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整理卡關時:獨居、同住都能實踐的零雜物生活
當整理卡關時:獨居、同住都能實踐的零雜物生活
close
商品編號:05100169

當整理卡關時:獨居、同住都能實踐的零雜物生活

作者 Phyllis
出版日 2024-04-01
定價 $430
優惠價 79折 $340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相關專欄

  • 試閱

書活網特推

整理師Phyllis最新著作《當整理卡關時》:解析數千人面臨的困境,解開讓整理卡關的七大難題!

看更多

內容簡介

為何讀了一堆整理書,家裡還是一團亂?
如何解決家人或同住者造成的雜亂問題?
解析數千人面臨的困境,解開讓整理卡關的七大難題!

在你和自己、物品、他人的糾結間,理出最舒適的空間,
整理雜物的同時,也整理好了關係!
捨棄雜物,情感不割捨──
無論獨居或和人同住,生活都能更輕盈,相處更自在

七大整理卡關的難題,你中了幾個?
缺乏整理動機,知道方法卻提不起勁
同住之人的標準不同,難以達成共識
亂到無從下手,不知道從何開始
捨不得丟、送不出去,斷捨離的情感糾結
覺得心理壓力好大,做到心累,感到倦怠
不會分類、不擅收納,不知如何替物品定位
缺乏空間自主權,無法與同住之人和平共處

其實,整理最常卡在「關係」上,包括:
‧你和自己的關係:知道需要精簡,也明白如何收納,偏偏就是無法展開行動。
‧你和物品的關係:購買欲高、惜物戀物,覺得斷捨離後會失去安全感。
‧你和他人的關係:長輩阻止丟棄、伴侶不配合、小孩不受控……空間使用權不全在你。 

暢銷書《零雜物》作者Phyllis透過數千名面臨整理困境者的提問,引導讀者跨越整理障礙,並在自己的願望和親人的感情間,找到確切可行的方法,讓不斷拖延或中斷整理的人,能夠開始著手,並繼續進行下去。

【專業推薦】
彭樹君│作家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李崇義│薩提爾溝通引導師
黃惠如│暢銷書《慢老》作者
林黛羚│《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作者

‧你知道減物很重要、也知道怎麼做,但為什麼就是無法啟動?Phyllis帶你釐清「問題背後的問題」,踏出自由的第一步!──林黛羚

‧當你以為家裡雜亂無章不知道該如何整理、收納時,你其實面臨的不是雜物而是紛亂的內在。本書從心理層面探討斷捨離議題,更以冰山架構幫助人覺察放不下的心結。──李崇義 

【作者簡介】Phyllis

擁有「建築物室內設計」和「建築物室內裝修工程管理」兩張乙級技術士證照的室內設計師,也是台灣第一個取得「美國專業整理師協會」(NAPO)「居家整理」和「職場生產力」兩項專家資格的整理師。
翻譯過八本身心靈領域的英文書籍,也陸續發表過《零雜物》(2012)、《囤積解密》(2015)和《零雜物裝修術》(2019)這三本分別與整理、囤積症和裝修相關的著作。2019年起,開始製作以整理和裝修為主題的線上課程,期待透過不同的媒介,持續與大眾分享讓房子更清爽、更好住的方法。

看更多

得獎紀錄

★2024上半年
博客來生活風格TOP119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5100169
ISBN:9789861757841
EISBN:9789861757827
272頁,25開,中翻,平裝,全彩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Pubu、Hyread、my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博客來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前言 檢視你的零雜物之旅,卡關是因為豬隊友還是自己?
源起
整理的困境
整理遇到的豬隊友:父母、公婆、伴侶
如何因應整理的困境
真正的豬隊友,其實是自己

第一關「動機」:為什麼缺乏整理動機,知道方法卻提不起勁?

價值觀與目標
自我認同
情感連結
自我效能
自我實現的預言
外在驅力
內在驅力

第二關「共識」:同住之人的觀念不同,難達成共識的溝通法

需求層次理論
物質滿足點
精神滿足點

第三關「計畫」:亂到無從下手時,設定目標、建立取捨框架

建立取捨框架
設定目標
OKR(目標、關鍵結果)管理法
整理前的注意事項
整理的四大步驟

第四關「心結」:捨不得丟、送不出去,斷捨離的情感糾結

捨棄時的關鍵思考
稟賦效應
沉沒成本的謬誤

第五關「激勵」:整理是選項,不是責任,不需要做到心累

是選項,不是責任
倦怠期與意志力
獎賞預期誤差
WOOP法則(願望、結果、障礙、計畫)

第六關「定位」:不會分類、不擅收納,如何替物品定位

如何替物品分類
如何替物品定位
如何規畫收納系統
如何挑選收納工具

第七關「自在」:缺乏空間自主權,也能與同住之人和平共處

自我賦權

結語  擺脫依賴的人生

看更多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家待在家裡的時間大幅增加,對住處感到不滿的程度也直線上升。我靈機一動,在二○二○年四月著手策畫了一個線上整理挑戰營,並於該年度的六月份上線。至今,我已經舉辦過二十七期與居家整理相關的線上挑戰,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近三千人參與。

看到學員的蛻變,我由衷感到欣喜。可惜的是,有半數學員就只是觀望而已。他們或許習慣囤書、囤課,以為買了書、看了線上課程,雜亂的屋況便能改觀;他們或許以自家的屋況為恥,以至於不敢在學習社團中貼出整理前後的照片,錯失了讓老師和助教點評的機會。 然而,有交作業的另一半學員,也可能基於各種因素半途而廢。做為課程帶領者,我自然想了解他們卡關的原因,而每週一次的線上直播互動,正是挖掘問題的最佳時機。從上百次的直播提問中,我發現有近六成的整理困境來自於家人的掣肘,有兩成來自於對自己的不了解,另外兩成則是礙於空間條件或經濟能力,致使整理進度無法持續。 這不禁令我想到,多數以整理為主題的書籍,要麼著重於「道」,要麼著重於「術」。前者多半論及系統性和原則性的大方向,說明在物質泛濫的今時今日,何以需要清除雜物,追求簡約;後者則講述如何局部性和技術性地運用工具,藉以化解某種收納困境。過去十年,坊間這類書籍如雨後春筍,可以說「斷捨離」的思維已深入人心,收納案例亦隨處可見,極簡甚至成了無法忽視的當代潮流。 關於「道」的部分,我在《零雜物》一書中已有所著墨,於此不再贅述,而且我相信會拿起這本書的你,肯定也是「同道中人」。至於「術」的部分,大家在執行初期大多卡在沒有動力和不知從何開始;開始後則大多卡在「關係」上,無論是你與物品的關係、你與自己的關係,或是你與他人的關係。 換句話說,即使你知道自己需要精簡物品,也明白該如何收納,偏偏就是無法展開行動。而且就算你付諸行動了,此時若是長輩阻止你丟,伴侶不想配合,小孩不受控制,姊妹淘還使勁地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往你家送,那麼買了書、上了課,既接納了「道」,也研習了「術」的你,還是什麼都做不了,或是做了之後仍舊不斷復亂。

更進一步來說,空間條件和經濟能力上的限制,有時也是衍生自「關係」,例如空間的使用權是長輩說了算,你只能看著公共區域亂七八糟而無法插手;抑或是你想花自己賺的錢將收納用品換成更賞心悅目的款式,另一半卻斷然阻止還批評你浪費,而他的理由往往是:「東西又沒壞,為什麼非換不可?」諸如此類的事情,每每教人心灰意冷。

Google表單的統計結果顯示,在填寫問卷的五百人中有五十三人獨居,占比為一一%。在與他人同住的四百四十七人中,有七五‧八%認為自己在清除雜物、整理收納時,曾經因為他人(父母/公婆/伴侶/子女/其他)而遭遇挫折或阻礙,只有二四‧二%的人認為同住者不礙事。在我的學員裡,有近六成的人認為整理困境來自於家人的掣肘,看來一般人受同住者負面影響的比例又高出了一成。

為了描述方便,我姑且將這些同住者稱為「豬隊友」,而排名前三的豬隊友依序是:占比四○‧一%的伴侶(這裡指的多是男性)、占比三五‧一%的父母,以及占比五‧九%的公婆。換句話說,同住的長輩就占了四一%,比例和伴侶不相上下。而大家想像中可能是家中亂源的小孩,其實只占了九‧一%,還不到總數的一成。

在這裡,我必須很殘酷地說,豬隊友除了自己,沒有別人。因為沒有動力、不知從何開始、捨不得丟又不會收納的人,終究是自己。持續將就混亂的屋況、對豬隊友束手無策、接受與長輩同住並長期忍耐的人,也是自己。多數人都以為只要別人改變了,自己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殊不知,會為他人改變的人少之又少,甚至連你都不想為自己改變了不是嗎?那些失敗的減肥和語言學習計畫就是證明。 但你是有選擇的,現在的屋況和居住品質,就是你過去一連串選擇所造成的結果。如果你願意先改變自己,做出不同於以往的選擇,你的生活也將有所不同。請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資源和力量,只要你突破關卡,一切都將逐漸變好。

下面是七種我大致歸納出來的卡關原因,你是卡在哪一關呢?

一、缺乏整理動機
二、標準不同,很難溝通
三、家裡亂到無從下手
四、捨不得丟、送不出去
五、整理到心累
六、不會分類、不擅收納
七、缺乏空間自主權

在接下來的篇章中,我會一一說明如何跨越障礙,讓不斷拖延或中斷整理的人能夠開始動起來。我也會針對卡關者與物品和自己的關係進行解析,畢竟有許多心結是原生家庭潛移默化的結果。此外,我還會透過一些變造過細節的案例跟各位分享,如果與長輩或伴侶擁有不平衡的關係,將如何左右自己的決策,並影響未來可能長達數十年的生活品質。

請注意,我提供的是說明、解析和分享,而非解答。外人不可能瞭解你家的權力結構,也無法介入你的婚姻關係和親子互動,更甭提為你的人生負責了。但是上百場直播中的數千個提問,呈現的是卡關者的真實樣貌和處境。是他們願意揭露困境,才讓我得以瞭解更多元的生活面向。因此,我誠摯地感謝提問的學員,也期待你能從中獲得覺察,並反思自己是否也陷入了「不舒適的舒適圈」,以為餘生只能這般將就地過下去。

面對問題,以及問題背後的問題,然後找出最適當的應對方式,才有機會突破整理關卡,讓你對自己的能力改觀。至於該如何治本並轉化出新的未來,就是接下來的功課了。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段屬於你的雜物清零之旅吧!

看更多

試閱

  • 「家人的收納習慣不同,對雜物的容忍度超高,要怎麼讓他們動手整理?」

家人對雜物的容忍度超高,表示雜物對他們而言並不構成困擾。既然不構成困擾,意味著整理收納這件事情不夠重要,他們沒有需要特別給予關注。

更進一步分析,所謂「容忍度超高」或許只是你的觀點而已,他們根本沒在「容忍」。一是他們對屋況的期待沒有你高;二是他們對這種屋況習以為常;三是雜物尚未對他們造成實質上的損害,整理收納這件事情不具急迫性;四是他們說不定認為整理收納很困難、很吃力,如果與雜物共處可以避免失敗和勞累,那麼就這樣過下去似乎也無不可。

因此,你要麼讓他們同理你的困擾,拉高他們對屋況的標準;要麼主動整理,讓他們可以「坐享其成」。當然,你還可以製造外部驅力,例如宣稱你要帶交往的對象回家吃飯等等,讓他們產生改善屋況的短期目標,否則恐怕只能等到有人被雜物絆倒、被墜落的雜物砸傷,或是遇到失火、迫遷等狀況,事情才會有所轉機。總的來說,沒有動機就沒有行動,這是必須解決的首要之務。

 

  • 我娘好愛買購物台和菜市場的廉價衣物,她認為那些東西CP值很高。我粗估她的褲子超過一百件,但她總是說她少一件,而且買了一堆褲子她還不是每天都穿那幾件。我該怎麼說服她別再亂買呢?

一個人之所以購物有各種不同的理由,有可能是為了暫時紓解壓力,有可能是企圖展示個人品味和社會地位,有可能是做為自我獎勵,也有可能是單純做為娛樂和消遣。很顯然,你的購物理由八成跟你娘不同,而且你們的需求層次和滿足點也不太一致。你在意的是舒適或美感,媽媽在意的卻是生存和安全──只要庫存量夠多,她就會感到安心和愉快。

買很多褲子是媽媽的課題,你不需要介入她的課題,媽媽也不需要讓別人干涉她的課題。媽媽買到自認為CP值很高的褲子時,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個消費高手,她的自我價值感會瞬間飆升。如果她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付出都被視為理所當然,沒有得到特別的誇讚,那麼買幾條便宜的褲子就能自我感覺良好,其實是非常划算的交易。

媽媽也可能沒有其他的娛樂管道。如果家庭成員平時各忙各的,她經常受到冷落,而她又無法排解獨處時的寂寞,那麼看購物台和大家一起下單搶購,或是去菜市場和商家討價還價、聊天互動,都能讓她感覺自己仍是群體中的一員,對她而言不是一件壞事。怕只怕長期依賴購物來調節情緒,有可能導致財務吃緊或影響生活品質等不良後果。而我猜想,這也是你受不了媽媽這種行為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還是決定介入,請記得這是為你自己而做的。在內心深處,你是為了避免媽媽的不良後果令你擔心,甚至波及到你,才會期待能儘早控制她的行為。因此,不要打著你是為媽媽好的旗號試圖去矯治她,反而必須先尊重她的需求和價值觀,然後以開放的態度跟她聊聊她對買這麼多褲子的看法。你可以跟她分享你觀察到的事實──她每天都穿同樣的幾件──但是不要批評她的行為。你只要表達關懷就好。

接下來,你可以引導她談談一直買褲子有沒有帶來什麼困擾,例如預算超支或收納失靈等等。如果她順勢向你求助,你可以決定要不要幫,或是要幫到什麼程度。如果她不認為自己有任何困擾,也請你別再自尋煩惱。以下是你決定幫忙之後可以做的一些事情:

一、協助她清點已經擁有的褲子。了解現有的庫存,能讓她更理性地看待購物需求。
二、教她收納褲子的方式,讓她更容易找到她需要的褲子,降低重複購買的機會。
三、和她一起設定明確的購物預算,這有助於降低她亂買的頻率。
四、陪她找出能獲得自我價值感或排解寂寞的其他方法,以代替購物所帶來的快感。
五、和她聊聊穿搭,陪她一起購物,你不僅能提供意見,還能強化你們之間的互動。

請記得採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向媽媽開啟話題。尊重她的感受,表達你的關懷,同時避免對她造成過多的壓力。這麼一來,你們才有機會找到共同的解決方案。

 

  • 稟賦效應

如果你在理智上知道應該放手,但心理上就是過不去,有時原因可能是出自某些心理偏誤,例如稟賦效應和沉沒成本謬誤。

何謂「稟賦效應」?美國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塞勒指出,人們會因為擁有某件物品而高估了它的價值,而且對這件物品的估價遠高過它不屬於自己的時候。這使人們誇大了所有物的價值而捨不得丟棄,丟棄時會覺得自己很浪費,或是在物品進入二手市場時,為它訂了超出市場行情的價格,導致物品難以脫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的實驗便是一例。他與同事曾經隨機地將咖啡杯交給半數的受試者。他們問第一組願意用多少錢賣掉自己的杯子,又問第二組願意為花多少錢買下那些杯子。結果,「擁有」杯子的人想以至少五.二五美元出售,但沒有杯子的人最多只願意支付二.七五美元購買。也就是說,光是「擁有」就已經使杯子的主人替它估出了較高的價格,而且也比較不願意割愛。

在另一項實驗中,杜克大學的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利向抽中校園熱門球賽門票的一百位學生詢價,同時也問沒有抽中門票的學生願意出多少價格購入,結果抽到門票的學生索價大約兩千四百美元,而買主的平均出價則是一百七十美元,兩者差距達十四倍之多!艾瑞利認為,「我們熱愛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而且「我們假設其他人看待這樁交易的角度會和自己一樣。」

在斷捨離的過程中,你難免必須面對稟賦效應。你可能會覺得你的東西獨一無二,要再找到如此不可取代的物品可能性不高,於是評估過後又將它們「暫時」擺回了雜物堆。囤積症研究者將這種把東西挪來挪去、反覆整理卻一事無成的行為稱作「攪拌」,而這種行為確實讓人在篩選雜物時很容易卡關,甚至把明明已經裝箱、裝袋準備要丟掉的東西,又再撿了回來。

為了克服稟賦效應,我經常建議在衣服堆中攪拌的學員們,「請假裝你的衣櫃是個專櫃,看看你現在願意花錢買回家的衣服是哪幾件?」這麼問的理由有三:

一、你必須假裝那些衣物不屬於你,你才能理性地做出取捨。
二、「現在」意味著你並非因為過去和未來而保留,你是此時此刻就想穿它。
三、「願意花錢買回家」代表你想把辛苦賺來的血汗錢變成你喜歡的樣子,你願意為了穿它而付出代價。

根據我的經驗,如果請你挑出你要丟的衣服,十件裡面你可能只會挑出三件。但是如果請你挑出你想穿的衣服,十件裡面你可能還是只會挑出三件。那麼你不想穿卻不肯丟的那四件,便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衣物。換句話說,如果你只挑出你肯丟的,那些雞肋將一直停留在你的衣櫃裡無法代謝出去。以上這個方法也適用於整理其他的櫃子和收藏,只要把問題改成「請假裝你的櫃子/層架是賣場,看看你現在願意花錢買回家的東西是哪幾樣?」即可。
 

  • 沉沒成本謬誤

讓人捨不得丟的另一個心理偏誤是沉沒成本,它指的是已經付出且無法回收的成本,例如大量的時間、金錢和資源,而這會導致一個人持續進行某件事情或某種消費。於是,你會硬著頭皮看完你已經付錢買票,但發覺並不好看的電影;你的衣櫃裡也可能堆滿了很昂貴,但你根本不會再穿的衣服。

一般而言,人都討厭失去,當收益和損失等量時,比起獲得收益,人們更傾向於避免損失,這就是康納曼與搭檔阿莫斯.特沃斯基所提出的「損失規避」現象。意思是,為了避免損失,我們寧可讓已經消失的成本,非理性地影響我們未來的決策。

好比說,電影票已經無法退款了,此時該考慮的不是已經花掉的電影票錢,而是判斷要不要繼續看完難看的電影,讓自己花時間活受罪。又好比,你三年前花了五千元買下一件很難穿搭的古怪外套,外套不可能拿去店裡退貨,因此你該考慮的不是已經花掉的五千元,而是判斷要不要繼續保留少穿的外套,讓它在衣櫃裡面多占一個位置。

沉沒成本容易扭曲我們的決策,使我們帶著避免浪費和損失的想法,繼續某種可能會招致更多損失的行為。如果我們繼續花時間看完一部爛片,我們就失去了運用這段時間去做其他事情的可能性。如果我們繼續保留那件外套,我們就失去了運用這個櫃內空間去收納其他單品的可能性,甚至失去了三年前就將它打折變現的可能性,而這些都是我們犧牲掉的機會成本。
 

  • 我擔心丟掉之後又會需要用到,該如何調適心態呢?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面向來解析。

一、請回想你上次用到這個東西是什麼時候,如果是上個星期,也許你不該丟掉它。如果你上次用到時已經是N年以前,那麼你再用到它的機率極低,東西只是堆在那兒生灰塵而已。況且,如果你想升級體驗,將物質滿足點從「生存」提升到「舒適」,從「舒適」提升到「美感」,那麼丟掉後等需要時再換個更好的,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二、會擔心,表示你期待自己不會「犯錯」,但是一個人有可能不犯錯嗎?這裡我想介紹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的「冰山理論」。她以冰山來隱喻一個人的外部行為和內在歷程。一個外顯的事件或故事,只是水平面上方可視的冰山一角,隱藏於水平面下方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自我,則是一個人幽微且豐富的內在層次。

在你的提問中,你的感受是擔心。你擔心自己丟錯東西會有罪惡感,也擔心日後還要花錢重買,自己會變成一個浪費的人。會有這種感受,泰半與我們的觀點有關。如同前面提過的,我們的觀點,諸如滿足點或金錢觀,多數時候是不假思索地沿襲自原生家庭,和一路走來學習到的各種經驗與規範。你或許曾經因為扔了東西而遭到父母的喝斥,你或許曾經因為想要一個更好的東西,而被父母指責是生來「討債」的。這些經驗都會形成你的部分觀點。

因此,你期待自己不再惹父母生氣,也期待自己不被視為浪費之人。但你真正的渴望其實是被愛與被認可。只可惜,你腦袋裡的迴路將丟錯東西與不被愛、被否定連結在一起,而這個信念導致你產生了這些擔心,讓你看不見在清除雜物的過程中努力付出的自己,也看不見這個努力付出的自己值得有人對他說一聲:「辛苦了,你好棒!」

唯有覺察到這樣的連結,你才能擺脫慣性思維,不再自我批判。下次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我擔心丟錯東西,日後要重買/我擔心丟得太快,事後會後悔/我擔心送錯人,對方不珍惜物品時—請試著問問自己:一個人有可能不犯錯嗎?如果你犯了上述錯誤,你認同這個小小的過錯在斷捨離的路上其實瑕不掩瑜嗎?你還是會愛這個一步一腳印,默默執行待辦事項的自己嗎?假使後兩者的答案是肯定的,恭喜,你未來不會再被這類問題綑綁了。你會調適心態,繼續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 我很想整理公公的東西,卻擔心整理完他又拿更多的東西回來堆。公公平日不在乎屋況,雖然過年前會花一整天打掃和整理,但時間有限只會打掃一小個區塊。和他同住已經影響到我的情緒了,連鼻子都長年過敏,怎麼辦呢?

人老了,就很難確信自己的價值,如果他一生都以生產力來評價自己的話。也因此,他拿一堆東西回家堆,可能是在宣告自己仍有獲取財物的能力,這在某種程度上能建立他的自信心。

公公不在乎屋況或是他的打掃不到位,已經是日積月累而形成的生活風格,假使他沒有改變的動機,你恐怕無法期待他會自己主動去做。這時,你只能思考你可以做些什麼來讓自己的情緒好一點,讓鼻子過敏的狀況減緩一點。與其指望他人改變,不如先改變自己。別把力量交給別人。

你能做的事情有哪些呢?如果你有錢又沒有其他顧慮的話,搬出去可以立刻讓問題消失。如果你搬不出去,也可以設法跟老公取得共識,然後一起跟公公溝通,詢問他:「如果遇到需要做出取捨的物品時,我保證會先拿給你過目,你只要點點頭或搖搖頭,房子就會變清爽、變整潔,你是否同意由我全權處理打掃事宜呢?」將他內心的阻力減到最低,協商自然比較容易成功。

請記得我在第四章提及的概念,公公對屋況的要求如果只有五十分,而你的要求是八十分,那麼你為了達到八十分屋況所做的付出,其實是為了自己而做的。因此,不需要去埋怨公公,就當做那是在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行了。

如果你實在不想攬起打掃全家的任務,那也沒有任何問題。你不妨在家裡開闢一塊屬於你的整潔區域,讓自己可以在那兒休息放鬆,如此將有助於維持你的情緒健康。於此同時,你也可以買一台空氣清淨機回家款待你的鼻子。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