像典型的母女了,不僅不典型,在很多方面還像是兩種極端:肉子身形福態,喜久子纖細標緻;肉子天真、遲鈍、我行我素,喜久子早熟、敏銳、極力維繫良好人際關係;肉子完全沒有一般母親的勤快與俐落,喜久子吐槽她阿母的方式也不像個女兒。

看著這對超不典型母女不斷面對雞飛狗跳(或讓別人雞飛狗跳)的生活、笑到眼角泛淚的同時,自己成長過程中的許多片段卻不斷浮現腦海:我走過的人生在別人看來,是否也白費力氣居多,甚至笑話連篇?

小學五年級時,裝乖是我最重要的任務。十三歲開始,遭到班上同學「霸凌」(卻在很久以後才察覺到這一點)。十六歲起,化學藥品的氣味逐漸深入生活,並被那個世界深深迷住(但我絕對不會說我喜歡硫酸的味道)。二十歲,遭遇人生前所未有的斷裂,學習砍掉重練。二十五歲,人生第二次砍掉重練。二十九歲,人生第三次砍掉重練……在這些過程中,蚵仔麵線從一碗八元漲到三十五元,我的家人朋友們也同樣經歷著許多人生的斷裂與重建。

一邊讀著肉子的故事,一邊想著自己的故事,一邊不免覺得好奇:

我們還需要怎樣的故事?

所有人都是有故事的,然而我們太習慣從故事中得到「教訓」和「幫助」,最好它能教我們成功、積極、賺大錢、做個更好的父親母親兒子女兒……總而言之,就是能讓我們變成(不存在的)大家所認為(其實是幻想出來)的「標準人種」,否則它就是個無用的、不值得說的故事。

但所謂的「標準」是假的。其實是我的腦袋業障重啊。

所以老佐對喜久子說教的那段話才會如此令人動容。

「只要妳還活著,就不能覺得羞恥、害怕。我不會跟妳說『要像個小孩』;所謂的『小孩要有小孩的樣子』,不過是大人創造的幻想。大家只要做自己就好。

只是啊,相對的,世界上也沒有『像樣的大人』,就算妳努力想當個像樣的大人,吃苦也好,出糗也好,還是絕對絕對躲不掉的。

所以,為了這種時候,妳要做好萬全的準備。妳要趁著小時候多出糗、多惹麻煩、多挨罵,受盡創傷之後,再繼續活下去。」

讀《漁港的肉子》不會讓人成功、不會激起人們的上進心;文字並不花俏婉麗,讀完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恐怕是肉子的鼾聲,和好吃到讓人口水直流的燒肉。

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讀肉子的故事?


讀完《漁港的肉子》後,自己心裡的確有塊地方變得安穩了,那是因為了解「世界上還有這種生活方式」而感到放心,覺得自己還能理直氣壯地寫下自己的故事,不用擔心它不夠精采、不夠華麗、不夠閃亮、不夠高潮迭起。

就算失去信心,至少還能學肉子大口吃肉、讚嘆生活中的「普通」,這樣就夠了。

--本文作者為漁港的肉子編輯林雅萩,做書期間無肉不歡,有圖有真相~(咦)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