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心冥想:印度的百年神性意識傳授,一場切實可行的靈性實驗
滿心冥想:印度的百年神性意識傳授,一場切實可行的靈性實驗
close
商品編號:00700198

滿心冥想:印度的百年神性意識傳授,一場切實可行的靈性實驗

The Heartfulness Way: Heart-Based Meditations for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定價 $320
優惠價 79折 $253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 試閱

書活網特推

看更多

內容簡介

── 將印度百年真理 ──
轉化為現代生活的靈性實踐
由腦的複雜
走向心的簡樸
\ 一切由心開始 / 

★各界滿心推薦

任何一個對靜心有興趣的人,都應該讀的一本書。
──桑賈伊‧古普塔(白宮學者、醫學博士、CNN首席醫療記者)

《滿心冥想》意義深遠的靜心練習,已正向地改變了我的家庭。
──瓦倫‧索尼 / 南加大宗教生活系主任

《滿心冥想》為我們每個人的神性提供了一條非常清晰與實用之道,強烈推薦!
──羅伯特‧舒華茲 /《靈魂的出生前計畫》作者

人只有過上以心為主的生活,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這一真理也是《滿心冥想》給出的禮物。
──詹姆斯‧多堤 / 史丹佛大學神經外科學系教授 

★Amazon讀者5星好評

‧我在醫療保健領域工作,整天在聽人們談論自己的壓力。我認為《滿心冥想》是學習冥想的一個偉大資源。它回答了「如何冥想」的諸多疑問:如何靜坐、如何處理思想、何時是一天中的最佳時間和練習地點。推薦給任何想要學習簡單冥想系統的病人、客戶和朋友。

‧《滿心冥想》可以幫助人們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達到靜止狀態,並處於觀察者的位置。作者講述了他自己的實踐經驗,給了讀者極大的信心,相信精神上的轉變是可以實現的。

滿心冥想源自印度的皇道瑜伽,從1929年傳承至今,已歷經4位精神導師,是一種以心為中心的冥想練習,修習方法科學、簡單、高效,非常適合忙碌的現代人。

本書作者之一的葛木雷什,是全球滿心冥想運動的現任靈性嚮導。在書中,他透過與一名滿心修習者的坦誠對話,循序漸進地闡明滿心冥想的練習及原理。

全書分為三部分:

l 第一部分 探索靈性尋求的本質,揭開冥想和瑜伽慧能傳授的神祕面紗。

l 第二部分 介紹滿心的核心練習:晨間冥想、傍晚清心和臨睡深思。融合了基礎知識和實踐指導,每章結尾提供步驟指南,引導我們完成這些簡單高效的練習。

l 第三部分 探討嚮導在支持我們的內在旅程中,無形卻至關重要的作用。

滿心提供的冥想方法,有助於滋養每個人心中的神性之光,從而淨化我們積累的種種負面情緒與體驗。心平靜時,頭腦就會休息;心滿足時,頭腦就會清明。我們以為心和腦是不同的實體,但在這場靈性實踐中,我們用心來調節頭腦,使兩者協調一致,當這兩個有機體在冥想中融合,我們便得以完整。

【作者簡介】

葛木雷什D巴特爾 Kamlesh D. Patel

被尊稱為「達濟」(Daaji),是全球滿心冥想運動的現任(第4任)靈性嚮導。達濟教授的內容,源於他在滿心道路上的個人體驗,同時反映出他深刻的探索精神,以及對世界上偉大靈性傳統和科學進步成果的尊敬。

達濟在紐約市開設藥局長達30多年,之後被任命為具有百年傳承的滿心體系靈性嚮導接班人。作為一名當代嚮導,他遊歷四方,履行著諸多職責,並為各地的靈性追尋者提供支援。達濟謙稱自己是一名靈性領域的學生,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以個人經驗和修為所形成的科學研究方法,孜孜不倦地對意識和靈性領域進行研究。

約書亞波洛克(Joshua Pollock

來自美國的滿心培訓員和修習者,目前與妻子和兩個孩子居住在印度。他是虔誠的靈性追尋者,十分熱心於分享自己對冥想的熱情,已教授滿心冥想超過10年。經常在私人研討會上發表演說,也為企業、教育單位和政府機構講解滿心冥想的修習方法,並持續為當地的追尋者提供支援。

擁有印第安那大學音樂藝術學士學位,以及英國倫敦市政廳音樂及戲劇學院(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and Drama)的兩個碩士學位,是一名技藝高超的古典小提琴演奏家,曾在世界各地表演和教學,與電影音樂作曲家A‧R‧拉赫曼(A. R. Rahman)多次合作。

體驗滿心,請流覽以下網站:http://www.heartfulness.org

【譯者簡介】張琨

1982年生,於2015年入門滿心。如今是一名滿心培訓員,也是一名律師。
「對業餘譯者來說,本書的翻譯是一項艱巨的挑戰,也收穫豐盛。作為居家的靈性尋求者,都希望能夠在過好世俗生活的同時,也獲得深遠的靈性成長。滿心滿足了這種渴望,全面地滋養了生命。只要有意願,眾人皆可從這種簡單高效的靈修方法中獲益。規律修習是一切的基礎,不妨透過《滿心冥想》,來培養或鞏固修習滿心的興趣。」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0700198
ISBN:9789861757353
EISBN:9789861757377
256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Pubu、Hyread、my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博客來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各界推薦〉

〈推薦序〉適用於日常生活的靈性實踐方法 ── 瓦倫.索尼      
〈作者序1〉超越意識,揭示真正的潛能
〈作者序2〉從腦的複雜,走向心的簡樸 

〈第一部〉何故滿心   

第1章  尋求者的旅程   
第2章  揭祕冥想   

      態度   
      瑜伽慧能    

〈第二部〉修習滿心   

第3章  冥想   

      何時何地進行冥想   
      冥想的姿勢       
      放鬆   
      如何冥想   
      需要冥想多久   
      冥想狀態   

第4章  清心   

      清心練習   

第5章  祈禱   

      透過祈禱與本源連接       
      滿心祈禱    

〈第三部〉 嚮導 

第6章   嚮導的作用     

〈結語〉轉變掌握在你手中
〈後記〉滿心所給的禮物:以心為中心的真正幸福 ── 詹姆斯‧多堤
〈說明〉       

看更多

作者序二 從腦的複雜,走向心的簡樸

2015年8月的一天,我坐在印度清奈家中的辦公室,我太太拿著我的手機走進來,笑著說,「是葛木雷什從歐洲打來的電話。」顯然,在我妻子發現之前,我們兩歲的女兒已經接通了電話並與葛木雷什聊了一陣。

當我接起電話後,他說:「我希望你能寫一本關於冥想的書。」我立即答應了,但也有些擔心,說到要寫一本以冥想為主題的書,我認為葛木雷什比我更適合,因為葛木雷什已修習冥想超過四十年,還是全世界尋求者的靈性嚮導。幾週後我們見面了,我說,「也許您應該親自來寫這本書。」他笑著回答:「我們一起寫吧。」在接下來的兩年,我們在印度和美國各地進行了多次廣泛的討論。《滿心冥想》詳實地記載了這些交流。

早在二十多年前,書本的魔力開啟了我對冥想的興趣。在我還是青少年時,我就已經被靈性主題的書深深吸引。那時的我確信,只要在父母眾多的藏書中探尋足夠長的時間,我一定會發現一些晦澀深奧的文字,宇宙中所有偉大的祕密都將從中湧現。

首先,我拜讀了老子的《道德經》,據說這本書是在戰亂時期寫成的,其中的樸素和智慧令我著迷,點燃了我心中對於靈性渴望的火苗,促使我開始廣泛閱讀其他書籍。我翻閱了佛教、道教、蘇菲派、基督教和其他教派的文獻;我讀了亞里斯多德和奧古斯丁,也讀了愛默生和伊比鳩魯。漸漸地我意識到,透過閱讀,我只是了解了他人的體驗和想法,但我自己的呢?在我有自己的領悟之前,所有的知識對我都仍是抽象的。

我或許對於許多靈性概念相當熟悉,但都只是紙上談兵。我接觸過許多術語—啟蒙、開悟、三昧、開明,但我需要自己去領悟這些概念究竟意味著什麼。要做到這一點,則需要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

接著,我開始瘋狂嘗試各種練習。我參加冥想課程、嘗試瑜伽,還學習了武術。有一次,我遇到一位著名的禪宗大師。當他看著我時,我只能結結巴巴地說:「我還未見過真正的大師。」「但你一定會遇到的!」他回答道。

那時我每天都練習冥想,然而,我並不覺得冥想能令人滿足,對當時的我來說,可真是一種掙扎──既艱難又無趣。經過幾年的探索,我的熱情開始減退,最終放棄了尋求。我一無所獲,還帶點幻滅的感覺。

2002年8月,我在一家商店門外遇到了一個陌生人。在交談中我了解到,她在練習一種叫「自然之道」的冥想方法,也稱作「滿心」。她言之鑿鑿,好像練習滿心真的改變了她的生活。儘管我對這種新型冥想方法倍感好奇,但我也有些懷疑。那時我已經對關於冥想的各種說法免疫了,畢竟我自己的冥想體驗和他們說的都截然不同,我想也許是我不適合冥想。

此外,我也懷疑,真正的道路會那麼容易找到嗎?要找到一位有修為的導師,應該要徒步深入喜馬拉雅山或者到其他遙遠的地方吧?單憑街上的偶遇,有多大機率能找到真正的大師呢?但我內心的另一個聲音卻說著,「的確有可能……」

後來,在一個9月晴朗的早晨,我的母親來電。她哭得很傷心,因為我妹妹剛剛出了車禍,正陷入昏迷,在送往醫院的途中生死未卜。而我卻遠隔千里,什麼也做不了。在接近凌晨時,我妹妹去世了,年僅十六歲。

恰恰是這種時候,人會開始尋求意義、靈性和希望。我全都嘗試過,卻一無所獲。

儘管如此,我還是安排了與一位名叫布萊恩.瓊斯的滿心培訓員見面。布萊恩是一名專業藝術家,我們約在他的工作室見面,那裡擺滿了畫作,成品和不同階段的半成品俯拾皆是。我們邊喝咖啡邊聊,他說所有滿心培訓員都是志願者,服務不收取任何費用,這一點令我佩服不已。布萊恩隨後邀請我到旁邊的房間冥想,或是就他的說法,陪我打個坐。他示意我坐到椅子上,並在我對面坐下。他開始講解如何以心進行冥想,並告訴我他的角色只是陪伴者,清楚這一點有助於深化我的冥想。接著他讓我閉上眼睛,說:「請開始。」

很難去解釋隨後發生了什麼。直到很久以後我才明白,我得以一嘗三昧之境──一種內在極其平靜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超越了自己、超越了當下,更超越了一切。當他說「到此為止」結束冥想時,我感覺自己好像從永恆中被拽了出來。

我們靜靜地坐著,沉浸在冥想後的靜謐,享受著那悠然的美好。

在那一刻,我知道自己擁有了某種獨特的經歷──一種我畢生渴求的體驗。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我確切經歷了什麼,但那是我記憶中第一次,全然地處於心的愉悅與平和之中。後來我才知道,這種體驗是由「瑜伽慧能」帶來的。

滿心是一種綜合的方法,包括了三項核心練習:晨間冥想、傍晚清心和臨睡深思,這三項練習都是由慧能傳授所支持。慧能傳授是滿心方法的精髓,也是滿心冥想之所以能夠帶來轉化的關鍵。

透過冥想,我們從腦的複雜走向心的簡樸,一切由心開始。

心平靜的時候,頭腦就會休息;心滿足的時候,頭腦就會獲得領悟、清明和智慧。我們往往認為心和腦是兩個不同的實體,經常相互衝突,但在滿心冥想中,我們用心來調節腦,從而使兩者協調一致。當這兩個有機體在冥想中融合,我們便得以完整。

傍晚清心讓我們擺脫那些經常支配我們生活的各種思維和情緒,透過清除內在的沉重、不好的特質和過多的欲望淨化心靈。漸漸地,我們終於能夠顯現自己真實的本性。在臨睡深思中,我們確認了自己與內在靈性本源的連結。藉由祈禱,我們得以進入一種深思的狀態,召喚我們與本源融合,因此期望和渴求油然而生,在深度冥想中顯現。

滿心冥想起源於20世紀初的印度,創始人是一位名叫羅摩.昌德拉(Ram Chandra)的瑜伽士,世人稱之為拉喇濟(Lalaji)。早在一開始,拉喇濟就確立了包容的原則,接受來自於任何宗教和社會背景的學生,這以他所處的時代及地區來說極為罕見。他本人深受各種傳統的影響,卻能夠進一步整合、創新這些代代相傳的思想,開闢出新的道路,適合日益現代化的人類社會。身為現代社會的尋求者,我們在各方面有著不同的責任,很少有人能夠全心投入自己的靈性尋求之中,而滿心,就是提倡一種平衡、綜合的生活,讓生命之雙翼──靈性和物質,得以在其中和諧共存。

拉喇濟的靈性接班人也叫羅摩.昌德拉,但常以巴布濟(Babuji)為後人所熟知。巴布濟完善了滿心練習,使滿心得以成為現今的形式,並指導著世界各地的尋求者。巴布濟的接班人是查理濟(Chariji)──第三位滿心嚮導。在查理濟於2014年12月20日去世後,葛木雷什成為滿心冥想的第四任嚮導。

我十分幸運,在2008年因工作遷往印度後,與查理濟有過多次交流。當我第一次見到查理濟,我立刻想起了那位禪宗大師多年前的預言;然而,後來我才明白,「遇見大師」是發生於內在的事,而非外在。

在印度生活期間,我還認識了葛木雷什,他是我的鄰居,也是我一位朋友的父親。認識不久,我便開始對他產生極大的好感與敬意,他是我認識的人中最真誠、樸實的一位。有一次,他的兒子提起我們公寓的一名警衛,說他看起來總是不太開心,「也許他可以從冥想中受益」,他對父親說。葛木雷什卻回答道:「現在,這個人需要麵包多過上天。」

葛木雷什於1956年,出生在印度西北部的古吉拉特州。他在1976年開始修習滿心,當時還是一名藥學系的學生。畢業後,他移居美國,在紐約成為一名藥劑師,同時繼續他的冥想練習。2011年,查理濟正式提名他為滿心的靈性接班人,於是他在查理濟去世後正式接任。此後,葛木雷什全心投入靈性職責,包括指導滿心學院的活動,並為世界各地的尋求者持續提供支援。他婉拒了所有正式頭銜,但許多人稱他為達濟,在他家鄉的古吉拉特語中,達濟就是叔叔的意思。

《滿心冥想》是達濟和我一系列坦誠的對話,我們探討了滿心的原理及練習方法。我向達濟請教了許多問題,有些是我作為冥想初學者時遇到的;有些則是我成為滿心培訓員後經常被問到的問題;還有一些則是我們在討論過程中自然而然浮現的。

《滿心冥想》由三部分組成:

l   第一部分:探索靈性尋求的本質,揭開冥想和瑜伽慧能傳授的神祕面紗。

l   第二部分:介紹滿心的核心練習:晨間冥想、傍晚清心和臨睡深思,融合了基礎知識和實踐指導。每一章結尾都有一個步驟指南,引導大家完成這些簡單的練習。

l   第三部分:探討嚮導在支持我們的內在旅程中,無形卻至關重要的作用。

《滿心冥想》是一份邀請,邀請大家來體驗這個簡單的練習,這個練習已然改變了我的生活,也改變了世界各地滿心修習者的生活。當然,一本書無法改變我們。書可以為我們提供智慧,但不能讓我們變得智慧;書可以為我們提供知識,但不能讓我們體驗到知識的真理。本書提供的是一種體驗式的方法,幫助了許多人透過自己發現真理。

我們可以前往不同的地方尋求靈性,但靈性的本源永遠無法於外在找到,那是一種永遠無法把握的存在,只能感受。當我們感覺時,是用心去感受,因為心是感覺的器官。練習滿心,是為了尋求超越形式的本質、尋求儀式背後的真理:以自己的心為中心,在那裡找到真正的意義和滿足。

達濟給尋求者的資訊簡單而直接:體驗大於知識。任何良師都明白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許多課程都設置了理論講座和實作單元。達濟經常說,我們在講座中學習原理,但在實驗室中進行實驗並獲得實踐經驗。我邀請大家將心作為自己的實驗室,將滿心練習作為自己的實驗。

在任何實驗中,都有一個實驗者、實驗對象以及實驗結果。在靈性實驗中,三者都是我們自己:你是實驗、是實驗者,也是實驗的結果。

這個實驗永無終點,只有不斷發現的過程。
這就是滿心的喜悅和驚奇。

──約書亞.波洛克
2018年6月

看更多

試閱

第一章 尋求者的旅程

我走進達濟在印度清奈的公寓時,他正悠閒地坐在一座室內秋千上。看見我走進來,他露出了溫暖的笑容。

「你好嗎,兄弟?」他一邊說著,一邊伸出手來和我握手。我在達濟對面坐下後,一位親戚從隔壁房間出來,給我倒了杯茶。達濟說,「請給他倒杯咖啡吧,」他說,「他更喜歡喝咖啡。」的確如此。

關於達濟,人們首先注意到的,往往是他的沉穩,這種罕見的特質,總是能夠觸動在場的所有人,他說的話語總是恰到好處且從容不迫。通常,他會說得言簡意賅且切中本質,聆聽者則須進一步探索及擴展達濟所要傳達的意思。達濟在說話時,經常會有片刻的沉默。在這短瞬的停頓之中,人們往往收穫頗豐—甚至比達濟說的教誨更為重要。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問者會感到滿足,而忘記原本想詢問的所有問題。但對於要採訪達濟的我來說,這正是我所擔心的!然而,我後來發現,我們之間的互動反而形成了一種新的動態局面:交談流暢且連綿不斷,他熱情且深入地回答了每一個問題。

「那麼,你是帶著一些問題來的吧。」達濟說道。

「是的,我先從第一個問題開始。」我說,「為什麼要冥想呢?」

「為什麼不呢?」他笑著回答。

「每個人的理由各不相同。在生活中,我們的目標往往符合個人的需求和興趣。例如,我想要減重、你想要六塊腹肌,但是都去了同一家健身房。在與全球冥想者的互動中,我發現一種固有模式。一開始,人們帶著各式各樣的目的前來冥想:有人是生活壓力過大想要放鬆;有人想要降低血壓;有人想要清晰思維;有人則是想要平衡情緒。無論一開始抱持著什麼目的,一旦開始冥想,收穫往往遠超出預期。大多數情況下,大家會驚訝地回饋說,他們感受到一種深刻的靈性安康──一種內心充滿喜悅甚至是極樂的狀態。這就像一個飢餓的人,本來只想尋求些許食物果腹,卻喜逢饕餮盛宴。

「更重要的是,這些成果顯而易見,且立竿見影。一次冥想就能收穫體驗,那麼,如果繼續進行第二次、第三次冥想,會發生什麼呢?想像一下,無數次冥想產生的累積效應!」

「但是,冥想是否也能達成我們一開始所想的目標呢?」我問道。

「並非專門針對每一個目標,卻能一一擊破。」他說,「冥想只是讓我們的內在狀態正常化,無論原本的狀態如何,在冥想後,一個焦慮的人可能會說『冥想讓人放鬆』;一個情緒混亂的人可能會說『冥想讓人情緒平穩』;一個易怒的人可能會說『冥想讓人心胸開闊,充滿愛』。

「聽到這些各不相同的回答,我們可能會困惑,冥想到底有什麼作用呢?」

「那麼,冥想究竟有什麼作用呢?」我問。

「它創造的是一種自然狀態,」達濟說,「當我們走向自然狀態,我們身上那些不自然的東西就會開始消失。也許有一千種非自然狀態,但只有一種自然狀態,達到這種狀態,就能夠消除一千種不滿。

「為什麼要冥想?答案很複雜,因為目標會隨著自身的進步而改變。明日的原因不同於今時,且理應如此。隨著冥想,我們的智慧逐漸增長,於是更完整地理解了自己是什麼,以及該是什麼。冥想就是帶領我們踏上這個無限旅程的工具。」

「如果旅程是無限的,我們最終能抵達嗎?」我問道。

「抵達哪裡呢?」他笑著說。「一旦我們認為自己已經到達終點,就會停止成長、停止前進。進化永不止步。我們必須始終如一、願意去改變,無論下一步為何,我們也得帶著意願往前。然後,在抵達那一步之後,做好準備、靈活應對,走更遠的路。」

「但靈性文獻中不乏眾多看似完美的人物。」我說。

「那些人物會認為自己完美嗎?」他問道。「在數學中,有一個概念叫漸近線,指的是一條曲線靠近一條直線,曲線與直線相交於無限遠。曲線會無限地靠近直線,但兩者永遠不會相交,只會越來越接近。一名精進的尋求者就像這條曲線。一直在接近目的地,但永遠不會抵達。在任何時候,他既無限接近目標,又無限遠離目標;然而,他一直在前進。只要有尋求者存在,旅程就會是無限的。」

「那麼,我們在朝著什麼方向前進呢?」我問。

「從自私到無私,」他說,「從頭腦的反應到心的回應;從被自我禁錮到擺脫自我的束縛;從此時此刻到永恆的存在;從敬奉有形到崇敬無形;從收縮到擴展;從不安到平靜;從表面到真實;從固執到接受;從失序到平衡;從黑暗到光明;從沉重到輕盈;從粗劣到精微;從存在的周邊到存在的核心──本源、高我。

「你看,冥想的目的是轉化我們。同樣地,宗教、自我救助與精神病學的目的也是轉化;然而,每當我們試圖以任何方式改變自己,往往會遇到巨大的慣性力量,阻礙我們實現目標。

「當然,有很多工具可以利用。多的是偉大的教義──尤其是在現今這個時代!只要點擊滑鼠,我們幾乎可以獲得來自任何傳統體系的知識,以及眾多議題的最新研究成果。現今是資訊時代。然而,資訊對我們的幫助也僅止於此。」

達濟笑著說:「我想起了一句古老的諺語:蟲子啃了成千上萬本書,卻沒有獲得任何學識。

「書呆子就是這樣,無論學得多少知識,都不會因此變得更有智慧!所以,知識並不能改變我們。就像我們都知道耐心是一種美德,但知道這一點足以使我們有耐心嗎?同樣地,人人都知道愛的價值,從古至今多少先賢智士都談到愛;然而,知道愛與感受愛、表達愛,是完全不同的事!

「那麼,結論是什麼呢?如果僅僅有教義就足夠,我們現在理應都已轉化。畢竟,在我們之前早有聖者到來,並留下了偉大的教義;然而,世界依然如故,偉大的教義、知識皆不足以促進轉化。

「就像是我們可能相信上天無所不在,但我們是否能感受到上天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呢?如果沒有,這樣的信仰對我們又有什麼幫助呢?信仰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安慰,但是這種安慰,並不能代替對信仰背後真理的體驗。」

就在這時,有人走進來,叫我們去吃午飯。

「走吧,」達濟說,「我們去吃飯吧。」

當我們就座時,食物還沒有準備好,顯然溝通方面有一些誤會。達濟笑著說:「看,這就是我所說的,承諾提供食物並不能滿足饑腸轆轆的人,單憑信仰也無法滿足渴望的心。」

過了一會兒,午飯好了,我們在靜默中用餐。

飯後,達濟繼續闡述:「透過冥想,我們進入內心,與某種更高的事物連結。因此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都能夠找到它,不需要去朝聖,也不需要改變自己的衣著、習慣或名字。只須閉上眼睛,靜坐冥想,此外無須去做其他任何事情。僅此一步,就能獲得切實的靈性體驗。

「體驗,是靈修與宗教的區別所在。缺乏體驗的信仰是空洞的,過於抽象。在世俗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像是在科學課程中,既有理論也有實驗。在課堂上,我們理解科學原理,但是在實驗室裡,我們能夠看到原理的實際運用。這樣才能切實掌握、習得這些原理,使間接知識獲得直接體驗的支持。

「然而,在靈性上,人們往往更加保守。對直接的知識不感興趣,反而依賴於他人的教義。但總有一天,心會需要自己的體驗,知識滿足不了這種需要,信仰也做不到;於是,人們開始進行靈性探索。請不要誤以為這是對宗教信仰的批評。宗教是基礎,但基礎是什麼呢?基礎就是我們必須在其之上有所建樹。宗教的教義或許是真實的,但除非我們親自體驗這種真實,否則沒有任何意義。你看,只有教義的真切是不夠的,我們必須透過自己的體驗去驗證。

「真理必須經過自身的體驗去領悟,而冥想就是領悟的方法。缺乏自身體驗,各種宗教就像是在各說各話。這時,我們看到的只會是分門別類的各派信徒,基督徒、佛教徒、印度教徒、穆斯林以及其他各種宗派的教徒。為了消除隔閡,我們可能會努力研究每一種宗教,然而,這些知識只會讓各個宗教看起來更加不同!我們會看到基督徒尋求天國、佛教徒嚮往涅槃、印度教徒追求解脫和『我即是梵』的狀態,而蘇菲派教徒探求『死亡之死亡』以及『生命之生命』。

「我們會認為,這些宗教不可能在談論同一個真理,如果其中一個是對的,其餘肯定就是錯的。

「我們爭論不休,為誰是真正的上天、為何種哲學是真知哲理爭吵,也為創始人的正統性而爭辯。有些人對爭論感到厭倦,便成了無神論者,他們認為,所有的宗教都是錯的!

「然而,當我們冥想,並親自體驗到這些不同的狀態時,我們會發現,這些狀態其實都一樣。我們不會再唯我獨尊,不會再聲稱只有自己的傳統正確。我們會變得包容,並接受所有的觀點。如此一來,還有什麼可爭論的呢?

「因此,我總是建議,請繼續堅持你原來遵循的傳統──但同時,也請持續冥想。冥想會幫助我們更深入發現其中的本質,隨後我們會意識到,所有宗教都有著相同的本質,就像《梨俱吠陀》中說的:『真理獨一無二,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接著,達濟話鋒一轉。這是他特有的風格。

「然而,儘管冥想體驗令人信服,卻不一定能成功帶來轉化。」他說,「我們的體驗可能深刻,可能非常怡人,然而,個人體驗很少能令人轉變。欣喜的狀態會使我們自動變得善良嗎?陶醉能讓我們充滿愛嗎?」他搖了搖頭。

「那麼,體驗有什麼意義呢?」我問道。

「嗯,如果想讓驢子前進,就必須給牠掛上胡蘿蔔。」他笑著說。

「所以,這只是一種激勵?」我說。

「如果在冥想中沒有非凡的體驗,我想沒有人會願意冥想。」他說,「冥想改變了我們,但我們得找到持續冥想的理由。」

「但我認為,體驗不僅僅能夠鼓勵我們繼續前進,」我說,「體驗確實教會了我們一些什麼。」

「是的,但這並不等同於我們能從中學到東西!」達濟答道,「但透過冥想,我們確實改變了。你看,冥想是作用於我們更深的存在層面,而知識和體驗只是在意識層面上發揮。這樣還不足夠。我們的思想、態度、情感和習慣,植根於無限廣闊的潛意識。更重要的是,潛意識的思想比我們意識到的想法更為強大,這就是我們僅在意識層面上改變無法成功的原因之一。我們可以改變有意的行為,但如何改變潛意識的行為呢?當我們幾乎意識不到某樣事情的時候,還能改變嗎?這就是當我們想要在生活中做出重大變化時,所遇到的最大障礙。真正的改變,不能只是在表面作用,而是必須在存在的所有層面上發揮成效。改變必須是全面的。

「良好的冥想練習,填補了我們努力過後仍有的空缺,在最深的層面上發揮作用,啟動內在休眠的進化力量,推動我們走上進化之道,然後,變化自行發生了。

「變化,往往在不經意間發生!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何如此快樂、輕鬆,但我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都注意到了。現在,我們成了他們生活中變化的範本:我們的呼吸充滿了愛、行走的腳步充滿了愛、言談之間充滿了愛──我們的整體生活都充滿了愛。

「你看,我們說知識和體驗都不能讓我們改變,但由於加入了冥想這個實用元素,讓這兩者都得以發揮效用。」

「因為我們透過冥想獲得的知識是直接的?」我問道。

「當然,」達濟說,「冥想能夠使間接的知識發揮成效。例如,練習冥想後再閱讀靈性文獻,我們會發現,這些文獻與我們的親身體驗產生了共鳴,讓我們自己的體驗變得清晰,我們的領悟力就能夠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透過練習,我們也開始從體驗中學習。以前,我們會無意識地抵制變化,於是我們的體驗被白白浪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冥想練習將消除這種內在抗阻,就像良馬見鞭影而行,現在,我們所需的僅是一個作為提示的體驗,就足以引發內在變化。就像處於外太空的物體,只須輕輕一拍,就會一直持續前進,毫無阻力。我們的體驗這時也有著同樣的效果,我們只須被體驗輕輕一碰,就能變得崇高。」

「體驗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問道。

「體驗反映了我們的內在本質。」達濟說,「例如,當我生氣時,會有負面的體驗,憤怒令我無法獲得我預期中的體驗;當我嫉妒時,又會有另一種負面體驗。但是當我懷著愛和慷慨時,則會有一種美好的體驗。體驗有多美好,取決於愛和慷慨的程度。」

「所以,體驗能夠告訴我們該往哪個方向前進?」我問道。

「是的,」達濟說,「它是一個提示的訊號。當我這樣的時候,就會有這種體驗;當我那樣的時候,會有那種體驗;由於某種冥想練習,我能夠因這樣的領悟而有所改變。」

「那麼,實際上,與我們練習冥想前的情況相比,體驗的作用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我說,「這仍像是人們掛在驢子面前的胡蘿蔔,作用都是鼓勵我們朝某個方向前進。」

「是的,」達濟說,「但是現在,體驗變得有效了,因為我們已經消除了驢子的固執!」

「消除了我們內在的阻力。」我說。

「是的,」達濟說,「總有一天,驢子也將不復存在。你看,我最終認識到,唯有一個因素影響著自己所有的體驗:我們面對自我的方式。自我意識越強,體驗就越糟糕;自我越是謙卑和無足輕重,體驗就越好。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公式!然後,有朝一日,我們會豁然開朗──如果自我徹底歸零、變為空無,那會怎麼樣呢?」

「冥想也有助於這個發展。」我說。

「是的,」達濟說,「如今,我在自己身上發現的唯一變化就是,自我多了還是少了。換言之,我們可以捫心自問,上天多了還是少了。你看,自我越多,上天越少;自我越少,上天的作用就越明顯。這成了一個零和賽局的問題。」

「哦,這就是您所說的,驢子不復存在的意思!」我說。

達濟點了點頭。

「當我們融於至高本源,就是絕對的極樂,」他繼續說道,「某種程度而言,我們成為了極樂;當我們成為了極樂,又怎麼能夠體驗到極樂呢?一滴水融入海洋,就不再有水滴了,因為水滴已成為了海洋。

「這就是為什麼神祕的傳統最終都歸於沉默,因為無法表達如此崇高、完美和平衡的終極狀態。

「達到了這種狀態的人,還會自私嗎?還會暴力嗎?世界面臨著許多挑戰:有政治的、有社會的、有經濟的、有生態環境的,所有都令人類遭受苦難。但其實世界的問題很簡單,都是由於人與人之間缺乏愛、缺乏同情,缺乏寬容、謙卑和接受。人類的心靈被傲慢、仇恨和暴力汙染,變得充滿偏見、無法寬容。如果一個人的內心無法平和,他的周圍就不會和平,這樣的人總是會尋釁滋事。只有當一個人的內心平和,與他人的互動才會平和。

「如何解決仇恨的問題呢?有什麼政治性的解法嗎?愛和接受可以立法強制執行嗎?有任何法律能夠改變人心嗎?心只有在願意改變時才會改變,這是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做的個人選擇。我們不能將改變強加於人,唯有鼓勵、提供方法。

「因此,試圖改變他人,不如致力於轉化自己。至於他人,無須強求。讓我們滿足於去愛、去接受他們原本的面貌,並隨時準備好服侍他們,就如同我們隨時準備好服侍自己的家人,這就是這個世界迫切需要的人性。

「唯有愛才能讓人接受他人的缺點。你可曾見過母親放棄自己的孩子?即使孩子經常行為不端、被趕出學校或是發生更糟的情況,其他人都已經失望透頂,只有母親仍不離不棄,這正是母親的愛。有愛就有接受、有愛就有原諒、有愛就有仁慈;愛是一切崇高特質的泉源。因此,一旦有了愛,我們還需要其他的特質嗎?只要愛存在,接受、原諒和仁慈都顯得多餘。有愛便足矣,不再需要其他特質了,我們都很清楚,古往今來的偉大導師們也都如是說。但是,如果有教義就足夠,如今我們不是都應該被轉化了嗎?」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