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努力當上主管一次吧:站高一點,擁抱職場新視野,郭家齊
至少努力當上主管一次吧:站高一點,擁抱職場新視野,郭家齊
close
商品編號:02900212

至少努力當上主管一次吧:站高一點,擁抱職場新視野

作者 郭家齊
出版日 2023-05-01
定價 $330
優惠價 79折 $261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 試閱

內容簡介

職場是個金字塔
不同高度可以看到不同風景
真正看過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先別滿足於現況
努力往上爬爬看! 

真正擁有職場金字塔各階層經驗與視角,
不含糊、最直白的職涯導師已上線!
他要告訴你決定職涯成敗、拓展視野的關鍵! 

◎每篇文章皆附精采QA
收錄粉絲最苦惱的問題,清楚解惑,絕對實用。 

◎不藏私分享職場軟技能與硬實力
‧爬上職場金字塔的三大方法
‧為什麼人生至少要努力當上主管一次?
‧如何把握職涯每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如何建立自己的職場風格?
‧如何打造職場人際關係?
‧如何找到職場導師?
‧如何以創業家思維做事?
‧如何調整自己符合公司當下的需求?
‧如何培養名片光環退去後依舊帶得走的能力? 

職場如戰場,
視野、態度和方法決定一切!
無論你現在處於職涯哪個階段,
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對應的行動建議! 

本書作者是連續創業家,曾創立多家知名電商公司,現為PopChill拍拍圈執行長,也長期在校園的創業與創意課程擔任業師。

在整個職涯中,他曾是基層員工,也擔任過公司主管、創業老闆,擁有職場金字塔的完整經驗和視角。他知道員工在想什麼,也能帶你往上一階、兩階,用主管、老闆的角度看事情。

在本書中,他要從工作態度、思維方式、人際關係、個人成長等方面告訴你如何擴展視野。就算你未必能夠爬到職場金字塔的頂端,但一定讓你有能力明天過得比今天更好。

◎各界重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永福 | 頂尖企業簡報與教學教練、暢銷書作家、資訊管理博士
何則文 | STI永續人才孵化計畫發起人
林育聖 | 文案的美負責人
周品均 | 唯品風尚集團執行長
胡星陽 | 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陳珮甄Selena |《你不能選擇出身,但能活出想要的人生》作者、商業顧問講師
張國洋 | 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程世嘉 | 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葉丙成 | 臺灣大學教授、PaGamO創辦人 

「書中提到的許多觀點,我不只深表認同,也認為是影響我成為現在的我的重要關鍵。」──王永福 | 頂尖企業簡報與教學教練、暢銷書作家、資訊管理博士

「過去在學校,大家總習慣有題目、有對應的標準答案,但人生不能只是被動地回答別人給的題目,也往往沒有標準答案。希望有了這本書的幫助,你能夠主動找到方向、創造機會,並把握機會,打造自己的人生。」──胡星陽 | 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這十幾年來,我看到和本書策略有類似做法的夥伴,確實,後來在職場上的發展,都比同儕成功許多!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談職場的書,我最推的是家齊這本。」──葉丙成 | 臺灣大學教授、PaGamO創辦人

作者簡介
郭家齊 Andy Kuo 

個性內向,但一談到網路創業,就有源源不絕的想法。 
喜歡研究各式網路平台,以及背後的商業模式,更喜歡與新創團隊交流創業想法。在創業之餘,同時是多個創業團隊的mentor,並長期在校園創業與創意課程擔任業師。 
畢業於台大土木系,曾夢想成為結構工程師。但當兵時有感於網路快速發展,深怕沒有跟上這股浪潮,因此自學程式,之後至史丹佛大學取得電腦科學碩士,擅長資料探勘和網路搜尋技術。畢業後於加州灣區Oracle及Yahoo! 擔任軟體工程師3年,在Yahoo! 搜尋引擎部門工作時,找到對網路服務的熱情,並開啟了自己創業的想像。 
2007年回台,在缺乏人脈、資金的狀況下,憑著一股熱情,開始創業。至今參與過20多個不同的網路創業項目,以精實創業的開發方式,先推出可行性產品,再快速驗證。曾與哥哥 Jerry、嫂嫂 Cindy、太太 Kelly共同創立多家知名網路公司。 
2022年發現新的商機,與太太Kelly一起進入二手精品電商產業,創立PopChill拍拍圈平台,為一快速成長的網路服務。訴求為透過平台的中間鑑定,讓買家不怕買到假貨,解決二手精品消費者的痛點。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2900212
ISBN:9789861757414
EISBN:9789861757407
240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Pubu、Hyread、my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博客來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各界重磅推薦〉  
〈推薦序〉 職場路上的最佳導航!  葉丙成 
〈自序〉  從老闆的視角,為自己爭取更多機會  

第一章 普通上班族攀爬職場金字塔的路徑

1-1爬上職場金字塔的祕密─三大方法大公開  
方法一:尋找有老闆思維的工作
方法二:自行創業
方法三:加入新創公司
如果你現在位於公司基層 

1-2不需要阿諛奉承,但得學會向上管理 
向上管理的第一課:不斷回報,讓主管放心
尊重自己的專業,但也尊重主管的判斷
向上管理的同時,如何不成為同儕的眼中釘 

1-3人生至少努力當上主管一次  
主管能擁有更廣闊的職涯視野
主管通常擁有更好的薪資報酬
主管位置是靠自己爭取來的 
1-4養大自己的舒適圈  
舒適圈是動態的,可以變動調整大小
舒適來自於不斷地重複練習
逼自己離開舒適圈,你才能成長 

1-5 A級見解,常來自於你與眾不同的背景 
成為那個與眾不同的人
嘗試進入一個不屬於你的環境
你可以在不同領域切換 

1-6讓自己被看見,並且挺身而出  
建立「做十分、說十分」的好習慣
離開「論資排輩」的環境,別讓別人限制你的發展 

第二章 年輕人該以什麼心態闖蕩職場

2-1別把薪水當成全部  
公司薪水是怎麼決定的?
起薪不是重點,發展性才是
其實錢也不是一切
如何辨識工作的發展性? 

2-2職場不是學校,沒人真的有義務教你  
老闆要的是即戰力,供你學習只是順便而已
職場打的是團體戰,不盡力就會馬上黑掉
你必須為公司產生多出薪資數倍的效益
用力請教,當個不怕麻煩別人的人 

2-3把握職涯每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聰明選擇公司和職務,是超車的第一步
你不超車,就等著被超車
超車的感覺,很快活
當機會來臨,準備好當仁不讓的勇氣 

2-4設定未來十年的自己  
多數人沒想過未來十年的問題,甚至連明年做什麼都不知道
以樂觀的態度看待未來
從未來目標,反推自己現在該有的作為 

2-5別急著學別人,建立自己的職場風格  
別讓性格阻礙你的職涯發展
標籤是自己貼上去的
參考別人的方法,但更要學習心法
我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的人?多聽真話 

第三章 修練職場軟技能,放大硬實力  

3-1好的職場人際關係是大大加分  
把茶水間閒聊當正事看待
點頭之交是你最強的人脈圈
在產業圈建立好名聲 

3-2生命中遇見好的職場導師  
最少該有兩、三位職場導師
如何找到職場導師?
有天,你也可以成為他人的職場導師 

3-3學習曲線趨緩很正常,請不要輕易放棄  
努力在工作中橫向學習
定期盤點自己的實力
遭遇重大瓶頸時,不妨去上課 

3-4未來職場一定會與現在大不同  
對高重複性工作充滿危機意識
十年後的職場一定和現在大不同
當環境改變時,你能夠快速學習嗎?

3-5不用創業,但要有創業家精神  
如何克服組織慣性?
人生不妨加入新創公司一回
帶著創業家的方法做事 

3-6當個使命必達的人  
存好自己的信用存摺
學會領導前,先學好當他人的左右手
最高招的是懂得透過察顏觀色,完成老闆的目標 

第四章 看懂職場生存邏輯      

4-1你想的總和老闆不一樣  
員工總想著把事情做好,老闆想的卻是最大化效益
員工想著薪水、福利,老闆看的是成本、獲利
員工想著趕快下班,老闆颱風天也想上班
員工上班像在打棒球,老闆卻期望你像打籃球 

4-2平衡不了的!別再想著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想比別人傑出,就該付出更多
不一定要加班,但該為自己的職涯付出
生活和工作本來就無法平衡,但可以融合 

4-3公司需要的是A級人才,你是嗎?  
你是人才還是人力?
為什麼調薪升官總不是我?
公司每個階段需要不同人才,調整自己符合公司當下的需求 

4-4學歷只是職場的第一張門票  
為什麼這麼多老闆重視學歷?
如果你有好學歷,請善用它的優勢
沒有好學歷,就用好的工作態度補足 

4-5少了名片的那天,你是誰?  
看到垃圾桶中成堆自己的名片,你會懷疑人生嗎?
當光環褪去,只有能力帶得走
隨時準備好,這一天隨時會來 

第五章 修練面對困境與危機的心態      

5-1把握可以犯錯的蜜月期  
「少做少錯」是高成就的絕緣體
把握每次轉職短短的蜜月期
當個可以包容錯誤的主管 

5-2當別人說你不夠好  
用健康的心態面對批評,別讓血壓上升
將酸言酸語轉化成努力的動力
把自信建立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別人的看法 

5-3走出工作的逆境  
尋找有用的第三方意見
懷才不遇是常態,努力也不一定會成功
走出谷底,比的是誰的氣長和意志力強 

5-4出現這些訊號,也許你該換個工作  
當公司快撞上冰山,該趕快跳船嗎?
跟上錯老闆,能逃就快逃
問題多半在自己,換到哪裡都一樣 

5-5每個經歷都是未來的種子  
為自己的未來種下種子
職場不公平,但每天都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
回到初心,有時候要「相信」,才會「看到」

看更多

各界推薦

各界重磅推薦

同為土木人出身,卻在其他跑道發光發亮。我十分同意書中談到「不同背景是個優勢」。當然,該如何累積才足以發光發亮?本書給了正在奮鬥中的年輕人許多方向。
書中提到的許多觀點,我不只深表認同,也認為是影響我成為現在的我的重要關鍵。像是設定未來十年、永遠持續學習、帶著創業家精神、成為與眾不同的人,以及每個經歷都是未來的種子。
在本書中,我似乎看到年輕時的自己!只可惜當時沒有這本好書,否則一定可以減少我許多摸索的時間。
福哥向大家誠摯推薦。
——王永福/頂尖企業簡報與教學教練、暢銷書作家、資訊管理博士 
 

臺大EMBA每一班都有安排導師,我們和班上同學有很多互動的機會,家齊是我擔任導師的105C班上第一位出書的。
家齊有很多面向。看起來有些靦腆,是個內向的工程師,但在臉書上的分享卻又天馬行空,充滿想像力。這本書發揮工程師的性格,延續過去幾年家齊在雜誌上的文章,整理出他在職場的觀察與對職場奮鬥者的建議。
這幾年由於社群媒體的興盛,極端的言論很容易輸出被傳統媒體放大,如果在網路上被認定為「慣老闆的失言」,馬上就會面臨圍攻。相信家齊出這本書,應該也是做好了準備,在書中就寫到:「嗶嗶嗶,怎麼慣老闆的想法再度上身。」不過,只留在舒適圈中,我們是無法成長的。如果你是職場新鮮人,這本書或許你看著不見得舒服,但雖然不舒服,可是如果你願意多想想,那相信能讓你有很大的啟發。
我認為這本書傳遞了兩個相當重要的職場觀念:換位思考的意願,以及積極主動的態度。 
在職場上,我們做任何事如果要有成效,別人怎麼看就是關鍵。如果你能換位思考,做之前先想想老闆會怎麼看、同事會怎麼看,就比較不會走冤枉路,也比較知道該怎麼做。 
過去在學校,大家總習慣有題目、有對應的標準答案,但人生不能只是被動地回答別人給的題目,也往往沒有標準答案。希望有了這本書的幫助,你能夠主動找到方向、創造機會,並把握機會,打造自己的人生。 
——胡星陽/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職場路上的最佳導航!葉丙成

我們許多人,從小一路唸書到高中、大學畢業,直到進入職場。雖然我們當了十幾二十年的學生,學習如何解國、英、數、自、社的題目,但在「職場」這一塊的學習,卻沒有人真的教過我們,而我們就要從學校畢業,進入這個對我們來說十分陌生的世界。但是,職場可是我們許多人都要待個差不多三十年的世界呀。如果我們在這個世界裡做得不好、不成功,也過得不快樂,人生通常也不會過得好。

因此,在職場上如何過得好、走得順,是職場路上的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

在職場這個世界,要怎麼想事情才對?要怎麼做事情才對?要怎麼說話才對?要怎麼應對才對?想要成功,該怎麼做才對?想讓公司看到我的價值,該怎麼做才對?要讓主管跟同事都信任我,該怎麼做才對?這些問題,都是在職場生存發展很重要的問題,然而,剛踏出學校的我們,通通都不知道。由於學校老師的專長是在學科專業,對於校外的職場較為陌生。因此,在學校的期間,我們很難從學校老師身上,得到這些重要的職場智慧。

但是,這些事情不學不行啊!論語說,「不教而殺謂之虐」。如果我們明明知道自己不懂職場這一課,卻就這樣在當中浮沉,那豈不是對自己最大的殘忍?讓自己接下來三十年的人生,在一片茫然下不斷跌跌撞撞,太辛苦了。如果,有人願意將自己因多年來的親身試錯、跌跤、實驗而得到的職場智慧,整理好教會我們,那該有多好!

家齊的這本新書《至少努力當上主管一次吧》,我認為是對當代職場許多年輕人來說非常珍貴的一本書。

這本書涵蓋了職場新鮮人所有常見的困惑跟誤區,讓剛踏入職場的大家,可以在一片漆黑的茫茫大海,看到一盞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明燈。由於家齊曾經有過不同的身分:換領域的年輕人、公司裡的基層員工、新創公司創辦人、公司老闆,相較於只有單一身分的作者,他可以告訴你從不同身分(老闆、主管、員工)的視角看事情的差異。當你能掌握從這些不同身分看事情的視角,再搭配家齊在書中揭露的許多祕訣心法,你在職場的發展,將會比其他人多更多成功的機會!

身為一個創過三個團隊(臺大Coursera、PaGamO/BoniO Inc.、無界塾)的我,從主管、創辦人、老闆的角度,來看家齊寫給職場上班族的策略,許多觀點都和我多年的觀察非常吻合。這十幾年來,我看到和本書策略有類似做法的夥伴,確實,後來在職場上的發展,都比同儕成功許多!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談職場的書,我最推的是家齊這本。

過去,學校沒有教導我們足夠的職場之道。但不用擔心,有了這本書,現在,我們將更清楚如何在職場走得更成功、更順利!

(本文作者葉丙成為臺灣大學教授、PaGamO 創辦人)

看更多

自序 

從老闆的視角,為自己爭取更多機會

2000年時,我從臺大土木系畢業,對於大學時期超認真讀書的我來說,畢業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興趣不在土木,而是當時正快速起飛的網路產業,覺得實在慌張,害怕自己才沒幾歲,就已經浪費掉4年時間。

後來,靠著當兵時自學程式,順利進入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研究所,我才意外發現,不同背景是個優勢,負責入學審核的教授告訴我,正是因為我和其他人不同的土木系經歷,讓我得以進入這所名校。人生,有時候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樣。

畢業後,我進入跨國大公司,在職場打滾了一陣,也犯下許多職場新人會犯的錯誤,在和同事、主管的相處中,才明白我錯把公司當成學校的延伸,對於適應職場生活缺乏準備。很多事如果更早知道,可以少走許多冤枉路。

有天,我看著公司組織圖,發現執行長離我足足有7層遠,而且金字塔頂端的高階管理層,幾乎都不是從基層爬上去的,我開始覺得迷失。我已經那麼努力,但要往上爬,靠的似乎不只是努力。

2007年,我再度轉換跑道,和家人一起創業,從工程師變成創業者。哥哥、大嫂、太太和我,4個人組成了一個很強的戰隊。我們用十幾年的時間,創立多家公司。家人兼工作夥伴的強力組合,讓我得以用另一個角色來認識職場。我們創業了很多次,從4人公司到200人的公司間,幾次來回切換不同的角色,有時是老闆、有時是實際執行者。

去年,我有了一個新的創業想法,我和太太Kelly,離開了原本的公司,創立了PopChill二手精品的新服務。創業很難,每一次創業,我們從零開始,也再度學會了謙卑。

由於長期在老闆和員工的角色間切換,對職場也有了新體悟。過去,身為員工想不明白的事,現在回過頭看,好多疑問都被解開。原來,過去我沒能弄明白,是因為始終是由自己的角度看待工作,但是,老闆的視角永遠和員工不一樣。老闆是台「效益計算機」,看的是投入和產出;員工的角度通常不同,看的是過程和細節。這也是為什麼兩者之間永遠那麼難溝通,永遠充滿誤會。

老闆背負著公司盈虧壓力,這是一項如山大的壓力,從員工的角度往往難以理解,難怪有苦勞沒功勞的員工,常認為自己懷才不遇。其實,職場除了努力,還需要很多軟實力;這些軟實力,可以幫助你的職場生涯過得更順利。它們不一定在工作中可以學習,但你一定得用自己的時間補足這些能力。

學校教育教我們如何當個好學生,卻從來沒教我們怎麼當個好員工。因此,這本書想做到的,是幫助初入職場,或處於職場「前半場」的你,不迷失其中。我想鼓勵你,離開自己的舒適圈:一輩子至少加入一次新創公司、至少爭取當一次主管。沒嘗試過這些,職場生涯真的有點可惜。我也希望你學會向上管理,不是要你阿諛奉承,但如果不學會向上管理,可能會錯過很多好機會。

終究來說,職場還是一個金字塔,永遠不是重視公平的地方。因此,我很希望帶你認識,如何從老闆的視角,為自己爭取更多機會。永遠挺身而出、為自己爭取彎道超車的機會,如果你不這麼做,你的競爭者也會這麼做。

最終,或許你未必能夠到達金字塔頂端,但你一定有能力,讓自己的明天過得比今天更好。

在職場打滾,你的心會累、會倦,也可能像我一樣,遇到很多無法想像的挫折,有些挫折甚至來的莫名其妙。在這些時刻,我希望可以跟你分享我如何得到幫助,以及找到安定身心的力量,讓我得以從黑暗中爬出來。你得相信,職涯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段經歷,即使再瞎、再無趣,一定都帶有某種意義。

書中有我的自身經歷,也有我和家人們一起創業的故事。除此之外,也有許多是過去為了專欄文章,與多位高階主管、創業者進行訪談後,所整理出來的故事。感謝他們不吝嗇的分享人生與職涯經歷,希望這些故事可以帶給你一些啟發。

寫下這本書,是想幫助所有在職場上的你,走到10年後你想到達的任何地方,無論那是什麼,都深深祝福你。

看更多

試閱

人生至少努力當上主管一次

看到這個標題,你可能會納悶:「我志不在當主管啊?」的確,剛入職場時,我也不是很確定自己想不想當主管,後來,當上了管理者才明白,原來這和我想的有多不一樣。真的必須當過主管,才能體會主管的酸甜苦辣。

個人工作者,是靠著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努力工作,主管則是靠著大家的力量,來達成團隊績效。如果妥善應用每個部屬的力量,主管其實能為組織產生更大的產值和績效。

主管能擁有更廣闊的職涯視野

當我還是基層工程師時,我看自己的工作,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我知道該完成哪些工作,並在時限內努力完成,雖然有一些和同儕以及跨部門的溝通機會,不過,我的視角基本上還是受到許多局限。

這是一般組織設計不可避免的問題,組織的資訊不對稱是必然。通常這不是刻意為之,而是自然造成的。前陣子,有位前輩就和我說,他很難過地發現,自己在高層會議講了一百次的事,基層員工卻連一次都沒聽說。

在大型組織,老闆無法直接傳達想法給公司所有的人,因此,大多仰賴中間層的主管,一層層傳遞資訊。在我的經驗裡,該執行哪些工作項目是比較容易傳達的,但執行事項背後的想法和理念,每傳達一層,大概就流失了50%。

想想,如果一個組織有7層,執行長的理念往下一層層傳遞,到你這裡的時候,還剩下多少?應該只剩下一點點。這也是為什麼基層員工,常常覺得老闆的指令莫名其妙,根本不合邏輯。其實,未必是老闆真的那麼糟,而是中間的傳遞過程,流失了指令背後的邏輯。

當上主管,如果是在小公司,通常你可以直接和執行長一起工作,得到公司的第一手資訊,視野自然非常廣闊,會明白很多過去不明白的事。如果是在大公司,雖然離執行長還是很有距離,不過透過管理部門,你會發現,自己更能了解高層想要傳遞的內容。

以職涯發展的角度,當主管確實是增加機會和擴大視野的捷徑。

主管通常擁有更好的薪資報酬

公司付出薪資,是為了留住好人才。組織裡通常主管的薪資會比較高,這不代表擔任主管職的人比較厲害,而是只要這些骨幹存在,老闆就不用為內部的每個細節費心。請記得,能減少老闆頭痛和麻煩的人,通常就可以拿到較高的薪資。

職場從不是講求公平的地方。美國的大型公司,執行長的整體薪資可能是基層員工的好幾百倍。一般主管雖然不會有像執行長這麼高的薪資,但只要在金字塔的位階越高,薪資總會較基層員工多上許多。

既然我們每天都花那麼多時間工作,主管又能有較高的視野、較好的學習機會,又有較高的薪資,有這個機會的話,當然值得一試。至少嘗試看看,如果發現自己真的很痛苦,至少曾經歷過。

主管位置是靠自己爭取來的

我曾問過一位在企業內部升上執行長的前輩,在職場中,到底該不該明顯表現自己有意爭取主管職位?他的回答是:當然!你該明確地讓公司知道,未來有主管職的機會,希望公司也能把你納入考量範圍。但同時,你也該尊重現任主管,讓他知道,你是他的小幫手,而非競爭者。

你可以多利用和主管一對一面談的機會,主動告訴他你的職涯規畫,並且是對主管職有興趣的。光有興趣不夠,你應該為此做些努力,例如讀管理相關的書籍、在日常積極表現、多參與新的專案,告訴主管你為了生涯規畫做了哪些準備。當你發現組織有所變動,例如有其他部門的主管離職,或發現公司在求才網站刊登主管職缺,都是你爭取成為主管的大好機會。多數公司會歡迎內部人員主動爭取這些位置。

我們公司就曾有過一個經驗。當天早上有位主管提了離職,為了盡速找到繼任人選,哥哥和我當天下午就開了簡單的會議,和團隊說明這個異動與公司接續的規畫。本來,我們預計用未來兩天徵詢內部人員,同時刊登外部職缺,但會議剛結束,馬上就有同事主動爭取。而且,他不只是告訴我們,他對這份職務有興趣,而是有著完整的準備,連簡報都早已做好,向我們說明為什麼他符合主管職的條件。他告訴我們,他不是預先聽到任何消息,而是每天都在為今天這樣的機會準備。我們和他談得很愉快,也發現他對接手主管職務後,該做哪些事早有規畫。不到一小時,我們就決定錄取他。

有趣的是,隔天也有同事表明自己想爭取這個位置,但我們已經做了決定,只好和後來的同事說抱歉。有時,在職場就是要快,機會稍縱即逝。大家都會評估,在當下試著用最有限的資訊,做出最好的決定。因此,只要在當下敢於努力爭取,很容易就會成為最好的人選。

我想說的是,爭取主管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別以為認真負責,就會有人主動問你要不要當主管,在我的經驗中,這樣的事很少發生。你該主動,而且是非常主動,因為你的競爭者也都會這麼做。

A級見解,常來自於你與眾不同的背景

在史丹佛大學唸書時,我有機會和負責審核入學許可的老師聊天。我好奇地問他,每年有這麼多人想申請進入史丹佛大學的電腦科學研究所,我一個半路出家的門外漢,為什麼他們會看上我?

老師笑著跟我說,我以為大學的不同經驗(土木系)在他們眼中是劣勢,但其實這樣的「多元性」,對他們來說反而很加分。接著,他開始跟我談在一個學校或科系中,保持入學學生的多元性為什麼很重要。他說,讓不同背景的學生聚在一起,常可以激盪出不同的火花。

成為那個與眾不同的人

你是群體中那個與眾不同的人嗎?多數人不喜歡和別人不一樣,這是人的天性。但事實上,你就是要與眾不同,冒出頭的機會才大。

在史丹佛大學求學期間,雖然老師肯定我,但我還是常覺得自己格格不入。有次,在一門網路相關課程,大家針對一個問題激烈辯論,我忽然聯想起過去土木系交通工程的一些內容。雖然兩門課差異很大,確實有些可以互相應用的地方,就和大家分享了我學到的東西。

這些想法來自一個極為不同領域的學生(我),不只同學沒想過,可能連老師都沒聽過。說完之後,整個空間有幾秒鐘的靜默,我想大家應該都很疑惑,剛剛我到底在講些什麼吧。過了一會,老師當著大家的面讚美我,說:「這是A級的發言。」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鼓勵。我也才體認到,為什麼老師說不同背景可以是優勢。

後來人生的經歷,我也常發現,自己是周圍環境中與眾不同的人。也因為這樣的異質性,常常讓我得到許多特別的機會。現在我自己創業,個性和經驗都與多數創業家不同,但當你肯定自己的「與眾不同」,雖然可能還是得時常面對格格不入的尷尬,但是,它們其實可以變成你很大的職場優勢。

嘗試進入一個不屬於你的環境

與眾不同的方法,並不是在一個和你相近的群體裡面,努力讓自己顯得不一樣。最好的方法,是直接跳脫舒適圈,進入一個和你完全不同的群體。如果你有勇氣這麼做,在走進去的第一天,你就已經贏過很多人了。

試著找到一個成員雖然和你有很大差異,但還是有發揮空間的群體。我有個朋友是工程師背景,全班同學畢業後都到竹科,剛開始他也是。不過,後來他發現這不是他的興趣,為了追隨自己的興趣,他進入一個幾乎沒有工程師會踏入的領域,成為「新聞記者」。雖然他的背景在那邊好像很奇怪,不過,公司很快發現他的專長,在這個產業找出他派得上用場的地方。他被公司安排在「電子業」的新聞線,常常跑記者會、法說會,當那些公司用專業術語講解公司發展,別人聽得一頭霧水時,他的背景就成為一項優勢,甚至其他的媒體記者還會主動向他請教。

我不是說任何背景A的人,丟到背景B的群體,都一定會有好的發展。A和B當然還是要有一些重合,例如上面那位工程師的例子,如果你叫他跑新聞台的影劇線,會不會有那麼好的發展呢?或者,更極端一點,你叫他去打職棒、職籃,他的工程背景可能就真的沒那麼管用了。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的背景是A,可以想想,有什麼群體B是離你很遠,但又有些重合的。當你進入這個群體,你的與眾不同可能就是個好優勢。

建立「做10分、說10分」的好習慣

曾經,我處於一群「做7分、說10分」的同事之中,那讓我很辛苦,也面臨很多不公平的競爭。還好,當時的主管是個有判斷力的人,他永遠分辨得出哪些人的哪些話說得太滿,然後一一戳破。我當時是一個「做10分、說7分的人」,聰明的主管對我說,如果我不跟大家說我做了什麼,再聰明的人也無法自行「腦補」,他們最多就只能把我當成一個7分的人。

多數剛入職場不久的人,都屬於「做得多、說得少」的類型,常常讓人摸不清你的表現。有人會將這當成一種美德,稱為「謙虛」,但是,其實職場是個表面和諧,檯面下可能你爭我鬥的地方。過度謙虛在職場上不會獲得任何好處。

我建議應該「把事做好,也把話說滿」,做了多少,就要讓人看到多少。曾經我有個年輕同事,在其他同事接到他離職時的交接文件時,才發現他竟然做了這麼多大家不知道的事。原來他是個好好先生,往往一手攬下其他部門來求助的事,連主管都不知道。就這樣做著2、3人份的工作,連下班、假日也都忙著做這些事,卻覺得「這沒什麼好說的」,全數默默承擔。

如果你做10分,就說10分吧!別當職場的可憐阿信,勞心、勞力卻只悶在心裡,悶久可是會內傷的。

聰明選擇公司和職務,是超車的第一步

我有個朋友,雖然事事迷糊,卻有著精準的「選公司眼光」。畢業後,多數人加入大公司,他卻堅持選擇小公司,而且是鮮為人知的小公司。大家都擔心他的公司撐不住,沒想到,過兩年公司上市了。他進公司時拿到了一些選擇權,也因此賺到人生第一桶金。

他離開了這家公司,再一次加入另一家新創公司,有了前次的經驗,他和公司談了一個「低薪水、高選擇權」的合約。沒想到過幾年,公司又成功被併購,他也賺到了人生第2桶金。他依樣畫葫蘆,才畢業十多年,竟然就反覆經歷了4次類似的歷程。他從選擇權賺來的4桶金,算算竟是薪水的好幾倍。

我請教他選擇公司的方法,發現他用下班時間,做了相當多產業和公司研究。我第一次看到有人花這麼多時間,在研究未來想加入的公司。他的方法是像一般股市投資人一樣,進行大量的產業和公司研究,不同的是多數投資人看的是上市櫃公司,他卻只選擇看員工數20個人以下的小公司。因為這個階段的公司,才會給他足夠多的員工選擇權。

其實不一定要進入新創公司,很多大型企業同樣充滿機會。但是,你必須加入一間有成長性,以及會受到重用的公司。當然,競爭力要夠強,才有辦法進入你的目標公司。

很多人不知道,職場的祕密是你每換一次工作,都要越換越好。每換一間公司,都是一個新的機會,也是一條新的賽道。我那位朋友的彎道超車機會,來自不斷爭取加入有潛力的新創公司。你彎道超車的機會在哪裡呢?

如何克服組織慣性?

組織老化不是員工年齡偏高,而是組織內的做事方法變得「老舊」,而且容不下新方法和討論的空間。

通常,新人會對組織既有的怪方法最有感,會發現:「啊?這件事怎麼是這樣?」有時還真的很奇怪,一件簡單的事竟會搞得這麼複雜,新人當然也想提出一些建議,但通常很難被採納,因為其他人會告訴你一百個不行的理由來否決。

組織慣性很難克服,因此,我建議新人不要一開始就挑戰大項目,通常會徒勞無功。比較容易的做法是先挑戰「投入成本很低」,但確實可以產生一點小改變的地方。而且,這個改變最好對大家都有利。

當你發現公司有很多問題,要沉得住氣,不要馬上拋出幾十、幾百個議題,這樣很容易被人討厭。從投入成本最低、但對大家最有好處的幾件事著手,才會一開始就獲得支持。

我們公司以前有位能幹的客服新人,剛加入公司就發現公司客服存在許多問題。但是,他選擇從一個最簡單、但對大家很有幫助的項目著手改變。他發現公司客服進線電話的安排順序很奇怪,假設今天有3位客服人員A、B、C輪值,進線電話永遠會優先給A,A通話中才會給B,A和B都通話中,才會給C。因此A永遠很忙,C永遠很閒。每天主管會分配誰是A、B、C,被分配到A位置的人,永遠覺得苦不堪言,整天心情都很差。

你可能會想,這個問題顯而易見,怎麼可能沒有人去改變它?但真實世界就是如此,所有組織都存在很多類似問題,再怪、再笨的事,都不足為奇。

這位客服新人選擇先和主管溝通,取得主管支持後,他在內部會議上提出線路均分的想法,也就是A、B、C應該輪流進線。這個新做法對大家有益無害,因此順利獲得支持,他也獲得了主管的同意,負責和資訊部門溝通線路的調整,最後事情獲得圓滿的解決。當大家的工作被均分,不再有累得半死的A和閒得要命的C,團隊氣氛開始輕鬆起來,也覺得這位新人是聰明人。但他沒有將這件事的功勞攬在自己身上,而是歸於大家的協助。當主管讚賞他,他只轉頭感謝大家的支持,讓改變得以順利推動。

完成這個小任務後,他也很努力維護自己和同事的人際關係。慢慢地,大家都覺得他是可以信任的人。接下來的幾個禮拜,他開始提出一些越來越大膽的建議,原本總是在會議上投反對票的同事,也開始默許他的提議。不只小改變,也開始有大震盪,終於,得以鬆動組織慣性。

你有觀察到他推動改變的兩個重點嗎?一是「從小處著手」,不要一開始就挑戰高難度的項目;二是將功勞「歸給大家」,如果你沒有好人緣,說真的,要推什麼都很困難。

公司每個階段需要不同人才,調整自己符合公司當下的需求

公司是動態的組織,它就像一隻活生生的怪物,會隨著外部競爭和內部改變不斷進化。同樣一家公司,現在、半年前和一年前,應該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動態組織中的存活方法,就是自己也隨之動態調整。多數人明明知道公司是動態的,卻每天做同樣的事,把自己活得「靜止」。每天用同樣的想法、做同樣的事,結局就是繼續領同樣的薪水。因為大家都變了,只有你一直沒變。

以我自己創業當老闆來說,公司從1個人、10個人、100個人,每個階段的狀況都完全不同,所需人才的能力、思維和工作方式也完全不同。但我這幾年的確發現,多數人長期維持同樣的心態工作,無法跟隨公司的成長動態調整。那真的相當可惜。因為當你的能力不符合公司需要的職能,公司可能就會被迫汰換你!

在我初期創業,公司規模小,當時有個同事,只有他一個人擔任客服。他凡事親力親為,非常能幹。隨著公司規模擴大,我們晉升他為主管,負責帶領一個小部門,他還是親力親為,自己忙得半死,部屬卻都閒散地早早下班。接著公司飛快成長,部門規模變得很大,他卻依然繼續用一人工作者的思維工作,沒意識到公司對他的需要和期待早已不同。

觀察到這樣的現象,我們和他談了幾次,但他一直無法改變。最終,我們將他調整為非管理職。他無奈地說:「我做錯了什麼嗎?」其實他唯一錯的是沒有改變,但公司已經變了。

看看自己待的公司,你是否有意識到它不斷在改變?

你是否發現在不斷改變的過程中,老闆的想法變了、期待也變了,每個階段想重用的人也不同了。

而你,準備好當A級人才了嗎?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